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桑兵 页数:29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况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作者简介
桑兵,河北威县人,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孙中山研究所所长,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专著有《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 《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 《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等,主编有《戴季陶集》、 《近代中国学术流派研究》、 《清代稿钞本》等。
书籍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 第三节 方法第一章 四裔偏向与本土回应 第一节 由域外到本部 第二节 方法与文献 第三节 欧风美雨论高下 第四节 发现与发明 第五节 了解之同情第二章 欧美汉学界与中国学者 第一节 巴黎学派正统 第二节 西北欧各国 第三节 从沙俄到苏俄 第四节 新大陆的影响第三章 沟通欧洲汉学的先进——陈季同述论 第一节 “留学”与随使 第二节 折冲樽俎 第三节 私债风波 第四节 保台到革政 第五节 楚材晋用第四章 伯希和与中国学术界 第一节敦煌劫宝 第二节 礼尚往来 第三节 文雅的树敌艺术 第四节 盖棺论定第五章 胡适与国际汉学界 第一节 留学结缘 第二节 贵族与帝师 第三节 来华同好 第四节 欧游识名家 第五节 关怀东亚 第六节 彼岸炎凉第六章 东亚各国的学术交流——以中国研究为中心 第一节 游历与新兴东洋学 第二节 中H学术交往 第三节 朝鲜与蒙古 第四节 由媒介而通道 第五节 魏建功与金九经 第六节 还期相敬莫相轻第七章 近代日本留华学生 第一节 留学乎?间谍乎? 第二节 学问的留学生 第三节 学习与生活第八章 梁启超的国学研究与日本 第一节 肇始与先驱 第二节 “耳痛”的书评 第三节 角逐东方文化事业征引文献人名索引
章节摘录
此书缘起,当在1994年初即将结束客居日本的研究生活之际。归国前,我从东京去银装素裹的京都查阅史料,蒙狭间直树教授相邀,在他主持的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梁启超研讨班例会上做报告。还在博士论文的修订期间,我即注意到晚清民国时期学界风潮锋芒所向的教职员中,不少人是当时的学问大家,他们在近代中国学术的转折期所起的承先启后的作用,不是仅仅从学潮角度立论所能认识清楚的。因此,在集中精力关注近代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这一课题的同时,注意收集有关近代学者的资料。此外,因为研究甲午至辛亥海内外中国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对于和政治关系密切的梁启超了解较多,于是选择“梁启超与近代学术”为报告题目。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史料大量涌现,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或以为近代中国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何以学问独盛?言下之意,颇疑立说者居心叵测。其实学术文艺等事,虽不能脱离社会基础,乃至有人称第三世界的学者只能做第三世界的学问,其兴却往往不在太平盛世。纵观古今中外,乱世出学人,绝非例外。正如1932年孙楷第函告陈垣:“窃谓吾国今日生产落后,百业凋零,科学建设,方之异国,殆无足言;若乃一线未斩,唯在学术。”①近代学问大家,对于清学用功颇深,源流脉络,长短利弊,了解周详,虽见仁见智,不无微词,但变换角度,亦可谓心得独多。清学极端发展,得失清晰凸显,适为近代学者奠定更上层楼的基础。认识和把握清学史,正是近代学者超越前人的妙诀之一。
编辑推荐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