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生存

出版时间:2008-07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乔恩·克拉考尔  页数:196  译者:欧冶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九九二年四月,一名出身美国东海岸富裕家庭的年轻男子,一路搭便车到阿拉斯加,单独步入MountMcKinley(麦金莱山)北边的旷野。四个月后,一群猎人发现他腐烂的尸体。就在尸体发现后不久,我应《户外》(Outside)杂志之邀,报导这名青年死因之迷。这个青年全名ChristopherJohnsonMcCandless,在华府近郊一个富足中产阶层的社区长大,不但成绩优异,也是运动菁英。  一九九零年夏,Chris以优异成绩从EmoryUniversity毕业,此后家人就失去他的音讯。他改名换姓“AlexanderSupertramp”(意为“超级流浪汉”),把银行帐户中两万四千美元的存款悉数捐给慈善机构,放弃了车子和大部分财产,还把自己身边的现金全都烧掉。  此后他开始全新的生活,自处于社会边缘,在北美大陆漂泊,追寻超越物质的原始经验。他的家人完全不知道他的下落,也不知道他有什么样的遭遇,直到他的遗体出现在阿拉斯加。  为了赶上紧迫的截稿时间,我写了九千字的文章DeathofanInnocent,刊登于一九九三年一月的杂志上。但我对Chris的兴趣,仍念念不忘。我对这个男孩饿死的细节,以及我们生命中某些隐约令人心神不宁的相似之处深感困惑。我不愿就此放弃,于是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着了魔似地重新探索他走向阿拉斯加松林的死亡之路,并追踪他旅程的细节。(Jon像侦探般地私访了Chris的亲属和Chris旅行中接触过、交谈过的人们,Jon追踪Chris旅程的路线和细节。)为了要了解Chris,我势必也要反省其他更深更广的课题:旷野对美国人的吸引力、高危险活动对年轻人的诱获及父子间的沉重关系。(当Chris发现父亲除了他们家,还背地里偷偷养育了另外一个家庭,Chris不能接受这样的父亲,对父亲的尊敬彻底崩溃。)这些曲折的调查结果就是读者面前的这本书。  我不能说自己是个不偏不倚的传记作家,Chris的故事打动了我个人的心弦,因此要不动感情地记述这个悲剧是不可能地。在本书中,我已经尽量减少作者地存在──而且我想大致上也成功了。但我还是要提醒读者:我將自己年轻时的片断穿插在Chris的故事中,主要是希望我个人的经验能够为Chris的谜作一点诠释。(JonKrakauer在年少时,曾因攀越某座险恶的山境而一度有过濒临死亡的经验,Jon觉得自己与Chris有些地方类似,基于某种情感和模糊的自觉理解Chris。)  Chris是个极端热情的年轻人,顽固的理想主义使他无法适应现代生活。他着迷于托尔斯泰(LeoTolstoy)的作品,特別景仰这位伟大的小说家能夠抛开财富和特权,优游于贫穷的世界。在大学時,Chris就开始仿效托尔斯泰的禁欲主义和道德上的刚正不屈,其程度使亲近他的人先是惊讶,后来转为忧虑。当他前往阿拉斯加松林時,並未幻想前往满溢奶香与蜜糖的沃土;相反的,他想追寻的是危险、逆境以及托尔斯泰式的克己,在此行中,他正充分体验了那一切。  只是在十六周的严酷考验中,Chris太过坚持自己的理想。的确,要不是由于一、两个看来並不明显的疏忽,他可能已经在一九九二年八月走出了松林,一如他在四月间步入松林时一样不为人知。然而,他无心的错误却成为无法挽回的关键,以至于他的名字上了小报的头条,並留下不知所措的家人承受。  被Chris生与死的故事感动的人,出乎意料地多。在《戶外》杂志那篇文章刊出之后的数月中,读者來函的数量远超过该刊任何一篇文章的回应。正如我们所预期的,这些来函反应出截然不同的观点:有些读者非常赞赏这个男孩的勇气和崇高的理想;有些人則严词遣责他是个疯子、是个有勇无谋的白痴、是个怪人、是个因娇傲和愚蠢而毀了自己的自恋狂,根本不值得媒体小题大作。而我个人的看法將在以下的文章中表达,但我愿让读者拥有他们自己对Chris的意见。  ——乔恩·克拉考尔于西雅图  1995年4月

内容概要

扣动美国人心弦的阿拉斯加之谜:  为什么富家子弟、名牌大学毕业生放弃一切走进阿拉斯加荒野?  为了逃离沉重的家庭桎梏?躲避复杂的人际关系?  渴望惊心动魄的冒险?还是执着探寻灵魂之乡?  为什么他在萍水相逢的过客心中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记?  为何一个无名的旅行者竟引起美国媒体的争相报道?  为何一个年轻流浪者在美国主流社会刮起一阵阅读、讨论旋风?  记者乔恩·克拉考尔沿着他的足迹奔走于美国西部,走访与他的旅途曾有交集的人,阅读他留下的谜样日记、照片、书籍和信件,并毫无保留地讲述自己年轻时的“魔指”峰冒险,以及使他醉心户外探险的家庭、心理因素,试图解开这个“阿拉斯加之谜”。

作者简介

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uer)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登山家。亲历1996年珠穆朗玛峰山难后,他在《户外》杂志发表的分析报道(后来扩展为本书)获“美国国家杂志奖”。     
除了本书,乔恩·克拉考尔还著有《荒野生存》、《艾格尔山之梦》和《天堂的旗帜下》等。其中《荒野生存》出版后,长踞《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达两年以上,为他赢得杰出探险类作家的赞誉。

书籍目录

第1章 阿拉斯加荒野第2章 斯坦佩德小径第3章 迦太基市第4章 德特里塔干河床第5章 布尔海德城第6章 安沙波到哥沙漠第7章 迦太基市第8章 阿拉斯加第9章 戴维斯峡谷第10章 费尔班克斯第11章 切萨皮克湾和12章 安嫩代尔第13章 弗吉尼亚湾第14章 “魔指”峰第15章 斯蒂金冰帽第16章 阿拉斯加荒野第17章 斯坦佩德小径第18章 苏珊娜河后记

章节摘录

  第1章 阿拉斯加荒野  吉姆·加利恩(Jim Gallien)驾车离开费尔班克斯6公里后, 看见一位旅行者正站在路旁的雪地里,在阿拉斯加昏暗的黎明中瑟瑟发抖,竖起大拇指请求搭便车。他的年纪并不大:18岁的样子,顶多19岁。在这个年轻人的背包里伸出一枝来复枪,但他看起来很友善;在美国的第49个州带着雷明顿半自动来复枪的旅行者,并不会让驾车者感到害怕。加利恩把卡车停到路旁,叫这个男孩上车。  旅行者把他的背包取下来扔到福特车的后座上,自我介绍说他叫亚历克斯。“亚历克斯?”加利恩反问道,想知道他的姓。  “就叫亚历克斯。”年轻人回答道,直截了当地避开了问题。身高约1.76米,体格瘦长结实的他自称有24岁,来自南达科他州。他说他想搭便车到德纳里国家公园的边上,然后徒步进入荒野,“在那儿远离喧嚣,住上几个月。”  加利恩是个电工,当时正在距德纳里国家公园380公里的乔治帕克斯高速公路上,要到安克雷奇市去。他告诉亚历克斯可以随时下车。亚历克斯的背包估计只有十二三公斤重,这让老猎人及护林员的加利恩感到惊讶——只带这么轻的装备,要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呆上数月,尤其是在早春,简直是不可能。“像食物、工具这类长途旅行应该有的装备,在他身上几乎看不到。”加利恩回忆道。  太阳出来了。当他们沿着塔纳那河旁草木丛生的山脊蜿蜒而下时,亚历克斯凝视着向南延伸被风吹乱的广袤青苔沼泽地,加利恩怀疑他是不是跟那些从南部来的狂想者一样,到北方来体验有些病态的杰克·伦敦式幻想。阿拉斯加向来都对梦想者、与社会格格不入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那些人总认为这块未被开垦的广阔疆土能够弥补他们生命中所有的缺憾。但事实上这片荒野是无情之地,它才不在乎人们的希望或是憧憬之类的东西。  “外人,”加利恩用缓慢而洪亮地说,“总是拿起一本《阿拉斯加》杂志随手翻翻,然后就打算‘恩,我要到那儿去,去享受一下远离凡尘俗世的生活。’但当他们到了这儿后,真的走人荒野时,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河流宽而急,蚊子咬死人,大部分地方都无动物可猎。住在荒野里可不是那么轻松的事。”  从费尔班克斯到德纳里国家公园的边上,车程大约两小时。他俩聊得很投契,越聊加利恩就越觉得亚历克斯并不疯狂。他性格随和,似乎受过良好教育。他不停地向加利恩提一些仔细思考过的问题,诸如可以吃哪些浆果等在荒野中求生的小技巧。  不过,加利恩还是很担心。亚历克斯承认,在他的背包里惟一的食物就是一包10斤重的大米。4月里阿拉斯加依然覆盖着冬雪,在荒野的恶劣条件下,他的装备未免太少了些:廉价的皮制徒步鞋既不防水,也不太绝缘;来复枪的口径只有0.22,真的要用它来射杀像驼鹿、北美驯鹿之类的大型动物,恐怕就太小了。倘若他想长期待在旷野里,就必须靠这些动物的肉来维生。此外,斧头、防虫药、雪鞋、指南针之类的东西他也没有,惟一可以指引方向的,是他从加油站里弄来的破烂不堪的州际公路图。  离开费尔班克斯160公里后,公路开始登上阿拉斯加山脉的丘陵。通过塔纳那河时,卡车在桥上突然向一侧倾斜,看着桥下湍急的河水,亚历克斯说他畏水。“一年前我在墨西哥时,”他告诉加利恩,“曾划独木舟出海,结果遇上暴风雨,差点被淹死。”  过了一会儿,亚历克斯打开他那破破烂烂的地图,指向一条在煤矿城希利镇附近和公路交叉的红色虚线,它表示一条名叫“斯坦佩德小径”的路线,因鲜有人走,在大多数阿拉斯加的公路图上没有标注。但在亚历克斯的这张地图上,这条虚线从乔治帕克斯高速公路向西蜿蜒65公里左右,才逐渐消失在麦金利山北部无路可走的荒野中。亚历克斯告诉加利恩,这就是他想去的地方。  加利恩觉得这个年轻人的计划太鲁莽了,就试图劝阻他。“我说他要去的地方打猎并不容易,可能走上好几天都碰不到一个猎物。当这一招不管用时,我又用灰熊出没的故事来吓唬他。我告诉他,0.22口径的来复枪可对付不了灰熊,只会激怒它。亚历克斯看起来蛮不在乎,只说‘我会爬到树上去’。因此我又向他解释说,这个州的树都长不了多大,灰熊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推倒像黑云杉这样瘦小的树。但他一点儿也听不进去,无论我说什么他都自有一套说辞。”  加利恩提出先带亚历克斯到安克雷奇,为他添一些合适的装备,然后再送他回他想要去的地方。  “不用了,谢谢,”亚历克斯回答说,“我现有的这些东西已经够了。”  加利恩问他有没有狞猎执照。  “该死,当然没有了,”亚历克斯嘲笑道,“我要怎样填饱肚子不关政府的事,去他妈的死规定!”  加利恩问他是否有家人或朋友知道他要去哪里,这样当他遇到麻烦或未能按时回来时有人可以报警。亚历克斯镇定地说没有,没人知道他的计划,事实上他差不多有两年没跟家人说话了。“我肯定没事,”他向加利恩保证,“我不会碰到我处理不了的事。”  “我就是无法让他放弃,”加利恩回忆道,“他心意已决,且非常来劲,总之就是一个词‘兴奋’,他简直就是迫不及待地要到那儿,开始他伟大的旅行。”  从费尔班克斯出发三小时后,加利恩离开公路,把他那破旧的四驱卡车开到满是积雪的小路上。斯坦佩德小径前十来公里保养得还算不错,路旁的木屋散落在云杉和白杨树丛中。但过了最后一间木屋,路就变得很糟糕了。道路长期被水冲蚀,又长满了桤木,使得路面崎岖不平,且该路段无人养护。  夏天,这条路虽然简陋,但还算勉强可以通过;可现在覆盖了近40厘米泥泞的春雪,使得路根本无法通行。在距高速公路16公里的地方,加利恩担心如果再继续往前开,车子可能会陷入雪中,于是便把卡车停在缓坡顶上。北美最高山脉的冰峰在西南方的地平线上闪烁。  亚历克斯坚持要加利恩收下他的手表、梳子以及据说是他全部财产的85美分零钱。“我不要你的钱,”加利恩拒绝道,“并且我自己有表。”  “如果你不收下,那我就把它丢掉。”亚历克斯兴奋地说,“我不想知道时间,不想知道日期,也不想知道我在哪里。这些全是无关紧要的事。”  在亚历克斯走之前,加利恩从座位后面拉出一双旧的橡胶工作靴,要这个男孩把它们带着。“它们对他而言太大了,”加利恩回忆道,“但我告诉他,‘穿两双袜子,这样你的脚就应该能够保持温暖干燥了。”’  “我欠你多少钱?”  “别管这个。”加利恩答道。然后给男孩一张卡片,上面有他的电话号码,亚历克斯小心翼翼地把它收到尼龙钱包里。  “如果你活着回来,给我打电话,我会告诉你怎么把靴子还给我。”  加利恩的妻子给他准备了两个烤芝士加金枪鱼三明治和一包玉米片当午餐,他又说服这个年轻的旅行者把食物带走。亚历克斯从背包里拿出相机,请加利恩为他拍一张他扛着来复枪站在小径路口的照片。接着,他咧嘴微笑,消失在白雪皑皑的路上。那天是1992年4月28日,星期二。  加利恩调头回到帕克斯高速公路上,继续朝安克雷奇方向前进。开了几公里后他到达希利镇,那里有阿拉斯加州警察驻站。加利恩考虑,要不要停下来向警方报告亚历克斯的事,后来他决定还是算了。“我想他不会有事的”他解释说,“他可能很快就会因为饥饿走回公路上。任何正常的人都会这样做的。”  第2章 斯坦佩德小径  在阿拉斯加山脉的北缘,就在如屏障般耸立的麦金利山降为低矮的坎蒂什纳平原之前,有一系列较小的山脊,被称为“围岭”,它们在平原上散落开来,就像皱巴巴的毯子丢在凌乱的床上。在围岭两个最外面的峭壁、坚硬山体之间,形成了一个东西走向的沟槽,长约8公里,里面是沼泽地,长满了青苔、桤木以及纵横交错的细瘦云杉。斯坦佩德小径就从这片杂乱起伏的低洼地带蜿蜒穿过,也就是麦坎德利斯走人荒野的路线。  这条小径是20世纪30年代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阿拉斯加采矿人厄尔·皮格伦姆(Earl Pilgrim)开拓的,他在托克拉特河的支流克利尔沃特河的上游拥有斯坦佩德溪锑矿区的股份,小径就通向那里。1961年,费尔班克斯的育丹建筑公司,得到新近成立的阿拉斯加州政府(阿拉斯加州成为美国的一个州后两年)的合约,负责维修这条小径,把它修成终年可供卡车从矿区运送矿石的道路。育丹公司买下了三辆报废的公交车,给它们装上简陋的床铺和简单的桶状炉子,用卡特装载机D9把它们拖进荒野里,供修路工人居住。  这个计划到1963年就搁浅了:一共修了约80公里的道路,但在与河流交叉的地方没有架桥。不久,路面就因为冻土层融化和季节性洪水而无法通行,于是育丹公司把两辆公交车拖回公路上,剩下的一辆则留在小径上,供猎人和捕兽者作临时庇护之用。修路过去30多年,许多路基都因洪水冲刷、灌木生长和海狸挖塘而被毁坏,但公交车仍在。  这辆被遗弃的车是国际收割机公司20世纪40年代产的老古董,它位于希利镇以西32公里处,在斯坦佩德小径旁乌鸦成群、杂草丛生的草堆中,已锈迹斑斑,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而那个地方正好在德纳里国家公园的边界上。公交车的引擎早就不见了,几个窗户要不是被敲破了,要不就是全都没有了,破威士忌酒瓶满地散落,绿白相间的漆也严重氧化。斑驳的字迹表明这辆旧车曾是费尔班克斯市公交系统的一员:142号公交车。通常,可能六七个月里都不会有人经过这辆公交车,但在1992年9月初的一个下午,却有6个人分3拨先后出现在这辆车的旁边。  1980年,德纳里国家公园扩大面积,把坎蒂什纳山和围岭最北边的山脉纳入园区,但却漏掉一片低洼地带——一片名叫沃尔夫镇区的长条形地带,包括斯坦佩德小径的前半段。这片长约30公里、宽约10公里的区域有三面都由国家公园所包围,因此成为许多狼、熊、北美驯鹿、驼鹿以及其他猎物的庇护处,而那些知情的猎人和捕兽者也都小心翼翼地保守着这个秘密。一等秋天猎鹿季节开始时,少数几个猎人就会到位于苏珊娜河非公园区最西方、离公园边界不到3公里的那辆旧车那儿。  安克雷奇一家修车厂的老板肯·汤普森(Ken Thompson)、雇员戈登·扎梅尔(Gordon sarrel)以及他们的朋友建筑工人费尔迪·斯旺森(Ferdie Swallson),于1992年9月6日出发前往公交车所在地,寻找驼鹿的踪迹。要到达那儿并不容易,在斯坦佩德小径那段路面较好的路段之后约16公里处,会穿过特科拉尼卡河,这是一条湍急冰冷的河流,因为水中有冰碛而不很清澈。小径向下通到河岸边后,就要从狭窄的峡谷逆流而上,特科拉尼卡河激起汹涌的白色浪花,穿过这个峡谷。一想到要涉水穿过这条浑浊急流,就让大多数人畏缩却步。  不过,汤普森、扎梅尔和斯旺森可是桀傲不驯的阿拉斯加人,特别喜欢驾车在不可能通行的地方行驶。抵达特科拉尼卡河后,他们在河岸上探路,直到找到一块又宽又相对较浅的交织河道后,他们向前驶入河里。  “我走第一个,”汤普森说,“河面可能有20多米宽,水流非常急。我的车是加高了车身的1982年产道奇四驱车,并装有97厘米的轮胎。但水一直漫到引擎盖上,我还以为我过不去了。戈登的车前装有一个3.6吨的绞盘,我让他紧跟在后面,万一看不到我时,好把我拉出来。”  汤普森顺利到达河对岸,扎梅尔和斯旺森驾着卡车跟在后面。两辆卡车上装有轻型的全地形车:一辆三轮的,一辆四轮的。他们把卡车停在碎石滩上,卸下两辆全地形车,换上这种更小型、更易驾驶的机器,继续朝公交车方向驶去。  在过河几百米后,小径消失在一个又一个齐胸深的海狸修筑的水塘里。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三个阿拉斯加人用炸药炸掉了海狸用木棍筑成的烦人水塘,把水放干,接着驾车继续前行。在登上乱石遍布的崎岖河床、穿过茂密的桤木林后,他们终于到达公交车所在位置,那时已经快黄昏了。据汤普森所说,他们到那里的时候,发现“一对来自安克雷奇的男女站在15米开外,看上去有点害怕”。  他们还没有进入公交车,但从站立的地方就可以闻到“一股从车里传来的恶臭”。有人把跳舞者常穿的那种红色针织护腿当成应急信号旗,挂在车子后门的桤木树枝末梢上。车门半掩着,门上贴了一张令人不安的纸条。纸是从尼古拉·果戈里的小说上撕下来的,上面用整齐的正楷字写着:  S.O.S!我需要你的帮助。我受了伤,快要死了,已虚弱得无力离开此地了。我孤身一人,这不是开玩笑。看在上帝的份上,请停下来救我。我在附近采浆果,晚上就会回来。谢谢。克里斯·麦坎德利斯,8月?  这张纸条暗含的意思以及车里传来的强烈腐臭味,让这对来自安克雷奇的男女不敢检查车里面有什么,于是扎梅尔壮起胆子去一探究竟。他向窗户里窥视,看到一枝雷明顿来复枪、一塑料盒的子弹、八九本平装书、几条破牛仔裤、一些炊具和一个昂贵的背包。在车子最后,一张胡乱搭起的床上,可以看到一个蓝色睡袋,似乎有什么东西或人在里面。不过扎梅尔说:“当时还很难完全确定。”  “我站在树桩上,”扎梅尔继续说道,“把手伸进后窗,摇了一下睡袋,里面的确有东西,但不论它是什么,重量都很轻。直到我走到另一头,看见一个头伸出睡袋,才确切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当时,麦坎德利斯已经死亡两周半。  扎梅尔是个很有主见的人,他认为应该立刻把尸体运走。但无论是他的还是汤普森的小车上都没有空间把尸体拖运出去,安克雷奇的那对男女的全地形车上也没有空间。过了一会儿,第六个人出现了,他是来自希利镇的猎人布奇·基利安(Butch Killian)。基利安驾驶着一种水陆两用八轮的大型全地形车,因此扎梅尔建议基利安护送遗体,但基利安拒绝了,他认为那应该是阿拉斯加州警察的任务。  基利安是个煤矿工人,在希利义务消防队里兼任紧急医疗技师,在他的车上有无线电对讲机。但在现场呼叫不到任何人,于是他驾车回到高速公路上,沿小径走了8公里后,在天黑之前,终于设法与希利电厂的无线电通讯员取得了联系。“紧急情况,”他说,“我是基利安。麻烦你赶快通知州警察,有一个人在苏珊娜河边的公交车里,好像已经死了一段时间了。”  第二天早上8:30,在公交车的附近,警方的直升机在卷起阵阵尘土和白杨树叶的旋风中轰隆隆地降落。州警察粗略检查了一遍这辆车子及其周围的情况,确定没有谋杀的迹象后就离开了。他们飞走时,带走了麦坎德利斯的遗体、相机和5卷拍过的底片、求救纸条以及日记(在最后两页上写有可食植物的实用指南),日记中以113条简短得让人费解的条目,记录了这个年轻人最后数周的生活。  麦坎德利斯的遗体被送到安克雷奇,在法庭科学实验室中验尸。尸体严重腐烂,几乎无法准确确定死亡时间,不过法医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内伤或骨折痕迹。实际上,尸体已经没有什么皮下脂肪了,肌肉在死亡数日甚至数周前就已严重萎缩。在解剖时,麦坎德利斯的遗体只有大约60斤重,最可能的死因是饥饿。  在求救纸条上有麦坎德利斯的签名;照片冲洗出来后,其中有许多他的自拍照。但因为遗体上并无身份证明,警方不知道他究竟是谁,来自何处,为什么在那儿。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令人震慑……让人感动……一个探索人类心灵深处某种追寻的动人故事。  ——《纽约时报》  任何想流浪荒野、拥抱自然的人,都应该读这本扣人心弦的书。  ——《华盛顿邮报》  之所以想把他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因为这个孩子身上有种东西在闪光。他在短短时间内,获得如此丰富的人生体验,令我羡慕不已。  ——肖恩·潘

编辑推荐

  为什么富家子弟、名牌大学毕业生放弃一切走进阿拉斯加荒野?  为了逃离沉重的家庭桎梏?躲避复杂的人际关系?  渴望惊心动魄的冒险?还是执著探寻灵魂之乡?  扣动美国人心弦的“阿拉斯加之谜”,《荒野生存》将为您揭开。  人心中都有一个克里斯  拿到《荒野生存》,最让我不解的是,一名年轻流浪者的经历,如何能让不少记者尾随其踪迹花一两年解开其谜团,让肖恩?潘执著十年等待克里斯父母的允许开拍电影?更重要的是,《荒野生存》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两年以上,牵动了几百万美国人的心。说到底,克里斯不过是一名不幸的流浪者。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是因为读者们都加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克里斯奇迹般地得到那么多人的关爱、牵挂、赞扬和苛责,是不是也可以说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克里斯?可能有读者要反驳,谁要去那种没水没电的地方风餐露宿,那是蚊子、野兽和疯子的乐园。  然而,谁敢说自己不曾年轻过,不曾有过敏感、叛逆和渴望流浪的心?美国有“嬉皮士”、“垮掉的一代”;中国有无数为崔健的音乐疯狂,曾经梦想抱着木吉他去流浪的年轻人。只不过,我们绝大多数人在成长中学会谨慎理智,甚至反过来责难那些不切实际的游民,正由于此,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地繁衍、发展。但是,一小撮被视为另类的边缘人,形体上的或精神上的游民,他们放不下自己唯美的固执,在霓虹灯的阴影,在心灵的边缘,坚持着那个浪漫得一塌糊涂,却高贵动人的梦想。  拥挤的人群不一定代表丰盈满足,人们在写字楼里,在宴席中,在24小时灯火通明的大都市,不是也常常会感到空虚迷茫?只不过,人们以为是自己拥有得不够,因为贫乏而失落,于是更急切地去寻找更多的填充物,而不是一无所有的荒凉之地。  有人说,我们是不举的衰神,绝大多数人没有和这个社会较过一次真,只是选择默默地接受由别人创造的社会、思想、规则甚至邻居的看法。我们自己掂量了一下自己,决定还是把头默默地低下去继续,其间用很多精神食粮和爱情信仰调调味,让它容易下咽一些。  成为传奇的人物却不接受这样的活法,他们说,即使活不下去,也要活出我自己。  也许,这么多人言辞激烈地苛责克里斯,是因为克里斯让他们想到从前的自己。曾经年轻、敏感、叛逆、偏激的自己。莫名心惊。莫名失落。  所有曾经发现内在声音的人,都应该看看《荒野生存》。  同名英文原版书火热销售中:Into the Wild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荒野生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6条)

 
 

  •   《荒野生存(INTOTHEWILD)》这部电影是在去年看的。那是五一假期一身泥泞地爬完鳌山回来,汗味熏熏的车厢里,我和张大哥坐在后排聊天时他推荐的。张大哥说,这部电影你一定要看。回家后立即下载下来,三个小时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有着大好前途的美国青年,如何逃离现代文明社会,流浪荒野,最终饿死在阿拉斯加冰雪覆盖的荒原上的故事。说实在的,因为提前已经知道了故事梗概,当时并没有感到非常震撼,只是觉得画面非常唯美,音乐尤为动听。但对结局还是有点隐隐不快的遗憾,这个能够剪掉身份证、烧掉钞票,毅然决然地以自然人的纯良身心投身自然的时候,为什么自然对于斯还是如此惨烈呢?因为这是个真实的故事,而真实永远是残酷的吧。前一阵子趁着当当网打折促销还返赠,颇买了一些书,其中一本就是乔恩.克拉考尔原著的《荒野生存》。这本书给我的震撼远远大于电影,文字是有力量的,很多次热泪盈眶。看完了书,又看了一遍电影,这次终于看懂它了。Alex穿着短裤,背着大包,兴致高昂地走在路上。身边是铺展开去的麦田和荒原,远方是地平线,微笑是洁白的牙齿和沾满灰尘汗水的脸。我懂那种感觉。年轻时,谁没有过与Alex一样敏感叛逆、渴望流浪的心呢?谁没有体会过用纯净的目光看辽阔大地时的鼓舞欢欣呢?记得高中毕业时,等待高考成绩的闲暇,几个要好的同学商量着去走丝绸之路。对一群一年中都去不了一趟县城的懵懂少年,这是个如何伟大的激动人心的目标!仔细研究了地图,翻看了历史,没钱、家长不同意这些困难更成了刺激神经的催化剂,虽然最终是白激动一场,但还是为这个主意心驰神往了很久,幻想中那些自由行走在路上的情形,该是如何地超然物外,崭新与浪漫,古老与忧伤呢。上大学的时候,偶然在学校外面的一个小书店里看到余纯顺的《孤身徒步走西藏》,这本书我翻看了无数遍,对我的影响很大。一个传奇人物用平实优美的文笔,记录了徒步行走在神秘辽远的世界第三极的传奇经历,鸟儿已经飞过,天空不留痕迹。这天马行空的自由对年少的心是如何地感染和打动!大二刚开学,就听说了其他系的一个女孩如何一个人在暑假游遍内蒙的故事,这个女孩子跟我一起选修艺术体操的课程,气质孤独安静,平日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而自那以后,当我看到她低垂的眼睑,都觉得写满了神秘与美丽。我没有独自上路的勇气,大二暑假,攒了一点生活费,拿着地图,约了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去了兰州、刘家峡水库、炳灵寺石窟、临夏、拉卜楞寺和桑科草原。那也算是我迄今为止最完美的一次旅行吧。没有足够旅费,没有攻略,没有人接待指引,我们一路搭顺风车,扒车槽,啃干饼,晒太阳,迎漠风,向遇到的每一个人真诚微笑,向看到每一幅壮阔天地欢呼,最后到了兰州连买火车票的钱都不够,找当地同学在人群熙攘的火车站交接了50元,带着晒得斑驳的脸、鼓荡的心和少了五斤的体重回家。这一趟现在看起来年少无知无畏的旅程,在记忆中是那么完美,无法替代。说起余纯顺,又想起了去年在梦柯冰川认识的一个朋友——浪子。浪子当时是登山队伍中的高山协作,扎个马尾,脸黑黢黢的,戴着酷酷的墨镜,像极了藏族人。一路上大家都在疲于应付高反,并没有很多的交流。直到最后一天冲顶的时候遇到风雪,浪子带我们提前下山,这才慢慢熟了起来。浪子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传奇人物,他大学毕业后当了国际海员,几年后厌倦了海上漂泊一成不变的生活,便辞去了工作,走遍了几乎中国所有的地方。得知了他的传奇经历后,我们深表羡慕与钦佩,浪子却摇晃着手中那个古旧的诺基亚手机,轻轻地说,我已经打算回去了。他说,游荡了这么多年,走过了这么多地方后,觉得自己已经逐渐失去了方向。“我似乎想通了,登山对于我就像我曾经骑车、攀岩、徒步和旅行一样,只是我人生的一种经历和体验而已,他们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去追求无限的东西,但是我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在体力和财力都保障的基础上去做上述所有的事情”。浪子在博客中这样写道。浪子微笑着说,等这趟行程结束后,我就打算回青岛,剪去长发,继续做我的海员了。这可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浪子回头了吧。但我想,浪子对于流浪、生活和生命的领悟远远并非于此。回程的火车上,已经到了
  •   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是在HBO电影台,故事没有看完整,但我知道是根据真实传记改变的,当当上一搜,有,就买了。关于美国流浪汉的故事,之前在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一书中已经领教了,但是像《荒野生存》中克里斯这样的极端的还是第一次读到,克里斯在阿拉斯加荒野生存了112天之后,因误食有毒植物种子而丧生。克里斯因为厌恶父亲重婚的经历,厌恶人际关系,厌恶政客,厌恶墨守成规的职业,他选择了远离现在文明社会,进入荒野独自生存。克里斯比一般意义的流浪者,或者说是探险家做得更纯粹,他进入阿拉斯加荒野的时候只带了10斤大米,他是靠打猎和采集浆果维生的,当然,书中也写到了比克里斯更为极端的例子,那个研究人类学的家伙甚至不用一切现代科技的工具,包括猎枪和锯子,完全是回到石器时代,当然,他的结局一样是——死亡。克里斯本来是可以回归社会的,但是他运气差了一点,他在最后的阅读中已经悟出“只有分享才能幸福”,可是当他兴致勃勃背起背包打算回家的时候,进入夏季的阿拉斯加水位上涨,原先的小溪已经成为宽阔奔流的大河,要想回家,只有等到秋季,但是克里斯没有等到,他永远的留在了阿拉斯加荒野中那辆废弃的公交车里了,他长眠在的那个睡袋里,那个他妈妈亲手缝制的蓝色睡袋,最后的遗言是:“我已过了快乐的一生,感谢主。再会,愿上苍保佑所有的人。”
  •   书看完了。看过碟后就在等书的出版。从电影和书可以看出导演肖恩.潘、作者克拉考尔都下了一番功夫,但给我的震撼来自电影最后克里斯的最后一张自拍遗照,他坐在那辆公交车旁长长的头发、瘦削的脸盘、灿烂的笑容,眼神深邃。影片太说教让人倒胃口。音乐倒是很好。风景因期望值太高只是刚刚及格。书前部分有点乱,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走访了很多路上接触过克里斯的人,作者试图罗列克里斯的生命轨迹,更试图通过这些蛛丝马迹向读者展示克里斯的内心世界,这是徒劳的,还大大降低了阅读的愉悦。其实,背上包走向远方是每个人或多或少的梦想,克里斯是梦做到了极致的。如果谁梦做得深了,这本书可以借来看看,书中除了克里斯还提到很多有流浪梦的人,包括作者克拉考尔。
  •   拿到这本书,最让我不解的是,一名年轻流浪者的经历,如何能让不少记者尾随其踪迹花一两年解开其谜团,让肖恩•潘执著十年等待克里斯父母的允许开拍电影?更重要的是,本书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两年以上,牵动了几百万美国人的心。说到底,克里斯不过是一名不幸的流浪者。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是因为读者们都加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克里斯奇迹般地得到那么多人的关爱、牵挂、赞扬和苛责,是不是也可以说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克里斯?可能有读者要反驳,谁要去那种没水没电的地方风餐露宿,那是蚊子、野兽和疯子的乐园。   然而,谁敢说自己不曾年轻过,不曾有过敏感、叛逆和渴望流浪的心?美国有“嬉皮士”、“垮掉的一代”;中国有无数为崔健的音乐疯狂,曾经梦想抱着木吉他去流浪的年轻人。只不过,我们绝大多数人在成长中学会谨慎理智,甚至反过来责难那些不切实际的游民,正由于此,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地繁衍、发展。但是,一小撮被视为另类的边缘人,形体上的或精神上的游民,他们放不下自己唯美的固执,在霓虹灯的阴影,在心灵的边缘,坚持着那个浪漫得一塌糊涂,却高贵动人的梦想。   拥挤的人群不一定代表丰盈满足,人们在写字楼里,在宴席中,在24小时灯火通明的大都市,不是也常常会感到空虚迷茫?只不过,人们以为是自己拥有得不够,因为贫乏而失落,于是更急切地去寻找更多的填充物,而不是一无所有的荒凉之地。   有人说,我们是不举的衰神,绝大多数人没有和这个社会较过一次真,只是选择默默地接受由别人创造的社会、思想、规则甚至邻居的看法。我们自己掂量了一下自己,决定还是把头默默地低下去继续,其间用很多精神食粮和爱情信仰调调味,让它容易下咽一些。   成为传奇的人物却不接受这样的活法,他们说,即使活不下去,也要活出我自己。   也许,这么多人言辞激烈地苛责克里斯,是因为克里斯让他们想到从前的自己。曾经年轻、敏感、叛逆、偏激的自己。莫名心惊。莫名失落。   所有曾经发现内在声音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   向沙漠走去的,有先知和勇士;穿过沙漠的,有朝圣者和亡命徒。在这里,伟大宗教的领袖们,已经找到了静修所具有的治疗以及精神上的意义。这不是逃离,而是去寻找真谛。有个受了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毕业后选择一直流浪。最终他走向了阿拉斯加荒野,再也没有回来。我从豆瓣和Geek上得知了这本书,花了一周从当当订购,今天拿到,花了3个小时读完80%,酸楚了15分钟,留了三滴眼泪。现在我的大脑很清醒,我知道,最近的一次流泪是TDK的片尾,而最近一次感动我的阅读则是《梦断代码》。把Intothewild翻译为荒野生存,我不知道是不是有商业上的原因,但最终的结局不是生存,而是死亡。另外,书中有些让我奇怪的细节是看了豆瓣才知道的。比方说主人公携带的大米是10磅而不是10斤...他不是那种反科技或者反社会的人,他是一个很单纯的流浪者,单纯到让我崇拜。他发现他的生命的意义只有在不断旅行中才能得到寻求,于是果断的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生命的意义就是流浪,而停留,只是在为下一次的流浪做准备。我始终认为,人是有处置自己生命的权利的,但能做到怎么样的程度,我不知道,而现在我看到了。有些人会嘲笑他死亡的愚蠢,却忘了凡人终有一死。叶慈会对年老时两眼昏花耳目昏沉而微笑,而海明威只是用一把猎枪果断的了结了自己。有些人能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循之而动。他们有些成功,有些失败,他们了解自己生命的意见。凡俗者无法理解,失败者成为疯狂,成功者成为不朽。
  •   繁體版譯作"阿拉斯加之死",在當當買簡體版時並未發現是同一本書,只是因為看完另一本"進入空氣稀薄地帶",喜歡這個作者,搜到"荒野生存"就買了。拿到書一看才發現,原來多年前已經看過這個故事。可惜手邊沒有繁體版,對照著看應也是種樂事。繁體版當初出版時,也曾進入當時的暢銷排行榜。或許,大家都還在想,為了追尋一個沒有人理解的"夢"能夠做到什麼程度?這個19歲的青年克里斯,獨自跑去阿拉斯加,獨自面對死亡走的時候身邊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沒有任何陪伴,為什麼?同樣一句話,他的父母也好想知道。克里斯的家庭很正常,很和睦。父母一向疼愛有加他的遺體發現後,父母不免自責、懷疑,是不是自己逼孩子走上這條路?也因為這樣,促使作者去到現場,追隨克里斯腳步希望找出答案,為了他的父母,為了自己,也為了青年"荒野生存",這個譯名跟"阿拉斯加之死"相比,倒是給我新的感受以往看的是克里斯"邁向死亡"的過程,但是誰知道或許這個書名更能說出,克里斯沒有尋死,而是"找出生存方向",只是他選擇跟所有"平常人"認知、理解不同的道路去走看完特別希望克里斯的父母能釋懷,他們的孩子只是與眾不同,不是放棄自我,也不是為了逃避家庭這只是一種選擇。儘管我無法完全認同克里斯的作法,但這就是他所選擇的人生
  •   打开书就欣喜,有地图哟,麦坎德利斯的旅程图,更为详细的知道了他曾去的地方,整个旅程是怎样的,电影里只能场景,没有直观的地图。已看过电影了,超喜欢,包括里面的歌曲和风景。很难得有这样的电影这么深刻地打动自己,担心以后很难看到这么好的片子了。
    看完电影让人很平静,会让你思考。
    还会再看的,建议大家也都看看此电影。
  •   "我想那么年轻,干净 ,那么寂寞地生活着。直到自己可以毫无防备的突然失踪在马路上的那一天。"
        
        
        早在brett anderson歌唱the wild ones,黑塞的卡门德青畅游乡间,塞林格书写麦田守望者,兰波杀死作为诗人的自己跑到非洲追逐太阳玩儿的时候起,对非人类之物与逃逸这种行为本身的深切向往就成了所有历史悠久的情结之一.
        
        圣经上说人不能独自生存,极致的自由意味着极致的孤独.我在反复念诵这句话的时候,想到的只是孤独的不同种类,在人群中感到的孤独与在荒野中感到的孤单究竟哪种更加难以忍受?当古龙笔下的剑客带着行走于荒野之中的神情穿过满是高手的厅堂,我不再知道荒野和现实的区别,却只体会到了所谓强者,就是能够不理会不想理会的一切, 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人.
        
        事实是我们只有在自己的世界中才不会孤独.可问题是我们在只有自己的世界中却难以生存,于是我们苟且偷生,生吞了孤独,却又被它活剥.
        因此对每一个憎恨吃屎的人来说,与社会决裂前都有一个要问自己的问题 : 你是否已经强到了对这一切说fuck off ?
        我们是不举的衰神,我们自己掂量了一下自己,决定还是把头默默的低下去继续,其间用很多精神食粮和爱情信仰调调味,让它容易下咽一些.
        而成为了传奇的人物们却不接受这样的活法,他们说,即使活不下去,也要活的happy.
        
        影片最后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说,快乐只有被分享才是真的,可我纳闷儿,不正是那些转瞬即逝的相遇带来的美好体验,完美的教会了每个人孤独的含义?


    转自豆瓣: momomonster 原文:****://movie.douban****/review/1311409/
  •   人生正如一场旅行,但大多数人都忘却了这一本质,每天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内,在水泥森林中迷失,没有真正的朋友,过着永远两点一线的生活。大众都被繁琐的现代生活麻木了心灵,被扭曲的现代商业文化侵蚀了肉体。那一幢幢钢筋铁骨铸成的大厦的每一个小格子里,有几个人是真正过得快乐的?醒来吧,人们,不要再推迟,不要再麻木,是时候行动了,幸福不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梦想不是靠拖延来实现的,背上行囊,告别家乡,梦想就在脚下,无论你的梦想是什么,当你决定去做的时候,它便已经成功一半了。荒野生存是一场对现实的闹剧,对主人公克里斯来说是一场悲剧;但我们如果不行动,不去做,不去与这个社会抗衡,不去追求真理,那我们的人生更加悲剧!何必等到医生告诉你还剩小多少个月的时候才行动呢?为何不现在就去?去抗争,去拼搏。不要把电视上报道的那些伟大人物当做茶余饭后的消遣,因为你也可以!生命短暂可笑,不如把它挥霍个干干净净。
  •   真的引人深思,看不懂的人只会嘲笑.
    看完电影还想买书看
    美中不足的是 有插图的话会更好
    在书的最后一页应该放麦坎德利斯的唯一照片
    让人感觉会更震撼吧
  •   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有爱冒险的基因,但论级别中国人远未及美国人,麦坎德利斯--这个品行良好正直的年轻人,加上爱冒险的性格,使美国社会具丰富性而相对健康。
  •   忘了是先看碟再看书,还是先看书再看碟。。。
    总之,是被感动了!
    不论是书或电影,结尾之处我都控制不住眼泪和酸楚,也许我不该为他叹息、怜悯,生命如此,并没有什么遗憾,至少他追求了他的理想,付之行动,没有因为恐惧,抑或是困难而放弃;至少他经历并体验了,“谁说百岁一定比20岁经历得多?谁说在病榻上苟延残喘就一定好过埋骨冰雪之巅?”!
    我也曾经一直这么认为,生命的长短不在于活了多少年,活了多少天,而在于经历了什么,追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
    Chri****he沿途遇到的那些善良的流浪人:过着贫乏却平静的生活,贴近大自然,快乐,满足,热情,友善,他们不贪婪,不妄求,不为名利忧心,内心纯净--区别于霓虹灯闪耀的城市人的冰冷,自私,虚伪,空虚。就这样,也没能留住Chri****he前进的步伐,也许是因为有着更崇高、更坚定的目标。
    他的死引起了文明社会很多人的严辞谴责,认为他是个鲁莽的傻瓜,疯子,骄傲自大又愚蠢透顶。呵呵,可是从古到今,多少成功的天才也被世上如此评价过?我们也许并不能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他的思想。但至少从书里,我读懂了作者及导演对他的认可。只有努力往自己的方向前进的,为自己理想而尝试的,为自由而搏的人,才能明白生命真正的意义,才不惧怕死亡!从Chri****her生前的简短日记和遗言里,可以看出他感恩并没有后悔过“I HAVE HAD A HAPPY LIFE AND THANK THE LORD。GOODBYE AND MAY GOD BLESS ALL”。
    终于有些明白,为何那么迷恋于登山、野外的书和情节,在大山里,在往上攀登的艰难路上,能触碰到自由!
    每个人都有出发的理由,Chri****her是为了寻找他的快乐之源,他是幸运的,在生命即将结束之时,他找到了!“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唯一可惜他没有来得及走出荒野!
    但就像每个将生命交付给大自然的人一样,他将永远年轻,因为他的生命定格在23岁!
  •   看了克里斯的故事 我决定 像他一样 走属于自己 充满 激情 生命 热情的道路
    书挺好的 遗憾就是 没有本人的照片
  •   作者本身就曾是个热血青年,层为了一些什么肯豁得出去。可那一切成了过往,他变得低调而成熟,老成又保守。直到那个年轻人的出现。他似乎又看到些许熟悉又模糊的影子。就像是有人帮他完成了他未尽的心愿,相惜、同情、理解、钦佩、赞叹、欣慰。。带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他开始了这段寻找之旅。从各方打探寻访,了解了这个神秘的年轻人的神秘旅程,并以此来推测他的心路历程,分析促使他一路走去的内外因素;又通过搜查细节线索,做以分析,逐一地反驳了外界的批评和质疑,按自己的想法还原了那段旅程的本来面目并为这个年轻人正名,劝导世人对其保持宽容和同情;最后他带着年轻人的父母去了他最后逗留的所在,自己也和同伴在那里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那一夜,他们一定收获了不少,至少他们也真正地活了一次。包括我们生活的当下时世,每天都能听说很多令人费解的荒唐事或是自己干不出来的傻事,换个角度想想,他们真的错了吗?真的无知或脑残吗?比起噤若寒蝉、缩手缩脚、小心翼翼地守住自己冷静、保守、僵硬的一生,那为了能真正地活一次而去大胆地追求,勇敢地绽放,甚至义无反顾,飞蛾扑火,又何尝不可?
  •   这本书有两层封面,外面的是电影海报,克里斯坐在神奇巴士上,里面那层封面设计的古朴,我很喜欢。内容也很符合我的胃口。
  •   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好在飞机上,于是就留下了万米高空的泪水。我无法用言语形容对Chris的感觉。理智的来评论吧:描写他的电影有失偏颇,导演根本不懂chris所追求的东西,一个纯粹追求精神的人,他眼中的世界和他面临死亡的感触不是导演所理解的。因为这是真实的故事,所以不论是电影、小说、纪实文学,只要作者是站在物质层面去描写他就一定不准确。这本书应该作为背景素材来看,还是很不错的,至少比电影好很多,可以跟随作者的描述来体会主人公的精神世界。
  •   昨天下午在当当上选好了,今天中午就到了,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拿到书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开心!!! 一直想买,去年时候还木有,就做了缺货登记,嘻嘻~~ 打开快递看到书,就吻了它一下。嘎嘎~~
    荒野生存 对我影响真的蛮大的 人生观 价值观 本来对于一个半吊子的理想主义者的我而言 似乎找到了知己 fucking money fucking rules 呵呵~~
    我们就是我们,不要刻意去做我们本身,这是对自己内心的和气,也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我会变强的,
    兄弟!走好......
  •   这本书看了这是第三遍了,而根据书改编的电影看了不下十遍,走入荒野对于喜欢户外的人来说是一种情结,特别是在城市的喧嚣里呆久的人,被生活被各种压力被权力压抑已久的你,需要放松需要自由需要新鲜的空气和动力。
  •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克里斯
  •   他不是疯子、反社会者或被社会遗弃的人,他是另一种人——也许是个朝圣的旅客。有一天我会像他一样流浪,但与他不同的是,我更喜欢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用最原始的气息清洗自己,而不是孤入荒野。他是一名勇士,我的榜样。
  •   先看的电影,后看的书。其实感觉还是顺序反过来比较好,这样电影的前半段就不会觉得沉闷了。只看了一半,觉得非常感动!个人觉得书比电影给人更多的思索:人活着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可是大多数人都选择只是用来偶而想想,算是给枯燥麻木的现实一点点安慰,而不是马上付诸行动,让梦变成现实。跟书中的主人公相比,这大多数人都是在浪费宝贵的生命。他让我感到汗颜!
  •   能够在生命的这个阶段阅读了《荒野生存》,我感到非常满足。无论是书还是电影,都带给我很大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我就像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朋友,我能在书中发现和自己很像的观点,《荒野生存》给了我很大的勇气,也让我在孤独时又有了一个精神的依靠。
  •   看第一页,就开始流泪。看这样的故事,很容易使我们想起曾经年少的梦这是多么奢侈的一个青春之梦!所有曾经发现内在声音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   没买到书,在学校图书馆借到了,那一瞬间把书捧在怀里,好像遇到了心里的恋人,迫不及待地读,读到老人听说ALEX的死讯时难受的样子,泪不由的流了下来,读完后,心里很难受。一直在设想:如果他还活着,多么希望能读到他写的文字啊!尽管有些理想主义,可是思想一定像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样深刻,只是觉得,有时候需要像他们一样去生活,虽然做不到,偶尔而也任性一下吧!
  •   电影和书都在反复得看着,对于荒野旅行的兴趣和意义也完全在这部作品上犹然而出,许多影评和书评对主人公的经历有褒贬,但是,所能触及到你真正内心的,是你与主人翁的共鸣,推荐一看
  •   荒野生存,追求另一种生活,真的很好!
  •   其实是冲着小K去看的电影,没想到一看就不能自拔了,连看好几遍,也恨不得立马能看到书。可惜我们当地的书店都没有卖的,当当有段时间也缺货,所以终于把书拿到手里的时候很是激动啊~果然也没有令我失望,是令我震撼的一本书。
  •   最先看的电影 看完后特想看看原著 很伤感 很沉重 我也期待有这样的一段经历 只是结局希望完美
  •   1、是看过同名电影以后,想到要找本书读的,因为电影是无字幕英文片,看起来有些吃力,而且剧情比较跳跃。

    2、户外运动爱好者必读此书

    3、曾经有着跟主人公一样的心境和困顿,为他的勇气感动,为他的不幸惋惜,为自己的幸运庆幸
  •   这本书将人类挑战大自然的能力,发挥到极致,看过之后好长一段时间,还为书中情节所震骇。
  •   热爱自然,追求浪漫,抛弃物质,离远世俗,告别亲情,投身荒野,脚与地为伴,身与风相依,与虫鸟为乐,与花草谈情,与河流嘻戏,这一切都是唯美的浪漫主义者所追求原始生活形态
  •   主人公如果能多些野外生存的知识和技巧,恐怕就不会死了。他的经历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许多东西,包括对家庭,社会,生命等等的看法。值得一看!
  •   很打动人的故事,也是一位很让人敬佩的人,我和佩服他有这样的勇气放弃一切世俗,做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事,人的一生需要经历一些与众不同,这样才充实、丰满! 主人公的不幸离开还是让我感到非常非常的惋惜,愿他在天上幸福。
  •   书很好 灰常喜欢,真心的适合喜欢探险户外的朋友
  •   不得不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命意义。也许这个结局对他来说过于残忍,但未尝不是一个新的开始,同时也是在暗含悔悟吧。人不可能脱离这个世界,独立。
  •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会抛弃所有去进行那样的旅行,其实每个人的感受只有他自己最明白。有时候不是不能做,而是面对的诱惑太多,当我们抛弃某些东西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解放自己,值得与否,只在于自己的心里,而非别人的评论。
  •   说走就走,刚毅果断,有着一颗年轻的心,去野!!
  •   看完后立即再买了一本送给一位兄弟,和作者一样,人们再也无法读到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只好暂且把“尊重自然、热爱生命”作为读这本书的心得。
  •   在大学的时候朋友推荐看的电影,让人震撼的神情现在仍历历在目。极力的向热爱自然的朋友推荐这本书,热爱自然更要热爱生命。
  •   人生要敢于尝试、挑战自我。即使失败了,又算得了什么呢?至少我们活过,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   内容有些杂,个人觉得没有电影反映的那么忧伤,但刻画的很多心理的分析,是电影不能反映的。各有千秋,喜欢这个电影的朋友,可以买书来看看,会看到不一样的人物刻画。
  •   他先放弃了已经看得到结局的富足生活,毅然地去追求他的理想生活。结局其实不重要,关键是作者追寻他的行踪,呈现了他的生命历程~~书看完有点伤感,为他也为自己
  •   我和主人翁是一类的人,但我没他的勇气,就算是我有,我也不会抛弃我的所有,不要离现实社会太远,但也不要离的太近,我现在还在以他的那种方式流浪,
  •   三年前看过这个电影,可是没舍得买这本书,一直过了这么久,心里终于想明白了,踏踏实实的面对过去,这本书永远是一盏明灯。
  •   这书确实挺好的,以前只看过电影,这回看完书才知道其实电影跟书里写的真实情况还是有出入的,送货微慢
  •   看完电影后买了这本书,太喜欢这本书了!!
  •   由电影开始喜欢上的一本书,打算买来收藏,封面挺喜欢,不过内里就是一般畅销书的粗糙纸质,这点有些小失望。内容还是值好评的!
  •   看过这本书的同名电影 书中作者拿自己的经历与故事主人翁的故事穿插在一起非常棒值得一看
  •   看了电影后,决定买本原著。感觉不错,里面还有主角流浪的地图呢,更直观。
  •   这个故事让人感动和反思,看完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很多,希望发生些在路上的事
  •   最先看是在电影上,带来很大的震撼,在看到这些文字后,仍能激起内心的一种渴望。
  •   先看到的电影。电影的最后,主人公其实还是认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建议电影书本都看!!!
  •   我是先看完电影再看书的,也许孤独的远行才能体验真正的生命。
  •   看了电影买了·

    决定看完后再去看电影。
  •   叙事高手的杰作。最让人佩服的是作者的采访能力。通过不懈的寻访,将一个逝去的青年人的故事再现。
  •   单从外表看很不错。等看完了再写评论。快递也比较给力。但是快递是成都“华西都市报”的物流,说是还没弄好POS机,当当应该注意下我的订单明确选择了用POS机支付,下次干活仔细点!
  •   现在估计没货了,我觉得这本书配上电影,完美完美完美。太深刻了。很好的收藏。
  •   我是在看了电影之后再买书的,这本书从装帧到内容都不错,值得收藏。
  •   很棒的一本书~~~~让你身心领会一种激情澎湃的生活,同时又令你我深深领会珍爱生命的可贵
  •   看到书,去看了电影,觉得不过瘾,再次买书,仔细看,去体味,去实现我的徒步人生
  •   因为电影,想看下书
  •   当前行依然摆不脱忧伤时,我们只好另找出路,寻找生命的意义!
  •   超喜欢,看这个电影的时候那叫一个虐啊,买来书好好珍藏
  •   挺好的书,但是装祯有点太花了。
  •   非常好的书,读了才知道
  •   很好的书一口气将它看完了比电影要详细得多看了以后心里有很大触动心情有点沉重
  •   不过确实是贵,普通纸张不到200页就要34块,这版权成本太高了!不过还是值得一看,抛开价格是一本好书!
  •   电影总是比书要简约,而看完电影再看书,再一次感动。
  •   非常真实,这也是一种人生啊!看后觉得非常震撼!有空找电影版看看!很不错。
  •   在当当买了很多书,还没看到这本!
  •   近来亲友多患重病,看到这样的书,感悟更多,重新对生命有了认知。得与失皆有。
  •   看过电影,还想再看看书
  •   人生短暂,不要逃避生活,勇敢的去创造,感受人生的意义。
  •   喜欢自然,向往自由,对现实有所不满的理想主义者们都不妨看看。
  •   向往主人公那样的生活说不定哪天我也会这样:)所以需要先好好学习
  •   非常感谢,送货快,质量好,非常期望下一次交易。thanks。
  •   非常爱这部电影,也爱上了Supertramp。我非常迷恋这个故事和艾里克斯所付出的行动。不过,电影和书里的艾里克斯还是有点差别。
  •   此书值得阅读,特别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令人会回味无穷
  •   我们都有的梦想,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去实践。
    对其中的不经意的亲情的描写让我感动。
  •   这书很不错的,但是封面好脏,没塑料包装
  •   我是因看同名电影后买的此书,内容不错。
  •   书没有问题,但是不是这个版本,不过也不错哦,本来不是买的这个版本的书,但是孩子还是喜欢
  •   先看的电影~~电影让我超级感动~~还有就是这次送货速度超级快~~
  •   看了书 ,又看了电影,这就是让我感动的魅力,一本关于心的自由的书。
  •   帮朋友买的,她说很好看
  •   但是我想英文原版的会更好!!!~~~~
  •   有閱歷的作家就是好,言之有物。不會空洞。
  •   如果你有一颗年轻的心,Justbuyit!
  •   内容十分动人心弦,值得一看
  •   是一本给人冲动和梦想的书
    让人向往又嗟叹
  •   朋友买的。他超级喜欢。还在早会的时候向大家推荐了这部书。
  •   很好的一本书,看过电影后一直想看这本书.果然没失望
  •   书写的好,电影拍得也好,都值得一看。
  •   帮别人买的,评价很好,我也准备买一本,值得推荐
  •   很有趣的一本书啊,画得太可爱了,
  •   书收到,很感谢。但是数很脏,有很多灰尘,并且有两本看起来像旧的。
  •   书本是双封面的,纸质采用的是轻型纸,质感不错,字数较大,字距相对合理,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
  •   很少在当当网买东西,这次还不凑吧
  •   这个本书我喜欢,最简单的原因
  •   先看的电影再看书的,好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