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欧阳康,张明仓 著 页数:341
Tag标签:无
前言
历史常常出现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即一个伟大哲学家的某些理论以 至整个学说往往在其身后,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历史运动之后,才充分显示出它的内在价值,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命运也是如此。马克思哲学产生于19世纪,它适应了那个时代,同时又超越了那个特定的时代。一种仅仅适应时代的哲学是不可能高瞻远瞩的。20世纪的 历史运动以及当代哲学的发展困境, 使马克思哲学中一些重要理论的内在价值凸现出来,同时又使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和当代意义透显出来了,当代哲学家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转向马克思的哲学。福柯认为,在现时,研究历史要想超越由马克思所定义和描写的思想地平线是不可能的。詹姆逊指出,马克思哲学“是我们当今用以恢复自身与存在之间关系的认知方式”,它提供了一种“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德里达断言:我们“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仍旧是在用马克思主义的语码而说话”,“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福柯、詹姆逊、德里达对马克思哲学的评价是真诚而公正的。在当代,无论是用实证主义、结构主义、新托马斯主义,还是用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解构主义乃至现代新儒学来对抗马克思哲学,都注定是苍白无力的。在我看来,这种对抗犹如当年的宠贝城与维苏威火山岩浆的对抗。马克思哲学的确是当代“惟一不可超越的哲学”,仍是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我不能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即在当代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马克思哲学研究越来越趋于“冷寂”以至衰落。这种观点看到了某种合理的事实,但又把这种合理的事实溶解于不合理的理解之中。同改革开放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全民学哲学”的“盛况”相比,目前哲学在社会生活中的确显得较为冷清,许多人对马克思哲学持一种冷漠、疏远的态度。但是,我不能不指出,改革开放前的哲学繁荣是一种虚假繁荣,是一种受功利主义支配和领导人好恶引导的假性繁荣,其中不乏对马克思哲学肤浅甚至庸俗以及急功近利的运用。而目前所谓的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冷寂”,实际上是人们对马克思哲学本身的一种深刻反思,是对马克思哲学本身的一种学术回归。具体地说,哲学界通过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批判反思,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反思,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反思,以及通过对哲学的重新定位完成了这种学术回归。在我看来,正是这三个“批判反思”以及“重新定位”促使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走向成熟。换言之,目前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冷寂”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哲学研究在中国的衰落,相反,它预示着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成熟。
内容概要
本书立足于国际风云变幻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理论与实践阐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意义。作者从总结我国实践观研究的历史进展及其成就得失出发,透折对于马克思实践观的多维解读,梳理实践观的历史演进,深度解读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生成、基本内涵及其当代意义,探讨实践观与本体论、现代性等的内在关系,分析当代实践的悖论及其合理性问题,探讨虚拟实践及其哲学意义,分析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发展,主张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力量。
作者简介
欧阳康,男,1953年出生,四川资阳人哲学博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菁有《社会认识论导论》、《哲学研究方法论》、《欧阳康自选集》、《对话与反思: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等;主编有《社会认识方法论》、《人文社会科学哲学》、《当代英美哲学地图》、《当代英美著名哲学家学术自述》等,主编教育部和湖北省统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宽》等报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50余篇,先后10余次获教育部和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十余顶国家、省部级和国际台作科研项目,多次出国出境从事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哲学求协会常务理事等。l992年起享爱国等院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曲中青年专家”,19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书籍目录
导言 走进马克思实践观的深处 一、提升中国实践哲学的研究成果 二、透析当前中国实践哲学研究中的尚存问题 三、把握当代人类实践的基本特点与发展态势 四、梳理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论域第一章 实践观的多维解读与马克思哲学的多样形象 一、当代人与马克思的时代差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流俗理解与马克思哲学形象的多样化第二章 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来源考略 一、西方实践观的滥觞:亚里士多德实践观 二、近代西方实践观的第一个典型形态:康德实践观 三、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黑格尔实践观 四、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实践观第三章 马克思实践观的深度发掘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形成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三、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意义第四章 实践观与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 一、在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与超越中推进哲学变革 二、本体论探究的人性与哲思根据 三、马克思本体论探究的实践价值取向 四、马克思本体论探究的当代意义第五章 实践观与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 一、马克思考察现代化问题的基本思路 二、马克思对于现代化正向价值的历史性透析 三、马克思对于现代化负面价值的合理性批判 四、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当代启示第六章 当代实践的悖论 一、整合与分裂 二、同质与异质 三、现实与虚拟 四、创价与代价 五、文明与野蛮第七章 当代实践的合理性 一、理性与合理性问题 二、实践合理性问题的意蕴及其意义 三、实践合理性的问题域 四、实践合理性的评价标准 五、实践合理性的实现途径 六、实践合理性的相对性 七、促进科技与人文的合理互动与融合第八章 虚拟实践:当代实践的一种崭新形态 一、人类实践形态的历史性转型 二、虚拟实践的本质 三、虚拟实践的特点和作用 四、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的交织与互动第九章 虚拟实践的崛起与实践哲学的当代复兴 一、虚拟实践的哲学意蕴 二、虚拟实践与当代哲学创新 三、虚拟实践研究与实践哲学重建第十章 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遭遇和尴尬 三、实践观重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力量重塑第十一章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 一、从全球化的高度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二、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与文明理论 三、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四、中国现代化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全球视阈和方法论的转换参考文献跋
章节摘录
1.以唯物主义的能动性方式科学地理解和解释实践从实践出发探讨其他一切哲学问题,必须以对实践的科学合理理解作为出发点。实践并不是一个新范畴,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都对实践有过论述。马克思正是在批判地继承历史上已有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一方面密切关注当时的人类实践,另一方面在唯物性与辩证性、社会性与历史性、个体性与人类性、自在性与自为性的结合点上加深对于实践的理解,确立了科学的实践概念和实践观。首先,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作为一种感性的现实的人类活动,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最基本方式,是人的生命和生产活动的直接存在形式。生产劳动实践是人的多种实践活动中最为根本和基础性的实践形式,是人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正是通过感性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人的感性生命存在才成为可能。在这种意义上,实践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和广泛的普遍性。其次,实践又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是人的理智、情感、意志等内在本质力量的对象性展示,也是人的自觉性和自由精神运动的最现实表现,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正是借助于实践,人的主观方面可以见之于客观,作用于客观对象,并在对象的合目的性改变中得到表现、实现和确证,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实现主体对于限定的挑战与超越,逼近自由。在这种意义上,实践具有意识性、目的性和自觉性。再次,实践是借助于一定的工具而展开的中介性活动。正是借助于各种形式的工具和中介,主体通过实践集中地体现着人类理性的机巧,实现着由客体的自发运动形式向人的自觉活动形式的转换,实现人的内在尺度和外在事物的尺度的统一。在这种意义上,实践具有工具性和中介性。最后,实践是一种革命的批判的活动,是人以一种主体性方式来批判性地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参加自然界的辩证运动过程,能动地创造自己的社会历史存在和社会生活,建构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的最根本最现实的途径,因而是人作为主体的创造性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实现形式和确证形式。在这种意义上,实践具有革命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因此,实践是世界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和自觉形式,是同物质自然过程既相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人的自觉活动和创造过程,是一种辩证的社会历史过程,它集中表现和实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和人道主义追求,是人与世界关系得以不断展开、进化和发展的最革命和最积极力量。2.从实践的高度来理解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将实践提升到哲学世界观的核心地位,使其不仅具有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论的意义,而且成为一种普遍的哲学思维方式,这也是对于哲学的一种全新理解,表明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实践论思维方式正是对于这种哲学观的一种自觉运用。哲学是什么?古往今来,哲学家们见仁见智,歧见颇多。马克思从总体上指出,过去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里马克思当然不是说哲学家不应当解释世界,而是说哲学家不能停留于解释世界,还应当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对于世界的改造。应该说,由仅仅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到在合理地解释世界的基础上自觉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在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标指导下自觉能动地认识和解释世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哲学和哲学家及其使命的一种全新理解,是对于一种新的哲学观念的自觉建构。让哲学不仅具有认知和解释功能,而且有实践和改造功能,这就从根本上使哲学和哲学家的社会功能和地位得以提升和跃迁,从而必然引起整个哲学观念和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有如下基本要点。就其性质而言,哲学作为人们的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是人们以哲学方式统摄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种具体思维形式,是人们对于自身与对象世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哲学认识或哲学解释方式,它以其独特的哲学思辨方式而有别于人对于世界的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的掌握方式,在人类处理同对象世界的关系的活动体系中居于一种特殊的总体性地位。就其对象而言,哲学不应当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应当是人与世界关系及其时代特点的一种理论表现,因此,哲学应当与现实世界保持最为密切的联系。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它必须能够切实做到“双脚立地,并用双手攀摘大地的果实”①。就其内容而言,真正的哲学应当是自己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在马克思看来,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的哲学,只有真正触摸到了自己所处时代的脉搏,映现了自己所处时代的精神,从而真实地把握了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所谓时代精神是关于一定时代的内容的本质特征的集中表现。一定时代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等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包括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们一起构成具有一定本质特征的时代内容。这些内容表现在人们的各种活动及其结果中,反映在各种具体的科学理论和观念形态中。作为时代内容的表现和反映,它们一般都具有时代的特征,因而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时代精神。哲学则是从总体上把握时代的内容,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因而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其主体而言,真正的哲学家应当是他们那个时代和自己的人民的产物。自觉地体验时代精髓和荟萃时代精神是哲学家的神圣职责。时代的内容是由时代的人们创造的,是他们积极地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成果。人的智慧是在人们处理自身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发挥、表现和实现的,因此,人的智慧也就是人们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中的精髓。哲学作为一种智慧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人们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及其智慧的一种升华。但是,哲学要成为现实的智慧学,要成为现实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必须通过一定时代的哲学家的头脑,把人们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中最精致、最珍贵的看不见的智慧、精髓集中到哲学思想里来。
编辑推荐
《在观念激荡与现实变革之间: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阐释》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