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志彪 页数:435 字数:31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变化是和经济实践紧密联系的,在我国继续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今天,实践在呼唤经济学的发展和繁荣;同时,实践也为经济学的发展创造着条件。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没有先例的,又没有现成的经济理论作指导,这是中国学者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一大批西方经济理论译介进来,以及一大批具有现代经济学素养的人成长起来,认识和解决中国问题开始有了全新的工具和视角。理论和实践是互动的,中国这块独一无二的“试验田”在借鉴和运用现代经济理论的同时,势必会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建立在探讨中国经济问题基础之上的经济学也才有望真正出现。中国经济问题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获得了特别的意义。我们策划出版《中国经济问题丛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经济学者的创新和探索精神,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学研究的进步和繁荣,在中国经济学学术著作的出版园林中,创建一个适宜新思想生长的园地,为中国的经济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探索者提供一个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场所,使这套丛书成为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经济学和经济现实发展态势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读物。中国经济问题的独特性和紧迫性,将给中国学者以广阔的发展空间。丛书以中国经济问题为切入点,强调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来探究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丛书以学术为生命,以促进中国经济与中国经济学的双重发展为己任,选题论证采用“双向匿名评审制度”与专家约稿相结合,以期在经济学界培育出一批具有理性与探索精神的中国学术先锋。中国是研究经济学的最好土壤,在这块土地上只要勤于耕耘,善于耕耘,就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内容概要
长三角一体化的民间呼声和自发行动由来已久,其政府层面的工作机制也已经在多个综合和专业领域里如火如荼地展开。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把“长三角一体化”的学术概念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把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发展手段,无论对长三角还是中国经济来说,都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通过一体化战略把长三角建设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必须在充分尊重地方政府发展权能和地方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具体的机制设计和操作来实现。为此,本书在体制转轨和进一步国际化的背景下,在较为广泛的经济领域中对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和重要原则进行了深入的经济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们关于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率先一体化发展的学术观点和政策主张。具体来说,本书从制度建设,增长竞争。产业结构趋同。兼并重组。全球价值链、产业关联和产业协调、空间布局、研究开发合作、公共服务、城市群以及文化融合等多维视角,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制进行全面的理论剖析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本书可以作为政府官员,高等院校师生、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企业和企业集团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对此问题有兴趣的人士了解和分析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刘志彪,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和负责人之一。
书籍目录
第1章 长三角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代序) 一、引言 二、作为发展手段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上海的地位和功能 五、结语 第2章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建设 一、市场竞争:构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微观基础 二、分工协作: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秩序 三、收购兼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四、项目合作:寻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操作策略 五、竞争规则: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机制 六、结论和建议 第3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测度 一、引言 二、定性测度:基于一体化进程的视角 三、一体化水平的定量测度 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测度 第4章 晋升激励、增长溢出与长三角一体化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追求晋升与市场一体化策略:理论模型 四、市场一体化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五、相关的结论数学附录 第5章 地方政府竞争与产业结构趋同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研究概述 三、产业结构趋同的机制研究 四、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 五、产业同构化:决定因素的计量检验 六、简要结论 第6章 长三角市场一体化了吗?兼并重组视角的分析 一、引言 二、兼并重组作为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的证据 三、地方政府以国有企业为工具推行本地并购活动 四、兼并重组活动与一体化程度的统计检验 五、结论 附录 第7章 全球化中长三角生产非一体化与贸易一体化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与文献概述 三、贸易一体化和生产非一体化的机制分析 四、贸易一体化和生产非一体化的统计分析 五、贸易一体化和生产非一体化相互决定的计量检验 六、研究结论 第8章 从GVC走向NVC:长三角一体化与产业升级 一、引言 二、融入GVC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三、融入俘获型GVC对一体化的弱化效应 四、发展战略调整:构建与GVC平行的NVC 五、结语 第9章 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产业协调 一、引言 二、从产业关联视角的逻辑分析 三、统计描述及假说的提出 四、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发展的联立方程 五、结论 第10章 长三角一体化中制造业的分工与集聚趋势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产业区位演进的微观基础 四、制造业区位演进的测度 五、制造业区位演进影响因素的经验检验 六、结论 附录 第11章 政产学研合作与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一、引言 二、政产学研联盟形成的动力机制 三、发达国家有关合作研究的竞争政策 四、合作研发:从条块分割走向一体化 五、一体化发展中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的建设 六、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12章 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以港口设施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模型 三、公共服务非一体化的困境 四、公共服务一体化治理:区际外部性的内部化 五、结语 第13章 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社会网络的视角 一、引言 二、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分析模型 三、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分析 四、结论 附录 第14章 长三角的区域文化融合与经济一体化 一、引言 二、文化差异、优性文化融合与经济一体化 三、文化异同与优性文化融合:若干归纳 四、经验研究 五、简要的结语
章节摘录
插图:二是在发展手段上,把长三角一体化的概念写入了中央文件,意味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学术概念,已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此前,虽然在民间、学术界和地方层面,“长三角一体化”的提法,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并经历了许多的波折,但中央政府一直提的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现在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用“国家保证”的形式进行了确定,这无论对长三角还是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来说,都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对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概念的肯定,表明中央已经正式放弃了过去大一统的发展战略,而国家发展战略的区域化和因地制宜,更多的体现了国家意志对区域发展差异的尊重和协调。三是在产业序列定位上,国家要求长三角地区由过去的“三二一”产业序列,要逐步演变为“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项工作被提至长三角地区要重点抓好十项工作的首位。这意味着长三角地区今后有可能成为链接全球价值链和协调控制国内价值链的高端地区。四是在制造业发展定位上,由过去的“全球制造业中心”定位,提升为“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这意味着长三角地区今后要由“托起中国制造”的角色,转变为“领导全球先进制造”的中心地区之一。五是在区域范围定位上,由过去的“16城市”扩容至“上海、江苏和浙江的全部区域”甚至更广。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还要求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分工,说明中央对长三角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提出了新要求,对“泛长三角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寄予更高的厚望。
编辑推荐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问题丛书·长三角研究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