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层的革命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大卫.科兹/等著  页数:259  译者:曹荣湘/等译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对苏联解体的原因给出了全新解释,时下流行的看法是:苏联旧体制的终结是由苏联经济崩溃,人们要求放弃社会主义所引起的。本书对此看法提出了有力的挑战,认为撼动苏联体制根基的,恰恰是苏联内部占统治地位的党一国精精英。    本书内容涵盖了从1917年苏联政治体制的确立,到20世纪920年代实走向资本主义,再到1995年共产党力量的惊人复兴等各个关键时期。作者通过对50多名新旧政要的访谈,对苏联解体作了独到的解释。本书对研究苏联和当代俄罗斯的历史,经济和政治极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大卫·科兹(David M.Kotz),美国马萨诸寒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曾发表过一系列论述苏联和俄罗斯经济的论著。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第一部分  苏联体制  导言    第二章  社会主义与苏联体制  第三章  增长、停滞与改革的缘起第二部分  改革与苏联体制的终结  导言    第四章  公开性与知训分子  第五章  经济改革  第六章  民主化  第七章  党一国精英与亲资本主义联盟  第八章  权力斗争第三部分  苏联解体之后  导言  第九章  休克疗法  第十章  休克疗法的命运  第十一章  俄罗斯的政治演变  第十二章  走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参考文献译后记

章节摘录

  从一开始,布尔什维克的统治就采取了一种严厉而专制的形式。理论上 , 政治权力是由苏维埃掌握的,它拥有群众选举制度的形式。可是事实上,所 有的权力都操纵在共产党之手。苏维埃成了共产党领导层制定政策的“橡皮 图章”。共产党以工人阶级的名义进行统治,也把自己看成是工人阶级的先 锋 队,但不久就开始排斥政治异己。开始时其他左翼党派还允许存在,但几年 之后也被取缔了。1921年,一度在共产党领导层内展开的生动而公开的讨论 被禁止,党内政治派别被取缔。 为什么新的苏维埃国家采取了这样一种与大多数社会主义者的愿望相反 的专制形式?抱同情态度的人们开始时认为,要赢得残酷的内战,革命的专 制路线在短期内是必需的。可是,在红军获得胜利,扫除了旧政权复辟的直 接威胁之后,共产主义者并没有走向民主。 有人认为,俄国上千年的独裁政治,加上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民主传统 , 解释了共产主义者为什么会在俄国采取专制的统治形式。虽然这也许是一个 因素,但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传统不会永远延续。在过去几个世纪都是专 制的许多社会里,也产生了持久的民主制度,这就证明了长期的专制传统有 可能从根本上被打破。当代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的民主都是打破历史先例的 典型。 看一看在1917年的俄国以工人阶级的名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 政 权的列宁式政党,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上述问题的部分解释。在领导一支武装 对 付一个高压的但政治上又软弱的政权时,建立一个民主集中制的政党是十分 有 用的——正如后来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南斯拉夫和越南的胜利所证明的那样 。 虽然这些政党依此有效地发动了工人群众,有时也包括农民群众,去反抗当 权 者,但它并不利于在推翻旧政权之后建设一个新的民主国家。布尔什维克, 以 及随后各国的共产党,在为政权而战期间不得不密切注意其群众的基本要求 和 愿望。可是一旦稳定地掌握政权,民主集中制的政党和它准军事的组织,就 倾 向于在新国家中产生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政策由上层领导制定,普通 成 员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一原则从执政党中逐渐扩展到整个社会。 俄国内战结束之后,许多共产党领导人,包括列宁,在许多场合都曾抱 怨过他们创建的国家发生了越来越多的专制行为。也许,向专制主义发展的 无情趋势,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布尔什维克在内战之后发现了自己所处的令人 难堪的社会孤立状态的结果。在农村,布尔什维克还缺乏坚实的政治基础, 而那里是绝大多数人口居住的地区。内战留给新政权的,是比1917年还低的 支持率。它的城市工人阶级基础也已大部分消失。大多数献身于社会主义的 工人参加了血腥的内战并牺牲了生命,而其他的人则在内战期间或之后迁居 到农村,以逃避俄国工厂近乎全体倒闭的厄运。留在工厂里的其他工人,也 在新的布尔什维克政府机构里担任了一定的职位。大多数农民虽然乐意摆脱 以前的地主的控制,但他们发现自己与以城市为基地的布尔什维克缺乏紧密 的联系。 在找不到任何社会基础的情况下,布尔什维克面临着如何统治广大农村 , 并建立起他们为之献身的社会主义新制度的问题。对这一问题,他们用政党 代替社会基础的办法来解决。他们借助纪律严明的、民主集中的政党这个工 具,来使国家工业化,从而发展起一批工人阶级,使党名副其实。 俄国共产主义者的专制统治,分化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有的欧洲社 会党的大多数领导人,都反对新的苏维埃政权,拒绝和它有任何接触。那些 认为布尔什维克对民主的破坏是迫不得已的社会主义者,组成了新的党派, 人们往往称之为“共产党”。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分化为批评莫斯科的“社会 党”和支持莫斯科的“共产党”两派,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1991年苏联 垮台。 P19-20

编辑推荐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作者通过对50多名新旧政要的访谈,对苏联解体作了独到的解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来自上层的革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6条)

 
 

  •   有一件事情很有兴趣,一直没看过什么系统的材料,那就是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当时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想找本儿这样的书看,于是买到了《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也许这样的书很多,只是以前没有关注过,现在则已成了过时的了。苏联的社会性质:对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如何划分我一直存有疑惑。在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之前关于新社会的讨论认为其在经济上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即公有制、计划经济、生产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使用。其实这些只是手段,这样做的目的是打破资本主义社会对于工人阶级的剥削,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的社会。可是解体之前的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的手段,建立起来的却是一个专制的、压迫的社会,无论是工人阶级还是人民并没有掌权,从制订经济计划到个人生存发展,工人们根本无权参与制订决策。权力掌握在党-国制度的最高层。因此,西方有人称之为“国家社会主义”。决定一个国家是不是社会主义,取决于其政治生活中权力的特殊作用问题。资本主义制度可以和许多不同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相结合。而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人民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的统治权。从苏联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否认来看,它很少或者说在本质上根本就不是社会主义。苏联体制:从一开始,苏联布尔什维克就采取了一种严厉而专制的形式。一切权力都操纵在GC党手中。在苏联有两个平行机构来操纵,一个是国家机关,一个是党的机关,权力自上而下。党的权力来自于对政府和非政府官员的“任免权”,选举没有竞争。在苏联体制中存在着一些非社会主义特征,一些是封建残余,一些则类似于资本主义。如斯大林的权力垄断、个人崇拜以及之后的寡头政治;对大众生活的控制;权力高度集中;企业内部的封建家长制;消费特权等等。在苏联最好的东西不是拿来卖的,单靠有钱并不能得到它们。消费和一个人的地位、职务密不可分。统治者“党-国精英”:苏联的“党-国精英”是如何产生的呢?书中给出的办法有这样几条:从个人方面来讲,首先是正式教育,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出身,从卑微爬到精英是必须的;其次是个人关系,尤其是在学校和共青团里结下的友谊;再次是对上级的忠诚,这是提升的另一个关键因素;第四是天分和能力;最后是牢记和紧跟官方路线,虽然很少有人真信官方路线,只是在适当的场合喊喊口号而已。苏联的体制禁止其统治集团获取个人财富,它的普通成员不可能把精英的身份传给下一代。他们可以利用关系让子女上最好的学校,找好的工作,但苏联精英的每一代空缺大都由出身工人、农民受过教育层层爬上来的人填补。苏联党国精英面对的是一种矛盾的现实。他们大权在握,显赫一时,但又处处受到限制,不允许个人积累财富,不允许身份传给后代,这限制了他们与体制的亲密关系。他们完全依附于上一级官僚机构,一旦失宠就失去一切。戈尔巴乔夫改革缘起:经济停滞。苏联自1928年至1975年经济增长超过美国,成为唯一与美国扛衡的超级大国。1975年以后,经济急剧衰退,改革,源于戈尔巴乔夫及其支持者对于苏联体制存在问题的理解,也源于对经济衰退原因的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主题:一、经济制度民主化;二、引进市场经济;三、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即:“公开性、彻底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制度民主化。”目的是改革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以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实行“公开性”的后果: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政策实际上就是“言论自由”。整个社会迅速出现了“市民社会”——国家控制范围之外的公民组织和活动。人们利用他们新得到的自由,不仅做戈尔巴乔夫所希望的,也表达和他观点背道而驰的主张。政府被严肃地审视和批判。长期被压抑的知识分子对苏共的批判越来越尖锐,社会主义信仰迅速消失,转而信仰西方的民主资本主义。苏联政坛的三种势
  •   本书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发现苏联的变革,并非缘于经济崩溃,也并非缘于外界的颠覆,而是出于党国精英对自身利益的理性计算,即党国精英们发现自由走向资本主义,并且在权贵资本主义的体制下,他们自己的利益才能最大化。这是苏联转型的根本动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是美国非主流的左派经济学家,在左派经济学家大本营麻州州立大学阿姆赫斯特校区工作,笃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因此,本书的笔调是一曲挽歌。
  •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客观而独到。作为专制政体,没有发生民众起义和流血冲突就土崩瓦解,其力量应该 是来自上层。但这同时也说明,在长期的专制统治下,政治只是少数掌权者的游戏,民众对它已经麻木了。
  •   苏联党—国精英中的绝大多数在方法上,都是注重实际的,而不是执著于某种意识形态。他们之所以加入***,是因为入党对他们在职务上的提升有好处。他们受到激励,不是由于献身于某一意识形态,而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和权力。通过入党和进入到精英阶层,他们确实可以得到钱与权。绝大多数的党—国精英都是追求名利和地位的人,他们从没有考虑过为苏联社会的未来选择方向。在苏联存在的最后几年,要想获得生意上的成功,不仅要求有技术知识,而且要求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当机遇出现时,要有能力迅速抓住机遇。广泛的社会联系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对私有企业的管理仍然是十分黑暗的,要想让一家私有企业在生意场上站稳脚跟,就需要有一些有权有势的朋友支持。广泛的社会联系也是在个人资金缺乏时获得财政贷款、让私人投资所得的财富合法化的唯一办法。苏联的知识分子是最早地、最活跃地支持这一联盟的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经济学家——在亲资本主义联盟中起到的作用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他们足以构成单独一个团体。大多数苏联经济学家转向亲资本主义的立场,对事情的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经济改革把个体经济合法化了,某些一度在中央计划经济的边缘地带买卖商品、过着各种非法的花天酒地的生活的灰色经济从业者,一公开露面就成了富有的商人。他们自然是亲资本主义联盟的拥护者。那些有合法出身,但不是出身精英阶层的新业主——科学家、技术员、医生、牙医,甚至包括少数工人和农民——同样希望扩大自己私人商业活动的领域。整个新的私人业主团体,不管他们的背景如何,都给亲资本主义联盟提供了资金渠道。事实证明,尽管知识分子的主张、经济学家的设计、私人业主的金钱,通通对亲资本主义联盟的强盛作出了贡献,但只有党—国精英们的制度立场才是最关键的。
  •   苏联转向资本主义是通过解体实现的,天朝是只做不说,以初级阶段之名。这才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本来不是本要购买的图书,因为当当的礼卷快到期了,一时又凑不够,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书就买下了。现在刚开始阅读第三部分,在看前两部分的时候,苏联的社会问题,看到苏联的变革,不觉的就有一种压抑感,觉得历史和现实的如此相似,但又无能为力,心里非常难过。苏联一步步的走向衰亡,是苏联的悲剧,也是社会主义的悲剧,在这期间又不自觉的买了本《共产党宣言》(还被同事BS了)看了看,想看看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最后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竟是如此的巨大,理想的社会真是太遥远了。苏联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社会变革最终受害的还是草根阶级,利益阶级的身份转变太容易了。
  •   对苏联的瞬间解体很有兴趣了解,这本书从苏联内部分析了其解体的原因,值得一看
  •   这个主要从政治层面剖析苏联的解体
  •   从新的视角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对那段历史有兴趣的童鞋可以一看
  •   一位师长推荐给我,对于研究苏联体制的终结,是一本非常好的参考书。有些事实比较震撼。
  •   有人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倒台而伤心,实际上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为这假社会主义的死亡而高兴。
    有人说,兴民苦,亡民也苦。这或许是自作孽或是他作孽。德日战败后老百姓可怜吗?不用急回答,假如他们战胜了?···谁可怜?
    我们今天是吗主义?-----政治学告诉我们,在这个制度下谁受益说就会说好,不同的答案说出了你今日的地位···至于我,不谈主义只将问题
  •   可读性很强,提供一个新的角度看待苏联解体
  •   从另一角度分析苏联的解体
  •   有人说中国不会重复苏联的历史,希望如此。看完此书就会知道答案,党国精英决定国家未来的群体,希望中国的党国精英多为老百姓着想
  •   书不错,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苏联的历史是有益的
  •   对苏联的分离,分析得很到位,对现实真的有意义,大家要看啊
  •   对于了解苏联的问题很有帮助
  •   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多少还是有些牵强但这种牵强不是史料的牵强也不是方法的牵强或许党国精英算一个因素但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多种矛盾激发之后才逐渐浮出的如果说党国精英们从一开始就道貌岸然那必定是体制的错
  •   这套书出来后,国内的马克思主义研都究可以停止了。国内的研究太过于意识形态化了,典型地带着政治目的在搞研究,哪有客观的学术精神?当然这可能是体制的问题,也不能完全怪罪于他们。
  •   详实的例证和数据,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解剖了作为曾经最大、最强盛的共产党国家,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衰亡的。
  •   观点独特,发人深省。
  •   关注中国政治制度以及政治改革的人士,不用迟疑,这是一本很有启发意义的书读史使人明智结合中国目前的政治状况,进行思考,探索中国政治方向
  •   很有独到的见解
  •   是政治经济学的老师推荐的,看了以后会有和之前不一样的理解,值得一看~~ 印刷也不错
  •   书不错,虽然还没读,但是我相信美国人写的,应该是客观性很强
  •   (1):书的质量非常好,印刷精美,纸质精良;
    (2):内容好,作者的这本书不枯燥
  •   恐龙灭绝的原因非只一种,这本书提供了另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
  •   将视角上移至高层,在研究事世变迁中是一种常态,但是否深刻则需要读者鉴别。这本书感可以。
  •   后来买入,觉得是值得一读的!
  •   可惜《世纪大拍卖》和《极端的年代》没有。
  •   独特的角度 随然论证未必充分
  •   不仅对是俄国人,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也是一本很有启发意义的书,一面光鉴照人的镜子。
  •   挺好的,值得一读,这是在当当上买那么多书中最满意的一本。
  •   书挺好,需要慢慢阅读。
  •   作者不会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想,分析有特色
  •   给别人买的,不知道好不好,一直在当当上买书,信得过。
  •   挺棒的!很出名的书
  •   书刚到,速度有点慢。
  •   人民得到灾难,寄生虫得以重生
  •   苏联解体的根源一直朝野争议很大,这本书从另外一个侧面揭示了很多内情,尤其是苏联党内高官在解体前后的身份转换,可以清晰的看出苏联解体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在原因——权力高层已完全形成利益集团,让他们的利益最大化代替了执政党的整体利益。共产主义庞然大物的轰然倒塌,釜底抽薪的是权力内部发生了根本的蜕变,家族、圈子、群体利益绑架了整个执政者,抽走了积木大楼游戏里最关键的一根积木。
  •   书的内容很好,打算再找本苏联人写的对比着看看。
  •   美国人的视角跟苏联自己的视角不同,也便于让人理解。
  •   虽然作者有点以偏概全,分析不够全面,但在某些方面确有独到看法
  •   很不错的一本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言谈说教,而是引用了当时的一大堆数据来证明作者的观点。乍一看有点没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当时这样也挺好。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判断。
  •   这是值得一看的书,读这本书,可以结合中国的现实,进行严肃的反思。
  •   很有历史借鉴意义,值得一读
  •   颜色革命的早期版
  •   在凤凰读书网上看到对此书的推荐,看了之后感觉对我来讲还是有点深,很难提起兴趣往下看。勉强看了,中间间隔的时间很长,也很难做什么评论。
  •   诺大的题目却是一堆逻辑不清的论文集,水平参差不齐,角度非小即细,丝毫不合主题。一部三流的作品,老沈,严禁忽悠!
  •   别的关于苏联解体的著作都是试图从政治和经济或者民族主义角度阐述苏联为什么会解体,这本书试图说明苏联的政治和经济的现状不足以促使苏联人民放弃社会主义选择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是政治和经济还有民族主义的原因导致政府特权阶层自己放弃了社会主义,因为这样才能维护特权阶层的利益,因为在苏联近10年的改革过程中,这些政府精英利用特权攫取了大量国有资产,只有保护私有财产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保护他们。看似有点因果颠倒,但是还是有点道理的。中国国内关于全苏联崩溃的书都是从维护中国现有政党统治的角度来找原因,总是有点故意遗忘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作者的马克思理论还是很扎实的,他认为苏联的解体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也不是马克思的失败,而是从一开始,列宁就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马克思主义道路,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只是打着马克思招牌的具有浓厚中世纪独裁统治色彩的国家社会主义,在书的后记里面,作者指出这个世界有两种社会主义,一个是独立于资本主义之外的苏联式社会主义,一个是在高度发达资本主义里通过议会选举实现的社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不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不能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失败。从古至今,理论上唯一可以通过逻辑推导来证明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理想只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作者的思想还是挺有意思的。
  •   一本很好的书,主要论点用大量的史料、经济数据做支撑,让人不相信作者是怎么能把如此庞杂的信息统筹、驾驭起来的!好书,好书
  •   送货快,纸质还行,正版,内容还在阅读中,很好,很符合我的胃口
  •   有一点不满意,书的第二页被撕掉了一个角,希望望以后注意哈,其它都好!!!
  •   要想知道苏联解体苏东剧变的真相,必读书目之一,十分重要,视角独特,但是浅显易懂,多年来已成为主流观点。
  •   看看人家,想想自己,谁知道这里会发生什么?写的不错。
  •   还行吧,挺好的,没怎么看
  •   不终结苏联,就不能保命,保财产。不同于中国,方便借公转私营经济
  •   对苏联的解体的看法提供了一条新出路,我个人也比较认同,对现代中国官僚资本主义横行起到警示作用
  •   可能是这方面的书看的比较少的缘故,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很惊喜。
  •   看完了,你会对XX的做法有更深的领悟,所谓的XX特色,其实不是新鲜事物
  •   经济类偏多,分析很清晰,我很喜欢
  •   这本书值得一看,对苏联经济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数据对比,让人可以更客观地了解。对苏联解体的评论也比较理性。值得一看!
  •   作者的观点是非常鲜明的,也非常有深度。但是,两位作者对苏联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认识似乎不足,感觉无论叙事还是论证都不够充分,不能有效支持作者的结论。
  •   政权的倒台,有些是因为经营不善,就像家庭欠债一样,并不是因为当任首脑不行。有些是因为狗咬狗,两败俱伤。有些是利益使然,内部分化,伤了百姓,伤不了既得利益者。苏共是第三种。普京说:苏共倒了,所以我把党证默默地放入抽屉。然后,普京做了总统。好总统。
  •   包装好~
  •   苏联是个深刻的过程
  •   红色书皮的书
  •     上学期就借的书,两周前才看完。。。当然这不能全怪我。本书的主笔是两位作者中的经济学家,如果换成那位记者老兄,估计我能看的快点。。。
      
      但是书还是非常有趣的。首先两个作者和书的缘起、传播就很好玩。该书的两个作者,大卫•科兹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经济体制的变迁,并一直对苏联和俄罗斯问题感兴趣;弗雷德•威尔则是一位加拿大记者,但由于报道需要,自1986年以来一直居住在俄罗斯。1991年,也就是苏联解体的那一年夏天,俩人在莫斯科碰面并讨论苏联崩溃的原因,共同声讨了当时流行于各大媒体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说,然后又决定把自己的非主流观点写成书。5年之后,本书出版;又过6年,该书被译介到天朝;大约07年开始,此书在一些论坛得到推荐~
      
      另一处好玩的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用了大量史料和采访,证明了当时的上层精英是如何厌弃苏联和向往西方。据书中所言,最早绝望的是知识分子也就是文化精英。虽然他们当时的待遇不错,但大部分人不乐意看到高级技工也和自己一样享受高级待遇。当然后来吊诡的是,苏联崩溃之后,这些文化精英大都成了市场化的第一批被冲击者。上述段子固然有待于核实,但至少这种心态,像是文化精英的作派。至于苏联崩溃对俄罗斯文化事业的冲击,则似乎可以在俄罗斯体育项目的衰落中窥得一斑。
      
      再一处有意思的是人物。讲起这段历史,为人熟知的只是地图头、叶利钦,顶多再加上男孩帮。然而我始终记得在环球上看到的一个狗血故事:一个自杀的苏联元帅,一句“戈尔巴乔夫对我很好,但对我最好的是我的苏维埃祖国”,以及一篇美国将军主笔的登在时代周刊上的悼念文章。奈何我向来只记段子不记人,看这本书的时候,才又找到了一串串烜赫一时候后来却被时代大潮甩到角落里的名字:安德罗波夫,尼娜•安德雷耶娃,塔雅特•扎斯拉夫斯卡娅,列昂尼德•阿尔巴金,谢尔盖•F•阿赫罗梅耶夫。。。哪天有闲了,也许会顺着查证八卦一下~
      
      最后也是最好玩的,当然是本书的主要观点及其引申。按照该书的描述,苏联体制崩溃的真正过程,是1985年的经济发展遇到困难后,领导人迅速将遇到的困境归结为体制问题,开始转向全盘西化的立场。而精英阶层之所以会这么快的失去耐心,不是因为他们对于制度变迁有多么深刻的认识——事实上,如果他们有的话,就应该知道苏联体制当时遇到的困境是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并不足以证明苏联体制本身已经不可持续——而是因为期望在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体制中得到更多的利益:知识分子期望借此恢复自己相对于工人阶层的优越性;经济精英,也就是在初步改革中最新兴起的一批私人企业主,希望寻求更多的发财机会;最后,体制内的官僚也期望全面西化后的体制可以使自己能够聚敛更多的、属于个人并且能够传给子孙后代的财富。政治精英的转向也是精英阶层全面倒向西方的最关键一步,因为在苏联高度集中的社会体系中,这意味着最后对异动进行压制的力量也不复存在。而之后的全面西化实践、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和并未随着市场化改进的那些老毛病,再次证明苏联的崩溃并非历史必然,而是精英阶层的轻率选择;苏联普通民众也并非流行解释中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而是被精英的错误选择所裹挟的牺牲品。
      这个观点够搏眼球,论证也足够清晰。但如果和其他国家的状况相比较的话,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个问题——除去英美等西方国家以外,其他的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几乎全是凭借强大的中央权威和渗透到社会各方面的严密组织来完成的。那么为什么这些国家在转型中没有出现如此大的动荡?
      我相信这个问题会引出无数种答案。并且一定会有一种答案说因为某些国家的动荡还不到时候~然则现实本非宅男可以点评的,留给觉得有心有力的人便好。只是单纯好奇各种答案中会不会有如下一种:造成苏联精英们simple,naïve或者说杀鸡取卵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贯穿苏联体制的意识形态乃至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传统。毕竟,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中,存在着对客观规律的强调和线性的历史观念,而这两样东西在不恰当的简化后,容易导致一种简单的归因理论,即将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归结为一个根本原因;表现在实际中,就是给所有的问题找出一个体制问题的答案,然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俄罗斯社会固有的精英与民众分离,政治经济资源高度集中的特点,一方面加重了这种简单化思维倾向,一方面使民众和中、基层官员党员或者对政治生活冷漠,或者无力扭转上层精英的选择。也就是说,如果要对这场来自上层的革命作进一步的探源,那么其路径必然指向某些更加特殊的社会文化因素。这其实是对苏联解体所遗教训的再次强调:对于政治实践来说,成功的发展和改革只是政治精英不断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其偶然性远远大于必然性,特殊性远远大于普适性。根本不存在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模板,更没有什么免费的午餐。
      只是这个结论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背弃规律,指向琐碎的历史和同样琐碎的现实,换句话说,指向不确定——人天性最恐惧的东西。这太令人讨厌了。
  •      话说“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于是国内很多人都很关注苏联解体的原因,我也不例外。在图书馆里翻看到该书的介绍这么说:“作者通过对50多名新旧政要的访谈,对苏联解体作了独到的解释”,加上又是美国大学教授所写,想来值得一读。然而读完之后我却大失所望,这本书只知道停留在公开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对前苏联政要回忆的引述上,全然忽略苏联人民的心理,又缺乏对戈尔巴乔夫式改革的清醒认识,加上逻辑的错误,结果得出了一个滑天下之大稽的结论:苏联的解体是苏联精英主动要求的结果,如果苏联精英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那苏联就不会完蛋。虽然作者生活在美帝国主义的水深火热之中,却能喊出了“四项基本原则”的心声,这是何等的情怀?此书无怪乎能在国内再版,又在凤凰读书网上连载,洋人都这么说,又岂容你不信?
      
       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来看,作者对戈尔巴乔夫时期社会经济数据的分析还属不错,显示出了美国学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讲究数据说话的精神。不过,由于作者缺乏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了解,结果过高估计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成效。和中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巨变和每年将近10%的经济增长相比,戈尔巴乔夫的所谓“改革”只能算是体制内小的修修补补而已,其本质和赫鲁晓夫时代的改革以及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改革没有两样。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经济增长最高才4%,在国家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又大幅增加工资,又没有农村改革以提供相应的农副产品,结果这一切叠加起来,只会让我们看到一个苏联经济崩溃的前景。海内外流行的看法认为苏联旧体制的终结是因为苏联经济崩溃、人们要求放弃社会主义所致,虽然此书号称对上述看法提出了有力的挑战,结果事实上仍然殊出同归。对此,作者只能避而不视,强行通过错误的逻辑来得出所谓“独到的解释”。
      
       问题的关键在于苏联精英的背叛究竟是苏联解体的关键原因,还是原因之一,亦或只是解体之前的一个现象?在本书中,作者不顾事实,以混乱的逻辑推理和概念偷换生硬地推断出苏联精英的背叛是解体关键原因这一“新颖”见解。为使这一结论具有说服力,在作者笔下,苏联的知识分子都变成了不识主子恩典的忘恩负义之辈,只会含沙射影的攻击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学家都数典忘祖,盲目信奉宣传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党内精英利用开放私有企业之机迅速致富,却指望苏联解体。但即使在作者的卖力叙述中,我们仍然看不到苏联精英直接作用于苏联解体的任何一个方面。于是,作者只能把叶利钦描述为苏联那些投身资本主义精英的代言人,以及一个具有“个人野心和特殊天才”的人,并且大费笔墨描写90年以后苏联高层领导用力于苏联解体的史实。从逻辑上来看,苏联精英的表现即使不能说只是一种现象,最多也只能认为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且非决定因素。而在作者的结论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非常糟糕的精英主义观念和对知识分子作用的恶意夸大。
      
       我也知道历史不容得假设。可是,苏联上述类似的现象也同样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之中,除去领导人的差别之外,为什么两国人民在同样面对政治风波之时做出不同的选择,这难道不值得作者好好研究一番么?
  •   总结的很好,看来这本书不用买了。
  •   我很喜欢这个结论,可以解读中国的三公消费,当时读完了就想写下来,可惜一直没时间动笔。
  •   苏联解体的很大原因是人民信仰的缺失,对政治的漠视
  •   两国人民在同样面对政治风波之时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有的选择么?呵呵
  •   看这个评论,觉得lz是个牛人,对苏联解体的认识高度比我高太多了。启发了我很多想法。
  •   Ls过誉了,只是和本书作者相比,认识尚能过之。
    至于当年国内政治风波之时,工人农民基本均支持GCD,此也是事实,其原因应该就是八十年代经济改革带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大幅度改善的结果,而这一点正是前苏联缺乏的。
  •   你上面的分析倒显得认识过浅了
  •   两国人民在同样面对政治风波之时做出不同的选择?
    我们的选择你看到了没33.22你不知道?
  •   33.22没有针对体制本身谢谢。
    33.22那也根本算不上什么人民的选择。
  •   如果去问问工人农民当年对此事的看法,即可知道其影响面非常小,也就是个戊戌变法而已。相反,希望社会次序稳定和对现实生活改善的期盼反而使大多数工农支持政府之决定。80年90年代出生之人着眼于将来,没必要非为二十年前之事过不去,即是辛亥革命之人也与戊戌变法之人无关。
  •   两国人民在碰到政治风波时之所以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个人认为关键还是
    在于两国最高权力的构成不同。苏联的最高权威在面对来自党内高层的异
    议时,选择的是妥协和让步,希望能和平解决;而中国的最高权威在当时
    是相当稳固的,同样是面对来自党内高层的异议,他拿起旧式的武器,强
    力稳固了自己的权威,以铁腕解决的政治风波。当然,经济方面的因素也
    不能忽视。戈氏在面对国家分裂时,虽然也想强力镇压,但由于经济状况
    要依赖于西方,所以不得不看西方的脸色行事,而邓却完全可以不考虑这
    些。
    个人觉得,现在我们应该更应该关心如何避免国有财产的私有化。一旦当权者先将国有资产瓜分然后再进行政治改革,将他们得到的财产合法化,那等我们自由的时候就真的是一无所有了。
  •   苏联解体时已经没有开国甚至参加过二战的元勋了,也就是说没有上过战场的老革命家了。
  •   楼上又来秀下限了,一看您就想生活在优厚福利待遇和宽松言论环境“万恶资本主义”社会,但如果您是个穷B,生活在哪都是一样的,如果您是有钱的杂种,那在天朝和毛子那只要你有能量,完全可以生活的更好,你只是梦想着出了国就能有优厚待遇的无知的人罢了
  •   不是决定因素?汗,没有精英在8.19之后的倒戈,苏联会解体?经济因素激化社会矛盾,但那是对民间的,但民间并没有掌握住解体后俄罗斯的权力,改革基本按照精英阶层在走的,可以说精英把持住了解体后俄罗斯的权力,真不知道在你眼中叶利钦及其政府中的支持者算不算精英,苏联解体决议于民间到底有没有关系
  •   还有,文章本来就是反对人民抛弃了社会主义的观点的
    怎样解释这些反对派领导人计划改革现行体制何以会失败?没有一个好的说法。这有多方面的原因。虽然党-国精英和城市知识分子在1991年6月已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的偏好,但各位参选人在总体上所持的观点显然不同。民意调查显示,那时的俄罗斯民众大体上还不太支持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以美国为基地的"时代测评中心"(The Time Mirror Centel)于1991年5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总统前一个月--在俄罗斯的欧洲地区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民意调查。调查者采访了 1 123人,要求他们回答一系列有关他们对政治和社会的个人看法的问题。其中最富启迪性的,是他们对喜欢什么样的社会体制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如图8-1所示)。
      民意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人支持民主社会主义。共有46%的被调查者喜欢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主义;如果把那些回答"无所谓"的人排除在外,剩下的人中就有多达54%的人赞同社会主义。另有2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瑞典模式,这是一种高度平等的社会民主体制,其工人权利、社会福利和个人经济保障的水平是其他西方国家望尘莫及的。只有不到1/5的人说他们喜欢那种相对无管制的资本主义,而这正是以鲍里斯·叶利钦为首的亲资本主义联盟一旦夺得国家权力就将毫不动摇地推行的体制。假如此次调查并不在更大的程度上代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居民的意愿,那么其结果肯定也不会对资本主义的未来有多大好处。1991年开展的另一些民意调查甚至发现了对资本主义更低的支持率。
      民意调查中对其他问题的回答表明,后来成为叶利钦政府核心政策的工业私有化,获得的公众支持率很有限。只有3%的被调查者喜欢重工业的私有化,9%喜欢银行私有化,20%喜欢消费品工业私有化。足足81%的人认为,国家应该保障每一个公民的食品和住所。而与此同时,只有30%的人对共产党表示满意,有60%的人表示不满意。这次民意调查显示出,绝大多数人还是想要某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但又不赞成当今的苏联共产党统治国家的这种方式。
  •   顺便说一下。76%反对苏联解体,但几个领导人还是把苏联解体了,这还不算上层
  •   说一句,问题似乎不在于该不该变革,而在于怎么变革,如苏联一样,形成权贵资本主义,似也不是国家之福。苏联的变革的教训似亦可成为中国的借鉴……
  •   区别是,苏联当时是经济和政治一起改革。中国只有经济改革,没有政治改革。
    中国和苏联类似但不相同,LZ在尝试证明这本书的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的发展,但作者也没想解释中国的发展。
  •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坦克沒有直接壓扁街上的人……斯大林時期為啥蘇聯沒解體?因為當局的殘酷程度壓倒了人民的反抗意志。
    解體那時候為啥成功?因為當局的殘酷程度還不足以壓倒人民的反抗意志。
  •   如果北約不幫忙,您就看利比亞今天是誰當老大吧。
    熱兵器時代,如果一方在武力上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另一方就算拼到最後一具尸體,也沒法扭轉戰局的。
    當初蘇聯就是因為不好意思象33、22一樣對付民眾,在悍然鎮壓和黯然解體之間選擇了後者。咱只能說,蘇聯人心不夠狠手不夠辣,做事不如咱國領導人沒下限。蘇高層人性猶存,是蘇民之幸。華高層喪心病狂,是華人之哀。
  •   回楼上“ff”为何东亚都凶残?不论日本、韩国、泰国更不用说越南。
    战争期间无人 性,非战争期间电视上也是凶恶,国内现在的电视不停地以残忍的酷刑为卖点,不论步步惊心的“蒸人”,还珠狗狗全场的伎俩,美人心计的妇人不仁心计
  •   不能说东亚都凶残,小国不丹似乎没有血流成河嘛。
    一个国家是不是凶残,要看其文化传统中道德的下限在哪里。道德这东东,上限定得高没有用,一定要看下限。某种红色主义在部分国家长年教育提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些国家的人变得凶残也就理所当然了。
  •   我觉得凶残应该是教育的问题,这也是我对现在制度不满的原因,为了巩固统治把义务教育搞得一塌糊涂,而高等教育又改革的如此急功近利。还有LZ
    说的中国改革是有每年10%增长的结果的,他妈出卖资源,过度开发这种卖肾行为能叫成功的改革么
  •   顶LS~~~~~
    现在这种每年增长10%根本就不是正常的经济发展,完全就是卖肾买IPHONE!!!!!!!!!!!!
  •   居然有人能把老毛子夸成一朵花 啧啧
    苏民之幸?笑死爹了
  •   不是把它夸成花,是说它虽烂没成渣~
  •   从超级大国沦落到发展中国家,从能全面援建中国工业体系的工业强国沦落到去工业化,商品依赖进口,从输出工业品的国家沦落到靠出口石油为主的大号沙特,乌克兰到现在的粮食产量也没赶上解体前,俄国近两年肉类消费刚刚恢复到解体前的水平。
    努力靠近西方价值观,仍然被西方国家视为敌人和独裁国家。
    没烂成渣,也离渣不远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