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岳 页数:233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此时,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的国际环境。目前,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总的来讲是好的,但面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的威胁。同时,也存在边界、领海、国际能源供应、区域和次区域冲突等其他不安全因素的困扰。中国正在快速发展,正在大步走向世界。这无疑为全球的繁荣带来生机和活力,但也引起种种疑虑和阻力。中国如何避免走历史上大国崛起的老路,探索出一条和平安全的、既造福于中国又促进世界共同繁荣的崛起之路?这一系列新的问题、新的现象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并极大地推动了国际问题研究,带动了相关人才的需求。与之相适应,高校的国际政治学学科迅速发展,迄今为止仅建立国际关系学院或国际政治系的高校就达到四五十所。很明显,加强国际问题研究,对我国周边地区和整个国际形势作出冷静分析、准确判断、正确预测,为我们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选择切实可行的战略策略,为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为我国的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也为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创造有利条件,这无疑是21世纪国际政治研究和外交活动的极为重要的任务。
内容概要
我们在《国际政治学概论》的编写和修订中,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重要思想进行了较为细致、全面的梳理和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对国际政治学科中能够运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作为整个学科体系所坚持的基本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同时,我们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国际政治问题,对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国际政治格局的类型与特征、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点、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跨国政治与跨国行为、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制约等主要问题的分析,都反映了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应用于国际政治研究的努力。
书籍目录
导 论 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三、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二、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 三、国际政治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时代观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体系理论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殖民地理论 四、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五、马克思列宁主义战争与和平理论 第三节 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理想主义 二、现实主义 三、新现实主义 四、新自由主义 五、建构主义 第四节 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理论研究 一、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国际政治学理论内容 二、新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建设 三、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的新发展 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一、国际体系及其形成 二、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原因 三、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一、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类型 二、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 第三节 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 一、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体系的影响 二、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内政治的制约 三、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第一节 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 一、国际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二、国际行为主体的类型 三、国际行为主体的发展 第二节 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一、国家作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二、国家主权及其发展 三、国家实力与国家类型 第三节 非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一、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形成 二、跨国行为主体的基本类型 三、跨国行为主体的行为特征 第四节 个人在国际舞台—亡的作用 一、个人是国际政治中的特殊行为者 二、个人对国家对外行为的影响 三、个人对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制约 第四章 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第一节 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二、国际社会的内在矛盾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三、国际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国际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二节 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与实力 一、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关系 二、国际政治的实力基础 第三节 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 一、国家利益及其内涵 二、国家利益的作用 三、国家利益的特性 第五章 国际政治互动的基本形式 第一节 国际行为与国际政治互动 一、国际行为及其产生 二、国际行为的基本方式 三、国际行为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国际冲突及其解决 一、国际冲突的内涵 二、国际冲突的类型 三、国际冲突的根源 四、国际冲突的解决 第三节 国际合作及其保障 一、国际合作的内涵 二、国际合作的类型 三、国际合作的障碍 四、国际合作的保障 第六章 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 第七章 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 后记
章节摘录
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一书出版,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关系理论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自由主义,如商业自由主义、共和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和制度自由主义等。商业自由主义继承亚当·斯密、约翰·密尔和理查德·科布登等人的思想,认为自由贸易能够促进国际和平,代表著作为理查德·罗斯克兰斯的《贸易国的兴起》等。共和自由主义也可以称为“民主和平论”,其思想可以追溯到康德的《永久和平论》,认为民主体制是和平的基本原因,代表人物包括迈克尔·多伊尔、布鲁斯·拉西特等。社会自由主义则把跨国的社会交往与国际一体化联系起来,卡尔·多伊奇的“沟通理论”(commtInica-tion theory)是其早期形式。在各种自由主义流派中,制度自由主义,即新自由制度主义由于其严谨的研究议程而成为理论化程度最高的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新现实主义及其批评者之间的论战很快就集中在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之间。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1)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结果。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都承认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但新现实主义更强调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的制约作用,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则没有把无政府状态的程度和结果看得太严重。(2)国际合作。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都承认国际合作是可能的,但是在合作发生的条件和合作的可靠性上存在分歧。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合作很难成功,即使成功了也很难维持;新自由制度主义则认为,国际合作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现象,国际制度和理性选择能保障合作的成功。(3)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新现实主义关注相对收益,计算自己所得是否多于别人;新自由制度主义则认为国家应以绝对收益为目的,即考虑在合作中能否获得收益。(4)国家的优先目标。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都认为国家安全与经济福利是国家的主要目标,但分歧在于何者更重要。新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安全,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强调经济福利。(5)意图和实力。新现实主义更为注重国家的实力而不是意图,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则强调国家意图的重要性。(6)制度和机制。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都承认国际制度和机制发挥作用,但是在制度安排的重要性上存在分歧。新现实主义坚持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国际制度和机制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则认为,国际制度和机制可以缓和无政府状态对国家间合作的限制,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①
后记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十分重视国际政治学基础理论的课程教学和教材建设,在长期进行国际政治学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曾经先后推出几种不同版次的国际政治学教科书。1992年,由冯特君教授和宋新宁教授主编,我作为主要撰稿人参加的《国际政治概论》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校内外获得了较大的反响。1995年,畅征教授和王杏芳教授合编的《国际政治学》也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可以说是第一批人大版的国际政治学理论教科书。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国际政治学理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国际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必须分析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新特点,回答国际关系实践面临的新问题。因此,由宋新宁教授与我二人负责,以新的资料、新的思路和新的结构对1992年版的《国际政治概论》进行修订。2000年,在对体系、结构和内容进行全面修订后,《国际政治学概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作为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之一,推动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同时也在全国同行中确立起自己的特色和影响。
编辑推荐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精品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