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顾随 页数:27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叶嘉莹教授已是蜚声海内外的学者,半生辗转流离,却仍然将当年听顾随先生讲课时的八本笔记随身携带,可见恩师对其人生学问之影响何其深广。 此书虽名为讲记,看似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但诗歌妙理信手拈来,自见先生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与深刻的洞见。所有的诗词评述,都直逼性灵,或寥寥数语,点到即止,却让人顿悟其诗心、诗味;或如行云流水,出古人今,东引西联,务求将一家词作的精华妙义点至肺腑之中;或将人生与创作之感悟,以极幽默而练达的态度融入诗词之观感,务求以诚示人,以真问道,在先生看来,此为诗之根本,亦是为人之根本。 顾先生之讲诗,可说如同他所论之诗,古今中外,旁征博引,纯任自然,纵横开阖,了无窒碍,又如羚羊挂角,无痕迹可寻,只觉妙不可言。拍案惊奇之余,只盼仍能不断聆听悟道。
作者简介
顾随(1897一1960),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终生执教并从事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先后在河北女师学院、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中法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四十年来桃李满天下,很多弟子早已是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叶嘉莹、周汝昌、史树青、郭预衡、颜一烟等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顾随先生有《稼轩词说》、《东坡词说》、《元明残剧八种》、《揣龠录》、《佛典翻译文学》等多种学术著作行世,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有《顾随文集》、《顾随:诗文丛论》、《顾随说禅》等。
书籍目录
纪念我的老师清河顾随羡季先生 ——谈羡季先生对古典诗歌之教学驼庵诗话 总论之部 分论之部 补编驼庵说诗 《诗经》谈片 太白古体诗散论 论杜甫七绝 说长吉诗之怪 论小李杜 宋诗略说 说竹山词 论王静安 知·觉·情 欣赏·纪录·理想 漫议S氏论中国诗 古代不受禅佛影响的六大诗人 后记 重版后记
章节摘录
如何始能有心的探讨、生的色彩?此则需要有“物”的认识。既日心的探讨,岂非自心?既日力的表现,岂非自力?既为自心自力,如何是物?此处最好利用佛家语“即心即物”。自己分析自己探讨自己的心时,则“心”便成为“物”,即今所谓对象。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己怎样活着而知道别人怎样活着的人。不知自心何以能知人心?能认识自己,才能了解人生。老杜的诗是有我,然不是小我,不专指自己,自我扩大,故谓之大我。诗之好,在于有力。有力,然,一、不可勉强。勉强便成叫嚣,不勉强即非外来的;二、不计较。不勉强不是没力,不计较不是糊涂。一般人享权利惟恐其不多,尽义务惟恐其不少。所谓不计较不是胡来,只是不计算权利义务。栽树的人不是乘凉的人,但栽树的人不计较这些,是“傻”,但是伟大。有力而不勉强不计较,这样不但是自我扩大,而且是自我消灭。文人是自我中心,由自我中心至自我扩大至自我消灭,这就是美,这就是诗。否则,但写风花雪月美丽字眼,仍不是诗。凡诗可以代表一诗人整个人格者,始可称之为代表作。诗所表现是整个人格的活动。文人,特别是诗人,“自我中心”。人说话总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诗人写诗也有个范围,只是并非别人给他划出。试将其全集所用名词都记下来,夕阳、残阳、斜阳、晚日……可见其不说什么,爱说什么,范围之大小,其中皆不离“我”。
后记
从最初整理嘉莹教授青年时听我父亲讲课所作的课堂笔记,至今已是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个世纪了。当这一册全是依据嘉莹教授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顾随诗词讲记》即将付梓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嘉莹教授近年所写的一段动情的话:我之所以在半生流离辗转的生活中,一直把我当年听先生讲课时的笔记始终随身携带,惟恐或失的缘故,就因为我深知先生所传述的精华妙义,是我在其他书本中所绝然无法获得的一种无价之宝。古人有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先生所予人的乃是心灵的启迪与人格的提升。(《顾随全集·序言》)父亲终生执教。暑往寒来四十度秋冬春夏,他登堂说法,一班又一班,一代又一代,无以数计的青年学子在他的讲堂上倾听着他“所传述的精华妙义”,当年的课堂盛况,身后众多卓有成就的弟子,早已传为教坛佳话。
媒体关注与评论
苦水,先师顾随先生的早期别署。那时北京(一度称北平)的文人学子,无人不知“苦水词人”的名气。他以词曲最为擅场,但诗也毫不逊色。……我这样写成“文字”,就没趣了,在他当时“上堂说法”,那真是音容笑貌,精彩百出。名师上堂,正如名角登场,你没见过那种精气神,一招一式之美、一音一字之妙…… ——周汝昌思顾随
编辑推荐
《顾随诗词讲记》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