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11-0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杜松柏 页数:367 字数:25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前人治学,以博观约取、博古通今为准则;今人治学,则进而求融合中西,以一己之心思才力,涵咏古今中外之心思才力,以求创获。读者乃治学之基础,治学必由读书以知晓学术流变。前辈学人治学方法的借鉴、研究资料的搜集与图书文物的利用以及治学的思维诸方面都于国学治学关系甚大,本书在这些方面皆论列详备,而尤能提纲挈领,不陷于冗累,可谓国学入门的上佳读物。循此可一窥国学治学门径。
作者简介
杜松柏,文学博士。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所教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治学应具备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治学当前学术范围 第三节 治学之二要与三事 第四节 治学之十要目及其程序第二章 读书与治学 第一节 中国典籍之亡佚概况及其影响 第二节 知书、藏书及读书之程序 第三节 一般读书方法的介绍 第四节 经史子集之研读法第三章 资料搜集与图书文物利用 第一节 资料搜集与引证 第二节 图书资料之搜集与利用 第三节 文物资料的搜集与利用 第四节 资料的登录及管理 第五节 资料之考证第四章 思维术与治学 第一节 构成思想的要素 第二节 思维术的建立 第三节 分析、综合与推论第五章 治学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批判法 第二节 归纳法 第三节 演绎法 第四节 宗派法 第五节 时代法 第六节 问题法 第七节 比较法第六章 学术论文写作 第一节 学术论文之体例与写作之基本原则 第二节 学术论文写作的程序 第三节 学术论文体例之决定 第四节 征引与附注附录第七章 工具书的分类介绍 第一节 工具书概说 第二节 查书的工具书 第三节 查文字、辞语的工具书 第四节 查人名、地理、年历的工具书 第五节 查名物制度的工具书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学问无速成之术,非熟读强探,精思体悟不可,又非转益多师,切问近思,无以收功,故“二要”“三事”,不能稍忽。一、二要治学的二要诀,一是功夫,一是智悟,否则虽有良法妙方,亦难有成。(一)功夫:治学首在功夫,故《中庸》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荀子云:“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苟子·劝学》)足以说明功夫的功效,如何而有功夫,则不外以下三种努力:1.积:荀子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此言学问贵积累,因为日积月累,才能积少成多,积薄成厚,不积无以致广大,所以古人日有常课,“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温故知新”,皆积学之基本法门,然非不急不躁,不矜不伐,持志有恒,亦不易完成积学的功效。2.渐:枚乘云:“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昭明文选》卷三十九《上书谏吴王》)足以说明渐的功效,治学亦复如此,循序而进,由点及面,由易人难,由今及古,由中及西,由约而博,非赖“渐”的功夫不可,朱子云: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约有课程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则意定而明理,而无踪易凌躐之患矣。(《朱文公全集·读书之要》)已道出了“渐”的要诀。西方谚语道:“罗马不是一日造成的。”亦系渐及渐成之意。3.熟: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用于游山玩水,尚且所得无几,读书如果不守住一熟字,则泛览千卷,才一掩卷,便茫然无所得,惟有熟才能通其文辞,玩其义理,得其法式,悟其巧妙,是以古人论读书,无不注重熟字,以苏东坡的高才捷悟,其《送安悖秀才失解西归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东坡全集》卷二)朱子云:书须熟读,所谓只是一般然,读十遍时与读一遍时终别,读百遍时与读十遍时又自不同也。(《朱子语类》)吕留良所说更充分发明了朱子熟读之意:读书无他奇妙,只在一熟。所云熟者,非仅口耳成诵之谓,必且沉潜体味,反复熟演,使古人之文,若自己出;虽至于梦呓颠倒中,朗朗在念,不复可忘,方谓之熟。如此之文,诚不在多,虽数十百篇,可以应用不穷。(《吕葆中八家古文精选·序》)盖涵咏熟久,人书相合,习与性成,自能为我所用,成章而达。不但立根基之书应极熟,即研究范围内之资料,亦应熟悉,否则亦无法运用。做到了“积”、“渐”、“熟”,才可谓有了功夫,否则难免空疏之讥。(二)智悟:治学贵功夫,只是起点,而其目的在得智悟,夫击石出火,豁然贯通,顿悟无余,理事无碍,明体达用,乃智悟的境界,亦有程序可循:1.存疑:人类的智悟,往往由怀疑而起,存疑为破疑之本,故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形成,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无不起于存疑,朱子云:若用功粗卤,不务精思,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尔。(《朱子语类》)则怀疑亦非易事,理会不到,则不知有疑,存疑之法,大致是不轻易信人从人,而以体会思辨的功夫,疑理之当否,事之真否,证之确否,则疑问自出。首由有疑处致疑、疑其理、疑其证,疑其过程与结果。再由无疑处致疑,盖非无疑,深入一层,而见其缺失偏误。2.决疑:存疑以待决疑,决疑而后心得出,由存疑到决疑,因所疑者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故期限亦有长短的不同,牛顿由见苹果坠地,到万有引力的发现,均系存疑之期。决疑之法,不外参合各家之说而穷其理证,观察试验以得其真实,以诘难他人者以自诘难。决疑以后的效果,如吕祖谦所云:小疑必小进,大疑必大进,盖疑者不安于故,而进于新者也。(《广近思录》)3.得悟:学贵心悟,朱子所谓“而一旦豁然贯通焉”,禅宗所谓“顿悟”,盖心悟之后,则一了百了,洞彻无馀。夫疑决则悟生,故小疑而得小悟,大疑而得大悟,几经领悟之后,而顿然明白,于是圆融明澈之顿悟境界出。顿悟的境界,似系神秘,而古今的伟大学者、宗教家,几无一不经此境界,陈献章云: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不番长进,更无别法也。即此便是科级,学者须循次而进,渐到至处耳。(《明儒学案·白沙学案》)已道出了由存疑到决疑,由决疑到得悟的过程和效用。治学而无开悟,则如以水沃石,胶柱鼓瑟,纵使勤苦用功,亦有“死在句下”的危险。P18-21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有志于国学者往往徜徉书海而未得津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者不在少娄。但凡学者皆有其门径,而入门实为治学之关键。国学入门虽说不易,但也并非无法可循。《国学治学方法》一书,乃台湾杜松柏博士所倾力撰作,于国学治学方法多所阐发且时有独到、深刻之见地,今在大陆出版,广大青年学子定会从中获益良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