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命的思考艺术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天命  页数:380  字数:21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一是本怎样的书?  这是一部浪荡与沉思的作品。  它浪荡在游戏与学术之间,不做伪学问,也不做死学问。  它沉思生命的意义、思维的旨趣,守卫逻辑,反击荒谬。  这本书有什么主要内容?  这本书的主题是思维方法,重点在思考艺术。  它以幽默而无懈可击的思路讲授思维方法,演示思考艺术。  它以非哲学的形式讲述哲理,抛弃正襟危坐,换上机锋妙谈。  这本书展现了怎样的心灵?  这本书推重骑士精神,提出爱情宗教。  它以坚定不移的精神思索天人之际,探索逻辑的起点与哲学的终点。  它以矢志不渝的情感寻找人世间安身立命的基石,求得人生的圆满。  一语总括:  这是一部让人叹为观止的哲学著作,一手持剑,一手拈花,刺破诡辩,抚触温柔;不在公式上绕圈,不在术语上蒙混,撇开无谓的枝节,直探思考的真义与人生的真谛。

作者简介

李天命,他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 
  他讲授数理逻辑,专精思考方法与天人之学,把高深玄奥的哲理讲得如叙家常,通透易懂。
  他幽默机敏,能言善辩,词锋犀利,常使人无处可藏而噤若寒蝉,人们称他为“小李飞刀”。
  他剑走偏锋

书籍目录

代序编者语导引篇 浪荡与沉思——李天命先生谈经历和思想   一、从老人精到学生会会长   二、捣蛋反叛与主动读书   三、留校开新科,留学赌沙蟹   四、从逻辑到新诗,从飞刀打架到勃拉姆斯   五、反学术游戏,向下接不向上爬   六、语理分析,角度形上学,禅   七、守则自决,明智假装,反烦琐主义   八、被踢出校的野蛮人 从骑士精神到爱情宗教——《浪荡与沉思》(续)   九、宽松原则与大丈夫精神   十、浮浅时代与空谷之旅   十一、武质文化观:悍烈精神暨玉碎原则  十二、基点哲学(1):事件实在论  十三、基点哲学(2):九一主义  十四、基点哲学(3):爱情宗教 与李天命博士谈思考方法   一、表达能力的训练   二、思考方法提要   三、独立思考与个人理想 李天命博士论思考的关键主题篇 思维方法与独立思考——《思考与心魔》前奏   序   第Ⅰ部(本论):语理分析     一、思维利器:方法学第一环     二、意义与厘清    第Ⅱ部(余论):语言与思想     一、破枷锁论     二、破混糊论     三、思想虚妄之根      跋:从独裁思想到独立思考 思考与心魔   序   导论:语害批判   第Ⅰ类语害:语意暧昧     一、实例展示     二、术语迷彩     三、由虚浮至错乱   第Ⅱ类语害:言辞空废     一、重言句与信息内容     二、论空废命题   第Ⅲ类语害:概念滑转     一、概念混淆     二、概念扭曲   总结:论封闭系统     一、伪赝说明     二、真理使者的真理幻觉 思辩与宗教——《从血路之旅到天国之旅》前奏   引言:来龙去脉   第Ⅰ部:批评与批驳     一、不够公平?     二、虚晃一招?     三、上帝与石头     四、上帝超越逻辑?     五、信仰马脚及其他  第Ⅱ部:诡辩与思辩    一、顺手一刀破盲辩    二、思辩之道 从血路之旅到天国之旅    楔子:反诡辩系统    序幕:血路之旅的寓言     一、错的故事     二、错的教训   第Ⅰ部:四盲     一、喻盲     二、讽盲     三、语理盲     四、逻辑盲    第Ⅱ部:三妄     一、标准妄     二、断章妄     三、不相干妄    第Ⅲ部:五伎     一、东拉西扯之伎     二、无中生有之伎     三、鱼目混珠之伎     四、诉诸诋诟之伎     五、退缩逃溜之伎  第Ⅳ部:穷途    一、尖弱爱仇敌    二、一泡  结幕:天国之旅的起点 思辩随笔——《血路之旅到天国之旅》变奏   引言:思考方法与思辩范例    一、豪言壮语    二、谬误与讹误    三、辩论的关键    四、由全能到至能   结语:思维逻辑vs思维科学 附论:批判思考&创意思维 后记:耶、佛、道、心 (香港版)终定本·跋参考篇 神不存在?!——哲学家李天命智斗神学家韩那   一、支持神存在的论证   二、拨开迷雾免遭误导   三、倒下来的只是稻覃人   四、对准死穴一刀了结:“上帝”的概念暧昧可疑   五、信不信由你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 评李天命的《思辩与宗教》 向李天命道歉 为李天命未能一矢中的而感到意外 宗教与思辨——回应李天命博士的“思辩与宗教” 从《评李天命的(思辩与宗教)》一文说起附录 锋锐才华与魔力魅力——从飞刀小子到哲学沉思者    一、思想锋利,文采风流,浪荡不羁    二、才气纵横:诗与文,思考与论辩    三、毁誉默然,无敌是最寂寞    编附:李天命诗数首 谈李天命的思考方法   一、李天命与语理分析   二、从语理分析到语害批判   三、独立思考:从方法到艺术

章节摘录

  浪荡与沉思——李天命先生谈经历和思想一、从老人精到学生会会长李先生,从大学时代开始,你即与哲学结下不解之缘。起初你是怎样念起哲学来的?其间曾否考虑过转系或就业的问题?有的人从小就被哲学问题困扰,我属于这一种人。大约五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独自在街上“流浪”(那时的小孩,能走路的大都会得溜到街上玩,不像现在的小孩子,没有大人陪伴就不准到街上去)。我一面“流浪”一面想:“我是谁?为什么有我?为什么有这个世界?”这样边走边想,“流浪”到灵粮堂(嘉林边道和太子道交界处的教堂)门外,忽有声音仿佛自天上来:“天命!”抬头一看,原来是父亲找我回家吃晚饭。他问我一个人低着头背着双手在街头踱步干什么,我说:“想问题。”然后告诉他我想些什么问题。他一听就哈哈大笑,回家之后把经过告诉妈妈哥哥们,他们听了也大笑起来。那时我只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有什么好笑,只是傻兮兮地跟着一起笑。到长大了才明白:原来小孩子想那些问题,可算得是“老人精”(小老头)。第一次接触到“正规哲学”,是在升上中学以后。在一个下雨天,我走进孟氏图书馆避雨(后来改名为孙逸仙图书馆)。穷极无聊,随手找些书来消遣,偶然拿到一本中译的《哲学概论》,便随意翻阅。虽读得似懂非懂,但有个印象:那些常困扰我的问题大概就属于哲学。到了中学毕业,懵懵然跟着大家一齐报考中文大学,我报的第一志愿就是哲学。由于不想进其他学系,事实上也想不出有什么其他系好读,于是便在“第二志愿”(那时不设“第三志愿”?)一栏内仍然填上“哲学”(我以前经常忘记要守规则,这时毛病又发作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转系,也没有担心过就业前途的问题。在我看来,毕业之后只要不饿死便可以了。倘若志向只在“飞黄腾达”,一开始就不会报读哲学系了。我从小就心高气傲,到大学时期更目空一切,视俗世如无物,自以为凭自己的条件,要是从事其他行业,也能出人头地的。结果念了哲学,那完全是兴趣使然。现在纯粹由于兴趣而读书的人不多,你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一般是怎样的呢?当时我所接触到的大学生,一般都比较“浪漫”,不那么“现实”,读书多从兴趣出发,追求异性时则往往不顾一切。那时没有现今学生之间流行的那句格言:“不怕她丑,最要紧的是易上手。”我们比较热心于课外活动,比较关心思想、文化、时代、人类前途等方面的问题,虽然每每流于空谈、高调,但如果定要两者择一,我宁取这样的年轻人而不取那些“年少老成”、从来没有傻过也从来没有天真过的年轻人。就以学生会来说,那时的学生会常有多个候选内阁煞有介事地出来竞争,我做会长那一届就须得击败另外两个候选内阁才能当选。但现在的学生却往往因为做学生会工作没有实利可图而组不成阁。今天有不少学生太过势利,缺乏理想。这个评语也许不完全正确,因为他们也有他们的理想,那就是金钱。许多人正是根据这个“理想”来考虑念什么科系的。二、捣蛋反叛与主动读书  你以前读书的态度和方式,跟时下的学生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我做学生时,反叛性很强,经常不守规则。譬如体育,所有大一同学都去修这科,我偏不修。体育老师吴思俭先生年年叫我去上课,提醒我不修体育不能毕业,但我硬要等到大四那年才去修。又如“社会学导论”,那是哲学系学生的必修科,我平时不去上课,要交的功课有几位很可爱的同学替我做,年终考试就不及格。该科老师何太太叫我去补考,我就是不肯去。她很愤怒,说:“必修科不及格不能毕业。”我说:“将来的事将来再算。”幸好世事就是那么巧:到大三时,“社会学导论”不再列为哲学系必修科,否则我能否毕业便很成疑问了。总之,我做学生时经常有捣蛋的倾向,例如考“中国哲学史”不及格,就是因为不好好地去答问题,却去分析、挑剔题目,结果唐君毅老师就给我不及格。我这种捣蛋反叛的作风固然不足为训,但是现今学生那种太过循规蹈矩的态度也有缺点。今天的学生大都采取“被动读书”的方式,只看学科指定的参考书,甚至只读课堂上抄下来的笔记。我认为做学生时不妨偶尔吹牛、夸大,回到家里便会(便应)心虚胆怯,然后“挑灯夜读”。以前我喜欢硬找一些老师没有讲过的书来念,可以增加吹牛的本钱。分析哲学、科学哲学、存在主义、数理逻辑等等都是这样子开始念起来的。读中大[香港中文大学]的时候,学校根本没有这些课程,我就到图书馆自己找书看。后来进芝加哥大学,数理逻辑是博士班的必修科,我摸到系主任的办公室,要求在课堂外考核我的数理逻辑水平,希望能够破例:免修该科。结果如愿以偿。这得归功于“主动读书”的习惯。三、留校开新科,留学赌沙蟹传说你在美国念博士时,从没有在学校出现过,却溜到别的地方去了。实情是怎样的呢?我也听过有谣传说我从没有在芝加哥大学逗留过,说我的学位是在拉斯维加斯赌场拿的。其实我是去了加拿大,每逢学期终结要考试就乘飞机回芝加哥,平时则留在加拿大经常赌沙蟹。现任教于香港大学统计学系的吴启宏兄,那时在加拿大念博士,慷慨提供自己的房子做沙蟹战场,常有各路英雄云集。本人大杀四方,正是乐不思蜀。一天忽接到牟宗三老师的长途电话,说他立刻就要退休了,叫我即回。我如梦初醒,论文根本未动工,只好告别战友,把论文高速写好就回香港。算起来,我也并非从没有在芝大出现过,约有两个月的时间是在那里度过的。这点现今在中大任教的几位芝大校友也都知道。事实上我向来有缺课逃学的习惯。我最反对大学还要点名,硬性规定学生上课,那是侮辱了大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你讲得好别人自然来听,讲得不好就该自我检讨,靠点名来逼学生上课有什么意义?中大一直有点名制度,你那时经常缺课,怎能过关?全赖师长辈宽容,不拘小节。譬如修“中国通史”,那是文学院必修科,我到临近学期终结才去上课,孙国栋先生抽样点名点到我,我说:“到!”全班哄堂大笑起来。我摸不着头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后来才知道,原来孙先生每次点名都会抽到我,但每次都无人应,接着他总会停一下,左右望望,今次竟然例外,竟然有人说“到”,同学们就觉得好笑。我缺课这么多,孙先生却是大人有大量,让我考试及格。其实我能去考试,还得感谢教务长王佶先生。学期结束时他把我叫去,要替我算一下各科缺席的账。一算之下,缺课缺了100节左右,依校规不准考试。我结结巴巴,心里正盘算着要吹什么牛,他却开口说:“下次不可以这样了!”直到如今,我每想起王先生就深感怀念。你读大学时的师长辈与今天大学里的讲师、教授比较起来,其作风或风范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今天大学里的教师之中,以下三类人为数不少:一类像小商人,一类像公务员,一类像身体孱弱的退休纪律部队队员,难见有风流人物。我以前遇到的师长辈多温润儒雅的长者。唐端正先生是我的第一位哲学老师,真诚亲切,到现在我见到他仍能感受到他的赤子之心。唐君毅老师和牟宗三老师更是当代大儒,宏博精深,海量汪涵。记得我修读牟老师的“宋明儒学”时,还是一贯作风,经常缺课,临考试的前一天就打电话问他是不是“真的要考试”。他说:“当然真的!怎会是开玩笑的呢?”我问可不可以改期,他说:“当然不改!”到下学期开课,我缺席如故,同学走来告诉我,说牟老师在课堂上大骂:“李天命这个东方阿飞,平时不来上课,考试前一天就打电话问我是不是真的要考试,还要我改期,天下间哪有这样的事!”不过骂归骂,牟老师对我始终循循善诱,悉心教导。他一早已看出我的思想路向和人生态度都与他迥然大异,甚至天南地北,背道而驰,但还是容得下我,兼且用心栽培,这份胸襟人格,实非常人能及,每一想起就使我感动不已。听说在牟先生做系主任时,你以助教身份担任讲师的工作,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我进芝大之前,在中大当了一年助教,由牟老师推荐我开两门以前从没有在中大开设过的课程,那就是“高等逻辑”和“科学哲学”。普通逻辑由讲师教,新开的高等逻辑由助教来教,这个责任大概只有牟老师才担当得起,或者说这一“怪招”大概只有牟老师才有功力施展出来。此外他还介绍我到校外课程部讲“语意学”、“分析哲学”和“存在主义”等课程呢。四、从逻辑到新诗,从飞刀打架到勃拉姆斯分析哲学、数理逻辑等学科与存在主义看起来南辕北辙,你的兴趣应是多方面的吧?可以谈谈你的兴趣吗?许多人以为讲思考方法、数理逻辑等“硬文化”就不能讲文学艺术、人生哲学等“软文化”,其实两方面是并行不悖的。我向来喜欢西方的古典音乐和中国的古典文学,这些兴趣在中学时就已养成。在街外浪荡、赌博、打架,回到家里念唐诗、宋词、古文,或者听拉赫玛尼诺夫、贝多芬、勃拉姆斯……这是我中学生涯的一面。到进了大学,我培养出许多不同的兴趣,比如一方面读分析哲学、数理逻辑,一方面读存在主义、写新诗。以前在《中国学生周报》、《盘古》等报章杂志上写,有个时期且负责编《盘古》的《风格诗页》,近年则在《博益月刊》的《诗叶》上写。不过写东西只是我人生的一个非常小的部分。我最怕理论繁复而生命苍白。我不喜欢长篇大论“谈”生活,我喜欢充充实实“过”生活。我从来不是书虫,也不属于文人形态,更不属于学究形态。我认为只有蠢材、庸才才会浪费生命花时间去写那些自己心底里也知道是没有真正价值的、而且也没有人会有兴趣看的、只是以“学术”之名去掩饰而其实转眼就会被抛入废纸桶里的废料。若要做这种蠢事,我宁愿把时问用来嬉戏。事实上我很喜欢玩,尤其喜欢惊险刺激。至于拍拖(谈恋爱),就更不用说了,相信任何人都会喜欢的。那时除了喜欢这种“活动”之外,我还喜欢飞刀、赌沙蟹、“闸”脚踏车、划艇、爬山、滑滚轴溜冰,等等。其中最喜爱的而且也是最擅长的,就是飞刀和赌沙蟹。以前曾把飞刀的入门手法教过几个哲学系的学生,但他们后来都没有练好,真有点可惜。在我来说,兴趣的多样化是很有意义的:一来兴趣的满足本身就有自足的价值,二来对于我的学习很有帮助。浪荡了一段时间之后,常会心慌起来,特别容易记起“勤有功,戏无益”的古训,这时读起书来就会格外起劲的了。五、反学术游戏,向下接不向上爬无论读起书来怎么起劲,你花那么多时间去玩乐嬉戏,会不会妨碍研究工作呢?什么研究工作!科学家做研究工作是天经地义,那是实学。哲学家搞研究工作是哲学的堕落,那是把戏。西方哲学家的典范,苏格拉底,他的工作就是思辩。就是思考和辩论。他搞过什么“研究工作”了呢?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释迦、六祖、耶稣、维特根斯坦等人,他们当然有他们的“学”,但那不是现今读哲学的人搞的那种饾订式的research,不是那种所谓的“研究工作”。这类“研究工作”绝大多数是自欺欺人的学术游戏。英美方面如戴维森(Davidson)、达米特(Dummett)等人玩这种游戏玩得十分出色,严谨精细,但终归是游戏,碎屑烦琐,迷失了哲学的方向。欧陆哲学方面也往往是玩学术游戏,而且每每玩得非常笨拙,暖昧空洞,不堪分析利器一击,可谓属于九流的级数。至于其他等而下之者,所玩的学术游戏或“研究工作”,则九流也不入,只能算是“伪学术游戏”罢了。伪学术游戏不能与非欧几何之类的“数学游戏”等量齐观,这里不必细论。我们要留意的是,玩这种游戏的人喜欢把“无用”美其名为“纯学术”,以“纯学术”之名去文饰其“无用”的实质。假如要玩这种“纯学术”的话,我看只消随便用左手的尾指的小指甲的一小部分,去逗弄一下,就能玩得很不错的了。但无论如何,哲学教师不以研究工作来评核,那么可参考什么来决定升迁呢?你怎样看升迁的问题?依我的理想看,哲学家根本无须理会升迁的问题。他的人生意义绝不在此。理学院、医学院等比较不容易弄虚作假的地方不在此论,就我所知,除了极少数例外,升迁与否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学术游戏或所谓的“研究工作”,其二是人事关系或钻拍工夫,尤以第二个因素为主。以上所讲是否实情,圈内人都心知肚明。我一向自觉要远离这两个因素。我以前有一叠稿子拿了去友联出版社,有几十万字,那就是牟老师在我的《存在主义概论》的序言里提到的《分析哲学》(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这叠稿子与《存》先后拿到友联,《存》先印了出来,《分》正要付印,我到友联社长林悦恒先生那里把稿子“骗”了回来。台湾《鹅湖》杂志社的一些友人知道此事,多次劝我把稿子给他们拿去印,我一直支吾。这叠稿子和《存》同一时期写。《存》没什么大错,比同类中文书写得较为清晰有条理一点。《分》所谈的问题属于我的本行,其水平自然比《存》要高,至少思路清晰,有系统条理。我大学时期写的东西都能做到这一步,无须忸怩不好意思讲。许多看过这叠稿子的学生、朋友都认为没有理由不拿去印,一再催问我。现在我可以在这里把原因说出来,同时也算回答了“为什么牟老师写的序言提到的那部书没有了下文”的问题。《分》的付印对于升迁或许有用,对于读者却没有什么用,那就是唯一的原因了。这书印出来会有500多页,若以我近年的语文功力来估计,其真正受用之处5页就能讲完。我最厌恶且瞧不起大而无当的砖头厚书,缺乏诚真,自欺欺人,既浪费自己的生命,也浪费读者的生命。这样看来,《分》即使胜过许多庸书,却仍然属于我厌恶的学术游戏或所谓的“研究工作”的范畴。这叠稿子是不会印出来的了,就让它塞在抽屉底,不再一顾。至于怎样远离前面所讲的第二个因素,要说简单也很简单,就是洁身自爱,有所不为。知我者都知我平日只跟学生在一起,那是向下接而不是向上爬的路。我自觉地要走这条路。在“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会议”的大会总结讨论中,刘述先先生说:“李天命是天生的表演者,跟他的学生是最多的。”我嘉许这个观察。我觉得知识分子以年轻人比较纯洁可爱,较有赤子之心。很多人一到中年就易变成老油条。孟子说“见大人则藐之”,老油条未见大人已软,一见大人就可入口溶化。所以最好还是冷眼旁观,保持距离,免受油渍玷污。

编辑推荐

《李天命的思考艺术》出版至今,单在香港就前后印了54次近10万册;《破惘》印了12次;新作《杀闷思维》于2006年7月出版后,四个月印了9个版次,创造了学术书的销售奇迹。 香港哲学鬼才李天命作品完整版首次完整版首次面市大陆,牟宗三、金庸、倪匡、张五常众名流倾力推荐。他的著作奇少,却畅销不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李天命的思考艺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2条)

 
 

  •   喜欢李天命,没有理由
  •   我是在广州日报上知道了李天命!李天命是个人才~所以这也是一本杰作
  •   好书!正在读Dr.李思考艺术。这本书很适合当训练思考方法的启蒙读物。真是“相见恨晚”啊!读了此书更加发现以前的填鸭式洗脑教育。要是中国的中学、大学能有此类的教材就好了!
  •   还没看完呢,对于哲学类的书还没有能力驾驭!
  •   贴近现实。精辟的言辞,开启人的思路
  •   很好,希望能多推荐一些
  •   他的书每本都买!
  •   阅读中,很有吸引力的书!
  •   一本年輕人越早讀越好的書!
  •   他就是一个传奇,他的九一理论是大儒的境界。
  •   很多想法可以在这里找到解决方案,受益匪浅。
  •   李天命的思维很特别,很深刻,阅读能让人有所开悟,值得一看
  •   回归自然的思考,去伪存真的思考道法自然
  •   将晦涩的哲学问题用打比方的形式简单阐述,非常不错。
  •   內容是一流,但書皮破了,質量不太好
  •   这本书是薪酬管理的老师推荐的,十分期待...
  •   内容不错,明白晓畅,就是书角有褶皱的地方。
  •   培训老师推荐的,视点新颖,观点独特.
  •   内容很好,但文笔不是特别有吸引力,要有耐心去读.
  •   正文很不错,但前面的评论太多了,看多了难免有些乏味!
  •   一气看了三本就觉得过于啰唆和重复了。自我吹嘘也不少。不过把他的核心框架摘录出来,并时时加以锻炼真是受益匪浅的。
  •   上次读李天命的《破罔》,觉得还可以,于是把这本书也找来看了。对于有一些哲学根底的人来说,没必要专门花时间读这本书;对于一般的爱好者,不妨读一读。这本书的内容实际上分三块:1、李天命和韩那在香港进行了一场辩论,主题是:上帝存在是否更合理?结果李天命辩赢了;2、然后有些人公开指责批判李天命;3、再然后李天命写文章回应批判。在编排顺序时,这本书把上述“3”放在最前面,接着是“1”,最后是“2”。这样编排似有不妥,因为看第一部分时,在不了解辩论的内容和别人是怎样批判的前提下,先看李天命对批判的回应,看的太费力,在读完全书之后又不得不回到前面重读;看最后一部分时,因为已经先看了前面李天命的回应,所以多多少少有点先入为主。这样的次序也许是一个辩论家的安排,但绝非一个写书的人应当的安排,从这样的次序排列上,已经看出李天命的不自信。别人批判李天命,有一些人身攻击的语句和盛怒之言,固然不对,但李天命在回应时同样用了很多不绅士的语词(跟言辞犀利是两回事),这同样也不对。睚眦必报不应是一个哲学人的风范。另外,在书正文开始之前的几十页内容都是别人吹捧、夸赞该书作者的话,书的最后几页也全都是别人写的吹捧该书作者的文章,一前一后,真让人恶心。彷佛读者的智力都比较低,看不出来李天命写的书好似的。是好是坏自有分辨,不用王婆卖瓜。这些浪费时间的文字,我是从来不看的,非常无聊。就书的内容而言,李天命对基本的问题确实有着自己是思考的。用上帝与石头这个古老的例子否认了上帝的全能性,并且一一驳斥了传统神证论的说理,这是本书的亮点,稍显新颖。至于作者宣称的思考方法之类的,则完全是为了反驳别人的批判而发明的自说自话,意义不大,也有点文不对题。就是这样一本书,如此而已。
  •   这本书固然是讲思考方法的,但也跟1987年李天命与加拿大学园传道会的韩那(Horner)关于“相信上帝存在比较合理的”辩论很有关系,因为行文中所举的例子多数是替韩那辩护的文章——我称它们为“靶文”。正确的看法应该先看二人的辩论记录,然后其他先生的靶文和李天命的《宗教与思辩》按顺序看,脉络就比较清晰;可惜我上来就看正文,有些混乱。韩那先生关于“相信上帝存在比较合理”的六个论证基本上都出于一个模式:有某现象存在,上帝是该现象存在的最佳解释,因此相信上帝存在比较合理。李天命当然明白理性与信仰的分别,所以把论题中“合理”固定为逻辑上合理而非价值判断上的合理。为了论证“相信上帝并非比较合理”,只好运用理性和逻辑的力量,质疑上帝的概念模糊,对其基本教义比如全知全能、无所不在进行反驳。尤其是引用“上帝能否造出一块自己举不起的石头”命题来说明没有“全能”存在,引发了许多口水。韩那至少提出论据来证明相信上帝存在的合理性,而他的拥趸则直接把上帝存在和上帝万能这个有待证明的论题作为前提——难为李先生跟他们争辩——简直是鸡同鸭讲。很显然,目前未知原因或目前不可知(甚至永远不可知?)的事情很多,然后你给出一个理由——比如“那是上帝的旨意”,无从证明亦无从证伪,简直无意义——但不能由此就说上帝存在就是真理。这种解释毫无预测价值,统统是马后炮;并且这个解释简直就是“全能”的,什么事件都可用。比如:——为什么有人认为上帝不存在?——那是上帝的旨意;——为什么有人肆意侮辱上帝?——那是上帝的旨意;——为什么在辩论赛中韩那输给李天命?——那也是上帝的旨意。简而言之,上帝的旨意同时使有利和不利于信仰上帝的事情发生,上帝究竟意欲何为?当然,答案是:上帝的旨意不可揣测——天机不可泄漏也。其实,信仰最好不要争论,这与智力和品德无关,而且我通常认为真正的基督徒都是好人,佛教徒更不用说。罗素说过:“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西方哲学史·绪论》)既然超乎确切,如何争论?李天命的思考艺术/李天命著;戎子由、梁沛霖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09.3.5
  •   该书主要围绕如何辨别分清各种看似有理其实无理思想或者理论的问题来谈的。虽然是大师级别的作品但感觉实质内容太少了,演讲辩论内容比较多。有点言过其实。
  •   第一次在当当买书,本来收到书挺高兴的,可是看到的时候就发现比在学校图书馆借到的那本厚些一,心底有些怀疑,仔细查看,并没有发现异常,和我想买的那本是一个版本的。但是回来对照之下,发现印刷方面内容是一样的,但是纸质就很差了,很粗糙,同样的380页厚了将近三分之一。个人很喜欢这本书,想拿回来收藏的,没想到却是那种畅销小说书的纸质,还以为会是正版,质量好一些的,唉......
  •   书店质量真的很一般,很让人失望~
  •   开篇大量的“华彩”而又有些故弄玄虚的评价,令读者期待,迫切想一睹小李飞刀的风采。中间大量围绕“上帝”的辩论颠来倒去,令人感觉有些乏味。诗其实写得并不出众,为什么编者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而其思辨中的闪光点反倒因此而显得黯淡了许多。
  •   我觉得不好!没意思!
  •   咱先不说内容,知道这是本影响了香港人思想方式的好书,也在香港重印了10次。但这本简体版的纸质很糟糕,读起来都是用手捧着,生怕一不小心就碎了,很多页买来就坏了。
  •   一个人写书,80个人吹捧,牛皮吹得叮当响,看不到实质内容,前35页与后面10几页全是捧臭脚的 浪费消费者时间和金钱 里面内容也不是讲思维方法的 一个简单的问题1一页纸足讲明白却偏偏用上5页 希望盲目听到别人推荐时慎重购买
  •   俺们老师推荐这本书。看了前面关于李天命的介绍,就觉得他本人就是传奇,太油菜了。补充一句,看了几十页以后,就不大想看了,纸质太tm差了,太像盗版书了。内容是不错啦,纸质影响阅读心情。
  •   很喜欢。向所有爱读书,爱思考的书友们强烈推荐
  •   有沒有搞錯,書的紙質已經夠差了,還用一個新的書皮蓋上舊書上來賣,簡直是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太失望了
  •   能把很艰深的道理讲的那么简单清楚的人的确在当今世上属“罕见”的奇才!...看这本书就有这样的感觉“碰上了个绝顶聪明的奇才了”!!这是一本教人清晰思考,分辨真伪的好书 ..李天命教授不仅逻辑分析能力强,本人的人生观,对人世抱持的观点看法都非常令人激赏 ...是个自在,不虚伪,不汲汲营营于名利的“人师”典范..只有两个字“赞赏”-足以形容看他书的感觉!!
  •   书很好。当然,李天命有些时候表现得过于锋芒毕露了。不过,以他的才情。他有这个资格
  •   前50页都是废话,到54页才开始讲正题,之前对此书报的希望很大,看后真的不怎么样~
  •   一看是看觉得还行,后来还是落入了故弄玄虚的俗套。用了一种我不喜欢的方式。
  •   这本书是三本书中最好的一本,也许这类书自己看得比较多的缘故,并没有特别惊艳的感觉不过如果大家平时少读这种书,倒是非常建议大家看因为确实做到了“通俗易懂”
  •   书还木有看,不过,看包装什么的还不错
  •   这本书一般,比较简单。
  •   盗版嫌疑,纸张太差。
  •   可能是运输的问题,发现书封面有点破旧,虽然给了个新的封面。书的内容不错的 李天命 思考的教材
  •   书的内容是没得说的,只要是纸质问题、薄如蝉翼,。。。。
  •   我不是对这本书评价很不喜欢,而是寄过来的这本书很旧很旧,只是被包了一个崭新的封皮而已,揭开封皮,这本书真正的封面都发白了,而且又很明显的折痕很明显是被人看过很多很多次啦。纸张不仅质量差到快烂掉,而且还脏!严重影响我看这本书的心情严重影响我对卓越的信任。
  •   第一眼看是挺喜欢的,但是拆开看之后发觉封面很残旧还有铅笔写的数字,看到这样真的很不爽.
  •   书喜欢但印刷,纸张太差
  •   书的内容本来是很好的没想到,卓越竟是如此的没有信誉——竟然拿一个新的{书皮}包一本旧书给我 ,想想我还不如去买本旧书好些,至少没有这种被欺骗的感觉!  气愤至极!!!!没想到在卓越买了这么久的书,竟然被这样对待!?
  •   内容不错,但是纸张真的是……原本以为再差也不会太让我失望,但是,又一次的出人意料啊!不过,好处是满轻的,呵呵,方便携带。
  •      李天命第二次登陆
      
       北京三联书店在1996年印过一册《李天命的思考艺术》。这本1991年在香港出版后即十分畅销、深受普通读者欢迎的哲学著作,可惜当时却没能在中国大陆流行开来。我问过几位当年比较活跃的研究哲学的前辈,发现李天命和他的《思考艺术》给他们留下的印象,也是在若有若无之间。显然,李天命第一次“登陆”并不成功。今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开始推出简体字定本“李天命作品集”,现已有三种面世,《李天命的思考艺术》也在其中。时隔十二年,李天命第二次“登陆”,这一回他的书命运将会如何,实在难以预测。
      
        李天命生于1945年,是香港走分析哲学进路的代表人物。他童年时代十分顽劣,从小忙于打架和游荡,曾被几所学校记过和开除。但他秉有宿慧,悟性极高,竟然考进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他在中大继续“不服管教”,挑剔过唐君毅出的考卷,逃过牟宗三的宋明儒学课。后来,他一边在加拿大赌“沙蟹”(一种赌博牌戏),一边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数理逻辑免修,最后拿到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TheLogicofPhilosophico-lin鄄guisticAnalysis”,一共iv+134页,1975年3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做了讲师、教授,被人尊称为“李博士”,“因为感觉上,‘博士’比‘教授’年轻,较容易引起美丽的误会”。他一贯是不积极出书和作文的,却能在中文大学的体制中“幸存”下来,获得无数学生和读者的爱戴,没有像他所说的“落到‘学问家’的层次”,他简直“已经修炼成精”了。看李天命盛年时期的照片,感觉他确实“有型”,像一个功夫明星。据说他飞刀玩得好,再加上又姓李,所以有人送他古龙小说中“小李飞刀”的绰号。他的个人魅力,不是我的秃笔可以形容得来的。简单来说,中国哲学界从没见过这般人物,他是“杀”进来的。
      
        哲学那个“界”有些像金庸笔下的江湖武林。有些人以名门正派自居,像少林寺和武当山一样官派十足,可实际却是“学究的烦琐迂论,乃至学混的迷昧胡诹,充斥了哲学这栋古楼。此等烦琐迂论和迷昧胡诹,前者的可读性近于零,后者的可读性等于零———不堪一读”(《从思考到思考之上》序言注)。还有些人自我感觉良好,“讲哲学、讲做人的道理,却讲到人们都认为可以不理”(《破惘》第83页);“思路混乱、越搞越糊涂,性情怪癖,人家不愿意同他接近,于是被迫孤独”(《破惘》第50页)。看着这些人物的表演,再回味李天命的评语,让人感到要辨尽哲学界的“正邪忠奸”,真非易事。哲学这个东西,有人把它说得很玄;也有人把它说得简易直截,切实受用,只要守住一句“A≠非A”就行。李天命把这叫做“招简功深”。他说:“时下有许多哲学学者所做的工作就同关起门来研究武功的招式一样。这些人根本不懂实战,一遇到实战就不堪一击,你一出手他们就溃不成军。”哲学的实战,需要批判思考,也叫独立思考。简单说,批判思考有三法式,即“X是什么意思”的“厘清式”,“X有什么理据”的“辨理式”,以及“关于X还有什么值得考虑的可能性”的“开拓式”。这三条问式,“听起来很简单,但如果善于落实运用,那是妙用无穷的。重要的是功力,而非净是招式。若有人说:‘哦,原来今天讲的东西是这么简单的。’我就会说:‘招式简单,正可以让你发挥功力呢。’一大堆花招是没有用的。要是功夫练得到家,可能一招已经足够。功力深不可测的话,甚至只用最简单的‘起手式’就能取胜”(《从思考到思考之上》第50-51页)。李天命把哲学看作实战,把批判思考的三法式说成“招简功深”,这很可能都是他从自己小时候在街头打架和读金庸武侠小说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他这里拿“起手式”打比方,灵感就有可能来自《天龙八部》里虚竹使用的少林寺粗浅功夫韦陀掌的起手式“灵山礼佛”。
      
        三法式的招式虽然简单,但是深厚的功力却来自对“语理分析”(Logico-linguisticAnalysis或称Linguistico-conceptualAnalysis)的练习。“语理分析”脱胎于现代的分析哲学思潮,却不属于分析哲学具体哪一宗哪一派。李天命说:“我不大欣赏当前许多分析哲学家那种钻牛角尖的学风。我不会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分析哲学家,我只是要把分析哲学净化或‘提炼’成为思考方法学的起点或最基本环节,即‘语理分析’。这样可以使语理分析不限于用来处理哲学问题,并且免于受到分析哲学作为一个思潮的起落的影响。”(《李天命的思考艺术》第18页)因此,在“李天命作品集”里,一共有两类话题,一类是分析哲学家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类是很多分析哲学家从来不愿谈或不敢谈的话题,比如宗教、死亡、疾病、残疾、爱情、女权等等。在这一点上,李天命和擅谈克尔恺郭尔的逻辑分析派哲学家克莱姆克(E.D.Klemke)有些相像。李天命早年写过两部非常“学术性”的作品,一部是《存在主义概论》(1972),另一部是《语理分析的思考方法》(1981),可见他早就对这两类话题都有兴趣。这两本早期作品都是杰作,远远胜过其他人用中文写的同类作品,可惜这次均未收入“作品集”里,大概因为李天命嫌它们属于高等学府里的“高等学术游戏”,只会“浪费读者的生命”。不过,口味长期偏于“厚重”的大陆读者,却很有可能因为没有看过这两本书而看轻李天命的本事。他第二次“登陆”的命运,也极有可能会受到这件事的拖累,这是很教人替他担心的。
      
        三法式和语理分析的基本思想,英美某些逻辑分析派哲学家也讲过,比如斯涤平(L.SusanSteb鄄bing)、曼特(A.E.Mander)、乌姆森(J.O.Urmson)、霍斯皮(J.Hospers)等等。斯涤平的《实用逻辑》和曼特的《通俗逻辑》都是好书,民国时分别有高山和沈沫的译本。他们这些人都不是所谓“第一流”哲学家,但是他们的书也没有“第一流”的花架子。他们教的,都是一些简单清楚、切实可行的很基本的东西,比如如何清醒地思考,清楚地表达,甚至清晰地提问。不会思考和表达的人,多半也不会提问。思考、表达和提问都需要练习,和李天命这样的人一起练习。拉·梅特里(JulienOffroydeLaMettrie)说:“和笨蛋成天混在一起,脑子就会生锈,因为没人可以练。就像打网球,发的是臭球,回的也是臭球。”李天命的书里,有很多问答。提问的人,大多是学生。他们提的问题,不好意思,我看多半是臭球。不过,李天命回答得很有技巧。看他示范如何回答,你会明白什么叫做“想清楚了再问”。
      
        三法式和语理分析可破四谬误。我试举几个李天命没有用过的例子来简单说明一下。第一谬误是“不一致”,包括言语前后不一致、言行前后不一致。传说开糖果店的两夫妻吵架,男人嚷嚷着要砍死他老婆,女人毫不示弱,说你砍死老娘看看。当地寺庙的住持和尚路过,怎么劝也不管用,于是就把糖果撒给围观的童子,说“大家随便拿吧,反正店要关门了”。夫妻俩这下子就慌了。男人抢上前说:“师傅,您要干嘛,我们明天还做不做生意啦。”和尚装傻道:“噢,你们明天还要做生意呀!你们不是一个要杀,一个要死吗?一个被杀,一个杀人坐牢,还留这些糖果做啥?”男人尴尬地说:“说是这么说啦,晚上还想跟她睡觉呐。”(高森显彻《净土本愿问答录(三)》)法师劝架成功,就是抓住了糖果店夫妻言行的“不一致”。第二谬误是“不相干”。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说“罗素和胡适很浅”,“康德和海德格尔很深”,“李天命懂什么哲学,不过就是头脑比一般人机灵些,擅讲笑话而已”等等。其实哲学只论真假对错,以深浅、机灵不机灵、擅长不擅长什么来论定,就是“不相干”。第三谬误是“不充分”,就是以偏概全或片面极端。比如看到粗制滥造的出版物越来越多,有些人见解极端,于是就呼吁所有人不要再制造垃圾了。这是一种“写作虚无主义”。可是,假设所有人都不写的话,你怎么会知道谁是未来的叔本华、王国维、维特根斯坦、以赛亚·伯林,谁又是真正的垃圾制造者呢。这种“虚无主义”对头脑降温大有好处,可是一发展到极端,也容易替自己的“写不了”找足借口。第四谬误是“不当预设”。人从小到大,心里有很多习焉不察、视为当然的预设。对预设有警觉者,会通过独立思考来判断它们是否可以接受,是否适合自己。比如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第五回,讲到“武当七侠”中的五侠张翠山如何警觉到自己的“人生预设”:“(金毛狮王)谢逊道:‘行侠仗义有甚么好?为甚么要行侠仗义?’张翠山一怔,他自幼便受师父教诲,在学武之前,便已知行侠仗义是须当终身奉行不替的大事,所以学武,正便是为了行侠,行侠是本,而学武是末。在他心中,从未想到过‘行侠仗义有甚么好?为甚么要行侠仗义?’的念头,只觉这是当然之义,自明之理,根本不用思考……”“不用思考”的张五侠,显然要读《李天命的思考艺术》。由此四种谬误,会衍生出各种思想的盲潮。对这些盲潮,李天命以思考三法式和语理分析逐一对治,那是他作品中最有用(李天命从不回避“哲学有什么用”这类问题)、最使人受益的部分,希望大家能够熟读精思,甚至背诵演练,因为那些盲潮每天都会打扮成花花绿绿的不同模样出现在我们眼前。
      
        “李天命作品集”还有两种迟迟未出,我曾打电话向出版社询问,编辑小姐告诉我:“书稿早已编成,都在李先生处校阅,出版的话估计最快也得下半年了。李先生态度严谨,仅仅已出版的三本书,就花了两年时间来编校。”早就听说李天命“惜墨如金,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经手他书稿的编辑都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他可以把交稿期推延到一年或更长的时间。不管你函电交驰、跺脚焦躁,他自岿然不动”,这回算是真正见识到了。不过,我还是不希望李天命第二次“登陆”晚点,教关心他的读者苦等到今年12月或者明年1月才看到《哲道行者》和《杀闷思维》!
      
      (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08/7/20/423260.shtml)
  •     这本书,至今仍放在我的床头柜上,里面夹着四张书签,都是需要重新再读的重点章节。  李天明,被称为“小李飞刀”。文章犀利,思考性、可辨性极佳。  书的前半部分是对李天明介绍,也即他思想的来源,后半部分,则是李天明的具体思维及哲学,堪称艺术。    再续~
  •     比较偏爱语理分析这一部分,所以简要摘抄一下
      进行语理分析的目的的是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思考,语理分析,就是关于思考的方法学,但是关于思考的方法学,语理分析只是一个起点或第一环节。
      
       首先进行语理分析的第一步应该是了解问题的意思。没有意义的问题无所谓解答不解答的,没有意义的说法,也无所谓真假,因为没有意义的陈述,是连假的资格都没有的。比如说“美国是不是民主国家”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而如“某某事情是否由辩证的因素辩证地决定的”这个便是没有意义的。
      
       找到有意义的问题,下一步便要厘清,也就是澄清问题,使问题的中心思想清晰表现出来。“清晰的言论都有(起码有)这个共同的优点:就是这类言论如果有缺点的话,其缺点会比较容易看得出来,相反,迷糊不清的言论都有(至少有)这个共同的毛病:就是令人难以分辨它们有没有犯了错误。”
      
       可能会犯的错误书里列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迷糊当高深,也就是说问题的说明比较模糊、晦涩以至于人们会认为这个问题很高深,这个容易发现;第二种是熟悉当清晰,比如说“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看”“从一个中国心来看”这里的“中国心”是指什么,“中国人的角度”又是什么,这些看起来很熟悉,但是内在含义并不容易弄清。第三种是伪语意投射,定义复杂,看例子就明白了,比如说“上帝无所不在但又不在时空之内,没有情绪却又会震怒”这些矛盾的说法。
      
       ========================
      
      关于批判语害也特别有意思,我也记录了些。
      
      第一类语害:语意暧昧。
      有的时候不是问题太过深奥,而是问题本身意义不明。也就是个人对问题理解的不同导致问题的产生。
      比如说,有的父母要孩子帮忙做家务就说“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该做点家务”。当他们不想子女谈恋爱时又反过来说“你还是小孩子,不要这么早谈恋爱”。这个“小孩子”的范围,可谓暧昧,导致了语意的虚浮。语意暧昧的极端便是语意错乱,胡言乱语,要果断放弃去理解。
      
      第二类语害,言辞空废。
      A:西湖的水有鱼。
      B:西湖的水里有鱼或者没有鱼。
      
       A类句子是必须考察经验试试才能判定其为真,可称为经验真句。
      而B类句子叫重言句(tautology:同义重复,恒真命题),类似所有的狗都是犬,凡是王老五都是单身汉之类的也都是重言句,重言句一般是不需要逐个检验的,从字面意义就可以判断真假。
       A类句子不一定是真的(西湖理论上可能不存在鱼的),虽然没有必要性,但是有信息内容。而B类句子必然为真,但是他却没有什么信息内容可以传达。
       所以,要注意重言句所引起的空废命题,比如说明天会下雨或者不下雨,这句话是必然为真的,但是即空也废,因此是空废命题。所有的空废命题都没有信息内容可以传达,因此空废命题如果作为论据的话,是没有意义的。
      
      第三类语害:概念滑转
       这个不难理解,就是某些词语在语境里模棱两可,上下文同一个词语的内在意思不同,给诡辩提供了方便。
      
      
      大概摘抄了这些,这本书的确很不错。
  •     “不逃课的大学生,绝不是好的大学生。”
      
      一日,我问教主,下午何课?教主曰:上则有课,不上则无。
      
      我曾经问过黄,大学教会了你什么?他回答了我两个字:思考。如果你问我同样的问题,现在我恐怕回答不了。
      
      纵观那些成功人士的大学生活,往往不是循规蹈矩的。譬如江南春,就常常翘课去挣钱,但任课老师常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其过关。而作者也是一样,常常到学期末才去上课。其实,大学老师应该有自知之明。如果你确信自己没多大本事,倒不如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毕竟听你的课,只会让学生变得平庸。所以说,好老师绝不应该靠出勤率来给学生打分。
      
      ———————————书摘分割线————————————
      
      打架像思考一样,最忌迂腐。我打架从不迂腐,会利用当时任何能利用的事情。(P22)
      
      9.2.24晚写于402
  •     钱财如粪土,朋友值千金-----所以,朋友如粪土;所以,为朋友两肋插刀,为钱财,插朋友两刀
      
      上帝能否搬起一块他自己也举不起的石头?----万能的上帝啊,是否能回答?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是,少数服从多数,所以,真理还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
      
      有时候,只要稍加推敲,谎言便溃不成军!
      
      有时候,看看语理逻辑学,还真挺有意思!
      
  •     在安徽一家小书店找到这本书.
      
      看了一些.并没有全看完。
      
      不难理解.但还是让我没耐心将它看完。
  •     不错:)请注意评论和个人blog的不同写作方式。好的评论应该能让读者在短时间内知道书或电影在各方面的优劣。你可能需要简化大段的情节描述和个人感触。
      
  •   贴一篇旧文,发表时编辑把题目给改了,这是原题。。
  •   佩服佩服!先生真神人也。写考据,写通俗,举重若轻!妙语横生,看的喷饭!现在就下单把那书买了!
  •   换个角度想也不错,但是关键是看你翘课的时间花在哪里了,恐怕有很多人翘课没有去“挣钱”,所以与全勤与否无关。
  •   逃课至少说明你具有了独立选择的能力 至于你的选择是对是错 就看你自己了 过犹不及 全勤就等于一节不上
  •   为什么要逃课?如果有足够的理由,你可以讲出来,跟老师请假;如果老师无视,可以再向学院申明,或者你就不要再读了,既然你已经觉得大学课堂对你无用。如果做不到,又很想逃课,那么请不要这样宣扬。的确,读大学的时候偶尔会需要翘那么一点课,但它没什么值得这般炫的,不是吗?觉得大学课堂没用就不要再念嘛!
    无论怎样,大学老师都应该遵守自己职责,用出勤率来约束学生,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训练有责任感的高水平青年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交待。
  •   现在的学校,很多老师都没有把心思放在学生上,那样的课不听也罢。还有老师,十多年了,还是老一套,那样的课不听也罢/
  •   老李讲得最好的是关于自卑的那一段,很受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