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1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照兴 页数:321
Tag标签:无
前言
在香港政府2007年颁布的财政预算案里头,我找到没有人留意的“创意经济”这一帝,总共只有两小段,其中第一段有一句非常令人感慨的话:“香港在创意经济的多个范畴都居于区内领先地位”。但愿这句话不是财政司曾俊华先生自己写的,因为它就像威尼斯宣称自己是今日的世界贸易中心一样好笑。的确,香港曾经是区域内的创意经济龙头;同样的,威尼斯也曾经是13世纪的世界贸易重镇。 对于不想看太多文字的读者,我可以用一个最现成的例子来说明我的意思。当年张国荣与梅艳芳先后逝世的时候,内地媒体报道的声势之浩大丝毫不逊于香港。最近的“艺人自拍事件”同样也成了全国话题,只是你会在内地的网络论坛上看到有人留下这样的问题:“其实阿娇到底是谁呀?我不大弄得清Twins那两个人的分别。”周星驰的近作《长江七号》令很多人感到星爷不再属于香港,其实在其渐渐丧失港味的内容之外,我们更应该看到周星驰的电影制作从幕后到台前终于会有彻底离开香港的一日。从前只有在香港演艺圈混不下去的人才会北上,如今的情势正演变为只有混得好的人才能杀出香港。 然后我又在第二段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去年11月,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马时亨率领本港的创意产业代表团访问上海,参加一个国际性的创意产业展览,为业界拓展内地市场。”那次活动在号称“上海牛棚”的“1933老场坊”举行,恰巧我也在,还碰到不少朋友,有的做设计,有的做建筑,还有的做戏剧经纪人。但他们不是被马局长率领上来的,而是早已在内地打下江山,如今以内地代表身份出现的香港人。甚至连活化“1933老场坊”这座古迹的搞手也是香港人。当时我问马时亨:“你说怎么办呢?一大批香港精英都走了。”他答道:“放心,他们会回来的。”回来?回来养老吗?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香港人写的向非内地人介绍中国内地社会文化与时尚生态种种的书,还是不错的。当然,对内地读者而言,单薄了些,个别评论可能有些意思:“在中国的60年代人,并没有跟上一代有决裂的成长经验。60年代人如今40多岁,实力派大多在政府架构外工作,在私人企业中发挥影响力,因为他们正努力赶上时代的尖端,充当中国走向资本化的第一代。所以,这班60年代精英是不会走向政府的,他们通常会成为中国第一代民企老板、白领精英、专业人士,进占中国商界的头位。60年代人如果当上政府决策者,也不过是过渡角色。真正因为成长背景或文化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执政视野的,将会是70年代后至80年代生的一代。那就是‘新新人类’掌管的中国,到时,或者要叫‘新新新中国’。”
作者简介
李照兴,香港文化评论人,影评人,作家、出版人,现常驻中国内地从书杂志出版,经常往返北、上海、广州及香港各城市。新一代城市观察代表人物,坚持以国际城市人的眼光分析、拆解城市的各种爱恨交缠。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传播艺术系毕业,专注文化研究。游历南北美洲及亚欧多国超过一百个城市,强调以批判理论作工具,游走城市为实验,探索理想文明城市生活之出路。
曾任编辑、记者及电台节目主持人,香港大学通识课程客席讲师(教授香港普及文化),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客席讲师(教授创意写作)。亦曾任香港国际电影节编辑及釜山电影节评审。
擅写有关城市宅问、文化现象及性意识等各种流行文化观察和电影评论,文章见于香港《明报》、《经济H报》、《文化现场》、《号外》、内地《周末画报》、《新视线》,《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时尚旅游》等。
近年来尤关注中国城市观察、书写与拍摄,追捕中国最新潮流脉搏。曾出版剖析男子成长心态之结集《男人那东西》,小说《香港酷酷》,评论集《香港后摩登》;主编《香港10l:爱恨香港的101个理由》、《裙情汹涌》,《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上海101:寻找上海的101个理由》、《王家卫的映画世界》等书籍。其中,《香港101》奠定香港城市书写新风潮,掀起集体回忆及香港身份认同话题。《王家卫的映画世界》则为现今华文界最完整的王家卫电影艺术评论范本。《香港后摩登》率先引入城市浪游者的理论框架,应用于当代中国城市观察。在知名刊物《周末画报》城市版任总监期间,策划大量有关城市现象的话题性专题,引领中国城市刊物新方向。
《潮爆中国》为当下中国城市文化新旧碰撞中的亲历记录和冷峻分析。作者热情投入,冷静书写,试图开辟中国城市书写的新风气。随此书面来的,是李照兴任导演、有关北京城市变化及新一代生活观的假纪录真虚构电影《潮爆北京》。
书籍目录
推介词(姓名以笔划序)马杰伟、纪晓华、师永刚、陈冠中、沈宏非、汤祯兆、南方朔、骆以军、傅月庵、潘国灵序 最后一代香港文化人的告白梁文道序 和李照兴一起看戏廖伟棠序 李照兴,MadeInHongKong毛尖绪论 新新中国城市书写绪论 后香港进行式城市·空间 惶惶的威胁——已消失或正在消失的 建设还是“拆那”中国?——穿越库哈斯的巨环看北京 《色,戒》的上海传说 老房子住得过吗? 和平传奇告一段落 烂尾城市烂尾楼 史上最牛钉子户 中国城市平与凹 我们的时代——城市生活ing 寻找北京城墙下的梦 波希米亚北京2.0版 下一站,南锣鼓巷 涂鸦中国式 便利店城市的第三空间 到广州寻根 中国楼盘符号学 未来的未来一城市超限战 新北京终于可住的理由 大城市的suburb 北京地铁破界 中国摩天大厦世代 未来建筑好话坏话 后奥运想象 2010世博未来城新新·人类 421制——新新人类的社会现象 新新中国新新人类 世代大战争 新中间阶层 单孩长大了,应该怎么爱? 超级男女——新新人类谱系 新新人类私摄影 中国设计新势力 是时候用电影观看我们的城市 北海怪兽和创意圈子 超级男女声——极速教经典时尚·潮流 生活风尚——最时髦的见闻 由奢侈消费开向社会责任的新富列车 拥抱汽车文明 你回力飞跃了没有? 中国离时尚有多远? 大空间?大创意? 当代中国艺术的未来交接 中国审美复兴 享乐体验——吃喝玩乐新阶段 假日时兴后园游 大闸蟹vs小龙虾 秋游,到酒庄去! 苏州的后现代生活 媒体惊奇——时代的矛盾 《大国崛起》的中国语境 内地杂志IsIn 城市音乐性格 用一个球抢13亿眼球 随时怀旧我城·我国 跨界回望一对照的可能与不能 打全国联赛救香港足运 香港电影:忍耐与期待 香港艺术地轴转移 寻找真正的港式茶餐厅 香港与深圳的最终合并后记 行者之漫步
编辑推荐
马杰伟,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照兴在潮爆中国的现场,不是隔岸观火地进行所谓文化观察,或者用二手资料大做文章;而是像战地记者一样,参与城市媒体的核心。” 毛尖,上海作家:“在内地很多城市已游荡经年。他随身带着的香港却历久弥新,这种感觉在《潮爆中国》中变得清晰、锐利、忧伤。” 纪晓华,香港食客:“李照兴从来没有“理性”地生活,永远带有冒险家的精神心态,从“浪漫主义”角度去探索新奇的事物,由文化生活到电影,再下一城宏观中国。” 师永刚,出版人:“一本香港人撰写的中国潮流笔记,一个独特视角下的中国新潮景象。” 陈冠中:香港作家:“无论写的是大胆新人类、地下电影还是宏伟地标,书中描述的中国城市生活,叫人羡慕,好奇,甚至害怕。” 沈宏非,资深媒体人:“中国时尚潮流当代史的第一现场,第二性征,第三人称,第四维度。” 汤祯兆,香港文化评论家:“李照兴所有举重若轻的中国观察,背后均伤痕斑斑,一切文化人潇洒浪荡的想像都不过尔尔。” 南方朔,台湾评论家:“认识中国不可不看的一本书。开启新香港论述。” 骆以军,台湾作家:“魔幻神州的探险先行者。” 梁文道,香港文化评论家:“我们‘最后一代香港文化人’可以做的,就是走出香港,然后为接下来的第一代在香港出生的中国文化人”指路,让他们发现香港以外,世界很大。” 傅月庵,台湾编辑、作家:“中国正往何处去他可以告诉你!” 廖伟棠,香港作家:“李照兴选择的这种姿态有点班雅明的作派,于是他的中国观察笔记充满了好奇心同时又带着日录学家的一板一眼,巨细无遗。” 潘国灵,香港作家:“在我们友侪间,李照兴一早已作为使者般,将浪游者的版图延伸,身体力行,用脚用单车穿梭于神州大地,冷眼旁观或酒酣耳热地细数他日击的魔幻都市。” 2009 卡尔维诺说:“每次说着一个城市,我们就失去一个城市。” 李照兴说:“对城市的每一次书写,到最终都只沦为虚构。” 中国一切都在变化,李照兴紧紧跟随这个国家最超速广泛的城市发展,聚焦中国,解读中国,试图建立一套观测并关注这全新国度的框架。当中的新价值、新人类、新建筑、新地标、新关系、新时尚、新语言,在这片既古老又全新的国土,熟悉又陌生的山河,传统又入潮的国家,我们称之为:“新新中国”。 这笔记是一次对城市的贴身观察,它记录了在宏伟的大进军之下,我们城市真切的新生活现况。这是一本写给今天的回忆录,因为它笔下的时人物志,在你阅读的这一刻,已经改变或者消失。 请别把它看作是一场隐喻的狂欢。书中叙述的,可能荒诞、坎普、夸张,但不离某一时刻的真实。这记录的新现象是如此激荡,有时伟大,有时可笑,通常振奋人心,更多惹人想像,并启发我们去重新思考真正的城市生活为何。书中讨论的无论是差品味抑或好创意,归根结底,都是源于一份热爱城市的激情。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潮爆中国——新新中国城市文化笔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