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1-3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南帆 页数:31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文学与语言之间的辩证关系为论述核心,从文学真实、修辞、叙事话语、文类等方面,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及其模式嬗变进行了精要的分析,并将文学的维度延伸到了文化层面。 本书对西方叙事理论的应用一改过去的介绍和简单挪用,而是将理论、作品、批评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有对文学维度的探讨,更有对文化意蕴的关注,被认为是中国运用西方叙事理论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作者简介
南帆,本名张帆,1957年出生。现为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著作有《冲突的文学》、《隐蔽的成规》、《双重视域》、《后革命的转移》、《五种形象》。《文学理论》等,并出版有多部散文随笔集,曾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家奖等多个奖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语言、文学和真实 引 言 一、语言的魔力:塑造和囚禁 二、文学话语的维度 三、真、现实主义、所指 四、语言现实主义第二章 修辞 引 言 一、修辞:话语系统与权力 二、反讽:结构与语境 三、第一人称:叙述者与角色 四、躯体修辞学:肖像与性第三章 叙事话语 引 言 一、叙事的幻觉:新写实主义 二、再叙事:先锋小说的境地 三、叙事话语的颠覆:历史和文学 四、影响与转换第四章 文类 引 言 一、文类与散文 二、抒情话语与抒情诗 三、学院与批评 四、话语与影像附录一 符号的角逐附录二 历史与语言:文学形式的四个层面第一版后记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古往今来,许多人期求着一个完美的解说:文学是什么? 这个问题业已派生出诸多学派,种种论点在各自的立场上相持不下。人们可以看到,不少思想家孜孜以求,试图为文学设计一个一劳永逸的定义,一个恒定不变的终极方程式。在许多思想家的眼里,一种统一一切的理论将是永恒的诱惑。不言而喻,这样的孜孜以求可能产生某些惊人的结论——例如,一些结构主义理论家甚至认为,所有的故事无非是同一个故事的翻版。①但是,人们没有理由放弃另一种功能性的文学考察。功能性的文学考察并未将种种结论诉诸一个绝对的最终形式。这种考察毋宁说是在相对意义上描述文学——相对于当下的历史语境指陈文学话语的维度,指陈文学话语的指向、范围、内在尺度、理想、参与现实的形式,如此等等。 显而易见,这种功能性的文学考察必将联系到共时态的诸多社会话语系统。索绪尔曾经反复指明,“共时态”考察的对象,是同一时间层面上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社会话语的光谱之中,文学话语与其他话语系统之间的对话、冲突、协调、分裂将是这种考察的主要内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种草率的比附和几个大而无当的概念,这种考察将进入叙事、修辞、话语类型特征等种种具体而微的层面。 人类存活于社会话语之中。现代社会,社会话语的光谱将由众多的话语系统组成。相对于不同的场合、主题、事件、社会阶层,人们必须分别使用政治话语、商业话语、公共关系话语、感情话语、学术话语、礼仪话语,如此等等。自从结构主义出现之后,主体不再被当做意义之源;毋宁说,主体是诸多话语系统的构造物。诸多话语系统之间,主体处于种种代码、类型规范、语法修辞、对话规则的交叉地带。这些话语系统不仅决定了主体的所有历史记忆,同时也限制了主体的基本可能。
媒体关注与评论
《文学的维度》洞悉话语的权力运作机制,常常是一方面联系着文学内部的审美特性即审美话语的权力运作机制,另一方面将中国历史的、政治的、民间的、学术的话语生产系统纳入考察范围。 ——《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6期。 《文学的维度》指出文学话语的总体结构“指向一个异于现实的乌托邦”,文学以异己的身份和反抗的姿态参与着社会现实的建设,从而开启了马尔库塞意义上的“可能的解放的维面”。 ——《东南学术》,2004年第5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