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春生 页数:25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劳动分工的深入开展,当前世界经济正迅速融合为高度一体化的经济体,与此同时。跨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却是由一体化走向网络化。全球生产网络是一种由于全球生产、市场的形成,经济要素可以跨越国界、在全球自由布局和联系的过程,它给积极参与的国家的工业化带来发展机遇,也给各国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其转变职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多地利用全球生产网络带来的利益,减少对本国的冲击。中国利用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正确定位,正逐渐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
刘春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专业博士,现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曾主译《发展经济学》(第五版),主编《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与国际资本运营》,参编《经济与管理》。多次参与省部级课题,并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导言 0.1 背景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0.4 基本结构和主要观点 0.5 研究主题、难点、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1章 全球生产网络概述 1.1 全球生产网络的内涵 1.2 全球生产网络的推动 1.3 全球生产网络下的新型国际分工格局和分工机制第2章 全球生产网络构建的理论基础 2.1 全球生产网络构建的基础理论 ——分工与专业化 2.2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的微观层面 ——企业理论 2.3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的中观层面 ——企业网络理论 2.4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的宏观层面 ——经济全球化理论第3章 全球生产网络构建的微观层面 3.1 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 3.2 跨国公司纵向一体化与网络化 3.3 跨国公司生产方式的变迁和全球生产网络的缔结 3.4 全球生产网络中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变化 3.5 小结第4章 全球生产网络构建的中观层面 4.1 产业集群概述 4.2 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产业集群 4.3 小结第5章 全球生产网络构建的宏观层面 5.1 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生产网络 5.2 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国家和政府 5.3 小结第6章 实证分析: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东亚与中国 6.1 东亚地区生产网络 6.2 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中国第7章 结论及政策含义 7.1 结论 7.2 中国的战略选择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1章 全球生产网络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三次国际分工形成了三次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浪潮,每一次产业战略转移过程就是一次国际利益再分配过程,抓住机会的国家、定位较准确的国家在这三次产业转移中成为受益者,反之则望洋兴叹。在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市场经济规则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确认,科技革命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运输成本、通信成本等,加强了企业间的联系。由于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跨国公司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寻找全球战略资源成为跨国公司的必然选择。产品内在的天然屏障被打开,被分解为不同的部分,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搜索最低成本生产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结构、产业组织、工业园区、国家主权等概念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有了新的阐释。本章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了全球生产网络的定义,并详尽地论述了全球生产网络的特点、推动力量以及国际分工的新格局和新机制。1.1 全球生产网络的内涵1.1.1 全球生产网络的定义21世纪初国际生产体系的重大变革在于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世界范围产业内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根据主要的地缘或国家市场建立竞争优势的经营战略逐渐难以为继,于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和建立生产网络便成为跨国公司获得、保持和加强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自20世纪60年代起,跨国公司开始由面向东道国市场的简单一体化战略向复合一体化战略转变。在复合一体化战略下,跨国公司根据各区域竞争优势,通过内部分工体系将位于不同国家的子公司和合作伙伴的经济活动进行分工和有机结合,使分布于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生产过程之间建立了高度依存的关系,一个以价值增值链为纽带的生产网络便建立起来。在跨国公司组织的全球生产网络中,各国生产能力均被纳入其中,根据它们的产业竞争优势位居全球化产品价值链的一个或数个环节。
编辑推荐
《全球生产网络的构建于中国的战略选择》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