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深化(上下卷)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郑杭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07出版)  作者:郑杭生  页数:1708  

前言

时间过得真快!2005年3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三卷本①,至今已经问世4年多了。三卷本所收集的文章截至2003年,至今也6年了。从2004年初到2009年底这6年中,笔者独立写作、与学术团队成员合作写作的文章,也已达到80万字左右了——与前三卷每一卷的分量差不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策划者们,及时提醒我该出第四卷了。这样我就开始整理能够表明这6年社会学历程的文章,进行归类,并定名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深化——“实践结构论”的提出与“理论自觉”的轨迹》。促使我在着手这一工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30周年,作为与共和国、与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学共命运、同呼吸、齐成长的学者,以此向共和国、向改革开放、向中国社会学献礼,是很合适的。此外,前三卷出版时,正是我70周岁前夕,当时开了一个题为“中国特色社会学——历史·现状·未来”的学术研讨会,以此作为那一段24年左右学术历程的记录和小结;四卷明年——2010年问世时,正当我75岁前夕,我想也同样可以作为这一段6年学术历程的记录和小结,也是我进入社会学30周年的记录和小结。

内容概要

  当代社会实践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巨变,向学术和思想领域产生强有力的折射,使实践和理论不断糅合,促成了“实践结构论”的提出。实践结构论成为继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之后又一重要社会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深化(套装上下卷)》收录了作者自2004年以来进行社会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和思考的成果,共196篇文章。运用世界的学术眼光,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开发中国传统学术资源,借鉴国外社会学理论前沿,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进行了特色提炼与理论提升。

作者简介

郑杭生,1936年9月生于浙江杭州。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社会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社会学系第一任系主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评审组成员和召集人。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评审组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学部委员,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等。2004年开始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学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教育部等项目多项,出版专著及国家级教材数十部,发表学术论文约300篇。着重研究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迄今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有: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等。1991年10月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证书。根据2007年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00-2004)》,在社会学论文被引用最多的作者中位居第三。入选“2007(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505名学者名单。2009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50名之一。

书籍目录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深化(上卷)》目录:导言“理论自觉”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学第一部分两个“30年”的中国社会和社会学论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促进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社会学?改革开放30年: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从社会学视角看中国社会的几个显著特点改革开放30年:日趋成熟的中国社会学——有关中国社会学发展全局的几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轨迹和鲜明特色改革开放30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中国社会学:在积极回应社会巨变中实现发展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与中国社会学的坚实进展——以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构论为例走向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资源配置格局——新中国60年社会发展和建设成就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之路——在建国60周年之际访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第二部分 实践结构论及其他“四论”的应用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若干新趋势——一种社会学分析的新视角第三部分 社会建设研究和城乡社区投探索第四部分 社会发展的“中国经验”与地方贡献《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深化(下卷)》目录:第五部分 传统现代与社会认同及社会思潮剖析现代性过程中的传统和现代论现代的成长和传统的被发明传统、理性及意识形态的多重变奏——传统观问题再探论社会建设与“软实力”的培育——一种“大传统”和“小传统”的社会学视野我们时代的“大传统——从社会学视角看当代中国社会认同的基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新型社会主义的成长——对新布达佩斯学派中国版的学术剖析新布达佩斯学派狭义转型论的重大理论缺陷——一种社会学的学术视野第六部分 中国社会思想史与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社会运行、社会秩序与历代王朝的治乱盛衰——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新视野天道左旋,地道右周:社会运行的溯源和依据——若干考古发现成果的社会学开发敬天明德,设官分职:社会运行的理念和实践——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研究礼序人伦,乐移风俗:社会运行的二重性规范第七部分 分支社会学社会安全及学科制度建设第八部分 书评评论发言序回顾及其他学术言论

章节摘录

譬如,涂尔干曾指出:我们研究的起点,就是要考察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为什么个人越变得自主,他就会越来越依赖社会?为什么在个人不断膨胀的同时,他与社会的联系却越加紧密?尽管这两者看似矛盾,但它们亦步亦趋地活动却是不容反驳的事实。①显然,所谓“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正是人的社会化问题,而个人的自主性与他对社会依赖的同步发展,正表明了社会化理论的重要意义。事实上,有关社会化的思考不仅是涂尔干的“研究起点”,而且一直贯穿在他的整个社会学理论之中。对于帕森斯来说,人的社会化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在他毕生致力于解答的“社会系统如何实现自身整合”这一问题中,思考的焦点始终没有离开过个人。通过个人的可整合性与社会系统的一体性、人的社会化与社会的均衡与稳定、个人的心智活动与社会的宏观结构等等分析,跨越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将个人行动与社会系统、行动意义与秩序规范、角色行为与制度化模式、人格结构与文化系统、社会化与社会控制、角色互动模式与社会变迁等,融入到一个巨型理论之中,“囊括”了此前社会学的各种不同传统。按照亚历山大的评论,帕森斯“创立了当代社会学论战的框架”②。其他经典时期的社会学家如齐美尔,着重探讨了社会交往如何使个人属性转变为了社会现象,发展出共同的生活;韦伯阐述了现代性的总体文化趋势以及社会与个人不断增长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如何将现代人变为了理性化铁笼的囚徒;库利对个人的早期社会化以及初级社会群体的特殊作用做出了奠基性的研究;米德分析了自我观念在社会互动中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强调了符号互动能力在人的自我发展和角色社会化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等等。正是在这些努力所建构的基础之上,逐渐汇聚成了社会化理论,构筑了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基石。

编辑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深化(套装上下卷)》:“实践结构论”的提出与“理论自觉”的轨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深化(上下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