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用哲学

出版时间:2005-09--0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李瑞环  页数:71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真实记录、全面展现李瑞环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心得成就的论著。全书约55万字,分上下两册,由10个部分组成。内容选自作者20多年来从事领导工作期间的讲话文稿,是作者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思想观点的荟萃。  本书约55万字,分上下两册,主要由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总结经验、掌握辩证分析方法、注意研究特殊性、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坚持群众观点、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十部分组成。每一章节的内容,除个别篇目外,均选自作者1981年以来在天津和中央工作期间的讲话文稿。  《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顺序,结合作者本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际,提炼概括出十个观点,构成本书主体的十个部分。一、从客观实际出发。二、坚持实践的观点。三、重视总结经验。四、掌握辩证分析方法。五、注意研究特殊性。六、坚持发展的观点。七、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八、坚持群众观点。九、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十个部分既是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述和阐发,又是对上述观点的具体应用。每个观点皆从实践中来、从人民群众中来,每个观点又接受过实践的检验、人民群众的考验,体现了为民务实的风格。在精选每一章节时,编者筛选出重点反映上述观点的有关文章、论断、讲话,观点鲜明,针对性强。  全书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修养,又体现了作者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理论修养的学风,还体现了作者求真务实、言之有物、诙谐幽默、平易近人的文风,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可读性,是一部优秀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读物。

作者简介

李瑞环                   1934年9月生,天津宝坻人,195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 1951年至65年在北京第三建筑公司当工人(其间:1958年至1963年在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1965年至1966年任北京建筑材料供应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北京建筑木材厂党总支部书记。1966年至1971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1年至72年任北京建筑木材厂党委书记。1972年至1973年任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党委副书记。1973年至1979年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兼市基建指挥部指挥、市总工会副主任,全国总工会常务委员。1979年至1981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1981年至1982年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副市长,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至1984年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代理市长、市长。1984年至1987年任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1987年8月任)。 1987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7年至1989年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天津市市长。1989年6月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增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92年10月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93年3月26日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主席。1997年9月19日在中共第十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政协主席。 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三届四中全会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著有:《为人民办实事随谈》(1990年出版),《学哲学用哲学》。 爱好:打网球、乒乓球、钓鱼、京剧。

书籍目录

提倡大家学点哲学……………………………………………1一、从客观实际出发…………………………………………19二、坚持实践的观点…………………………………………72三、重视总结经验……………………………………………122四、掌握辩证分析方法………………………………………188五、注意研究特殊性…………………………………………293六、坚持发展的观点…………………………………………371七、坚持生产力决定论………………………………………436八、坚持群众观点……………………………………………495九、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574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635学哲学要学原理,用哲学也要用原理………………………712

章节摘录

  在经济全球化加快、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入研究这些情况,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搞好国内建设,而且有利于促进对外经贸合作。  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更加重视配套改革。我国初始阶段的改革从较简单和较容易解决的矛盾人手,使生产力从严重的桎梏中一下子解放出来,见效很快,受益面广,一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个放权让利就激发了无数企业的活力。而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着许多更深层、更复杂的矛盾,既涉及旧体制的彻底改革和新体制的逐步完善,也涉及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再调整,以至难度越来越大。例如,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进行战略重组必须减员增效,这就必然增加下岗分流人员,为此就需要实施再就业工程,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下岗分流人员和城镇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这又进一步涉及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的改革。类似的情况表明,改革必须重视配套。任何一项改革措施出台都要考虑前行后序,左邻右舍,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审慎地把握好人民群众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以便把改革可能引起的社会震荡减小到最低程度,使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  我国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更加重视协调发展。20多年前,我国尚处于短缺经济阶段,许多产品供应不足,人民群众生活存在很多困难。我们实行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经济出现了大发展,总体上告别了短缺经济,人民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如今,许多原有的不平衡得到缓解或解决,但原来的某些不平衡更加凸显,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平衡。比如,由于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造成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在群众需求层次提高的情况下,出现了阶段性的低水平生产过剩。由于思想道德建设滞后,消极腐败现象滋长,贫富差距拉大,出现了某些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的状况。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导致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类似的情况表明,发展必须重视协调。在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协调问题愈加突出,犹如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如果零部件配备不齐全、不合理,就很容易出事故。协调发展是按比例的增长,是在不断平衡中前进。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和联系的观点,防止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妥善处理经济内部,经济与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关系,在协调中求得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配套改革和协调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而配套改革能够为调整好各方面比例关系提供有效的机制。大的协调只有通过配套改革才能实现。配套改革是协调发展的动力,协调发展是配套改革的目标。我们必须对两者统筹兼顾,以配套改革促进协调发展,以协调发展支持配套改革,不断解决新矛盾,不断取得新平衡,一浪高一浪地前进。  中国加强配套改革和协调发展,需要也必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国的配套改革会更加注意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协调发展也会更加重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所有这些都会对中国的经济体制、产业和产品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理论扎根于现实,哲学来源于生活,哲学理论于现实生活本来就密不可分。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哲学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追求。学哲学不是光靠拍脑袋作领悟状就能实现的,关键要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 “学哲学”中“悟”理论之“道”;在 “用哲学”中“悟”实践之“道”。  在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 是李瑞环同志学习哲学的基本经验和主要方法。他结合自己的体会,认为“在实践中学”好处很多,因此,他对哲学学得深入,用得精彩,是学与用的完美结合。  古人云:“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在他看来,“处处都有辩证法”,时时都有可以总结的经验。  生活处处有哲学这都值得去追问、去探索、去解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学者胡东芳在《教育新思维》中讲到加拿大教师对学生的道歉作出的回答让我们耳目一新:“啊,没关系,你不用向我道歉,其实,我的时间是被你购买的,由你支配,我要尽可能为你服务。”是呀,“我(教师)要尽可能为“你”(学生)服务。小小一事件折射出一个“以生为本,以人为本”的大道理。若在国内,教师没有丝毫责怪就是学生的幸运了,最高境界也可能就是简单询问一下原因而已。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不管是教师专业成长也好,还是学生生命成长也好,都离不开哲学。只不过有人自觉学习哲学,有人是不自觉接受哲学;有人能够灵活正确地运用哲学,有人却做不到这一点。  李瑞环同志还特别指出,学哲学要学原理, 用哲学也要用原理《学哲学 用哲学》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实际生活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编辑推荐

《学哲学用哲学》(上下)是一部真实记录、全面展现李瑞环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心得成就的论著。全书约55万字,分上下两册,由10个部分组成。内容选自作者20多年来从事领导工作期间的讲话文稿,是作者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思想观点的荟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学哲学用哲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