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谢明 编 页数:368
Tag标签:无
前言
公共管理是我国新世纪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领域,加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是社会各界的共识。中国人民大学有着长期培养各级各类公共管理人才的光荣传统,新世纪以来,以成立公共管理学院为契机,学校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优势,在公共管理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新成就。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都一直给予高度重视。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高等学校教学条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根据2007年教育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的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本科教材建设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决定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为了落实该系列教材出版计划,2007年4月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审委员会根据教育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的指示精神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专业建设需要确定了系列教材首批“10+1”书目,即《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公共政策概论》、《行政管理学》、《公共财政》、《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地方政府管理》、《领导科学与艺术》、《宪法与行政法》、《非营利组织》10本教材,同时配套出版《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案例》。
内容概要
本教材共分三篇——政策理论、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执行。第一篇主要介绍公共政策和政策分析的概念和类型、公共政策的特征与作用、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等;第二篇重点阐述社会问题的特征和类型、问题确认的步骤与方法、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的基本内容等;第三篇主要讲述政策执行的条件与局限、政策执行的方针与策略、政策评估的内容和作用、政策评估的步骤与方法,政策终结的对象与形式、政策终结的措施及其局限等。 教材在每一章节中结合讲述内容附有一些专栏说明,这对于丰富教材内容、加深概念理解、启发读者思考、培养“疑问”意识具有很好的作用。教材中引用了很多的事例对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加以说明,以期能够更形象、更生动地传达政策知识,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同时,还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政策问题,运用案例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从而体现出政策“实践性”特征。每章后都附有本章小结和思考题,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更深入地研究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政策理论 第1章 绪论 1.1 公共政策的含义 1.2 “公共”概念透视 1.3 公共政策的分类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 第2章 政策分析 2.1 政策分析的含义 2.2 政策分析的基本步骤 2.3 思想库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 第3章 政策理念、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 3.1 公共政策理念 3.2 政策主体 3.3 政策环境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 第4章 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 4.1 模型概述 4.2 政治模型——公共政策的分析途径 4.3 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第二篇 政策制定 第5章 社会问题与政策议程 5.1 社会问题 5.2 政策问题的确认 5.3 政策议程的建立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 第6章 政策规划 6.1 规划原则 6.2 思维方法 6.3 政策规划程序 6.4 群体决策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 第7章 听证制度与政策合法化 7.1 听证制度 7.2 政策合法化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第三篇 政策执行 第8章 政策执行 8.1 政策执行概述 8.2 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 8.3 政策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 第9章 政策评估 9.1 政策评估的含义和功能 9.2 政策评估的类型 9.3 政策评估要素 9.4 政策评估步骤 9.5 政策评估的障碍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 第10章 政策终结 10.1 政策终结的含义和作用 10.2 政策终结的对象与形式 10.3 政策终结的障碍和措施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政策问题是指一种能够通过采取公共行动达到改善目的的并且还未实现的价值和机会。有关解决什么问题的知识涉及问题前提条件的信息(如辍学是失业的前提条件、失业是贫困的前提条件等)和有效结果的信息(如安全的学校、维持生计的工资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导致问题的最终解决。在政策分析中,政策问题的信息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定义问题的方式对寻求解决方案具有很大的影响。信息不足或缺失可能会导致最终的错误:以解决问题形成中的错误代替解决本应去解决的那个问题。第二,政策预期是指政策可选方案的预期结果,导致问题出现的环境方面的信息对政策预期信息的产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现在不会复制过去,历史只会相似而不可能重复,影响行为的价值观也会发生各种变化,所以,问题的环境信息往往是不足的。这就要求政策分析人员必须意识到政策预期不是现有情况能够完全提供的,要产生有效的信息可能还需要一些创造力、洞察力和内在知识的运用。第三,政策偏好是指一个问题的潜在解决方法。行动的出现源于对政策预期的判断。政策偏好的信息依赖于对预期结果效率和价值的判断,换句话讲,政策建议既基于财政方面的条件,也基于价值前提的考虑。单独从事实前提出发,比如假设一项政策在事实判断方面明显比另一项政策更为有效,但这并不是判断政策偏好的主要标准。第四,政策绩效是指政策行动实施后得到的结果(过去韵或现在的结果)。政策结果有时不很清晰,因为一些影响(effect)并非政策结果,很多结果是其他的、政策以外的因素引起的。有一点必须要清楚,行动的结果不可能在事前被充分地了解和阐明,一些非预期的、想不到的结果在未来都可能发生。幸运的是,有关政策绩效的信息不仅仅产生于“下注之前”(政策被执行之前),而且还产生于“下注之后”(政策被执行之后)。第五,政策执行是指政策绩效实际的贡献程度。主要是把政策行动与还未实现的价值和机会做出衡量,在政策实践中,因为问题几乎不可能被彻底解决,它们最多是被分解了、重构了或根本解决不了,因此政策执行永远不会是一个完整的或圆满的过程。要想知道一个问题到底是解决了,还是分解、重构和没解决,必须掌握政策绩效的信息和原始问题变化程度的信息。反过来说,政策执行的信息同样也是预测政策预期的依据,由此保证了信息的有效循环。
编辑推荐
《公共政策概论》: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