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乔恩·埃尔斯特 页数:518 译者:何怀远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分析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书中对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及其哲学前提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审视,并通过对马克思著作文本的广泛讨论,试图运用当代分析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资源,对“马克思哲学中活的东西和死的东西”作出评判。作者认为,马克思最经得起考验的成就,是根据异化、剥削、阶级斗争、政治和意识形态理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 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
作者简介
乔恩·埃尔斯特是著名哲学家和“分析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于1968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师从著名学者雷蒙·阿隆,197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著有《莱布尼茨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逻辑与社会》、《尤利西斯与塞壬》、《酸葡萄》以及《解释的技术变革》等著作。
书籍目录
前言和致谢导 论 第1章 解释和辩证法 1.1 方法论个人主义 1.2 意向性解释 1.3 两种不同的因果分析 1.4 马克思当中的功能性解释 1.5 辩证法第一部分 哲学和经济学 第2章 哲学人类学 2.1 人和自然 2.2 人性 2.3 社会关系 2.4 历史哲学 第3章 经济学 3.1 方法论 3.2 劳动价值论 3.3 积累和技术变化 3.4 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论 第4章 剥削、自由和正义 4.1 剥削的本质和原因 4.2 自由、强制和被迫 4.3 剥削是非正义的吗?第二部分 历史理论 第5章 生产方式 5.1 生产方式的一般理论 5.2 历史的生产方式 5.3 马克思的历史分期 第6章 阶级 6.1 定义阶级 6.2 阶级意识 6.3 阶级斗争 第7章 政治和国家 7.1 国家的性质及其解释 7.2 革命理论 7.3 共产主义 第8章 意识形态 8.1 问题的提出 8.2 机制 8.3 应用 结 论 第9章 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 9.1 资本主义 9.2 共产主义 9.3 革命参考文献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1章 解释和辩证法人们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观点,即在今天,马克思身上仍然有效的东西是他的方法,而非任何实质性的理论命题。正如我将在以后各章中表明的那样,我不赞成这种观点。马克思关于技术变革、剥削、阶级斗争和信仰形成的观点,仍有着超越了这种价值——它们可能被当作马克思主义方法(如果有的话)的例证——的意义。但我相信,有一种特殊的、研究社会现象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即一种可以被广泛运用甚至能为那些不赞成马克思的基本观点的人所运用的方法。实际上,这种方法在今天得到了如此广泛的运用,以致很少有人想起提到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然而,历史地看,马克思是运用这种方法论的一个先驱。甚至在今天,他的全部洞见仍未曾枯竭。简言之,他强调了人的活动的非意向性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即论证到,它们在因果性和意向性的框架中(这一框架已经成了社会科学的标准语言)得到了理解。显然,这种观念是和早先的各种把历史视为“人的活动的结果而非人的设计的结果”[1]的理论相关的。但马克思对这种实际上已完全改变了的观点提供了一种特殊性和精确性,表明历史是可以理解而非不可理解的。的确,马克思也信奉和实践过其他一些主要来源于黑格尔的方法论观点,但我将论证到,这是微不足道的,或不是内在的旨趣。
编辑推荐
《理解马克思》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