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彭升庭 编 页数:277
前言
根据我们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改革的经验,参照教育部2005年新课程教材编写大纲,组织编写了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作为全国高职高专学校的教材。 本书共分六章,每章既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相对独立性,各个章节之问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力图全面地、准确地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由彭升庭副教授任主编。肖瑛、袁颖芳、曹永春、谌晴、谢冬华、张丽英参与编写。全书最后由彭升庭审阅定稿。 本书得到了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有关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同类教材并吸取了其中的许多优点,还借鉴和引用了学术界的一些新近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六章,每章既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相对独立性,各个章节之间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力图全面地、准确地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的智慧之光 第一节 哲学是一门古老又常新的学问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三节 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生受益第二章 在茫茫宇宙中探索: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事求是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魅力: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 第一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二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第四章 对真理世界的不懈追求:认识与实践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三节 辩证的思维方法 第四节 真理的属性及检验的标准第五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历史演进的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节 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六章 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社会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第二节 人的本质与价值 第三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例如,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自然规律的揭示是具体的科学知识,但是自然界究竟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还是人的精神或神的意志的产物?自然规律究竟是自然本身的必然联系,还是理性的创造?人的理性有没有能力认识自然规律?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就是哲学的任务。例如,对通史、断代史、国别史以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研究成果是具体的社会科学知识,但是历史究竟有无客观规律?如果没有,历史又是如何运行的?如果有,这种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没有区别?历史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又有什么关系?人能否对历史的发展变化作出选择?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如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则是哲学的任务。再如,人类学、民俗学对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生活样式等的研究成果是具体的社会科学知识,但是有没有普遍的人性?如果有,那么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获得的?是一成不变的还是发展变化的?如果是发展变化的,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引起这种发展变化?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则是哲学的任务。(三)哲学的功能不了解哲学的人常常会提出“哲学有什么用处”的问题,提问者所理解的“用处”实际上就是具体知识的功能,他们要问的是哲学可以解决什么具体问题。以上的提问是对哲学的性质和功能的一种误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认识,人们要求哲学有具体的用处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哲学既不能为我们提供造桥的知识,也不能为我们治病强身,甚至连吃饭穿衣的知识也不能提供。但是,哲学能为人们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以至整个立身处世的态度提供精神支柱和理论导向,这种功能是任何其他科学都不能提供的。哲学为我们提供理论化和系列化的世界观,为我们提供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方法论虽然并不能直接解决具体问题,但是解决一切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它。(四)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这是最根本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个方面,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高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系列教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