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左与右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孙郁  页数:28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谈读书,说掌故,讲人物,这是一部徘徊在书与人之间的“文人”之书,文坛往事娓娓道来,书中故人历历在目,作者以其温婉大气的笔触,同情之了解的态度,深入到中国文化肌理之中,深沉深刻,感人动人。

作者简介

孙郁,本名孙毅,曾做过知青、文化馆馆员、记者、编辑,2002年到鲁迅博物馆主持工作,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著有《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胡适》、《微笑的异端:影像中的胡适》、《鲁迅书影录》、《百年苦梦:20世纪中国文人心态扫描》、《在民国》、《文字后的历史》、《远去的群落》、《混血的时代》等。

书籍目录

域外之际 ★从“新村”到“鼓童村” ★能乐里的哲学 ★仙台鲁迅之追忆 ★卡尔维诺的眼光 ★伍尔夫之舞 ★又读巴别尔 ★自由的元素随便翻翻 ★旧屋下的张爱玲 ★野性学问 ★林徽因点滴 ★孙犁?寂寞的碑文 ★坏孩子王小波 ★远去的群落 ★萧乾的左与右 ★未始有物 ★汪曾祺的杂学杂感录 ★别一类的梦 ★吞吞吐吐 ★往者难追 ★自由的书写者 ★旁观者的叙述 ★通往哲学的路 ★刘恒的隐喻 ★生命的本真 ★西洋旧梦里的陈衡哲 ★混血的时代新旧人物 ★龚自珍 ★黄侃先生 ★丰子恺 ★阿英 ★艾青 ★关于萧红 ★远看董桥 ★略谈王元化 ★舒芜纪略

章节摘录

插图:从大都市到荒岛,是对现代文明的逃避,很有一点童话色彩,陶潜的诗就说过隐逸之趣,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群人组成合作社,在一起生活,是否有一种约束?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一位叫山口斡文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没有统一的思想,也没有强力压迫他们,强制社员去做什么。如果有人和集体产生了分歧,首先是集体坐下来讨论,检讨一下是不是这个集体出现了问题,如果不是,那位持不同意见的人,可以凭自愿,或留下,或出走,是十分随便的。我听了此话十分惊讶,觉得中国人似乎不能这样,我们的天性里好像有一个权威来管自己。日本的民众,内心有神圣的东西,这东西把人们联系起来,团结合作得很好。现在的许多地方,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实在非思想工作使然。在民族文化的气脉上,中日两国,是毫不相同的。这一句话,周作人当年说过,如今想来,是深得要义的。“鼓童村”的住房都是木结构、典型的传统风格。他们吃的十分简单,食堂里一饭一菜,没有太多的油水。这里的人似乎都很节制,不像都市那么奢侈。村子的四周古木参天,不时可听到大海的涛声。

编辑推荐

《文人的左与右》:读好书 光阴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人的左与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关注此书,是因为该书对于我所欣赏的文人发表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才买来一阅的。
    作者是研究鲁迅的专家,眼光却很精到,很能看出问题,解决的方式不是急于成言,而是顺便把感受的过程也交代出来,娓娓清谈,如与友人对坐、品茗,少了那种急切,多了一种闲散时的轻松,而这种文风委实清新脱俗,看来,京城一批学者很会把握读者心态呢……
  •   孙郁的文字有韵味,契合丛书之名,文化慢光,能读到这样的文字是幸福的。
  •   书不错。是我喜欢的类型
  •   不太好,一般般。
  •   书的包装啊挺好 内容不错
  •   喜欢这类书,作者比较理性。
  •   主要写了作者自己的一些读书经历和对一些作家、学者的看法评价,文风比较朴实自然,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闲暇时作为散文集来读读还是不错的,深度上略差一些
  •   从朋友那里借了一本来读,最后还是忍不住自己买了一本。孙郁的功力是日积月累一本本书读出来的。看过这本书,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许多自己不甚了解的大师们的过往、性情,也让自己深恨平日读书太少。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
      
       看上去,作者在说自己了解的各个文人,实际上,他一直在说着自己,带着一种天真的信心。一个圆融的人,其意识是自由的,圆融意味着生命各个层面的统合,可以无碍地表达和前进。它像阳光问候灵魂,像雨水洗涤内心,可能会有人拒绝,拒绝者只是错过了温暖和清洁而已,而它始终在路上,散发着香气。
       文章提到:“一是学问是不应利己行私的,要有阔大的气象。二是学问的路应当逆向发展,是向陌生与极限挑战,既有超功利的静观,又应有现实的意义。”
       在人潮涌动中自建清寒空旷的国,在遗世独立间经营世俗的趣。出世的洁净恒真和入世的妥帖安稳二者共处得那么和谐。一如其实哪里有啥左或者右,不管如何区分如何分列,其实最后传递的心意都是一样的,下落都是一样的。跟随率性闲适却又别具见解的文字,走入简单美好,在古木碧海间,一个不小心亲吻到恬淡和安详。不故弄玄虚,带着爱带着常识对抗玄虚,可能就是在被虚伪与荒谬包围的世界里活着的要义。
      
  •      年少时,曾听一位诗人说过“诗歌是一种慢”,当时颇有些不屑。那时的我,尚不懂光阴的力量,时常为躁进的心绪所裹挟。待到年龄渐长,人生的感觉不断钝化,这时候,方逐渐体味出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其实,与其说诗歌是一种慢,不如说诗歌是用它的语言来“发现”一种慢。而这种发现,是建立在人世阅历之上;是用人生的经验来观照着那些流动的文字,找寻着时光中流逝的印迹。
       孙郁先生的《文人的左与右》被刘汀先生收录在《文化慢光》丛书里,我极喜其“慢光”一词。在光阴中渐次老去,其心可以通古,所寻的乃是人生的兴味。
       而孙先生这本书是最得其味的作品。我说得其味,是因为在他的那些宁静的读书文字里,常透着一点古旧的心绪,聊供我们细品人世之味。他所谈的文人,无论是“左”还是“右”、“中”或是“西”抑或是“新”与“旧”,文字所触及到的地方,都弥漫着我们书光阴里所流淌的“缓慢”节奏,仿佛一枕久违的清梦。孙郁先生便在他感兴的读书间,让我们重温着这枕清梦。
       最早接触孙郁先生的文字,是因着他的学术著作。印象中,这是一位严谨且令人敬畏的学者。他治学颇杂,研究的套路并不单一,有点类似于以赛亚·伯林所说的“狐狸”型学者。然而读他的读书随笔,又常觉得他是一个文章家,有着自己的为文气象,不像别的学者虽见解卓识,然而文章的写法终脱不了学究气。
       孙先生是用自己的文章气脉来谈起自己所钟爱的文人,故总能在深邃之中,透出几分关怀来。他用平实的笔调、闲散的气度,来捕捉着那些文人们特有的兴味,从他们文章与经历中把握住生命的脉动。那些看似随意的文字,其实却夹杂着自己独有的处事经验和入世眼光。
       他写孙犁是“以作家的身份走进学术,又以学术的眼光从事写作,于是便有了诗人的性情和史家风范的交融,文字日趋老道,太史公的苍凉与鲁老夫子的苛刻深染于身,读之如置荒野,有空旷寒冷的感觉”;说张爱玲则是“绝望得有些个残酷的人,读她的小说,像遇到旧屋下贵族女子,既想多望几眼,又亲近不得,只是远远地望着,觉得中间隔着一条精神的河。”;谈萧乾又是“情感上属于平民的,而学问的兴趣在象牙塔里。宁静的一面和焦虑的一面都有”……
       这些杂植着个人感兴的文词,正是他品味文人独持的一种风格。他把对他人的阅读带进到自己的生命里,同他们一起感发。他的文字并不追求描述的准确性,完全随意着自己的感觉,颇有些类似于古代的文论家,一言一语中皆成境界。
       长期以来,我们深受西方翻译语体的影响,总试图通过研究的方式来穷尽文字所达到的精确度,追求一种阐释的有效性,其实何尝不在坠入一种迷途呢?学究型、冬烘式的阅读,一直在损害着我们汉语本应有的感兴传统,把文学与心灵给隔离开了,我们还能拿什么来提澌我们心灵层面的美感呢?过分的学术化,使得我们丧失了对作品基本的审美介入,把作家当成古董来考究。我常想,当文学成了学术的一种,是否意味着文学自身也走向了另一种衰亡?
       孙郁先生显然是反对着这种非审美化的阅读,故而他选择了一种缓慢的节奏来打磨书光阴。他试图回归到古典式的感兴阅读传统里,用以区分自己的学术研究。他在尝试着打通古典与西方的文脉,故而他的文章读起来,平缓而不生涩,干净而不冗沓,既有东方式的生命感悟又杂植西方式的深邃洞识,恰如一杯清茗,在浓郁之中泛着一缕清香。
       他笔下的那些文人,或“中”或“西”,或“新”或“旧”都是经过岁月的淘洗里而渐成气象的。他们有自己的温和,有自己的境界,有自己的风度,他们均被孙郁先生用轻盈的文字构筑成一盏清梦。那古旧的、缓慢的并略显迟钝的清梦,就这样从书间渐次向我们奔来……
      
      
  •     唐山
      
      书是孙郁先生的散文集,多录文章之事,谈笑间,点评现当代作家,除关于鲁迅和周作人先生的议论略有学究气外,其他都是信手拈来,以管窥豹,所写皆是他头脑中的人。
      
        本书的看点在于缓慢而闲散的笔调,铺张细节尽在不经意间,比如写孙犁先生的文字美,却转折于他的洁癖,甚至写他不愿将书借给别人,尤为有趣的是,鲁迅先生亦有此态。再比如写汪曾祺先生的杂,直指他阅读量并不大,然而精深,只是汪老笔记式的写法,摇曳多姿,遂以杂名世。
      
        本书大部分文章体例偏于文学评论,然烟火气少,绝非名词组成的杂货铺,而是循循善诱,真正在引领着读者去接近作者。
      
        文学是什么?在这个一切都在用现实效用来衡量的世界中,它在我们的心中已渐行渐远,正退化成一种模糊的感受。然而,当我们深深地沉入生活,无法自拔,为每天的忙碌与辛苦而蹉跎时,我们又不禁反躬自问:这一切,真的值得吗?
      
        千百年来,文学一直是一条通向心灵的道路,它一直在诉说,在陪伴,在倾听。太多的困顿与迷茫,只有在文学面前,才可能被澄澈,被解答,被彻悟。然而,当物欲如此麻木了心灵之时,心还能听到文学的声音吗?
      
        无论如何,孙郁先生表达了一种努力,他努力地在微笑,在告诉每一位读者:慢下来,细细品。
      
      原文见《北京晨报》:http://www.morningpost.com.cn/bjcb/html/2010-12/10/content_65340.htm
  •   你写得好看。
  •   谢谢你老鼓励呵
  •   历经岁月淘洗的情怀,摇动人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