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云鹏 编 页数:277
内容概要
新中国教育60年的深刻变革和历史性跨越同样值得我们感佩和讴歌。然而,当我们放眼全球时,不难发现,在全球化的洪流中与发达国家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当我们立足中国现代化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盲目乐观、安于现状;当我们的学校教育面对“钱学森之问”无力回应而成为教育战线难以释怀的“硬伤”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冷静地对我们现行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等进行全面检视和深刻剖析。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特点 案例1—1 嘟嘟 案例1—2 让孩子生活在“童年”里 第二节 影响个体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案例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案例1—4 不碎的玻璃门 案例1—5 地铁中的莫扎特 案例1—6 “皮”孩子 案例1—7 彗星为什么暗淡了? 第三节 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案例1—8 走出青春的困惑 案例1—9 走进“江湖”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经济 案例2—1 珠海市的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 案例2—2 “记者招待会” 案例2—3 尴尬的一票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案例2—4 小学教师王思明 案例2—5 土瑶的教育与社区状况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案例3—1 教育,引领学生向何处去? 案例3—2 不堪回首的激励 案例3—3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案例3—4 为天鹅助跑 案例3—5 遗憾 案例3—6 学习不是学生的唯 案例3—7 每天做100次仰卧起坐、俯卧撑 案例3—8 心灵的体操 案例3—9 感受道德的力量 案例3—10 让别人代劳要不得 案例3—11 由“木桶理论”想到的第四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案例4—1 教育体制改革仍需前行 案例4—2 我国农村教育结构的演进 案例4—3 高考录取线 案例4—4 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师范生应实行免费政策 案例4—5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案例4—6 让“中国制造”不再有缺憾 第二节 基础教育 案例4—7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 案例4—8 农村教师队伍 第三节 高等教育 案例4—9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 案例4—10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案例4—11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案例5—1 我们该向外籍教师学点什么? 案例5—2 背影 案例5—3 爱的教育 案例5—4 让感激常驻心中 案例5—5 教师的另一种贫困 案例5—6 了解国外学生怎样学习 案例5—7 含羞草 案例5—8 他的命运就是这样被决定的 第二节 学生 案例5—9 七彩节日 案例5—10 削梨的孩子 案例5—11 爱护学生心灵 第三节 师生关系 案例5—12 以学生为镜 案例5—13 微笑让我走进学生心灵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理念 案例6—1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案例6—2 几位中学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 案例6—3 忽视,也可能是一种伤害 案例6—4 让每只鸟儿都尽情歌唱 第二节 课程目标 案例6—5 画苹果 案例6—6 你会珠算吗? 案例6—7 好教师所犯的错误 案例6—8 为什么儿子越来越不体贴父母 案例6—9 女儿带来的收获 案例6一10 思考与实践同行 案例6—11 教育,需要时常停下脚步 第三节 课程评价 案例6—12 最佳义工奖 案例6—13 奖出了烦恼第七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的含义、意义与任务 案例7—1 唤醒儿童的顽皮 案例7—2 学会耐心 第二节 教学过程与教学规律 案例7—3 我一点都不懂 案例7—4 生本教育 案例7—5 诚实,让课堂走得更远 案例7—6 过分的“关心”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案例7—7 老师,别拿承诺作秀 案例7—8 小企鹅自己会怎么想? 案例7—9 仅有热情是不够的 案例7—10 总有一种教育是有效的 案例7—11 聂其文的教子之道 案例7—12 黄河象 案例7—13 “问题”教学? 案例7—14 让学生与“陈奂生的老婆”对话 案例7—15 “不食嗟来食 案例7—16 “杠杆”原理 案例7—17 叹词的妙用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程序 案例7—18 让教室的每个角落都充满阳光 案例7—19 还备课应有的地位 案例7—20 一节“评研课 案例7—21 课堂上响起手机声 案例7—22 小狗闯进了课堂 案例7—23 作业咋布置第八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过程 案例8—1 循循善诱……第九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后记
章节摘录
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把青少年培养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使其具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对他们进行审美的教育。 他说:“我把美称之为心灵的体操,是因为它能矫正我们的精神、我们的良心、我们的情感和信念。”在他的力作《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记叙了一个亲身体验的故事:春天来了。从土地里露出一根根绿的嫩芽,嫩芽长得很快,不久就萌生出叶子,鲜嫩欲滴,随后长出的小芽苞向旁边的叶子低垂着,开出小铃铛一样的花朵。苏霍姆林斯基和学生托利亚一起来到这片绿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白色铃铛小花的美丽吸引着托利亚,他惊奇地瞪大眼睛注视着,忍不住伸出手要去摘花。 “你为什么要摘铃兰花呢?”苏霍姆林斯基拉住托利亚的小手,轻声问。“我非常喜欢它……它很美……”托利亚一边想一边回答。 “很好,不过在摘花之前,你说说它有多美。”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放开手。 托利亚默默站着,显然被花的美所陶醉,蓦地有句话像音乐一般在心灵荡起——美得奥妙无穷。他说:“多像雪花,多像白云,多像小白鸽的小翅膀,还有银色的铃铛……” “很好,托利亚。你观赏到花的美,也给了它恰当的形容。”苏霍姆林斯基微笑着点头,松开拉着托利亚的手,继续启迪道:“我回忆起一个诗人睿智的诗句:‘谁不能保护美,谁就不配享受美的珍贵报偿。’” “老师,这是伟大的德国诗人席勒的诗句啊!”托利亚惊叹地叫道。 “我们要看到花美,还要让更多的人看到花美,该怎么做呢?”苏霍姆林斯基那柔和的嗓音、沉稳的语调中带着一种关切。 托利亚向上伸出双手,满心欢喜地喃喃而语:“铃兰花,你长吧!” 看着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感到欣慰:孩子在美的领略中,认知达到了新的高度。他敏锐地体察到美对孩子的影响,决定“按照美的法则”塑造青少年的心灵。他思考着怎样让孩子们从爱美、创造美开始,走出一条美育之路。随后,他号召学校的每个班都要开辟自己的“美角”,广泛地种植花卉树木,让学生在树林和草地上进行学习与活动,进行美的教育实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