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郑国 页数:352
内容概要
进入21世纪,中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积累,已经步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一方面,中国制度创新和转型获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市场已经成为要素配置的主要手段,涌现了一批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城市和企业。同时,科学家、技术人员以及就业队伍不断壮大,中国的经济规模和产业效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中国政府适时提出完善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方针,高度关注如何弥补市场失灵,规范市场秩序,提供充分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探求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系统的新模式。城市和区域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实施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全部空间依托。如何实施规范、高效、科学的城市与区域管理,是中国政府在新时期管理方面面临的历史性问题,也是各级政府最为关注的重大课题。 本书从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产业、城市物质要素、城市总体布局等不同侧面,阐述了城市发展与规划和一般性规律;该书由现代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切入,引出城市发展与规划的目标定位和框架结构,内容既有理论阐述,也有大量实证分析,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与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教科书相比,该教材增加了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和包括城市群、城市带在内的区域城市体系规划的内容,既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和统筹发展的思想,又反映了未来城市地域形态的最新发展趋势。
书籍目录
第1章 城市的起源 1.1 城市形成过程 1.2 主要城市起源区与早期代表性城市 1.3 城市起源的理论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第2章 西方古代与中世纪城市发展与规划史 2.1 古希腊城市发展与规划 2.2 古罗马城市发展与规划 2.3 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与规划 2.4 中世纪西方其他地区城市建设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第3章 西方近代城市发展与规划 3.1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3.2 资本主义早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3.3 近代殖民地城市的发展与规划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第4章 西方现代城市发展与规划 4.1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 4.2 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4.3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第5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史 5.1 先秦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5.2 秦汉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5.3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5.4 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5.5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第6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史 6.1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历程 6.2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变化的内容与特点 6.3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第7章 中国现代城市发展与规划 7.1 1949-1957年城市发展与规划 7.2 1958-1977年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7.3 1978年以后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第8章 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城市的理论 8.1 城市与城市地域基本概念 8.2 城市的本质 8.3 城市空间理论 8.4 其他常用的城市理论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第9章 规划的理论 9.1 城市规划的作用、特点与原则 9.2 城市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9.3 中国城市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9.4 构筑以城市规划为主体的城市空间政策体系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第10章 区域规划 10.1 区域规划概论 10.2 城镇体系规划 10.3 城市群规划 10.4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第11章 城市总体规划 11.1 城市职能与性质 11.2 城市规模与用地构成 11.3 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11.4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11.5 总体规划中的工程规划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第12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 12.1 控制性详细规划概述 12.2 土地使用控制 12.3 环境容量控制 12.4 建筑建造控制 12.5 城市设计引导 12.6 配套设施控制 12.7 行为活动控制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第13章 城市规划管理 13.1 城市规划管理概论 13.2 城市规划管理法规体系 13.3 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 13.4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7章 中国现代城市发展与规划 7.3 1978年以后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发展和规划也步入了崭新的阶段。 7.3.1 1978年以后我国的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是由政府推动的,利用国家计划拨款的资金,发展工业、建设城市。这种由政府发动的城镇化被称为“自上型城镇化”。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一方面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压制了农业的发展,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另一方面,由于重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小,城市有限的就业机会只能被城市新增人口占用,不能有效地带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此外,为了保证工业化的顺利推进,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构筑起各种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屏障,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例如,我国政府通过户籍、就业、商品粮、住房等管理措施,使城镇人口没有过度膨胀,使农民留在土地上,形成了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这是导致我国1978年以前城镇化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格局逐步有所松动,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苏南、浙江等地的农村就开始兴办社队工业。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乡镇企业在农村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形成了“自下型城镇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改革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城市,城市建设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开始转向市场,投资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了政府投资、乡村基层社区集体和农民个体投资外,还有大量外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已转向多元结构,如珠江三角洲属于外向型城镇化,外资是城镇化的主力;温州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小城镇为依托的城镇化;辽中南地区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城镇化。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