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出版时间:2005-12  出版社:人民大学  作者:陈瑞华  页数:63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历经10年研究所作的学术总结,在对20世纪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作出总结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刑事诉讼法学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理论问题;讨论了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倡导在树立基本问题意识的前提下,运用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并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研究刑事诉讼问题;论述了刑事诉讼法学的两个最重要的理论课题--程序正义理论和程序性制裁理论,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扩展了这一学科的学术版图;对“证据法学”与“证据学”作出了理论上的区分,重新解释了刑事证据法的体系和功能;运用经验分析方法,对审判委员会、回避和变更管辖制度作出了全面的考察,提出了法院内部独立和司法裁判的行政化问题;提出了刑事诉讼的“纵向构造”问题,将中国刑事诉讼构造解释为“流水作业式”模式;对于刑事审判前的侦查、审查起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从理论上作出了解释,提出了“建立一体化的审判前程序”的观点。

作者简介

陈瑞华,1985年9月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先后于1989年7月、1992年7月和1995年7月,在该校获得法学学士、诉讼法学硕士和诉讼法学博士学位。1995年7月进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从事法学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6月工作期满出站,并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学术领域:刑法诉讼法学、法律程序理论、司法制度。主要学术著作:《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庭审方式改革理论与实践》(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主要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政法论坛》、《中外法学》、《北京大学法律评论》等出版物上。主要社会兼职:中国诉讼法学会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诉讼法学会理事。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二十一世纪之中国刑事诉讼法学 一 引言 二 现代刑事诉讼法学的产生 三 刑事诉讼法学的初步发展 四 刑事诉讼法学的转型 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刑事诉讼法学 六 刑事诉讼法学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附录 沈家本等奏《刑事诉讼律草案》      告成装册呈览一折第二章 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范畴 一 刑事诉讼法学基本范畴研究的回顾 二 刑事诉讼价值 三 刑事诉讼目的 四 刑事诉讼构造 五 刑事诉讼阶段 六 刑事诉讼法律关系 七 刑事诉讼主体 八 刑事诉讼职能 九 刑事诉讼客体 十 刑事诉讼行为  十一 结论第三章 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一 引言 二 从对策到解释 三 基本的问题意识 四 实证方法的引入 五 法学学科的交叉研究 六 法律的生命有机体理论第四章 刑事被告人权利的宪法化问题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中国宪法中的被告人权利 三 缺乏宪法约束的刑事诉讼法 四 不受宪法限制的司法解释 五 程序性违法的治理与宪法性权利的缺位 六 被告人权利宪法化的基本课题第五章 程序正义理论 一 程序与程序的正当性 二 程序正义观念的起源 三 纯粹的程序正义:罗尔斯的分析 四 程序正义与当代的程序价值理论 五 研究程序正义问题的必要性 六 程序正义价值的独立性 七 程序正义与其他正义形态的关系 八 程序正义的基本构成要素 九 为什么要坚持程序正义 十 程序正义的限度第六章 程序性制裁理论第七章 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理论第八章 刑事证据法的体系和功能第九章 刑事司法视野下的审判委员会制度第十章 回避与变更辖问题之研究第十一章 刑事审判前程序之整体构造第十二章 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基本问题附录参考文献索引

编辑推荐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2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相比第一版有了很多改进,加入了许多新的内容阐述了刑事诉讼前沿的许多问题,非常值得一看
  •   陈瑞华的书关注司法实际,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与针对性,不无病呻吟。适合理论与实务及大学学生阅读。
  •   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整体很有可读性,值得一读
  •   这本书很值得一读,有利于开拓思维和培养思辨能力。
  •   物流迅速,正品
  •   价格很适合我们学生哦
    是正品来的。喜欢
  •   老师说这是研究生必备教材!
  •   陈瑞华老师前期的著作,但现在读来依然那么有味道。
  •   书印刷质量不错,很厚,内容很全。
  •   此书大而无当,名过其实。如果不是非必要,不建议购买。
  •   胡适先生在七十年前曾发表题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论文,强调从具体的问题入手,透过对具体问题解决方案的假设和检验,来提出有价值的思想。胡适所反对的是那种空谈来自外国的某一理论或者“主义”,而忽视具体问题解决的研究方法,认为空谈“主义”尽管并不困难,但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既没有用处,也很危险。这篇论文连同“问题”与“主义”的讨论一起,在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时至今日,尽管在学术研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问题”与“主义”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所有社会科学所面临的方法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并有重新讨论的必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