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之后的摄影

出版时间:2005-1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邱志杰  页数:256  字数:9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摄影之后的摄影是怎样的呢?本书是著名实验艺术家邱志杰写给大众看“摄影入门”,你可以是对摄影一窍不通的人,也可以是离摄影大师只有一步之遥的人,而长期饱受“正统摄影”流毒的“专业人士”则不是本书的理想读者,因为这是一本从摄影观念的突破入手的摄影手册,它为你展示拥有“思想与哲思”的摄影,在各种摄影装置、摄影实验流派以及行为艺术的交叉领域的“摄影形态”,那是一个颠覆了“摄影”的“侏罗纪”之后的摄影的自由王国,是在废墟上重建的家园,当然也是思想茂盛的“林中之路”。

作者简介

邱志杰,福建漳州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职业艺术家,生活和工作在北京。
。创作领域贯穿绘画,摄影,装置,录像和行为等各种媒体,课题触及时空、灵肉、生死、权力等多种问题,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和收藏,并且是影响广泛的理论写作者和策展人。著有《重要的是

书籍目录

1 谁应该看这本书2 仅仅拍照不是艺术3 求真意志:人工制像的划时代革命4 欧洲思想的象征性器具5 第一张照片的传教士拍的6 现代主义与摄影7 摄影家都攒下了哪些招数8 摄影的尊严在于纪实9 傻瓜机革命10 摄影之后的摄影11 客观、现客观、极端客观:对相机的非控制倾向12 撒开你的伤口:另类社群摄影13 机械眼胜过人眼14 摄影之前:摆拍15 思想类型:表演和导演16 玩偶世界:我是你的镜子17 透视与角度:置景摄影的自我设局18 从静物到置景19 在摄影与摄影之间:拼贴20 从底片蒙太奇相纸蒙太奇21 非蒙太奇拼贴22 采样时代:数量的意义23 时与时之间24 叙事摄影:真实的谎言25 摄影之后:涂绘26 扫描:流水账27 异形与妄想:数字化拼贴中超现实主义的幽灵28 数字作为分析方法29 数字雕塑:非摄影图片30 拼贴在环境中:摄影装置……

章节摘录

  造像崇拜:从教堂玻璃窗到灯箱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这样的情景被放在《圣经·创世记》的第一天,当然,也应该放在摄影史的第一章。当然,在眼睛瞎了之后开始写狂草的“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未必会这样想。可见光对于摄影来说是第一要素,以至于有人说摄影就是用光线在书写。    维特根斯坦曾经突兀地发问:黑屋子里面的红玫瑰是什么颜色?他以此来训导我们,“红”这样的词汇是以“光”这样的生活形式为前提的。光是除了雕塑之外的绝大多数视觉形象的前提。如果说对于其他的视觉形象,光只是关乎“感知”的问题,那么对于摄影来说,光就是直接关乎“存在”的问题。    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开始,光就是超越的,是形象的来源。而后在洞穴一般的教堂里,人类发现了赋予图像以上帝般的神采的技术——彩色玻璃镶嵌画。光从形象的背后透出的同时,形象被升级了,被升级到仅次于太阳、月亮和星星的位置。    自发光的图像比起周围的图像的优势在于它不再依存于环境的光照,它不因被照亮而后被感知,它的存在显出了自足的特点,就像上帝是第一推动力。自发光的物体从来都被赋予神性并担任神职——从夜明珠到蜡烛都是如此。因此,如果图像要沐浴神性,它必须被光穿透、依靠光而存在。彩色玻璃窗正是凭着这一点,成为神性的制像技术。    摄影术很快就悟到了这一点,也因此很快就据此做出了正片,从而导致新时代的彩色玻璃窗——灯箱的产生。灯箱将是批量生产崇拜的技术。只是这种崇拜可以是人为的,正像灯箱里的光源是人为的,而玻璃窗的发光者,是阿波罗神。    喜欢使用灯箱作为摄影的展示方式的艺术家,骨子里都包藏着将摄影术神圣化的倾向。因此,他们往往又会选择最日常的、最不值得放到神坛上去的形象去制作灯箱。这样的结果既是对神性的嘲笑,更是对事物的能量的放大。    灯箱中的自发光的形象,要搞定我们的是唤起崇拜和惊叹,就像今天的生活中出现在灯箱中的图形,绝大多数是企图唤起我们的崇拜的商品。是不是任何一幅图片都值得以灯箱的方式呈现给眼睛呢?我们只能以此为依据,思索所有使用灯箱作为展出形式的艺术家。根据推论我们知道,这样的造像是制造偶像崇拜的必由之路,是在形象的众声喧哗中光盖群雄的一种方式。灯箱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工艺。用灯箱与否,是一种价值的加冕,绝不仅仅是一种更昂贵的展示方式。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的目的是要告诉读者,摄影不是你所想的那么复杂深奥,你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昂贵的器材,也不指望通过摄影来谋生,你还是可以通过它来理解,来感觉,来梦想。我的读者是那些曾经被图像的力量所打动的,同时在生活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于形象的奇思妙想的人……而不是专业摄影工作者。  ——邱志杰

编辑推荐

  正如邱志杰所说,摄影并不是你所想的那么复杂深奥,尽管你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昂贵的器材,也不指望通过摄影来谋生,你还是可以通过它来理解,来感觉,来梦想。本书是为那些曾经被图像的力量所打动的,同时在生活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于形象的奇思妙想的人所写,而不是专业摄影工作者。它为你展示拥有“思想与哲思”的摄影,带你踏上摄影的自由王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摄影之后的摄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4条)

 
 

  •   真的能学到很多。
    以前上过邱志杰的课,他很幽默。
    写书也是如此~!很棒!
    推荐喜欢摄影的朋友看看~!
  •   <摄影之后的摄影>此书写的很牛.值得一看.
  •   个人感觉这是一本对现代摄影艺术的总体简介,各个类型都有涉及。看完本书,确实能让我感觉对摄影艺术的认识更为全面,也有了可以尝试的新方向。
  •   这是一本有内容,也有思想的书,值得一看。书名一共7个字其中就有两个“摄影”。不过我还是认为这更是一本介绍艺术或美术的书。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照片”作为插图,但是这些照片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相机能够拍出来的,都需要后期的剪切、拼贴甚至变形。与其说这是摄影,不如说这是艺术家用相机代替画笔来绘画,甚至——行为艺术!照片成为艺术家玩弄于股掌的艺术元素。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摄影作品匠心太重,而且其价值难以随时间的流逝而提升。我们都知道,一些曾经平常的照片在经历岁月成为“老照片”之后,其价值和含义都得以提升,且变得值得回味,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和自然的历史的不可复制性。整本书我最欣赏的就是第8节——摄影的尊严在于纪实。可惜除了这一节之外,书中其他的内容都偏离了纪实。也许,正象本书最后一节总结的一样,这本书是由形式主义者写给希望成为形式主义者的人看的。可惜我不是。总之,这是一本值得看的书。相比起充斥市场的介绍摄影器材、摄影基本原理以及如何拍美女的书,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在一个艺术家眼中的摄影是什么样的以及他是如何实践的。但是,如果能看到文学家或社会学家写的关于摄影的书,我想可能会更接近摄影的本质。
  •   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完,不过看完的部分似乎和我对摄影的理解是一样的,看到目前大部分绝色美女五彩风光照充斥着各种摄影版类,再对比这本书,我觉得还是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更多的思想可以通过图片来表达。
  •   里面的图非常多,很有启发性。虽然具体的技巧性的东西其实不时尚了,但是精神上的感觉还是值得借鉴
  •   更多是邱志杰老师自己的当代艺术在影像的一些观念吧,本来想买一本独特的讲摄影的书,这种太观念性的不大适合我
  •   我觉得写的一点也不牛,反而很磨即,p掉
  •     当一种工具稀少的时候,它会被人的想象力赋予极大的价值。正如武侠小说中的宝刀,削铁如泥,无坚不摧,但当人人都有了宝刀之后,它的价值马上锐减。
      
      其实在这个价值的认定中,人们追求的只是“稀缺”的价值,人的聪明才智足以谙熟如何利用稀缺的价值,集邮家买下世界上仅存的两张邮票后,马上毁掉一张,这样一来另一张就是价值倍增的“孤本”。电子业低成本的商品以高额标价售出,其中固然有科技含量的因素,但也是要抓住“稀缺”这根牵动利益的准绳。
      
      物质的高贵随着其普及而显得平庸,而人格的高贵却成就流芳百世的圣明,这里面是否也含有稀缺的因素呢?
      
      任何事物,不管其如何稀缺,就如前面说到过的邮票一样,它们的高贵只是与数字有关,而与人的精神世界没有直接的关联。
      
      摄影机、照相机,当其普及时,它们已经不是少数人专擅的工具,这些昔日的艺术工具,已经不再唯艺术是用,它们已经被取消了头上的光环从而显现出其最质朴的价值,即一种工具,人类凭借其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工具。这种工具与语言、文字一样,不过是思考、困惑、荒诞、迷惘、粗俗、下流等等的表达工具而已。
      
      作为曾经的“艺术”,摄影似乎在堕落,当作为一种已经普及的工具来说,这其实也是它重新发挥价值起点。
  •     
      在这本书的第一节“谁应该看这本书”里,邱志杰说:“我的读者是那些曾经被图像的力量所打动,同时在生活中有这样或那样关于形象的奇思妙想的人,是那些想要延伸和触摸这些想象的时候,却又立刻被各种专业词汇表搞怕了、因此停在门口的人,而不是专业摄影工作者。”——按照这个标准,我正是一个合格的读者啦。简单地说,这本书不是教人怎么拍照片的,而基本上说的是——怎么看待照片,以及看待拍照片这件事。这个态度如果“端正”了,会发现是否精通专业词汇表不是件太重要的事,在照片之后,是个体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是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媒介手段与美学心理。而在对“摄影”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它成为你展示你的感受与理解的方式,这使这种方式更丰富有趣上,可以各抒己见各尽其力。
        
        邱志杰的才气溢在他看一幅照片与判断一个拍摄方法时的理解力上。这本书有一个很好玩的结构——它没有章节层次,只有四十三个小标题,象是从这个话题出发,画的一条虚线。从摄影史的原始阶段追溯,一边寻求摄影的立足点在哪里,一边简略地讨论了摄影史中的各个流派,然后不知不觉,话题进入当代,展开对“摄影之后”的种种尝试的描述。有一些观点很有趣,比如书一开头将罗盘与照相机视为东西方思想的象征,在他文采斐然的论述中,这个观点当然成立,但不具备逻辑上的必然性,而更象是一种切入主题的方式。在对“本质”的考察中,似乎也只能如此给出一个象征性的逻辑起点,但落实到具体的语境与作品时,邱志杰还是非常重视逻辑的清晰鲜明的,并且能够用一种简洁明快的文风与之呼应。比如在讨论所谓“艺术摄影”的困境时,他不无揶揄地用了一个小标题:“摄影家都攒下了哪些招数”——然后列项分析,将一个貌似复杂高深的问题简化得很漂亮。
        
        在否认“艺术摄影”的同时,邱志杰的重点是放在当代种种与摄影相关的艺术尝试上的,比如非摄影图片,摄影装置,用摄影搞行为艺术以及用行为艺术搞摄影。一方面他肯定摄影的纪实性是它的根基,另一方面他乐于用摄影试验种种可能性,这二者事实上是相通的。前者直接纪录这个世界的表相,而后者往往通过特定形式来呈现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而我特别喜欢的一部分内容,是他谈及“到此一游”的风景与人物图片。“‘到此一游’不是肤浅的猎奇,而是人类生命最涉及本性的解释,是人生的基本隐喻。当每个普通人在风景面前搔首弄姿时,他与亚当斯和文德斯这样的大师同样深明人生与摄影的真谛。只是理解力的深浅,造就了不同的感受方式,不同的景象。”这种颇为“民主”的,将大师与普通人的作品放在一起评论的态度,使这本讨论当代艺术的书具备一种草根精神,对于作者来说,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坚持。
        
        这本书有许多图例,其中不乏邱志杰自己的作品。说实在话,对照漂亮的阐释文字,作品本身的形式似乎成了图示。对于观念性强烈的作品来说,形式如何具备一种独立的、内在丰富的美感,也是一个问题吧。
      
  •     对于在新闻学院(系)接受完高等摄影教育的人来说,摄影在他们的脑子里还行不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习惯于落入新闻摄影的窠臼,眼界也就总是不会完全打开。他们所谈论的大师们总是不出那么几位,布列松和尤金史密斯等一干纪实摄影的先贤们(布列松到底是不是应该归属于纪实摄影大师有所争论)总是被奉为规尺。弗兰克和阿勃丝的照片是很多人学习的样板。新闻摄影作为一门职业,自然有它的职业特色和专业要求,新闻摄影(或者时髦一些叫做报道摄影,这两个概念本身有不同的含义,但是在当下中国摄影语境下当是异曲同工)的学生抱守他们的职业理念,接受他们的职业培养,顶礼他们的职业前辈本身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并且作为老师和前辈们也当倍加鼓励。但是朋友们看到我的前几句话总是会有一种感觉,认为我的下文应当痛陈其弊端。然而,不是。
      
      
      摄影到底是一种记录的形式,还是一种艺术?它是一种手段,还是一个存在?
      
      
      我不喜欢把摄影当作是艺术的人,然而我也不苟同仅仅把摄影术作为一种记录的形式,比如新闻摄影所追求的那样将其作为新闻记录的形式。对我来说,摄影是一种可能性,利用它,通过它,达到只有在你脑种存在的可能。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手段吧。就像在这本书种所介绍的种种摄影的形式。利用手中的相机,我们能做什么呢?记录客观事实,表达一种抽象概念,诉说一种心理状态。它能够为医学、勘探、地址、航天、新闻、广告、电影等所服务,也能够跨进艺术的门槛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都是源于它的那些可能性。
      
      
      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或者说它的最大价值所在就是列举了通过摄影所能达到的一些在艺术上的可能性。很多东西是之前不曾想到的。很多东西不能说是因为摄影的存在而创造了艺术,只能说是艺术的存在包容了摄影。但毕竟有摄影的存在,也就为那些号称会照相的人眼前多了一些刺激的东西。怎么样的用摄影的形式表达无穷的观念,这是一个永远也不会讨论到尽头的问题,因为它不止是属于摄影史、艺术史的,它属于整个人类存在的状态。但问题是我们的摄影圈子有这种思考能力和思考冲动的人凤毛麟角,这也就是我第一段中想说的问题。说到摄影圈子,往往会是新闻摄影圈子,而用摄影作为艺术表达的是另一个圈子的事,这号称摄影的圈子做的只是这名称内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另一个圈子往往又不说自己玩的是摄影,也就是摄影之后(“后”我理解为方位介词)的摄影了吧。也许是艺术家们不把摄影放在心上,又也许是另一些人太把摄影当回事。
      
      
  •     对于“实验艺术家”们玩的摄影,我一向有敬而远之的习惯;主要原因是如王明磊所说——我只是照相家不是摄影家更不是艺术家,其次我极度缺乏拿着放大镜在作品里头找深刻主题思想的能力,所以看到作者简介里头说这是“著名实验艺术家邱志杰”写的,心下已经怯了三分,再加上“这是一本从摄影观念的突破入手的摄影手册,它为你展示拥有“思想与哲思”的摄影,在各种摄影装置、摄影实验流派以及行为艺术的交叉领域的“摄影形态”,那是一个颠覆了“摄影”的“侏罗纪”之后的摄影的自由王国,是在废墟上重建的家园,当然也是思想茂盛的“林中之路””这样的评语,更是两股战战。
      
      没想到翻两页下去已经刹不住车,间杂着哈哈大笑一口气看完;才明白上面引用的“关于本书”那些文字是覆盖在臭豆腐面上那层棉纸的恶臭,不理会它们揭了去,下面的臭豆腐还是蛮好吃的。
      
      作者邱志杰是如何“实验艺术”的,不得而知;从书里前八章的叙述来看,他对摄影史和摄影有相当的了解和理解,否则不能写得如此辛辣入骨。一个摄影圈之外的人,尤其是站在绘画和绘画史基础上冷眼旁观的人的眼光来看摄影和摄影史,难免带点扭曲,却页扭曲得好玩,扭曲得自圆其说。
      
      从“仅仅拍照不是艺术”开始,邱志杰从制像历史的“求真意志”出发,梳理摄影术发明的哲学、文化根由和摄影术发明之后绘画和摄影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一面梳理绘画面临摄影之后的分崩离析,一面描述摄影从诞生伊始就不断向绘画献媚的尴尬,将在摄影“记实”“记录”“记忆”这些本质面前或逃避或利用或忽略或篡改的种种情状尽情地嘲笑了个够,然后戏数“摄影家都攒下了哪些招数”(第7章),也认真地说“摄影的尊严在于纪实”(第八章)。还有,他将照相机认定为欧洲求真求客观思想的象征性器具、将罗盘认定为时空不可分离的东方思维的代表物,将摄影史尤其是远东国家的摄影史看成是殖民史,是对摄影和摄影史的另类解读;这面与众不同的镜子,照出摄影圈内已经自觉甚至还不自觉的陋习,不由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的一篇著名文章:《中国摄影界的四种病》。
      
      当然今天的摄影界尤其是中国摄影界,已经更为深刻地对摄影的本体问题拷问了许久,也经历了挣脱束缚的困惑和痛苦,目前至少在一个不小的范围内有了一些比较客观的认识——除了那些还热衷于沙龙式摄影的群体之外。这里头,以摄影为工具的艺术家们贡献不小,邱志杰用了大量篇幅逐一介绍了现代艺术家们在摄影之前、摄影之后、摄影之间所玩的花招,从拼贴到装置,从行为到文化,如同他自己所说是在历数现代艺术家们所使用的“方法”,是一次语法的盘点。从摄影家的角度去看艺术家们的摄影手法,现代艺术中的摄影未免太小儿科;可艺术家们以摄影术为工具所表达的内心,也就是说什么,无疑也给了摄影家很大的启发:摄影原来有这么多的可能性。
      
      归根结底,“做什么”和“怎么做”是所有艺术门类都要回答的两个问题;对于摄影师来说,“拍什么”解决内容,“怎么拍”回答形式;摄影之后的摄影,不仅仅是艺术家们大展拳脚的地方,摄影师们,更需要认真务实的态度和学习精神,去捍卫摄影的领地和尊严。《摄影之后的摄影》,正好是一面镜子。
      
      http://www.royalshi.com/archives/319/
  •     周末两位搞摄影的朋友来书店坐。逮着机会一个劲的请教。
      这两位朋友最称道的摄影家叫吕楠。为什么?
      “一次在家拍摄,妈妈说,你搞了10年摄影了,第一次给我拍。我被狠狠的震动了一下。”
      “最初学摄影,老师说摄影就是光的艺术,拍好照片要做减法,现在觉得,这些都没意义。”
      “摄影,最重要的,是要做准备。”
      同为摄影师,每个人的路都不同,就像都是人,却有着不同的人生。信念决定了自己的敏感方向。
      如上面两位朋友的选择,摄影不是为了猎取远方的风景,而是学会观察被忽略的日常;最终要摆脱技术的束缚,摄影是为了记录而非美化;而拍摄最重要的功课不是摄影,而是花时间了解与融入你准备拍摄的环境。
      可能我还是对文字更敏感一些,朋友介绍吕楠和网上搜索到关于吕楠的描述,比我看到吕楠的作品更让我印象深刻:吕楠十多年只拍了三个主题作品,每一个阶段,都像消失了一样隐居好多年,与他要拍摄的环境生活在一起,直到他消失在那个环境中,被拍摄的对象已经无视他的存在。也正如同吕楠自己说的一样:“只有在照片中消灭自我,上帝才会给你点什么”。
      摄影背后,行为最大。
      
  •      最近买了不少值得一写的书,最高兴的是《读书》这么多年竟然第一次出了精华文集,虽只是收录了近十年来的文章,却也让人欢喜雀跃,晚点慢慢介绍。《摄影之后的摄影》却是这两天阅读过程中特别想拿出来分享的。
       《摄影之后的摄影》 作者:邱志杰(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职业艺术家,生活和工作在北京)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跟me聊天的时候,他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回来赶快在当当上订了下来,拿到手后,竟然放不下来。里面有关于摄影观念、摄影手法的介绍,更多是一种文化内涵分析,特别中肯。
       关于摄影
       “我的目的是要告诉读者,摄影不是你所想的那么复杂深奥,你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昂贵的器材,也不指望通过摄影来谋生,你还是可以通过它来理解,来感觉,来梦想。我的读者是那些曾经被图像的力量所打动的,同时在生活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于形象的奇思妙想的人……而不是专业摄影工作者。我想说的是,你可能从没有进过暗房,不知道显影液的成份是什么酸什么盐,或者也不使用滤镜,但是你了解历史,有记忆,有情绪,总觉得生活永远会缺少点什么,有这些就够了,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摄影艺术家,不用害羞。如果你还喜欢看电影,读小说,玩电脑游戏,那你是这本书的准备良好的读者。如果你碰巧还有美术教育的基础,很好,你会把这本书中所谈到的办法用得淋漓尽致。如果你已经接触了当代艺术,甚至已经在类似的游戏中玩得有点上瘾,那么这本书会帮你整理一个框架,就算你不同意,它也会对你有用。
      但是如果你以摄影专业工作者自居,喜欢穿着其实是用来钓鱼的那种口袋很多的背心,如果你对每一款相机的改动都如数家珍,那么这本书对你也许就是一种不礼貌了。”——说的真好,完全说到摄影的真谛,应该是带着自己的梦想情感的作品,而不只是技术的产物。
       摄影家都攒下了哪些招数
       “诞生150年来,摄影家们到底攒下了哪地招数呢?我们不要被吓住,我们来清点一下,面对一个被摄物,可以怎么办?
      A 控制速度,用很快的速度去定格肉眼有可能记忆住的瞬间,在那个瞬间中的事物的形态是我们未见过的。德加的雕塑向这儿学的。用慢的速度去让运动物体虚晃,表现出动静的对比,未来主义绘画跟这儿学去的。
      B 用光圈变化控制景深,让主体之外的画面虚掉以突出主体。控制注意力的焦点和细节的丰富程度。
      C 用不同的镜头来改变同一对象的不同观感,例如用大广角和长焦的变化。
      D 在暗房中控制成像过程,改变最后成像的效果,如中途曝光、高光差照片等等。
      E 跟抽象绘画学的。拍物体的局部特写,建筑、花、人体的局部,都可以搞得很有形式感,再加上光影进一步强调平面分割构成的效果。
      F 跟古典主义绘画学的,要使被拍的东西有戏剧性,就用道具、化妆,先集合成一个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对象,拍下来就是了。
      A、B、C、D分别是用速度、光圈、镜头和暗房来改变成像效果,也就是说,对着同一个对象,翻来复去只有这四种手段可用。其他那些构图,用光的讲究,大多数是从绘画中借来的。招数不够用的时候,忍不住插手去改变对象。比如用上了F,进行导演和摆拍或,者选择局部的办法E。……读者,我想告诉你的是,不要被他们长长短短的镜头和钓鱼背心弄得很自卑,其实他们没几招。 ”
      ——技术问题也许是最简单的,而独特的视角和题材我想才是一幅作品的独特之处。
      
       摄影的本质
       摄影的本质决定了它的力量寄托在时间之中,它的尊严来自它的纪实,而它为自己所戴上的艺术花环,其实是一个紧箍咒。是纪实性的摄影,甚至各种简单实用的摄影活动,支撑起了摄影在整个视觉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而所谓的艺术摄影家在傻瓜相机和数码相机的两次打击之下,大限已到。——强烈同意,记录真实的生活。
      摄影种类
      我把当代摄影现象根据其工作方式和议题分为五种。
      A. 摄影之内:根据摄影的客观记录原则,把它加以极端化的倾向,这是在摄影概念内部的工作。
      B. 摄影之前:在拍摄之前设计和摆置,导演拍摄对象的倾向。
      C. 摄影之间:严格来说是在图片与图片之间、形象与形象之间的一种拼贴关系。
      D. 在摄影之后对图片进行再处理,这包括数字化的和手工涂绘的手段。
       E. 摄影之外:依据对摄影的文化属性的判读,以及摄影文化的各种现象,特别是其社会性的流行现象作为创作的议题。这一类工作与A类型里应外合,可以看成是对摄影文化本身的批判性反思的两种路径。
      作者针对每一种类在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历史和与绘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透彻全面。
      我是个摄影门外汉,我只有一个傻瓜机,我不太喜欢在路上拿着相机猛拍,因为我怕错过了用眼睛捕捉美景的机会。可是我相信用影象去记录生活、记录真实才是摄影的真正精神追求所在,只要有颗热爱生活的心,每副作品都是杰作。
      
      邱志杰主页http://www.qiuzhijie.com/
      
  •     
      我们被传统的"经典招数"束缚了许久之后,又开始不断地寻找另外一种种挣脱的" 游戏方法" .当然,无论耍什么招数,不需要自卑,更不需要羡慕那些长长短短的镜头和钓鱼背心.
      
      若干年后,来看今天的摄影,或者又是一种"叛逆"!
      
  •     摄影是文字以外最大的媒体,它操作简易,传播便利。几乎替代了绘画的写实功能。在历史上绘画还是摄影确实有过争议,但在现在已经不重要,因为摄影在实利功能之后也和绘画一样,在技巧和表达上百花齐放,而且它和绘画结合在一起,在现实世境中成为实现幻想的方式之一。
      然而也正是因为电脑技术的提高,摄影成为艺术中最难以衡量的门类。决定性重要,还是摆拍重要;广角重要还是大画幅重要。都是鸡和鸭讲。事实是傻瓜机也可以拍摄出好作品,烂照片也经过处理后能够放光彩。
      作为傻瓜机使用者,我一直不明白摄影为什么有学校可以学,学到的是不是摄影真正可以表达的——或者摄影者能够表达其内心的。
      《摄影之后的摄影》的作者头头是道,但是在叙述的快感后也有许多困惑和马虎,这才是阅读有趣的地方。似在看同学的日记,似在进行一场相亲游戏。而启发也来自于批判一样的阅读过程。
  •   “我不喜欢把摄影当作是艺术的人,然而我也不苟同仅仅把摄影术作为一种记录的形式”!!
    同意同意!绝对同意!
    但是我觉得摄影归根到底还是“记录”多一些,是一种“记录”的方式和手段。不论记录了的是我们虚幻的心理状态,还是我们眼见的真实的事件。
  •   我们需要的是透过摄影看到整个文明的进程,这就是摄影的魅力,也是摄影成功的唯一方法
  •   也许是艺术家们不把摄影放在心上,又也许是另一些人太把摄影当回事。
      
      
  •   邱志杰写的好多话都挺“刻薄”的,但对一些人来说,启发了“民智".
  •   “拍什么”解决内容,“怎么拍”回答形式
  •   兄弟啊,恭喜是上道了
  •   但是,和我想了解的此书的关系不大,a pitty
  •   消失在环境里
    真的 很难
  •   纪实摄影是最值得考究,但也是最难以把握的。
    就像纽摄里面说,你要拍的东西就在你目光所及的地方。
    许多日常的细节常常被我们习惯性的忽略了......
  •   当把一个工具,不管是画笔,还是相机,还是乐器,作为自己人生的一种方式,那么就像吕楠一样,总是会成功的,吕楠从来不把自己当做一个摄影师,他只是在记录世界,并用摄影作为自己的一种“手段”而已,因为淡定,所以精彩
  •   只有在照片中消灭自我,上帝才会给你点什么
    这句话说的真的很好,只有我们忘了自己的存在,成为追随上帝的一个
    笔者, 才是摄影人真正的意义
  •   在学校看过吕楠的影展,震撼
  •   闹了半天,没人看明白这本书,还都很文艺地“读懂”了
  •   我去当当上面找怎么没有啊555??
  •   看完你的介绍也想找这本书来看看~~~
  •   天啊~` 我把广州大型的书店找遍了都没有!!~~~
  •   哇 说的好 我也想去看看勒
  •   恩 最近也被推荐看这本书 在上他的课 很喜欢这个有文化的艺术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