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拉塞尔·L·阿克夫//丹尼尔·格林伯格|译者:杨彩霞 页数:212 译者:杨彩霞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是在一次探讨21世纪的学习的会议上初次见面的。当时,我们非 常兴奋地发现,彼此对对方的教育路径深有同感。我们都在许多不同环境 ——中小学、大学、(大大小小的)商界、非营利组织——跟不同年龄段的 人打了多年交道,阐发那些大多都被视为激进且不现实的观点。我们都在 努力使梦想变成现实,并且都获得了足够的支持和成功,从而激励我们能 够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然而,我们之间从未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很快,我们发现我们拥有 共同的兴趣、目标但却迥然相异的人生道路。我们很快成为了朋友。 有一天,我们开始探讨一个有着共同兴趣的话题。因为我们离得太远 ,不可能定期会面,于是我们开始写信。由于E-mail的便利,我们之间的 交流从一开始就变成了交谈,采用的是一种快捷的思想交流方式,虽然这 是以书面而非口头的形式进行的。 我们通过E-mail聊得越多,就越多地挖掘出我们一生一直所关注的教 育的方方面面。 最后,这本书产生了。我们相信,这本书会让那些困惑于同样问题的 人产生兴趣。 我们希望在本书的正文中保持我们独一无二的声音和方法,读者可以 清楚地感觉出来。读者即将读到的是我们的实际交谈,而非两种单独世界 观的混合和同质化。在每一章中,我们使用专门的标示把我们每人的观点 划分开来,这样读者就能够区分我们各自的“声音”。但是,本书最后一 部分谈论的是我们理想化的教育观,因此我们觉得可以使用一种不加区分 的声音。 从这项合作事业中,我们获得了无穷的乐趣。我们希望读者欣然地窃 听我们的谈话。
内容概要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遏制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把孩子教育成标准化的人,如同流水线上规格统一的产品,对他们的发展真的重要的吗?人们越来越多地用诸如此类的问题审视我们的教育,并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世界人权宣言》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本书作者对工业革命以来的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并身体力行,创办了瑟谷学校,在这里,学习是自发进行的,孩子们有足够的动力探究世界、学习知识;同时作者认为;学习还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包括幼年、学龄期、工作阶段乃至退休后。
诗人叶芝曾经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本书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不但对所有教育界人士具有启发性,还为那些为人父母者提供可资借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读罢此书,你将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面对孩子,也会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
作者简介
拉塞尔·L·阿克夫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管理学荣誉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组织动力学中心杰出成员。拥有英国赫尔大学系统研究中心的客座席位,是墨西哥国家独立大学、伯明翰大学、里斯本大学、(位于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的客座教授。著有23部书,在各类书刊上发表20
书籍目录
绪论:何为教育
第一部分 当今的教育体制败在何处
第一章 教与学
第二章 课堂环境
第四章 新世界
第五章 反民主式教育
第六章 抵制变革的因素
第二部分 佐助教育之因素
第七章 发达社会为个体实现提供的环境
第八章 自由民主环境对于个体实现提出的特殊要求
第九章 个体对自身教育作出的贡献
第十章 艺术的位置
第三部分 构想理想化的教育环境:原因与方式
……
章节摘录
在课堂之外的世界——“现实世界”,很少使用考试去判定人的能力 。对雇员的评价一般是根据其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的。在现实世界中,人 们本来应该有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现实问题,而且对人的评判通常就是 依据这种能力作出的,而不是根据一个人可以输出多少灌输进来的东西作 出的。 各个层次的学校试图通过考试判定——如果不是衡量的话——学生学 到了多少东西。这些考试给出要回答的问题、要完成的练习或要解决的难 题,期望学生只用自己的大脑完全独立地完成,而不能接触其他任何资源 。不允许抄袭或偷看别人的答案(考试作弊)。实际上,学生是在(有效的) 单独禁闭的情况下进行考试。这种方案跟现实世界中期望他们做事的方式 截然相反。 给成人提出一个问题时,很少要求他们不寻求帮助或不借助于外力就 解决问题,而是期望他们能够发现并找到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任何资源 。学校里称之为“作弊”的东西,在学校之外的世界里,却是特别受推崇 的那种高效使用外部资源的能力。没有外来帮助几乎解决不了问题、借助 帮助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的人,要比拥有相反特征的人更具价值。然而,学 生在学校里却很少有机会学习如何利用外界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只能 偷偷摸摸地学习这一能力。不讲别的方面,学校首先应该鼓励和敦促学生 学习如何利用外在资源去应对“现实”情况。 学校里的学生并不了解难题、练习和问题是不同的,也不知道这三者 都是从现实中抽取出来的抽象概念。(本章的“解决问题”部分将谈到这些 方面。)把这些方面作为主要内容来为生活做准备,就像把一只胳膊捆在背 后学习如何拳击一样。在拳击场上,受过这种训练的人面对双手自由的对 手,甚至于面对一位不太擅长拳击的对手时,都会有麻烦。 最近,联邦 政府出台了一套“标准”。学校要想得到联邦政府的财政补贴,就必须达 到这些标准。这个标准要求各个年级的学生必须参加的考试的平均分要达 到标准的要求。平均分达不到联邦政府要求的那些学校要受到“惩罚”。 显而易见,这个过程认为,此类测试可以衡量考生所学内容。这种观 点是基于以下的推断:从出生到成熟阶段,所有的孩子都以同样的基本速 度经历同样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推断指导下,要求所有一年级学生做同样 的活动;所有二年级学生做另外一些活动,这些活动所根据的是一套不同 的材料,并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测试。其他年级依此类推。 这种策略所依据的潜在观念与儿童发展的经验主义现实完全对立。现 实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高度具体和独到的成长方式。就连两个同胞兄弟 或两个同卵双胞胎在童年生活中都不会以完全一样的方式长大。这种多样 性始于出生之时,甚至始于母亲的子宫里,而且直到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它 才会消失。 否认这种多样性就是否认个性的存在。承认这种多样性但却坚持用同 一种方式对待孩子,好像他们的发展过程是相似的,这是剥夺每个孩子成 长过程中把自己的个性最为充分地表达出来的权利。那种告诉什么做什么 、接受工业化时代机器人式的要求的时代已经结束。 席卷全国的教育改革运动打着“提高标准”的名义,已经引进了教育 界最严格意义的因循守旧的教学。新的教育秩序几乎完全排除了孩子探索 自己的个人兴趣、学习不同于同龄人的学习内容、以不同于这一年龄段孩 子的进度发展的可能性。新的教育秩序也几乎剥夺了教师全力以赴教学、 传授其特别热衷的内容以及发展与每位学生的独特多样关系的机会。它还 排除了天才校长或学校管理者进行重要实验的可能性,使得地方学校理事 会几乎不可能在具有差异性的学校环境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改 革之下,谁也不敢再去坚持创造性、革新力以及个性,因为标准化测试中 考试成绩太差对有关各方都是一个失败。 整个标准化测试运动的基石是,坚信这些测试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高效 做事的有用工具,而且还坚信这些测试可以对孩子做出一些有意义的评估 。尤其是,正因为正规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让孩子们做好准备,成为全社 会的有用之才,因此这些考试应该成为重要的工具,以决定一个孩子是否 正在按照使其过上优裕的成年生活的方式发展。 在教育领域,有个路人皆知的道理,即无论采用笔试的形式还是其他 手段,都无法预先衡量一个人在一份既定事业中是否会成功。我把“路人 皆知”当作一个事实,尽管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知晓这一点。想想 看吧!要是有种办法可以设计出来预先评估法,以确定一个人将来是否能 成为成功的企业家、经理、秘书、记者、木匠、汽车技师、艺术家、医生 、律师或其他职业人员,那么全国的每位老板、每个机构都会欣喜若狂地 使用这种评估法!它会使人根本不用担心评估未来雇员的复杂过程,它会 消除疑虑、问题、担忧和失败。人们可以一下子取出评估包,对有希望的 候选人进行评估。就是他了!只雇用那些通过者,并确信担任职位之人合 格称职。P36-38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