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2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本杰明・M・弗里德曼,罗伯特・M・索洛,约翰・B・泰勒 页数:94 字数:99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大凡学过宏观经济学,没有不知道菲利普斯曲线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对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替代关系的一种经验描述。用一句中国成语来表达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想提高就业率,就必须以通货膨胀为代价,反之,要想降低通货膨胀率,可能就得冒失业率上升的风险。就业与物价水平的稳定是政策当局要实现的两大重要目标(另两大目标是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这二者之间替代关系的存在是对政策当局宏观经济管理水平的考验。 几十年来政策当局一直是以菲利普斯曲线为基础来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尽管人们对于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略有遗憾,但毕竟有一个确定的理论依据,能够明确政策行为的后果,即为了获得什么必须以什么为代价,这在政策制定上也可以算得上是次优。不过,如果看看本书中几位大牌经济学家的争论,政策制定者会陷入一片迷茫之中,因为菲利普斯曲线中所蕴含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替代关系可能并不存在,从而即便是次优也很难达到了。
内容概要
但凡学过宏观经济学的,没有不知道菲利普斯曲线的。菲利普斯曲线刻画的是通货膨胀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主要是通胀与失业之间的关联)。这一关联一直以来就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本书请出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界举足轻重的几位大家(既有老牌经济学家如加尔布雷斯、索洛,也有新锐经济学家如泰勒、曼昆、本·弗里德曼),为我们展现了一场关于菲利普斯曲线是否存在、货币当局应如何行动的精彩辩论。这场辩论,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了解到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另一方面也对当前我国中央银行的政策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简介
罗伯特·M·索洛:麻省理工学院名誉经济学教授
约翰·B·泰勒:斯坦福大学玛丽与罗伯特·雷蒙(Mary and Robert Raymond)经济学教授
本杰明·M·弗里德曼:哈佛大学威廉·约瑟夫·梅耶(William Joseph Maier)经济学教授
詹姆斯·K·加尔布雷斯: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林顿·B·约翰逊(Lyndon B.Johnson)公共事务学院及经济学教授
N·格里高利·曼昆: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威廉·普尔:布朗大学经济学教授
书籍目录
第1章 美联储应该如何谨慎行事?第2章 稳定就业与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规则 1 “无长期替代”观点 2 产出——成本变动性之间的短期替代关系 3 货币政策规则的基本原理 4 特定的利率规则 5 结论第3章 评论 1 本杰明·M·弗里德曼 2 詹姆斯·K·加尔布雷斯 3 N·格里高利·曼昆 4 威廉·普尔第4章 回应 1 罗伯特·M·索洛 2 约翰·B·泰勒第5章 答复 1 约翰·B·泰勒 2 罗伯特·M·索洛注释参考文献索引
章节摘录
第1章 美联储应该如何谨慎行事? 罗伯特·M·索洛 既然这是首次汉森论坛,并且我们这些人也都不再年轻了,我就以简单回顾阿尔文·汉森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方法作为我的开场白。我的目的不是要追述汉森思想的发展历程,而是要提出我自己的看法。我所参考的文献内容是汉森在《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问题》一书中前40页(即前面较短的四个章节)关于当时的“通货膨胀争论”的论述。汉森在当时已经有75岁高龄,所以我们可以确定地说这些论述代表了他的成熟观点。我发现,其中的观点不乏具有吸引力的真知灼见。 对那些1960年之后出生的人,或者那些在学校的课程中较少涉及通货膨胀问题的人,我有必要描述一下汉森以及其他研究者所面对的事件背景。在1955-1957年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消费者价格指数年平均上涨2.4个百分点,但是,在1958年这个衰退的年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却也上升了2.8个百分点,这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在经济衰退之时价格水平却没有下降。这就导致了关于一种新型的通货膨胀,即所谓“爬行的通货膨胀”的激烈讨论。这看起来有点怪怪的,但只足指事实,而非理论。 汉森使用当时比较流行的词汇“需求拉动”和“工资推动”来解释通货膨胀的根源。不过,他并不打算停留在理论的空谈上。他对战后每一次价格水平的上升过程进行了考察。对于1955-1957年的通货膨胀,他采用了由查尔斯·舒尔茨(charles schultze)首先提出的观点,即经济中明显存在强烈的投资扩张。生产者耐用品、金属和金属制品、工商业建筑等投资相关品的价格飞速上升。在投资品部门中,存在明显的超额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要使一般价格水平保持不变,一般来说其他商品的价格就必须下降。汉森指出,除了投资品部门,其他部门并不存在超额需求。但是,由于耐用品价格的上升,这些部门的成本也被拉动;成本的上升不仅对这些部门产品价格的下降形成了障碍,而且甚至造成了有些部门产品价格的小幅度上升。对于1958年衰退期间阻碍价格水平下降的“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汉森将其归因于“价格管理”——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价格“向下的刚性”(downward stickiness)。 在前面所提到的著作中,汉森通过一个较短的章节说明丁,19551958年的通货膨胀并没有超出20世纪早期的经济周期中价格运动的模式。其含义是,公共政策不应当反应过度。汉森认为,向下的刚性容易在经济周期波动中造成价格上升的趋势。对此,正确的处理方法足想办法“熨平”投资的波动。他推荐了一些政策工具,比如所得税税率的自动反周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增加经济的内在稳定性。类似地,从公司税角度考虑,折旧率的反周期变化也具有相似功能。他还推荐了一种瑞典曾经实行的政策。该政策允许企业从其利润中拿出一定资金用做投资储备冻结起来。当衰退来临时,企业可以将这部分投资储备解冻。国家对这部分资金的使用不征收任何税收。他也赞同实行一些收入政策,其中包括三方参加的工资谈判。 关于产出和就业的决定问题,汉森讲得十分清晰。关于通货膨胀,汉森则采用了谨慎的折中观点。汉森已经接近这样的观点,即政府只有将财政和货币政策搭配起来并使其紧缩性足够强,才能够将经济中最后的一个或者两个百分点的通货膨胀根除,但由此却造成巨大的失业成本。他绝不是一个思想过时的人。 上述对汉森的研究的回顾使我感觉有必要再做一下说明。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真实经济所处的状态(通常以失业率表示)与通货膨胀的出现、临近或前景之间的关系。在此问题的背后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即为了避免或者延迟通货膨胀的压力,我们应当在什么时候将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从扩张性的或者中性的政策转向收缩性的政策? 按照汉森的理解,宏观经济政策自然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今天,我们几乎仅仅考虑货币政策。现实性是这种选择的主要原因。选民通常更喜欢那些不会向他们征税的公共服务。这或多或少地限制了财政政策的运用并使它很容易成为一种最不重要的政治活动。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可能由于无休止的争吵而行动迟缓。 另一方面,按照金融新闻撰稿人的观点。有时候在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之间似乎存在特殊的、直接的联系。仅就基本原理而言,在短期中,货币政策通过它对名义需求的影响而发挥作用——这一点与财政政策是类似的;在长期中,货币政策则还具有分配性的作用。由此,我所能想到的惟一的直接联系就是,这种直接联系的观点成了一种在大众中流行的信念。如果公众相信在货币供应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完美的因果关系而不去注意真实经济的存在,那么,关于货币政策行为的信息将导致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的预期。这种预期将引导人们采取相应的行动,而人们行为的改变又将促成预期结果的实现从而证实预期并强化作为该预期基础的信念。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价格通货膨胀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在过去很多个世纪一直是宏观经济研究与争论的焦点。尽管这一关联对于我们理解什么样的货币政策能与不能实现目标十分关键。但关于其根本性质,人们的意见多年来一直摇摆不定。 今天,实际上每个研究货币政策的人都会意识到。与很多现代宏观经济模型的含义相反,中央银行的行为常常既会影响到通货膨胀,也会影响到实际经济活动方面的指标,如产出、失业与收入。但是,这些效应的性质与程度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 在本书中,罗伯特·M·索洛与约翰·B·泰勒发表了他们对美国货币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的两难困境的看法。评论人是本杰明·M·弗里德曼、詹姆斯·K·加尔布雷斯、N·格里高利·曼昆以及威廉·普尔。这种活跃的观点交流,既是对宏观经济学智力上的贡献,也可以为非常重要的公共政策问题提供实际的解决办法。 罗伯特·M·索洛是麻省理工学院名誉经济学教授。约翰·B·泰勒是斯坦福大学玛丽与罗伯特·雷蒙经济学教授。本杰明·M·弗里德曼是哈佛大学威廉·约瑟夫·梅耶经济学教授。 ——哈佛大学阿尔文·汉森公共政策论坛
编辑推荐
请出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界举足轻重的几位大家为我们展现了一场关于菲利普斯曲线是否存在、货币当局应如何行动的精彩辩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