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从德 编 页数:256
Tag标签:无
前言
邓小平的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又一次革命。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给中国带来革命性变化。这种革命性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等层面的现实生活上,而且还表现在因现实的变迁而带来的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政治学学科建设上的成就方面。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让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由经济变革带来的政治体制上的变化也是有目共睹的.首先,在民主法制建设上,人治正在走向法治,政治的制度化正在加强,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终身制的废除和退休制度的形成。其次,在国家结构上,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简单的单一制已经转变为更加复杂的国家结构关系。中央与地方、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的市场经济特征。再次,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过去是“大政府(国家),小社会”,现在正向“大政府(国家),大社会”的方向变化。民间社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自由越来越多。最后,在意识形态上,过去那种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封闭、激进而又教条的态度已经转变为开放、理性而又灵活的态度,因而形成了引导改革开放事业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和谐社会构想。所有这些变革,都是我们在20多年前所无法想象的.当然,在政治进步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那就是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约束政府权力、使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和利益诉求能够得到顺畅表达的机制,以便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些问題的解决,不仅需要实际工作者在体制创新方面的实践,更需要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和政治学专业人才的智慧与理论贡献。
内容概要
本教材共分为九章,主要介绍了地缘政治理论的源起、主要流派;地缘政治的分析规模、结构及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规律;美国的地缘政治思维及其地缘战略选择;欧洲的权力中心地位及其地缘政治的变迁和重组;日本的地缘政治脆弱性及具地缘战略心珲:苏俄“心脏地带”的地缘政治嬗变;中国的双面地缘政治特性及和平发展的地缘战略定位;地缘文化理论与国家文化安全;地缘经济理论与国家经济安全。全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及其对主要力量中心地缘战略选择的影响。
作者简介
刘从德,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9月至1989年7月,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从事大国关系的研究;1994年9月至1997年9月,于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从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研究;1998年3月至1999年3月,在欧盟的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欧洲研究中心/欧亚研究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有关概念的阐释 第二节 地缘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问题 第三节 地缘政治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第四节 创建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理论 第一章 地缘政治学的源起及主要流派 第一节 古人与近人的视野 第二节 地缘政治学的滥觞 第三节 地缘政治学在德国的境遇 第二章 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地缘政治的分析规模 第二节 地缘政治格局的构成 第三节 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 地缘政治学理论与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理论在美国的发展与“复活” 第二节 冷战时期美国的地缘战略 第三节 冷战后美国的地缘战略 第四章 欧洲的权力中心地位及其地缘政治变化趋势 第一节 西欧的地缘战略地位与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东欧的地缘政治变迁 第三节 冷战后欧洲的地缘政治整合 第五章 日本的地缘政治脆弱性及其地缘战略选择 第一节 日本的岛国地位及其地缘政治脆弱性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地缘战略选择 第三节 冷战时期日本的地缘战略选择 第四节 冷战后日本的地缘战略趋向 第六章 苏俄“心脏地带”的地缘政治嬗变 第一节 西进:夺取入海口和消除不安全因素 第二节 南下:渗入地中海和印度洋 第三节 东扩:抵达太平洋 第四节 “心脏地带”的破碎及其地缘战略调整 第七章 中国的地缘政治现实及和平发展的地缘战略 第一节 中国的地缘政治现实 第二节 中国的核心地缘政治结构解析 第三节 和平发展的地缘战略 第八章 地缘文化理论与国家文化安全 第一节 地缘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第二节 地缘文化的冲突理论与合作理论 第三节 文化安全与文化战略 第九章 地缘经济理论与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地缘经济学的概念 第二节 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 第三节 地缘经济时代的国家经济安全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众所周知,地缘政治学的“伪科学性”在于其法西斯主义的特殊内涵。地缘政治学与卡尔。豪斯霍弗尔在慕尼黑创办的地缘政治学研究所联系在一起,而希特勒德国利用了“生存空间”等概念和豪斯霍弗尔的德国地缘政治学流派的思想为其扩张政策服务,所以,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许多人都武断地下结论认为,“地理学与政治学的任何结合都将导致战争和征服”①。原苏联及我国的学者则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将地缘政治学斥为“资产阶级的伪科学”,学术研究领域根本没有它的立足之地,即便是目前,学术界也仍然心有余悸,在翻译和研究工作中措辞谨慎。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里,虽然各国在学术研究和官方文件中冷落了地缘政治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关于军事、战略或其他领域中地缘政治学观点的终结:一方面,它仍然是政治地理学家们研究的一个极为有用的领域,政治学者和地理学者互踢皮球的现象只不过是一时的情势;另一方面,各国的外交家、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从来都没有因为地缘政治学的声名狼藉而放弃使用地缘政治学的分析方法。战后以来有哪个大国的全球政治分析、国家战略的制定、外交政策的调整没有考虑到地缘政治因素呢?可以说,否认地理因素与人文因素之间恒久的联系是不可能的。我们虽然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极端认识并不赞成,但谁都不会否认地理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力。 因此,地缘政治学本身在我国不存在所谓要“正名”的问题。随着地缘政治学在欧美国家的复活,这一词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新进入各国官方的词典。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关系学、军事战略学、人文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越来越多地涉足地缘政治学领域,相关著述也层出不穷。地缘政治学一词不仅是学界的时髦用语,而且也成了政治家们、外交家们,乃至跨国经营的管理者和一般民众的口头禅。 毋庸置疑,中国的大国地缘战略地位、特殊利益实现需求、独特的思维理念、越来越热的理论研究取向等因素,已将建构中国特色地缘政治学理论的问题摆在了决策者和研究者的面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