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乔尔·J·考普曼 页数:294 译者:唐晓峰
Tag标签:无
前言
本文库是为“思想者”而编辑的。人是有思想的,人人皆在思想。何谓“思想者”其实不必定义。然而,若要追究“为何思想”、“思想什么”、“怎样思想”、“何以接着思想”等,便需求教古今中外的思想巨擘了,因为他们是人类思想的原创者和传承人,他们的成就开启了后人的思路,他们的遗产仍在引导着我们的思维。心之官则思。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孟子思为人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唯斯而已。——王夫之人被称为“能思想的存在者”。“思想”本属“存在”,是对“存在”的领会,以深思人何以才能成为真正的存在者。——海德格尔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也就是说,人类的历史就是思想的过程。——柯林武德
内容概要
这本书包括作者以前发表过的九篇论文。代表了一种对亚洲经典文献重要性的持续认同,这不仅仅是因为亚洲哲学自身的魅力,而且因为其可以作为当今哲学难题的通路。 在这部颠覆性的著作中,作者对于自我的形成和流动性、选择的本质和可能性、人与人之间伦理要求的多样性,以及哲学本身作为一种交流活动的本质等问题给予了特殊的关注。
作者简介
乔尔·J·考普曼(Joel J.Kupperman)是康涅狄格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哲学教授,曾经在牛津和剑桥学院做过访问研究员。他的著作包括《伦理知识》、《道德的基础》、《性格》,以及《价值以及随之而来的》。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部分 自我的形成作为一种伦理问题 第一章 关于自我的心理学和伦理学 第二章 孔子与“和”的问题 第三章 自我形成过程中的传统和群体 第四章 结语:自我的形成第二部分 自我的流动性 第五章 关于自我的争论 第六章 虚伪、心理不定以及自我认知 第七章 《庄子》中的自发性及情感培养 第八章 结语:流动性和性格第三部分 选择 第九章 选择和可能性 第十章 孔子、孟子、休谟以及康德论理性与选择 第十一章 结语:理性和选择第四部分 伦理的范围 第十二章 西方伦理的划分 第十三章 传统与道德进步 第十四章 利他主义情感:东方与西方 第十五章 结语:伦理判断的多样性第五部分 伦理的要求 第十六章 对于一些人的更多期望 第十七章 孔子和宗教伦理的本质 第十八章 宗教伦理中的超道德——以佛教为例 第十九章 结语:可供选择的“应当”第六部分 作为交流的哲学 第二十章 哲学和教化 第二十一章 言无言——庄子的交流技巧 第二十二章 结语:作为精神变化的哲学参考文献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孔子与“和”的问题存在一系列伦理方面的问题,它们在对自身加以考虑时,不是十分关注特殊情形下的具体选择,毋宁是关注于引导生活的方式。在尼采、萨特和加缪(Camus)的著作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例子。尼采通过超人(Ubermensch)表明的意义更像是一种概括性的模式,而不是具体的选择;同样,萨特认为非常重要的“诚信”(honesty)以及加缪的“透明性”(lucidity)等类似的概念也是如此。然而,大部分当代西方伦理思想家倾向于忽视处于一种生活方式核心地位的伦理问题。毕竟,存在一个很悠久的也是很有力的西方传统,它将伦理学描绘为一种对于特定类型的选择的研究:其中善、恶、正确和错误都是不确定的。按照这种传统,一个人是否决定去谋杀、是否去撒谎,才是典型的伦理问题;一个人如何花钱、如何与朋友交谈,或者如何拥有一种乐观开放的而不是悲观内向的行为举止,通常来说不是一个伦理问题。伦理因此集中在特定的特殊时刻。有关生活的总的趋向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或者被认为是存在于主题之外的。
后记
两年前,我自诩读过多年哲学,对中西哲学都有些许的了解,应该算个门内之人,而贸然接受了我的博士生导师张志刚教授的建议,翻译此贯通东西文化之作。但之后的两年,我一直为我的这份自负后悔不已,甚至到完稿的这一刻仍感惴惴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直到着手翻译时,我才发现以前所掌握的各种哲学知识只能算是皮毛,加之多年来从事宗教学的学习和研究,多少荒废了哲学的训练。因此,原书作者提到的各种哲学观点以及作者本人的哲学思想对我来说似乎是那么陌生,那样难于理解。直到这时,我才发现曾经自诩的“门内人”,其实顶多是个“门外汉”。其次,该书作者是一位学贯东西的伦理学家、哲学家,对于东西方各派哲学理论都有着较深的理解及研究,而且为了论证需要,经常旁征博引,整部著作堪称各类哲学的大熔炉,加之其严谨的论证及推论结构,这一切让我本来就不扎实的哲学功底,更加凸显无疑。另外,在翻译过程中,我才深深体会到翻译并不是一件能读懂英语便能顺利完成的事,它不但需要准确理解,而且还需要清晰表达。
编辑推荐
《向亚洲哲学学习》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