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于秀 页数:200
Tag标签:无
前言
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更是一种需要习而得之的能力。父母爱孩子是人的天性使然,生而知之的,但是如何正确地爱孩子,让这种爱超越本能、超越狭隘、超越自我私欲的膨胀,真正成为滋润孩子心灵的春风雨露,成为给孩子提供一抹清凉的匝地浓荫和躲避炎炎暴日、疾风骤雨的有力庇护,却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和学习的过程。爱是一门技艺,需要情感的注入,智慧的提升,还有勇敢的磨砺,这一点在我们自己也为人父母之后感受得越来越深切。在我们身边不缺乏为孩子辛苦操劳一生而无怨无悔,甚至呕心沥血做出大量个人牺牲的父母,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孩子不仅仅是一个成年个体生命的延续,在他们身上还寄托着许许多多父母未了的心愿,对于荣耀和更美好未来的期盼,于是孩子的成长也是很多父母小心翼翼耕耘和播种的沉重劳作,我们鲜见轻松快乐的父母,相应的,我们也鲜见快乐成长的孩子。还有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就像很多为人父母者哀叹的:我们播种的玫瑰,收获的却是荆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令人失望的偏差?怪孩子吗,还是怪父母?抑或像有些父母所叹,怪那神秘不言,不可预测,让人无可奈何的命运?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从为人父母的角度上讲,其实也是这样,父母对孩子的真正价值也在于他们在多大程度和意义上从自我中解放出来,摆脱对孩子动物本能式的过度保护,或者忙于自己事业和生活打拼时的疏于照顾,以及为转移自己的人生失意而对孩子提出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等等,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摆脱一个成年人在孩子面前通常会有的傲慢和自以为是。不能摆脱的虚荣心让很多父母一次次走进教育的陷阱而不思悔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自以为爱孩子,但其实我们爱的是自己爱孩子的方式,而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需要我们怎样去爱,伴随着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需要,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去爱,不断学习,不断调整自己,提供给孩子不同时期需要的养料和关照。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爱是精心照顾,用心呵护;在孩子逐渐成长起来以后,爱是尊重、平等和无障碍的交流,为了和这个鲜活的新生命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我们必须和他一起学习和成长,面对他的问题,感受他的心情,然后,用孩子希望和接受的方式,传递给他必要的一个成年人关于成长的知识和智慧,比如性。似乎事情总是这样,在父母亲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孩子们不知不觉就长大了,在这物质生活更丰裕、资讯更发达的时代,情况更是如此。像在所有事情上一样,孩子总是有着对未知事物好奇和大胆探索的天性,于是父母在不经意的时候,往往会尴尬地发现,无知而无畏的孩子们不仅已经把探索的触角伸向了他们素来避讳谈及的两性关系,而且甚至已经走得更远,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给他们的青春洒满了危险的阴影,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幸福。饮食男女,“食色,性也”。性本来是日常生活中一件天天发生的、稀松平常的事,性教育,包括性知识的传播,性道德的引导等等本来也应该是孩子成长教育中的重要一课,但是我们的很多父母,在21世纪的今天,还是有意无意地,或者小心翼翼地把它搁置在一个不见光的阴暗角落。孰不知,我们的疏忽和轻视会给孩子制造一个危险的陷阱,一个可能吞噬他们青春的陷阱,本书中一个个少男少女令人震撼的性错个案还不能为我们敲响警钟吗?就像作家于秀在这本书里所呼吁的那样,在家庭性教育的问题上,我们的父母还要继续他们的“鸵鸟政策”吗?为了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安全,我们呼唤健康、科学、坦然的性教育。我们说,对于性教育,父母们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以为孩子不知道就不会去尝试,从而安全地度过青春期,或者知道了就会去做“坏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成年人想当然的看法。对孩子进行健康、科学、坦然的性教育,告诉他们必要的性安全知识,进行必要的性伦理、性道德的引导,也许不能够完全避免孩子们接触性,但是至少能够给他们的青春期加一个保险,让他们少犯错误,少受伤害,这是我们这些爱孩子的父母唯一能够做的,也是一个明智的父母应该做的,因为毕竟,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安全,应该是我们这些爱孩子的父母首先追求的。或许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对于孩子启齿讲性还是件有点困难的事情,没有关系,本书中大量的案例和支招都可以帮助你。爱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爱一个人就是用心地对待他。爱很沉重,也可以很轻松,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请担起这爱的公式中沉重的一端,多用点心思学习和观察吧。多一点耐心和交流,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更轻松地享受父母人伦之爱,孩子的健康平安成长也将是对我们付出的最好回报。今天我们的用心关涉孩子终生的幸福,关涉我们社会的未来。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努力做个用心的好父母吧!
内容概要
直到今天,有不少的父母在谈到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如何对孩子进行性道德和性伦理的引导时还躲躲闪闪,退避三舍,不肯认真面对。实际上,孩子们的危险青春已经在向我们发出警告了。 有人说无知者无畏是一种智慧,可如果无知而无畏的是孩子,那恐怕他们要面对的将会是一场灾难。已经有许多少男少女在无知者无畏的误区中前仆后继,用他们滴血的身心和枯萎的青春。诉说着他们的困惑和委屈,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这样的社会是有罪的。 我们不能总是要等到孩子受尽伤害。再去讨论如何让他们远离伤害,要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懂得对伤害说“不”,这真的已经成为做父母的最首要的责任了。 我们已经有太多的家庭赢得了财富,却失去了幸福。 学会多给孩子一些他们需要的爱和温暖吧,从理解开始。从倾听开始。
作者简介
于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职业作家、美国南加州大学(UCLA)访问学者、家庭素质教育专家、女性成长心理指导专家、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形象大使、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十佳”讲师、中华女子修养学堂特聘专家讲师。
从1999年至今,接受过中央
书籍目录
上部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个案一:16岁,凋谢在花季 个案二:无知无畏之后,是无尽追悔 个案三:堕落,最初仅仅源于好奇 个案四:错位的性别意识 个案五:一次邂逅,埋下了病态的种子 个案六:因为缺少爱,所以放弃自爱 个案七:一场师生的不伦之恋 个案八:来自虚拟世界的现实伤害 个案九:邻居大哥引诱下,他成为同性恋 个案十:孤独中,他们互相温暖 个案十一:千里奔波,他在寻找什么? 个案十二:来自身边的最深的伤害 个案十三:一个留守少女的激情犯罪 个案十四:从优秀到坠入陷阱只有一步之遥 个案十五:成长于精英家庭,为了“爱隋”她奋不顾身下部 健康、科学、坦然的性教育 个案场景一:告诉女儿保护好自己 个案场景二:当13岁的儿子有了朦胧恋情 个案场景三:宽容接纳有了性错的女儿 个案场景四:发生了性错的男生同样需要关爱 个案场景五:单亲家庭孩子的性教育 个案场景六:科学的性别教育培养现代淑女附录自我检测一自我检测二自我检测三自我检测四后记
章节摘录
看着17岁的常浩说完这些话,像个老人似的长叹一声,我不由得也跟着一声叹息。是啊,还有什么理由能让这个被几乎软禁的大男孩再回到课堂上去?即便他回到了学校,回到了高中的课堂上,他又怎么可能还是那个单纯的高中男生呢?跟常浩的妈妈交流时,她似乎也是一肚子苦水,但说来道去她好像把错误全推到了那个叫黄英的老师身上:“就是那个女老师不好,她作风不正派,引诱了我儿子,把我们全家都给害了。现在我为了孩子提前下岗没有了收入,他爸为这事犯了心脏病,住了半年医院,把家里的积蓄全给折腾光了,现在我这儿子学也没法上,门也没法出了,街坊邻居知道这事的,不知怎么在背后说我们呢。你说我们家是不是被她给害惨了?”面对常浩妈妈的眼泪,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就问她:“当初知道这件事后,有没有考虑过接受?”听我这样问,常浩妈妈的眼睛突然瞪得很大,连声地反驳我:“这可能吗?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儿。常浩还是个孩子,他哪懂这些事儿啊,全是让那个老师给带坏的。”“可是,连常浩自己都说,是他主动追求的老师。”听我这么说,常浩妈妈沉默了。我并不是有意要去揭常浩妈妈心里的伤口,我实际上是想用这样一种方式,促使常浩的父母进行一次反思,让他们真正地去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儿子的恋爱悲剧?我在调查中发现,常浩的家庭跟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家庭一样,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从来不重视跟孩子的感情交流。常浩的父母跟许许多多的中国孩子的父母一样,除了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关注,对孩子的精神与心灵从来不关注。在这个普通的工薪族家庭里,常浩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儿子一路考进重点学校,再进入个名牌大学,好像只有这样孩子的前途才有保障,孩子的未来才有希望。于是,他的父母每天的任务便是监督孩子学习,作业做完了,要做课外复习,课外复习做完了,再做强化复习。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每天看到的、经历的永远都是跟功课有关的事情,怪不得常浩会感觉在老师的单身宿舍里才有温暖,才有尊严。那是因为他在自己的家里,在自己的父母身边既找不到温暖,更找不到尊严,因为他的父母没有把他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他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架学习的机器。可孩子就是孩子,他再怎么样也成不了一架机器。他在成长,在寻求,寻求关怀、温暖,寻求关注、尊重,更在寻求爱。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在生理的剧变、心理的突变中挣扎,他们需要引导,需要一只关怀的手,牵引着他们去寻找光明的坦途。这只手来自社会,来自学校,更来自父母。可是对于常浩来说,他找不到这只手,没有人去牵引他,他只好自己去摸索,结果,他没有找到坦途,却碰上了暗礁。他的父母一直认为儿子的遭遇是偶然的,但在我看来,似乎更应该是必然,因为,的确,在孩子最需要他们牵引的时候,他们并不懂得。所以,当这一切都发生了的时候,他们把责任全都推到了别人或者孩子身上,这显然有失公平。我们常说,人的一生有两个最重要的接受教育的时期,一个是0-3岁的智力开发期,另一个就是10-15岁的青春期。这其中尤其青春期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而在男孩常浩的成长中,我们看不到这一课。现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合格的公民,二是培养心智与情感健全的人。可是,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与家庭教育的水平之下,我们有多少孩子会在成年以后达到这两个目标?我常常在想,如果常浩是一个懂得一些性生理常识,懂得一些性心理知识,甚至懂得一些性道德规范的少年,他会不会理性地去处理自己觉醒的性意识和性冲动,会不会理性地去思考他对老师的爱中有多少责任与后果需要他来承担?我特别相信,如果常浩是一个具备了一定性教育素质的大男孩,就不会轻易迈出那稚嫩的一步,给他自己的人生留下如此沉重的一笔。至于常浩的老师黄英,我相信她的成长环境实际上跟常浩并没有太大区别,正是因为缺乏性道德、性伦理、性价值观,甚至性美感方面的系统教育,才使她敢于陷入跟未成年人的不伦之恋,给自己、也给他人带来不堪回首的遭遇。尤其是当校长找她谈话,她却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自由恋爱时,我更为她在性价值观、性伦理道德上的迷失与无知感到悲哀。由于性教育在她成长过程中的缺失,造成了她虽然已成年,却没有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能力。面对已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常浩,她为人师表的责任本应该是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帮助学生安然度过青春期这段心理震荡的时期,但是她却选择了逾越现有的性伦理道德。为了爱,她勇气可嘉,可是,这种不伦之恋却使她的选择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太远,以至于使她一时间沦为众矢之的,也给少年常浩和他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这样的人生代价似乎真的太高了。更令人不能接受的是她的消失。在引起了一系列后患以后,她选择了销声匿迹,不知是因为想要逃避还是放弃。
后记
经过历时两年的调查,近百人的采访与交谈,在2008年的初春,我终于完成了这次在我所有的创作中最艰难的一次写作。说它艰难,一是因为所调查采访的群体和对象,二是因为这个题材的敏感与尺度的难以把握。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尽管目前在许多领域里,人们的意识和观念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但“性”始终是一个比较禁忌的话题。尤其是写未成年人的性,更是一次比较有挑战性的创作。关注少男少女的性经历,实际上还是来自我自身的生活。那是我18岁的儿子,第一次与女孩子交往,当我直截了当地提醒他,要尊重女性,不要做这个年龄所不能承担的事情时,他很直率地问了我一句:“我知道我现在还不能做,但你能告诉我什么时候能做吗?”说实在的,当时儿子的话让我也一愣。是啊,在我们的教育里,孩子们听到的常常是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又有谁告诉过他们,什么事能做,什么时候可以做呢?自从关注孩子的性问题后,我开始留意起来,遇上跟少男少女们交流的机会,我便会主动地跟他们聊到性问题,了解他们的性经历、性态度,以及获得性知识的途径。结果让我非常惊讶,90%以上的少男少女,没有从父母那里或通过正常的渠道接受过科学的性教育,学校的性生理课一直只是一种形式,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性话题是禁忌的、不可碰触的。孩子们了解性的渠道大多是网络、影视和图书,而父母是唯一不可以与之谈性的人。
编辑推荐
《危险青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