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7-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马林 页数:588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 当人们提起六西格玛管理时,自然会联想到通用电气(GE),联想到摩托罗拉,联想到联合信号。事实上,很多世界知名企业实施了六西格玛管理,如福特、卡特彼勒、道化学、杜邦、ABB、3M、东芝、三星、LG、柯达、西门子、花旗银行、JP摩根、英特尔、微软……从摩托罗拉到联合信号,再到通用电气,通过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六西格玛管理已经从开始时作为质量改进的工具,发展成为打造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经营战略。 目前,国内也有不少企业在实施六西格玛管理,如联想、中兴、宝钢等,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些企业的成功促使国内考虑导人六西格玛管理的企业越来越多,人们对六西格玛管理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近来,国内一些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六西格玛管理方面的书籍,对增进人们对六西格玛管理知识的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的看来,已出版的六西格玛方面的书以译著为多,国内专家自己编写的不多。读者普遍感觉这些译著与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存在差距,阅读和使用起来都有一定困难。 为了适应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质量协会于2002年9月成立了全国六西格玛管理推进工作委员会。在2003年3月召开的推进工作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通过了一项决议,决定在国内建立六西格玛黑带注册制度,并定于2004年举行第一次六西格玛黑带注册资格考试。在2003年8月召开的专家委员会议上,确定了六西格玛黑带注册考试知识大纲,并成立了《六西格玛管理》教材编辑委员会,着手六西格玛黑带注册考试参考教材的编写工作。经过近一年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编辑委员会终于完成了这部教材。 本教材由马林担任主编。参加全书编写工作的有马逢时、杨跃进、王金德、彭娟、邵家骏、孙静。马林、岳刚参加了全部书稿的讨论和修改工作。杨士元、龚晓明、马义中、韩之俊、曾凤章、罗国英、张弛、朱惠民、韩俊仙等参与了本书初稿部分章节的编写。全书由马逢时、杨跃进、邵家骏、何桢、孙静负责审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编写的过程中,编委们虽然做了具体的分工,但实际上各章节的内容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为了使各部分内容相互呼应、协调一致,不同章节的编者互相校对,及时沟通,交换修改意见。因此,全书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有各位编委不同程度的参与,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书的出版也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本书的策划和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全国六西格玛管理推进工作委员会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此外,刘学敏、刘建勇、杨振华、张斌、张守真、白皓等参加了本书大纲和部分书稿的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疏漏、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六西格玛管理》编委会 中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管理推进工作委员会
内容概要
六西格玛管理在通用、摩托罗拉等全球500强企业中的成功推广,促进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六西格玛管理实践者的行列,其中包括宝钢、海尔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作为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骨干,六西格玛黑带的专业水平和技能非常重要。成功地推行了六西格玛管理的企业大都十分重视对黑带的训练和培养。作为国内质量管理领域的权威机构,中国质量协会从2004年10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注册六西格玛黑带的考试和认证工作。本书由全国六西格玛管理推进工作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编写而成,是一本权威性、实用性都很高的六西格玛管理教材。它既是中国质量协会注册六西格玛黑带考试的指定参考书,也可作为企业内部进行六西格玛培训的教材。本书涵盖了中国质量协会注册六西格玛黑带知识大纲的所有内容,包括: 六西格玛管理的领导 业务流程管理、业绩目标与测量 六西格玛项目管理 DMAIC各阶段的主要工具方法 精益企业及其与六西格玛管理的结合 DFSS的方法与工具
作者简介
马林,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质量专家、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质量》和《品质》杂志总编,《国际质量译丛》和《卓越质量丛书》主编。主要著作有《顾客完全满意》和《日本的质量经营》等。
书籍目录
第1篇 总 论 第1章 六西格玛管理概论 1.1 六西格玛管理的发展 1.1.1 质量概念的演进和质量管理的发展 1.1.2 六西格玛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1.2 六西格玛的概念和作用 1.2.1 六西格玛的概念 1.2.2 六西格玛管理的作用 1.3 六西格玛管理的领导、文化和战略 1.3.1 高层领导在六西格玛管理中的作用 1.3.2 六西格玛价值观与企业文化 1.3.2 六西格玛管理与企业战略 1.4 六西格玛管理的组织和推进 1.4.1 六西格玛管理的组织结构 1.4.2 六西格玛管理的推进步驟 1.5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论 1.5.1 六西格玛改进的模式——DMAIC 1.5.2 六西格玛设计的模式 第2章 六西格玛与过程管理 2.1 过程管理基础 2.1.1 过程的定义 2.1.2 过程负责人和相关方 2.1.3 价值链与过程类别 2.1.4 过程与职能、项目的关系 2.1 顾客需求分析 2.2.1 顾客的识别 2.2.2 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 2.2.3 顾客数据的收集 2.2.4 顾客数据的分析 2.2.5 关键顾客要求的转化 2.3 经营结果 2.3.1 过程绩效度量指标 2.3.2 水平对比 2.3.3 财务收益 第2章 六西格玛项目管理 3.1 六西格玛项目选择 3.1.1 六西格玛项目选择原则 3.1.2 六西格玛项目选择流程 3.1.3 六西格玛项目选择需注意的问题 3.2 六西格玛项目立项表和计划 3.2.1 项目立项表和计划概述 3.2.2 项目规划工具 3.2.3 项目文档 3.3 六西格玛项目团队建设 3.3.1 团队的组建和授权 3.3.2 团队发展阶段 3.3.3 团队动力与绩效 3.3.4 团队工具 3.1 六西格玛项目监控与促进变革 3.1.1 项目跟踪和监控 3.1.2 促进变革 3.5 六西格玛项目管理与策划工具 3.5.1 亲和图 3.5.2 关联图 3.5.3 树图 3.5.4 矩阵图……第2篇 DMAIC流程 第4章 界定 第5章 测量 第6章 分析 第7章 改进 第8章 控制第3篇 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设计 第9章 精益生产 第10章 六西格玛设计附表常用六西格玛中英文名词索引参考文献中国质量协会注册六西格玛黑带考试样题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当人们提起六西格玛管理时,自然会联想到通用电气(GE),联想到摩托罗拉,联想到联合信号。事实上,很多世界知名企业实施了六西格玛管理,如福特、卡特彼勒、道化学、杜邦、ABB、3M、东芝、三星、LG、柯达、西门子、花旗银行、JP摩根、英特尔、微软……从摩托罗拉到联合信号,再到通用电气,通过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六西格玛管理已经从开始时作为质量改进的工具,发展成为打造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经营战略。 目前,国内也有不少企业在实施六西格玛管理,如联想、中兴、宝钢等,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些企业的成功促使国内考虑导人六西格玛管理的企业越来越多,人们对六西格玛管理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近来,国内一些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六西格玛管理方面的书籍,对增进人们对六西格玛管理知识的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的看来,已出版的六西格玛方面的书以译著为多,国内专家自己编写的不多。读者普遍感觉这些译著与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存在差距,阅读和使用起来都有一定困难。 为了适应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质量协会于2002年9月成立了全国六西格玛管理推进工作委员会。在2003年3月召开的推进工作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通过了一项决议,决定在国内建立六西格玛黑带注册制度,并定于2004年举行第一次六西格玛黑带注册资格考试。在2003年8月召开的专家委员会议上,确定了六西格玛黑带注册考试知识大纲,并成立了《六西格玛管理》教材编辑委员会,着手六西格玛黑带注册考试参考教材的编写工作。经过近一年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编辑委员会终于完成了这部教材。 本教材由马林担任主编。参加全书编写工作的有马逢时、杨跃进、王金德、彭娟、邵家骏、孙静。马林、岳刚参加了全部书稿的讨论和修改工作。杨士元、龚晓明、马义中、韩之俊、曾凤章、罗国英、张弛、朱惠民、韩俊仙等参与了本书初稿部分章节的编写。全书由马逢时、杨跃进、邵家骏、何桢、孙静负责审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编写的过程中,编委们虽然做了具体的分工,但实际上各章节的内容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为了使各部分内容相互呼应、协调一致,不同章节的编者互相校对,及时沟通,交换修改意见。因此,全书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有各位编委不同程度的参与,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书的出版也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本书的策划和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全国六西格玛管理推进工作委员会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此外,刘学敏、刘建勇、杨振华、张斌、张守真、白皓等参加了本书大纲和部分书稿的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疏漏、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六西格玛管理》编委会 中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管理推进工作委员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