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07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大春,Nicholas Bunnin,Simon Critchley 主编 页数:523
Tag标签:无
前言
庆祝列维纳斯百年诞辰的理由众多,诸如他把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传人到法国,他对他们的现象学进行精神改造,他对现代生活中以大屠杀为范例的图像恐怖作出的反思性回应,他对我们的作为这些灾难之源的极权化政治文化观念的拒绝,他对《塔木德》进行的深入原创的研究,他在对他性和人类面孔的激进分析中对迈莫尼德关于我们回应他性和耶和华面孔的思想进行的重新解释,等等。所有这些有特色的方面都引起了对他的方法和学说的丰富多样的反应,包括迷人而严肃的反对,也包括批判性的阐释和应用。对于中国哲学家而言,或许有一些特别的理由围绕伦理学而不是作为第一哲学的海德格尔式存在论对列维纳斯感兴趣。尽管术语和方法不同,这种动向可以与熊十力和牟宗三(这两位20世纪哲学家在他们的当代新儒学中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提供了这一主题的现代精华)的作品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探求相比。列维纳斯和这两位中国哲学家都认为,人的价值问题处于我们的实在观念的核心,而不是处在一个单独的领域中,并对关于实在的价值中立的描述加以补充。不管应对它的方法问题是怎么样的,世界从这一角度看是一个单一的伦理和自然世界,而不是两个拒绝统一的世界。在这种方式上,传统的事实和价值或形而上学和道德的二分可以说为社会和个人的自我理解提供了一种有内在缺陷的奠基。不管伦理学是否导向存在论,或者是不是作为第一哲学与它相混合,列维纳斯、熊十力、牟宗三都提出了涉及我们自己、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制度和我们的世界的问题,这些问题开启了从其他观点看被掩盖了的景致和领域。
内容概要
列维纳斯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犹太哲学家,通过融通思考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通过对传统认识论和存在论的批判,他为西方哲学提供了思考异质、差异、他性的重要路径,从而揭示了从伦理的维度重建形而上学的可能性。该论文集汇集了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以色利等国外著名列维纳斯研究专家及国内该领域几乎所有的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列维纳斯研究的最高、最全面的成就,对于掌握列维纳斯丰富多样的思想以及他与两希传统复杂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杨大春,哲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副主任,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副所长。著有《解构理论》(1994)、《沉沦与拯救:克尔凯戈尔精神哲学研究》(1995)、《文本的世界: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1998)、《感性的诗学:梅洛一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2005)、《杨大春讲梅洛-庞蒂》(2005)、《语言 身体 他者: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主题》(2007)等。另出版译著5部,发表论文30多篇。
书籍目录
一、现象学与形而上学 列维纳斯与海德格尔:接近现象学诸论题的一条后海德格尔式道路 圣洁性的哲学:阅读列维纳斯的几点笔记 评列维纳斯的伦理学 “死亡现象学” 列维纳斯与无限:一个草稿 瞬间是出离存在的关键:列维纳斯前期“感性-时间”现象学疏论 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论列维纳斯 列维纳斯的形而上学概念 存在论的形变和超越的面孔二、主体或别一种主体 分裂的主体 现象学还是反现象学:列维纳斯主体观研究 列维纳斯论欲望 超一域(治外法权):外在于国家,外在于主体 代替的“主体”与以撒的“捆绑”:列维纳斯与《创世记》第22章的解读 对他人负责和碎裂的自我:列维纳斯、罗尔斯和公民身份 真实抑或虚构?——论脆弱之伦理 哲学与正义:列维纳斯的人类和平论三、列维纳斯与现代哲学家 对海德格尔和列维纳斯的死亡概念的比较分析 永久和平:一个永远徘徊着的幽灵——与德里达一起思考列维纳斯与康德在和平观上的对立 论暴力:德里达、列维纳斯与本雅明 列维纳斯与近代政治哲学的批判 超越还是内在?——论列维纳斯与柏格森之间的根本差异以及殊途同归 “无世界的他者”与“无他者的世界”——深入解读《从存在到存在者》兼论列维纳斯与德勒兹的差异 脸的概念:从列维纳斯到马里翁 从他人/他者到伦理学:谈列维纳斯与萨特 四、列维纳斯与跨文化研究 与列维纳斯相遇 中国文化背景中的“无限”概念:从列维纳斯的“无限”概念说起 作为感受性的主体与怵惕恻隐之心,或列维纳斯与孟子 从文献走向生活 交流性的空间:列维纳斯与建筑 列维纳斯《欲望的欲望》读解:一个跨文化的解释学尝试 论列维纳斯对和平的外展:与庄子的一个比较研究 列维纳斯的意义理论与非西方文化 列维纳斯在中国后记
章节摘录
一、反思传统——质疑“存在”本真性不在“存在的真理”之中。——列维纳斯列维纳斯最初的思考,是针对西方哲学不容置疑的“存在”理论。在始源于希腊的西方哲学传统的内部,总是有一种对于“一”或“大全”的强烈欲求,从本质上讲,就是对“绝对存在”、“绝对的知”或“整体”(totalit色)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的肯定:“西方哲学话语要求无所不包和最终的理解。它强制所有话语都在哲学面前接受检验。”②列维纳斯认为,多少世纪以来,希腊式哲学就充满着对“一”的热切渴望,充满着对绝对的单一的追求,就不断地梦想能够回归这个近乎天国的“一”。哲学似乎在完成着一种超越多样性而达到同一的使命,也就是要与静止的绝对重合的渴望。③这种超越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而是对“超越性的摧毁”④。列维纳斯认为这样的哲学,如同它的本性,也如同它的问题,基本上在于正题化或概念化,哲学要求清除主体和对象、思者和被思者之间的差异。⑤而“一”为统治和归宿的思想,在列维纳斯看来总是和“存在的思想”密不可分的。亚里士多德,还有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和怀疑派以来,总是以医疗康复的隐喻指引着哲学路线,都行的是存在论之道,往往忘记他人,或者把他人的关系附属于存在论。
后记
由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The Philosophy SLlmmer School in China:China,Britain,USA)、美国列维纳斯伦理遗产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杭州列维纳斯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9月11日-13日在杭州举行。本人有幸与英国牛津大学的Nicholas BLmnin博士、美国新社会研究学院的Simon Critchley教授共同组织了这次会议。作为世界范围内庆祝“列维纳斯百年诞辰”活动的一部分,会议的召开得到了法国驻北京大使馆文化处、英国“欧洲哲学论坛”、法国“庆祝列维纳斯百年诞辰联合会”和以色列“拉伊萨暨列维纳斯中心”的合作与经费支持。这次会议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支持: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现象学专家庞学铨教授代表浙江大学致欢迎辞;原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处专员Fabyne Mansencal女士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中国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会长、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中方副主席江怡教授,法国哲学专门委员会主任杜小真教授,副主任尚杰教授及几乎所有的法国哲学专门委员会委员都出席了会议(副主任冯俊教授因有出国访问任务未能与会,但密切关注会议进展,并同意把他十多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收入到本论文集中,以示支持);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包利民教授出席会议并主持了开幕式;会议收到了各位专家学者精心准备的英文论文,汇集了来自英国、美国、法国、新西兰、德国、加拿大、比利时、中国台湾地区和国内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知名学者或青年才俊的重要成果。大会期间,中外学者围绕列维纳斯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编辑推荐
《列维纳斯的世纪或他者的命运"杭州列维纳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