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1 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兴国 页数:301 字数:308000
前言
人类迈进21世纪,全球性的科技革命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教育领域当然也不例外。网络教育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充满希望的生命力尤为引入瞩目,已经成为教育领域里突起的一支生力军。 对于网络教育,尽管目前大家看法不尽一致,但一般认为就是利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传授和学习知识的一种全新教育方式。正如现代教育制度产生于工业社会一样,正在兴起的网络教育反映了知识经济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 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理念也越来越为社会所接受。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之上的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它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一切具有学习热情、学习能力的人敞开了接受教育的大门。学校变得没有围墙,因此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适应了学习化社会里人们个性化学习、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此外,网络教育的出现对于目前仍处于精英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容概要
本教材吸收当今国内外最新的公共关系科研成果及成熟的理论,突出应用性,许多内容来自作者精心的研究和亲身的实践经验。本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最新的科研成果,而且更注重直接把理论研究成果及其精髓呈现给读者。例如,我们不是列举目前公共关系一共有多少定义,有多少理论派别,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而是点出公共关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定义,按照逻辑性的科学定义法应当怎样为公共关系下定义,科学的定义是什么。再比如,我们除了对公共关系实际工作的重要性有所交代,更注重对实际中应用最多的公共关系调查、公共关系笄、CIS设计以及如何操作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在四步工作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步“论证”,使我们策划的方案能够得到决策部门的认可,不至于胎死腹中,这是多年实践的结晶,是对理论的创新。撰写的GIS部分坚持 “五要素说”,突出实战功效。
作者简介
李兴国,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公关与广告教研室主任。社会兼职:国家职业工作委员会公关专业委员;中国公关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国际公关协会理事;北京创新思维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中央电大公共关系及劳动部公关员考试命题专家。先后担任公共关系策划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公共关系概述 学习目标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含义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要素 第三节 公共关系的基本功能 第四节 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 思考题第二章 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学习目标 第一节 公共关系前史 第二节 现代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当代公共关系概况 思考题第三章 公共关系人员及机构设置 学习目标 第一节 公共关系意识 第二节 公共关系人员 第三节 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机构 思考题第四章 公共关系的信息管理第五章 公共关系调研第六章 公共关系策划第七章 创造性思维第八章 CIS设计与名牌战略第九章 企业文化第十章 公共关系传播第十一章 公共关系活动模式第十二章 公共关系专题活动 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4.惟书本定势。指人的思维受书本知识的控制,以书本的是非为是非,按书本所讲授的模式去思考的方式。 书本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化的知识,是人类千百年经验的结晶与升华。应该说,书本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前辈们可以通过书本很方便地将自己的经验、知识、现象、思想,总之一切文化知识传递给后代,使新的一代能够从一开始就站到巨人肩膀上去继往开来,而不必每件事都重新摸索一通,从零开始。 但是书本的功效也是一分为二的。当书本给我们带来无穷好处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处理不好,同样妨碍创新思维的发展,其原因表现为三方面: 一是书本知识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书本知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经过思维加以抽象化了的东西,而不是现实存在的事物本身。书本表现的往往是一些定理,一种理想的、规范的状态。现实世界则是由无数个别事物所构成的,其中每一个事物都具有无数属性,每个事物的每个属性又不停地发生着无数的变化,已经印好的书是难以反映出这些变化的。 二是知识的专业化局限。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由于人生有限,专业的划分使人有能力把知识深入研究下去,但却造成了专而不广,使人局限在某一特定领域内。 三是对知识运用的局限。孟子讲过“尽信书不如无书”。知识本身不是力量,对知识的运用才是力量。书读得多应该有知识,但能纸上谈兵的人却往往折戟沉沙于疆场。如果形成教条主义,到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地步,那么创新思维就不可能产生出来。 因此,我们强调在学习知识时,应当了解书本与现实的差距,把书本当拐棍而不要当枷锁。
编辑推荐
比起作者以往的教材,本教材显得更加精练,是作者从事公共关系研究18年来字数最少的一本公共关系著作,不仅语言上精练,而且在章节上做了调整,完全针对公共关系的理论与实践,针对不同的对象,没有再次涉及交叉的学科、企业文化等等,也没有再列入大量的案例。因为此教材是为配合讲课而做,因此为教师的课堂发挥留下了较充分的余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