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太现代了!中国

出版时间:2004-7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河清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首先阐述西方“现代性”文化的五个特征;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中心主义,进步论,“新”之崇拜,非主题化倾向(现代艺术)。而“后现代”现象是对“现代性”的质疑和扬弃,是“现代性”的物极必反。
作者揭示西方“后现代”现象与中国文化有某种共通,进而强调中国文化并非“落后”,而是一种独特的与西方文化有实质差异的文化。中西文化不是“差距”的关系,而是“差异”的关系。
作者认为近现代中国全面接受西方现代性文化,先验否定自己的文化,已到了“太现代”地步。因此介扬一种“文化的民族主义”,是当今中国的当务之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现代,太现代了!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9条)

 
 

  •     真见!本书由欧洲的现代化历史分析现代性的特质,以及西方对现代化的反思。主题是现在的自由经济是被一两百间跨国公司所控制。强者制造国际规律包括文化价值。中国虽然国力强盛但在进步的口号下,文化的自卑感却是历来最高,那是“五四”的晚期病症。“五四?”的那些人在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下,把铁的灵魂丢掉,包上一层西洋布,期望能由此脱胎换骨,成功得到进步。
      可贵的书里没有用到主义及思想等这些陈腔烂调。。。
      
  •     刚看了序。我喜欢看批判性的东西,但不喜欢那些如被批判的事物一样武断的热血的批判。不知道此书如何。
      
      
      想起昨天去的南铜锣巷,老北京胡同的骨架,却一路都是Bar,奶酪店,小玩意店(有点后现代风格的?),传统的建筑风格,浓郁的小资情调。
      
      在一家卖北京主食店买糖耳朵的时候,不知道他们怎么跟一北京大爷搭上话。。。大爷有些澎湃的问,这儿怎么就老北京了?我们也不知道怎么答,其中一个说有这些北京小吃。。。。大爷说,这算什么小吃,这是主食店。。。大爷最后是一通否定的跨上自行车走的
      
      我不知道来这的外国人是什么感受,但我们几个还是挺兴奋的,因为不同于平时生活的氛围,所以这里作为旅游点来说是成功的,以“奇”吸引像我们这样的中国人。
      
      可如果说是为找寻老北京,那就很不伦不类了。空有老北京胡同的外衣,抛弃了所有原本的内容。可以想象,这些酒吧最初大概是为了迎合外国游客的,也正好吸引了向往这种情调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虽然明白,纯粹传统的东西很难存活,通过这种形式保住这些老已经不易。但我总感觉得这里面透露着不自信,中国在很多场合下都表现出的那种不自信。。。
      
      上面说的其实是个很大的话题,可以延伸很多,比如中国的姿态,比如具体到如何延续传统,只是我没本事像河清一样写本书来讨论,只能随便感想一下。
      
      
      
      
  •     韩寒评价磁悬浮,有这样一段话:“中国的很多官员其实是很土的,他们觉得自己的办公楼晚上用灯打着,造的跟罗马似的很新潮。同样,磁悬浮不用轮子,看着很牛。就和他们自己年年会被评选到的一样,两字,先进。”
      这就是河清此书的主题:太现代化的中国有多土?
      《读书》刊载过一篇文章,作者问一位来到北京的西方人类学者,对北京印象如何。学者摇头,评价道:“高楼大厦掩盖着的黄泥土房子。”
      冯象在一篇文章里也提起过,他问一位德国朋友对北京建筑规划的看法。冯象没有给出“外国友人”(这个词多么地土、多么地CCTV)的回答,只是简单地说:“他是一位老派绅士,转换话题如同谈论天气一样恰到好处。”
      接下来就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了。06年春节,遇到在北京工作、回合肥省亲的一位加拿大城市规划设计师,我磕磕绊绊和他聊了几句,他忽然说道:“beijing sucks.”我问他为什么这样认为?他说北京的城市规划一塌糊涂,而且已经无可救药:“Beijing is done!”
      这和我02年对北京的观感没什么两样。他的看法也和我的没什么两样,但是从一个既是专业人员、又是西方人的口中听到,让人心中不是滋味。
      我真喜欢北京这个城市。但是我对北京的外貌也很无可奈何。
      其实这也不完全怪北京。但是,自从一个进了北京的湖南农村人把北京给拆没了之后,高楼大厦的北京,完全可以作为中国人想象现代化的一个样板:新。
      新的一切就是好的,不管有多丑。甚至,想象着现代化的现代化零余者中国人,现在已经只能看到新旧,而不能分辨美丑,也无法判断善恶,甚至连如今显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在这些零余者面前也苍白失力:亏本赚吆喝的上海磁悬浮,就是最好的例子。
      刘亚洲在一次演讲中谈起他到禹作敏的大邱庄参观后的感受:“整个大邱庄只有两样东西最醒目。一个是仿造的天安门城楼,一个是金字题匾的‘香港街’。这就是一个农民想象中的现代化。”(大意)香港街,现在或许换成了巴黎,纽约,巴塞罗那,托斯卡纳,普罗旺斯,然而生活在别处、在别人的家乡寻找乡愁的冲动和愚蠢,却丝毫未变。时尚杂志在渲染什么?那些新建的楼盘叫做什么名字?韩松说那些把自己打扮成二等东京人的上海人(注意这不是全称肯定判断,而是特指那些“把自己打扮成二等东京人”,不是全部上海人。如果有人要揪我的小辫子,那他一定属于把自己打扮成二等东京人的那一小撮)靠省吃俭用建起了阳具般的东方明珠,这就是中国雄起的象征,是整个中国的“香港街”。
      非但如此,我们还要更加“推陈出新”:“第一条磁悬浮开通的时候,上海人民那个高兴啊。虽然现在眼看这个项目是不是得500年才能收回成本。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是城市的名片,雌悬浮。可一张就够了,偏不,要两张,有了雌悬浮怎能没雄悬浮,这样可以组成雌雄双煞悬浮。有些外国人的东西,自以为很先进,连人家外国人都用不起,觉得咱们有了所有外国人都会叹服,其实人家在背地里笑你傻。在很多方面,我们玩的都是别人玩剩下,但还不满足,我们还要去玩别人不要玩的。 ”(韩寒《上海的磁悬浮》)
      我们就这样生活在现代化的零余者创造出的垃圾堆里,久闻不觉其臭,而一个旅居法国的中国学者,终于在看见现代化发源地的景色之后,向着已经处在最危急时刻的同胞发出了吼声,而他的同胞继续沉溺于虚无缥缈的现代化想象之中:
      天安门,香港街。
      
      
  •      读完黄河清《现代,太现代了!中国》,这书名用词之扼要而情感之复杂语气之转折迭荡也够叹为观止了。但无论如何是比原来叫作《现代与后现代》合适得多。原名怎么听都像一部体系宏大结构复杂的大部头学术著作,而这本书更像是一通因情绪激动而逻辑混乱的自辨之辞。作者也说了,那是九零年躺在巴黎"协和"学生公寓里辗转几宿不寐要诉予国人听的话。学生气重了些,多少让我想起许知远那本《这一代的中国人意识》里的口吻。
       学生气重,就是意气用事的结论多,逻辑缜密的推理少,洋人死人转述的话多,融会贯通自己的话少。若果真如结语中作者嘲人也自嘲地说法,是为照顾国人非洋话不听的劲头,才忍痛"借洋人口"说自己话的,那也忒难为他,如此费心要在他人的意志中体现自我的在场,还真够后现代主义的。
       拉回来,但讲此书内容,现代主义文化艺术那部分写得还是明白晓畅值得一读的。引文的内容应该说颇有特色,引文的整合处理也很下功力。用一章的篇幅分析波丘尼的《城市在上升》,以此切入对现代性的分析,这样的下笔真是漂亮,结构顿觉脱俗。一些分析结论也不落窠臼,如先锋派和启蒙运动、波德莱尔、苏俄政权的关系,是我以前没读到过的(但愿不是因为孤陋寡闻)。
       但是后现代那部分就拙劣得多,大段大段引文,外加一组一组剪切而来的短语,引号频率陡增,连豆号也难忘其项背!可是内容却不因为洋人的频频亮相而深刻精彩多少。尤其不能忍受的是引文内容重叠交错,缺乏逻辑上的推衍发展;对于意见相左的观念,作者既不能驳一方之谬,又不能明白而深刻地剖析其矛盾原因,从而找出更确当的意见,因此只是杂乱地留下一堆莫名其妙的问题,让读者不知所措。
       大概洋人对现代性研究的成果颇丰,意见也趋于统一;而后现代时日尚短,未待深纠,况且身在此山中,也难说出个所以然来。作者以行文的明晰与混沌揭示了洋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程度。
       此外,黄老师对洋人名字的翻译也实在太过自由。且不论把列维-斯特劳斯唤作莱维-斯特劳斯这样的小问题,他译利奥塔时,前后混用里奥尔塔和利奥塔就有点过分了吧。
      
       当然,这本书确实是帮我理清了一些问题的。什么是现代明确了很多。什么是后现代倒也不比以前混顿。
       尚有一些问题存疑:如何看待十九世纪前期的浪漫主义艺术,歌德、席勒、华兹华斯皆以先锋姿态出现,雪莱、济慈当时也都因反传统的表达遭受不公的评价。如何理解这些先锋派与波德莱尔后的先锋派之间的关系?
       如何认识现代主义艺术中的时间上的多变性和空间上的多元化?多元能否成为后现代之属性?
       现代主义艺术是反主题,还是坚持主题的单纯化深入化?
       若主题可取消,何谓艺术?这个关于艺术本体的问题黄老师始终避而不谈。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回归主题,还是张扬主题的客体性和多元化?
       语言学的转向与后现代的关系是我极有兴趣的问题书中却只字不提,作者如何向德里达先生交待?
      
  •   不知道你读过林语堂的书没有。我是做林语堂研究的,现在最常思考的问题就是西化与现代化的问题,由于专业关系,还得加上一“化”,那就是“基督教化”。林这样一个生在基督教家庭,从小受西方教育的人,到后来却那样积极地对外弘扬中国文化。这说明了什么?想通过他一个人,来看近代中国西化、现代、基督教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唉,可惜思路总不贯通啊。我看了好几个你的发言,觉得有些观点跟我一致。
  •   你好!个人认为近代的现代化是被几个集团决定的,怀疑是当年殖民政府的组织。。试想他们控制海上及殖民地三百多年,不可能没有长期计划及殖民后的和平模式。所以你说的三化是一套计划里的三个部分。同化其他民族、决定规则及标准应该是目的。许多人是在亚洲对西方大有好感,到了那里才觉得不喜欢,变得更爱国。
    林先生我有他一两本书吧,请让我读一下才敢与你讨论。
  •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那么难理解,那些大部分探讨此问题的文人们都没有明白事情究竟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去瞎猜了。
  •   有空说说看吧
  •   我把你写的这段还有最先的那段分享给了一个刚工作不久也挣扎于不理想环境中的朋友,希望你不要介意
  •   肯定不会介意。不会是Aires吧?瞎猜的啊
  •   这个你就不用担心了,我自己相信我们是君子之交,那可不能连这点信任都没有。你应该也能看出来,我也算有些社会经历了,对你说的那些话我并不是经常对别人说,所以我相信你会好好看的。
    我也有些以前并不成熟的时候“积攒”下来的朋友,只要两个月不联系就埋怨我,也有现在偶尔在不同场合认识的人,聊两句就要qq,我每次都说,我没有qq。他们瞪大眼不信,我一开始还很奇怪,qq算什么玩意,没有就没有呗?后来明白了,这些“热如火”的交情就是这样的,而我想要的只是“淡如水”。即便十年没联系,即便写出的信没回音,也清楚的信任对方。这多好啊,哈哈。
    所以别再说自己懒了,我更希望你能多多在意自己周围的世界,那才是迫切的。我能感觉到你现在还处于“海绵”阶段,对很多思想意识上的东西都很会吸收,这时候很关键,我只想做其中之一而已。上次你在日记中提起,想到了我说的话,我感觉很好,其实就应该像这样,这也是谈话的好效果啊。你只需要知道,在你需要我解释什么的时候,我都会应答,就行了。
  •   竟然还有沙发可以坐。
    城市之丑,比不上国家风气之丑。
  •   标题不如改成:天安门,香港街。
  •   回楼上 那么一定会被和谐啦
  •   幻想吧
  •   我的家乡在北京……
  •   就是这么回事~
    不光北京,去各地旅游,城市都一个样,傻样
  •   在北京活了19年了 却越来越不认识北京...
  •   老吕,我仰慕你
  •   呵呵···典型的怀念贵族症··你应该去英国····在英国眼里,美国也是最现代化的土包子····土又怎么了
  •   你错了,否定对新玩意儿的极度渴望不代表怀念贵族或者过去的旧物件。我特地避开了北京城墙四合院、《最后的贵族》、“保存传统”之类的陈词滥调,结果还是有人误会了。问题是,当代许多肉食者,除了新旧,对一件事、一个东西就再也没有其他任何判断标准,这样对么?土只是个方便说法的形象说法,因为我是用韩寒的文章引题,而韩寒用了“土”这个词。
    中国人动不动就会有一种极端思维方式,或者叫鱼与熊掌思维模式,通俗的说,就是“欲练此功 必先自宫”,但真的是这样吗?老婆和老娘同时掉到水里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你最好还是看看这本书吧,写得真的不错。
  •   投错票了。。。
  •   我深深仰慕的一位大叔就曾经对北京悠然神往:“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啊!天津就应当发展、发展、再发展。”
      
      
      
      ——我恶毒地在心里骂了一句:农民!
      
      
      
      (农民伯伯原谅我吧!呵呵)
  •   赞同,最近不是镇江有个"蛋黄"着火灾了么,那个难看啊已经成为耻辱了,现在国家首都又有个大"银蛋",或者"大屎蛋",不管什么蛋吧,这个穿裤叉儿的大屁股,怎么就那么难看,还花了约27亿RMB,呜呼哀哉~~~~~~~~~~~~~~~~为了什么呢,谁的错你我都明白~~
  •   没有一步到位的
    慢慢来吧
    品味也不是一下子就有的
  •   新旧交相辉映其实更牛B!!!!可是当初湖南泥腿子进城时也不知是身为草寇畏惧京城的皇家气息还是强迫症心理变态:"北京,开封的旧房子我看了就不舒服,最好全改成新房子",完整保留旧城而另建新城的梁陈方案搁浅了,造成如今这么个交通拥挤,人口爆炸,环境恶化,不伦不类的"新"北京!!!!!!!!!
  •   培养一个贵族都要三代的时间,培养城市品性更不止这些时间。
    有时间嚷嚷,不如多做点实事的好。
  •   像毛爷爷一样有新思想的机关干部太少啦~
  •   SB
  •   这本书的问题在于没有说到点子上。可能关于这个主题也不允许作者深入。审查和自我审查是不由自主的。
  •   在这个国度里,我们连自由嚷嚷的份都没有,还说什么"有时间嚷嚷,不如多做点实事的好"!!!
  •   老吕人那么淫荡,写文章却这么正点。
  •   中国人动不动就会有一种极端思维方式,或者叫鱼与熊掌思维模式,通俗的说,就是“欲练此功 必先自宫”,但真的是这样吗?老婆和老娘同时掉到水里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欲练此功 必先自宫
    即使自宫 未必成功
  •   我也很喜欢北京那个城市,但是我觉得中国现在的确很土……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
  •   写的好,非常喜欢这本书。欲练此功 必先自宫,总结的挺形象的
  •   呵呵,读你的评论真是顺溜~,可比读这本书舒服多了。
  •      尚有一些问题存疑:如何看待十九世纪前期的浪漫主义艺术,歌德、席勒、华兹华斯皆以先锋姿态出现,雪莱、济慈当时也都因反传统的表达遭受不公的评价。如何理解这些先锋派与波德莱尔后的先锋派之间的关系?
    在音乐上浪漫派是在古典派架构上进行取舍的,相对来说重主题而轻结构,是反叛而非摧毁。
    文学亦如此。读过施莱格尔等人的理论就能知道,面对那个整合了哲学/文学/科学的古典架构,他们无法拿出一个破坏性的方案,态度唯有抗拒而已。
    在柏格森和亨利·詹姆斯们诞生之前,这种抗拒只能依赖读者、依赖“真诚”、依赖(既有)思维的“断片”化而非整合化。他们只是在扳动天平而不是另创造一个什么东西。比如说梅里美写卡门、写唐璜,弥尔顿写撒旦,他们是不敢违背古典主义的大秩序的。即使拜伦能嘲讽的也只是现世。很多时候,他们敢于写下那些故事也是基于社会环境允许的。
    但到了波德莱尔……啊哈,撒旦主义出现了。(摆脱了雨果那种先知调子的)底层精神,拟物和奇喻被反复用在人身上,痛苦不只是痛苦而且是享乐,他提到上帝的时候似乎只与力量有关。应该说这种强烈的个人意志本身是浪漫主义发展出来的,但这种被颠倒和重设的秩序是绝对独创性的。
    应该记住波德莱尔那句非常前瞻性的名言:诗歌写作是一种有价值的投资,但这种投资回报甚晚。他预先就明白自己的读者群会缓慢而持续地增长,这与浪漫主义那种迫不及待抓紧当下的姿态相去甚远。因为波德莱尔是一个非常清楚和在乎自己历史作用的诗人,这一点与浪漫主义者大不一样。浪漫派可以说是艺术上为了孕育现代主义所走的一段歧路,只是在传统美感上孕育出的(不自觉的)狂飙突进,而现代主义是一颗使古典主义构架“超限”和失效的炸弹。
    它的广泛、充分、深思熟虑,它被遗忘了的深邃的思想源头(希腊精神,诺斯替教派,印度和中国哲学),还有它本质上的破坏性,都不是浪漫主义先锋所能够比拟的。
    推荐本雅明那本《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给你。
  •   大谢!
  •   我就记住了“花拉夫斯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