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1-4册)(董秋斯译文集)

出版时间:2004-1-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页数:1944  字数:1563000  译者:董秋斯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包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小说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战争与和平》恢弘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描写震惊世界文坛,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作家毛姆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称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Л.Н.Толстой,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西方正典》作者、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对文学拥有“狂恋

书籍目录

第一册 开头几章的注释 大事年表 章目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参考地图 一八零五年战役略图 奥斯特里齐 第二册 大事年表 章目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参考地图 一八零七年战役略图第三册 大事年表 章目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参考地图 波罗狄诺 莫斯科第四册 大事年表 章目 第十二卷 第十三卷 第十四卷 第十五卷 第十六卷 第一个总结 第二个总结译后译

章节摘录

书摘   “喝呀,你一定得把它喝光,”阿钠托尔说着把最后一杯递给彼尔“否则我不放你走!”    “不,我不喝啦!”彼尔说道,推开阿纳托尔,走向窗口去。    朵罗豪夫正握住那个英国人的手,特意对阿纳托尔和彼尔把打赌的条件一清二楚地又说一遍。    朵罗豪夫生有中等身材,卷头发,浅蓝眼睛。他大约有二十五岁。正如一般步兵军官,他不留胡子,因此他的嘴(他脸上最令人注意的部分)清楚可见。嘴的线条弯得惊人的秀美。上唇的中部形成一个锋锐的楔子,紧闭在坚定的下唇上,两个嘴角周围经常浮露着两个类似笑靥的东西;这一点,加上他那果决的、傲慢的、聪明的眼神,产生了使人不能不注意他的脸的一种效果。朵罗豪夫是一个既少资产、又无奥援的人。不过,虽然阿纳托尔用掉成万的卢布,朵罗豪夫跟他同住,所保持的地位使得凡认识他们的人,连阿纳托尔自己也在内,都尊敬他过于尊敬阿纳托尔。朵罗豪夫通晓各种赌博,也几乎常赢。他无论喝多少,永远不失去他那清醒的头脑。库拉金和朵罗豪夫在当时双双驰名于彼得堡的浪子和无赖中间。    一瓶甜酒拿来了。窗框子使人无法坐在窗外的斜坡上,两个跟班用力把它拆下来。那两个跟班显然被周围那些少爷的指挥和吵闹弄得手忙脚乱、糊里糊涂了。    阿纳托尔趾高气扬地走到窗子前。他想要打破一件东西。他推开那两个跟班,自已来拉窗框子,但是拉不动。他打破一块玻璃。    “你来试一试吧,大力士。”他转向彼尔说道。    彼尔捉住横梁,往外一拉,喀嚓一声把那个橡木框子扭下来。    “干脆拿下来吧,否则他们会以为我去扶了。”朵罗豪夫说道。    “是英国人说大话吧……是不是?好不好?”阿纳托尔说道。    “好极了。”彼尔一面说,一面看朵罗豪夫,后者手里拿着一瓶甜酒走近窗口,从那里可以看见天空的亮光,晚霞和晓光交融起来。    朵罗豪夫手里依旧拿着那瓶甜酒跳上窗台。    “听清楚!”他站在那里,对房里的人们叫道。大家都不出声    “我赌五十块金币①,”——他用法国话说道,使那个英国人可以听懂,不过他说得不大好——“我赌五十块金币……或者你愿意加到一百块吧?”他对那个英国人补充一句道。    “不要啦,五十’块吧。”英国人回答道。    “好的。五十块金币……我要瓶不离嘴地喝完一整瓶甜酒,坐在窗子外的这地方。”(他俯下去指了指窗外的斜坡),“不扶任何东西。对不对?”    “很对。”英国人说道。    阿纳托尔转向那个英国人,揪住他的外衣上的一个纽扣,向下看他——一那个英国人矮——开始用英国话把打赌的条件又对他说一遍。    “等一下!”朵罗豪夫一面叫,一面用瓶子敲窗台,以唤起大家的注意。“等一下,库拉金。听清楚!假如随便哪一个能照样做,我一定给他一百块金币。你懂吧?”    英国人点了点头,但是不做是否有意接受这次新挑战的表示。阿纳托尔不肯放过他,虽然他不断地点头表示他全懂了,阿纳托尔依旧把朵罗豪夫的话翻译成英国话。一个瘦弱的小伙子,警卫骠骑军官,那一晚上输过钱,爬上窗台,探出身子,向下看。   “*!*!*!”他从窗口向下看着入行路上的石头低声叫道。   “打住!”朵罗豪夫吆喝道,把他从窗口推开。那个小伙子笨手笨脚地向后跳进室内,被他的马刺绊得前仰后合。        朵罗豪夫把瓶子放在窗台上容易拿到的地方,然后仔细地缓缓地爬过窗口,把两条腿伸下去。他手扶着窗子的两侧,坐稳了,放下两只手,向右移一点,再向左移一点,然后拿起瓶子。虽然已经很亮了,阿纳托尔还是拿来两支蜡烛,放在窗台上。朵罗豪夫那穿着白衬衫的后背、卷发的头,从两边被蜡烛照亮。大家都聚在窗口,那个英国人站在前边。彼尔微笑着站在那里,但是不出声。一个比在场的别人年纪大的人,突然带着恐慌的愤怒的神情挤到前边去,想要抓住朵罗豪夫的衬衫。   “我说,诸位,这是胡闹!会送掉他的性命。”这个比较懂事的人说道。    阿纳托尔拦住他。   “不要碰他!你会惊了他,因而送掉他的性命。呃?……那时怎么办呢?……呃?”   朵罗豪夫转过身来,又用双手扶着来坐稳。  “假如任何人再来打搅,”他说道,他的话一字一句地从他那薄薄的闭得很紧的嘴唇中叶出来,“我一定把他抛下去。好啦!”    他这样说着又转过身子去,放开两手,拿起瓶子,举到嘴边,仰起头来,抬起那只空手来维持平衡。一个俯下身去拾破玻璃的跟班惊得呆在那里,眼睛离不开那个窗口和朵罗豪夫的背脊。阿纳托尔瞪着眼直挺挺地站在那里。那个英国人噘着嘴斜起眼睛来看。那个方才要加以拦阻的人跑到一个角上去,面对着墙躺在一张沙发上。彼尔蒙起脸来,虽然他这时满脸惊恐,却有一丝淡淡的笑容忘记退下去。万籁俱寂。彼尔移开蒙眼的手,朵罗豪夫依旧坐在原先的位置上,不过他的头仰得更后了,一直仰到他的卷发碰到他的衬衫领,那只拿瓶子的手举得越来越高,使劲使得手都颤抖起来。那个瓶子显然可见地空了下去,同进举得越来越高,他的头也就仰得越来越后。  “为什么这么久?”彼尔想道。他觉得已经超过半个钟头。突然间朵罗豪夫的脊骨向后动了一下,他的胳臂也紧张地颤抖;这就足以使他的整个身体滑下去了,因为他坐在倾斜的台坡上。他开始向下滑的时候,他的头和臂,因为用力的缘故,抖得更厉害了。一只手动了一下,好像要抓窗台了,但是并未去碰。彼尔又蒙起眼睛,心里想永远不再揭开了。突然间他觉出周围有一阵骚动。他向上一看:朵罗豪夫正仰着苍白而放光的脸站在窗台上。    “空了!”    他把瓶子抛给英国人,后者灵巧地接住。朵罗豪夫从窗台上跳下来。他喷出强烈的甜酒气。    “干得好!……漂亮!……好一个赌注!……该死啊厂声音从不同的方面发出来。    那个英国人拿出钱袋,开始数钱。朵罗豪夫皱着眉头站在那里,不说什么。彼尔跳上窗台。    “诸位,谁愿意同我打赌?我要照样干!”他突然叫道,“就是没有赌注也可以,好!叫他们拿给我一瓶酒。我一定要干。……拿一瓶酒来!”    “让他来干,让他来干。”朵罗豪夫含笑说道。    “还要怎样?你疯了吗?……没有人肯让你干!…嘿,你连在楼梯上都头晕哪!”几个人的声音叫道。    “我一定要喝,让我们来一瓶甜酒!”彼尔喊道,一面带着固执的醉酒的姿态捶桌子,一面准备爬出窗口去。    他们捉住他的两臂;但是他力气很大,凡接触他的人都被踢开去了。    “不,你们那样无论如何也制服不了他。”阿纳托尔说道,“等一下,我可以骗开他。……听清楚!我要同你打赌,不过要在明天;现在我们要去——家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一个将翻译视为“再创作”的思想者    ——董秋斯译文选集》序    凌山    (一)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文学青年,几乎都做过创作的梦:以手中的笔唤醒民众。但从这里开始,他们却戏剧性地走上别的路,据秋斯回忆,他也有这种经历。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在上海文化界兴起。当时文化界流行一种见解:应该用文艺的形式表现社会运动;要实现这个主张,非有像鲁迅这样杰出的人才不可。因此冯雪峰便动员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时常去鲁迅先生处“唠叨”,希望鲁迅写反映革命斗争的作品。当时秋斯也是他们中的一员,遂被动员去对先生说:“只要先生肯写,我们有一般朋友,可以替先生搜集材料。”鲁迅的回答大意是,写文艺作品不同写论文,专靠别人供给的材料是不行的。关于劳动阶级的生活,他只知道几十年前绍兴乡间的农民。离开故乡以后,一向在教育界做事,所接触的限于学校里的同事和学生。别的方面知道得很少,不知道所以不能写。鲁迅对创作严肃认真的态度,给秋斯留下深刻印象。秋斯曾借用陶渊明的诗句形容自已当时的个人生活:“本既不丰,又忧病继之”,对许多事不了解.就“自己取消了创作的资格”,转向翻译。当他看到有些人对生活一知半解,却在胡编乱造的时候,觉得自己未必连这样的作品也写不了,但在“内心交战的时候,便想起鲁迅先生‘不知道所以不能写’的话,也想到先生怎样重视翻译,于是就埋头来弄翻译了”。他决心“不管别人怎样看不起翻译和弄翻译的人,我还是要翻译,而且一直翻译到拿不动笔的时候。鲁迅先生最后一件未了的工作,是《死魂灵》的翻译,可以说,他是用翻译工作来结束了他的写作生涯。这件事虽然是偶然的,却增加了我不少的勇气和信心”(《鲁迅先生对我的影响》)。    视创作为无冕之王,鄙薄翻译和评论是当时文坛的一种倾向。故有一种说法:“搞不了创作的人搞翻译,搞不了翻译的人搞评论。”当年秋斯“自己取消了创作的资格”转向翻译,似印证了这种说法。不过,这与他后来几十年间笔耕不辍的几百万字译文劳作相比,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他遵从鲁迅先生的教诲,保持一个文人应有的自律与自谦吧。其实,秋斯对外国文学给中国新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有非常深刻的体会。1 931年,上海文化界为鲁迅举行五十岁生日庆祝会,秋斯充任鲁迅与美国小说家兼新闻记者史沫特莱女士的翻译,开会前几分钟,大家在院子里闲谈,史女士问秋斯,中国文化人为什么把精力和时间用于翻译外国作品,不多从事自己的创作呢?秋斯回答:“中国的文学传统与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中间有一段很远的距离,不多介绍先进国家的名著,供中国青年作家取法,中国的新文学不会凭空产生出来;就是在政治方面,我们也有很多地方要取法先进国家,道理是一样的。”随后秋斯把这一番谈话告诉鲁迅,先生点头道:“政治也是翻译。”从政治变革的角度肯定翻译的重要。后来秋斯在《鲁迅先生对我的影响》一文中又做说明:一般谈文艺和政治,都把模仿看作最要不得的行为,“诚然,世间没有哪一种名著是模仿得来的,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治是模仿成功的。不过这是论结果,不是论过程”。“落后国家若想追上先进国家,不能不先之以模仿,追到一定的程度,然后才能清算这个模仿阶段,从一般性到特殊性”。秋斯比喻说,这就像“供模仿的仿影和字帖,在初学时期显然是不可少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战争与和平(1-4册)(董秋斯译文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5条)

 
 

  •   冲着那句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去读的战争场面,人物性格情感都写的好的都没话说才看到一半,已经感觉到前边有些地方读的太草了以后一定要找时间来看第二次的
  •   大师的作品,史诗,真的很好。自认为是热爱文学的小青年都不应该错过此书。
  •   董秋思先生的译文真好,读起来真是赏心悦目,书的内容也极为吸引人,真是小说中的瑰宝。我读了版本之后,就放下了,不是读不下去,而是觉得这本书写得真是太好了,不舍得那么快把它读完,而且也觉得现在的自己没有好好欣赏这份文化瑰宝的时间与心情,不能匆匆就把这么美好的书给吞咽了,一定要细细品尝,那一定会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旅程。我读红楼梦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伟大的小说就是这样的罢!
  •   还是董秋斯版本最好!而且第一次用当当服务很不错!谢谢
  •   买这套书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多年前就读过这部小说,但是因为年纪小还不太能理解和体会到作品的精华,后来也陆续看过一些改编的影视作品,一直想找个机会重读。二是董秋斯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翻译大家,他的翻译作品生动,能保留原汁原味的作品韵味。所以在当当网上搜到这套书,一定要买。事实也证明没有错。爱不释手!
  •   这本书的大名真可谓是如雷贯耳,买之前在网上也看了一些网友的书评,最后买了董秋思的版,印刷很好,翻译的不错,是一本得潜心阅读的名著!
  •   好书,十分精致,不错。
  •   好书,只能这么说,书的价值不是我这种俗人能评价的!值得买
  •   经典,买来收藏,书的质量不错,印刷也很好,非常喜欢这套书。
  •   翻译文字优美..书得质量也很好!
  •   这是一本无论在印刷,设计和内容上都是一本值得阅读和收藏的书。我为我读到这样的书感到欣慰!
  •   包装开可以,翻译的很好,很信雅达。
  •   这本书战争场面宏大,人文思想寓意深远,使得托尔斯泰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   虽然看起来不像正版的,但也能算仿正版的了
  •   印刷和字体都不错,还配以插图,还可以。只读了一个开头,慢慢的沉浸其中。
  •   书的质量不错,货也来的蛮快的!!
  •   质量不错,但是没有标价,所以…………
  •   “战争与和平(共四册)”,这是我想买来用以收藏的一套名著,不料收到一看却令人有悔,封面有点旧,也有破损之处,这是我在贵网购书几十次中第三次遇到的事.
    希望贵网珍惜老客户的信任!书贵点可以理解,但书要新才对!
  •   我定的这套《战争与和平》,可谓是一波三折,开始给我送错了,不过还不错,在约定的时间给我换了!
  •   没看过帮朋友买的
  •   但是标出了许多法语看起来不方便
  •   有污损。不满意。
  •   纸质一点都不好,有点像盗版
  •      像这种史诗般的巨著,我们可以点评一二吗?
       的确,小说的内涵实在强大,又是出自文豪托翁之手,我等儿辈也就只能说说。
       这部小说我看的是董秋斯老先生翻译人大04年出版的,里面还有很多法文。据了解这个版本是很早就翻译出来了,而且董先生的威望和实力也不一般,虽然是二译,但行文流畅情节精彩,不失为中译版本中之精品。
       之所以说这部小说是史诗巨著,伟大的作品,是不是内容宽广,人物复杂,内涵深厚呢?以我目前学识,我还不能去评判。但单就那中译本中的四册156万字就足够我啃很久了,断断续续也算是一月读完,看个大概。想一想,1900多页正文,虽其中还有许多空白没做印刷之用,但就其内容的庞大来说,就其某些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点评来说,如果不是大家不是肚子里有货也绝对写不出这种伟大的作品的。
       下面进入正题。
       如很多序言所言,小说以四大贵族(分别是库拉金、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包尔康斯基四大贵族)为主线,写了一长串关于几大家族的事件,时间跨度虽不是很长,但所写内容着实宽广,有亲情,有爱情,有友情,有战争等,似乎很多作品也都同样涉及这些方面。但能够写到托翁高度的却少之又少。
       还记得小说开始的时候较多笔墨用在写安娜这个趋炎附势的人身上,然后就她慢慢展开有库拉金,别竺豪夫,劳斯托夫,包尔康斯基几大家族。
       托翁不愧为大家,在他描述人物时,写了很多的心理活动,神情动作,如果不是对人性理解具有深度也写就不出刻画不出那么活灵活现的,读到很多人物时,仿佛个个跃然纸上。但是涉及到相应的托翁对事件的评判时,可能由于自己的短浅,始终不大耐心草草看过权当任务完成就好。
       大家毕竟是大家,他会让每个重点用笔墨描述的人物在读者的内心里都留下深刻印象。
       先说包尔斯,此为安娜唯一的儿子,由于自身背景及经济状况经由其母安娜教导,成功塑造成功利之人,他应该怎样做才能够晋入上流社会从而稳居上流精英阶层。我们要知道,小说中的历史背景是亚历山大一世18世纪末19世纪初。不管是他随安娜有目的想得到部分遗产的重病伯爵别竺豪夫,还是后来在军营中,都是如此。为了摆脱自身不利而做种种利于自身的事,从他身上似乎可以知道利益最大化于他来说简直发挥得精彩。对于他的爱情,先有年轻时喜欢上娜塔莎,再有茱莉亚,可以说由于门户原因没能娶上娜塔莎,由于利益因素娶上继承有大量财产的茱莉亚,对娜塔莎有爱,对茱莉亚有利。友情对他来说,亦正如惯常其母教导,交友是为了利益,如开始与尼古拉·劳斯托斯交情甚深,随着自己地位的爬升后来在军营得意时亦开始显露他对尼古拉的不屑。但后来说完包尔斯与茱莉亚结婚后为何就没多少笔墨用于写他了呢?不知道,那是作者的安排,我们只能做一定猜测,或许他本身就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喽喽,何况四大贵族并无包尔斯一家,即使后来他成功借女人之手走向上流。总之,人如其母,所做之事亦可理解,毕竟人都会有不安分的心。
       劳斯托夫刚开始被描述的,除了他与桑妮亚那一段少年式爱情,在他从军的经历中,似乎是典型待出柜。之所以这样讲,这是有原因的。这我么可以从托翁笔下的在战场上的那一段,那时亚历山大大帝还很年轻,皮肤白皙,无论谁见了他保准的就是崇拜,敬仰。劳斯托夫那时见了他就好像现时北朝鲜普通大众见到金正恩般,感动得痛哭流涕,不能自已。不仅限于此,作者用了很多笔墨都在描写尼古拉对亚历山大的爱,那种超乎于崇敬却近于爱恋,所以说刚开始有点待出柜。但这显然不是重点,单就个人来说,重点是他后来历经的事。随着他阅历的增加,对事物的看法趋于理性,也逐渐成长为劳斯托夫伯爵。后来回到家,经营家里的产业让他很不能如意,甚而逃避去打猎。之后又回到军营,继续军旅生涯。再就是家里基业实在撑不下去时,退军回家,出于家族利益的考虑,在从军中就放弃了与桑妮亚的爱情,回家后,也就在战后娶了玛丽王爵。可怜的桑妮亚,无父无母无家业,也就该她寄人篱下受指挥顾全局。成家后的尼古拉管用他在军营学到那些,用在管理家务上,农奴们说好还是说不好,冷暖自知。但是确确实实他的性格在那时发生很大转变,变得古怪,和他故去的老岳父有无类似之处呢?应该有,不过岳父是折磨人。
  •     写在前面
       读罢一个月之后,我终于觉得可以坐下来,写一写这本让我不敢随意动笔的巨著了。
       刚读完时,数次打开word,试图写下只言片语,但脑海中有太多东西汹涌而出,它们侵占了我所有的思绪,让我腾不出精力好好梳理一下用文字的形式呈现下来。
       你明白那种感觉吗?就是明明有很多话要说,但却捋不出头绪,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去阐述。就像嗓子里明明有一口浓痰,但怎么也咳不出来;或者像便秘一样,明明有东西要拉出来,但怎么也拉不出来。那种感觉,难受。
       他们说,所谓名著就是知道的人永远比看过的人多,看过的人又比看懂的人多。我充其量只能算是看过的人,所以我确定自己会在某一天重新打开它,从头来过,认真做笔记,一遍不够就两遍,两遍不够就十遍,直到读懂为止。这本书,值得所有人这样去读。
       时隔一个月,当初那些奔腾的思绪大都已经消失。清晰留下的,也就四五个人物而已。他们如清澈见底的小溪水,安静地在我的脑海中流淌着,灌溉我的小思绪,当它们终于汇聚到一起时,骤然形成平静的大河,虽无波无浪,但却涤荡我的灵魂,改变我的思想。
       废话不多说,具体来说说让我记得的那四五个人吧!
      1.娜塔莎
       她是我在看书时就印象极为深刻的人,无它,因她的单纯善良纯真美好,甚至是因为她的幼稚被欺骗。我从她身上看到的,是这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
       年幼时,面对让自己心动的“情郎”,她主动索吻,甚至主动吻上去。想想吧,当我们年少时,是否也会为了爱不顾一切?是否也有那么一些时刻,为了所谓的爱情而放下矜持,去拥抱那个不解风情的傻瓜?在我看来,十五六岁是人生最纯真美好的年龄,虽然这么大时会冲动、犯傻,但长大成年时想起来却会是满满的甜蜜。
       长大一些,理智一些了,似乎开始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似乎有真正的心动了,萌动的少女急欲找到一个可以诉说情愫的人,就像娜塔莎在窗前对宋尼雅诉说自己对安德烈的好感一样。这个年纪的少女有着最为美妙的幻想,同时也都是傻里傻气的好姑娘。此时,她们的傻与痴足以迷倒无数的帅哥。
       恋爱了,关系稳定了,快要结婚了,却不得不分开一段时间。对情人的思念,因思念而产生的胡思乱想,因胡思乱想而产生的空虚无聊足以让大多数女人“疯掉”。这个时候的女人,看似沉浸在爱河之中,认定爱情应该至死不渝,但其实是最脆弱、最易被趁虚而入的时候。无它,因为这个时候的她们最寂寞,最需要有人分享对情人的思念,最需要有一个懂得倾听的人陪在身边。娜塔莎也是女人,自然不能例外。不幸的是,她碰上的是一个人渣。他出现的时间恰到好处,而且作为情场老手,对付不谙世事的姑娘简直是绰绰有余。娜塔莎坠入了他编织的情网,这就能说明她是一个坏女人吗?不不不不,在我看来,这恰恰说明我们的娜塔莎有多么善良,多么纯真。如果她同样是一个情场老手,那又怎么可能会被欺骗呢?如果她是为排遣暂时的寂寞而随便玩玩的坏女人,那压根没必要和他一起私奔。So,“完美女神”娜塔莎的这一污点,恰恰也可以看成是她的闪光点。
       至于后来她为了伤兵而和母亲争吵,祈求安德烈的原谅,和皮埃尔结婚,为他孕育孩子,这些都是一个女人所能做到最“美丽的事情”。
       行文至此,忽又想起了奥黛丽·赫本扮演的娜塔莎。不得不感叹一句,娜塔莎天生是为赫本准备的,这世间,大概只有赫本能如此完美地演绎出娜塔莎的纯真、简单。
      2.宋尼雅
       写下这个名字时,我也挺意外和纳闷儿的。那么多的配角,我为何单单对她记忆犹新,甚至要排在男主角的前面?
       闭眼想了一会儿,重新在脑海中回放了有关她的所有内容。赫然明白,原来是因为她的痴情和放手。
       粗略算一下,娜塔莎一共有过五段感情(保里斯,杰尼索夫,安德烈,阿纳托里,皮埃尔)。当然,杰尼索夫的那一段似乎并不应该算在内,但就算除去他也还有四段。
       完美的女神尚且有四段感情,可是宋尼雅呢?除了尼古拉,就只有一厢情愿的陶洛霍夫了。
       宋尼雅对尼古拉的爱,自始至终而且毫无条件。她在童年时就爱上他,直到成年依然爱着他,甚至为他而一直未嫁。这样一往情深的姑娘,大概所有男人都期望能遇到一个,然后去辜负她,伤害她。可是,天不遂人愿,这样的姑娘太少了,或者说,这样的姑娘曾经很多,因为被男人伤的太多而越来越少了。
       更难得可贵的是,宋尼雅在深情的同时,还愿意“牺牲”。其实,她原本可以抱紧尼古拉不放,凭着尼古拉的为人,并非没有娶她的可能。但是,当她察觉到他已不爱自己了,而且知道他肩负通过婚姻振兴家族的使命时,她选择了放手。我猜想,宋尼雅在做出这个决定时一定泪流成河。如果尼古拉有认真看她写的信,肯定会发现上面泪迹斑斑。但是,尼古拉没有看到她的痛,他看到的只是自己自由了。
       宋尼雅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爱一个人,又在快要收获果实时勇敢地放手。这样的女人,尼古拉没有得到她,是他个人这一生犯下的最大错误。话说回来,得到玛丽雅公爵小姐的尼古拉,无疑是家族的功臣,而且毕竟他也爱她。大概,遇到一个腰缠万贯并且自己也爱的女人时,没有几个男子会选择拒绝吧?除了神经病!
      3.皮埃尔和安德烈
       若我是一个女子,有这样两个男子供我选择,在初见时,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安德烈,可是,若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之后再做选择,那肯定会让我头疼万分。
       皮埃尔和安德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但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最起码安德烈临死之时的精神是和皮埃尔相通的。不同的是,皮埃尔通过摸索和尝试打通了自己的精神之路,而安德烈却通过死亡打通了这条路。
       我很想用具体的文字来阐明他们的精神之路到底是什么样的,但绞尽脑汁也想不好该怎么形容。还是算了,那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想要明白的人就去读书吧!
      4.库图佐夫
       是的,你没有看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最后一个人就是老态龙钟,甚至“神智不清”的库图佐夫。
       在库图佐夫身上,仁慈和残忍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他不想双军发生正面冲突,因为那意味着千百万人的流血牺牲,这是他的仁慈;他不想双军发生正面冲突,因为他明白法军会在寒冬到来之时溃不成军、尸横遍野,所以俄军需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等待,明知要有万千人丧生而不阻止,这是他的残忍。但是,别忘了,他是一军的统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的地位容不得他遍示仁慈,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说,他的“残忍”正是对自己国家的士兵最大的“仁慈”。
      5.关于历史
       历史不是一个人,而是真正的历史。
       托翁一直在强调,历史学家需要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阐述事实,而不需要告诉我们这件事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影响,这不是他们应该做的工作。
       我举双手双脚赞成这一观点。
       我们想要了解历史,是想要了解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至于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每个人都会自己分析,而且会有截然不同的分析结果,没有对与错,因为历史已经是历史,真相是无法探究的,所以所有的猜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真相。
      6.结语
       读罢《战争与和平》,才知道什么是真正伟大的小说,才知道何谓伟大的文学家。
       不得不说,在文学道路上,这是对我影响深远的一部巨著。我会用很长的时间研究它,品味它,自然还会写下很多关于它的文字。
      我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写下如它一般流传万世的文字。
  •      1. 的确太长了。也许写作的年代信息还不过剩,但放在现在,如果还是一个一个词细读,恐怕没人有这个精力。
       2. 但是这个篇幅也让结构非常宏大,一方面可以写三组主要人物,另一方面通过和平-战争-和平-战争-和平的情节(这当然是因为历史本身的编排),一步步铺陈,把气氛和人物的心理变化层层展现出来。
       3. 小说家是可以把自己分成几个人,然后探索自己的种种方面和可能性的。 本书中几个主要人物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皮埃尔和安德烈,他们体现了追求真理的两种方式,或者两种接近真理的路径——入世但严肃,出世但放荡。尼古拉这个人比较一般化。娜塔莎小萝莉的确非常可爱,不过托尔斯泰笔下的女性似乎要么太重感情,要么变成了修女一般的人物了。
       4. 让我非常佩服的一点是,虽然小说是长长的现实主义的经典,但是有许多情节和人物心理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好的小说一定不能让读者猜透,猜不透才能引人深思。比如(前文中英明无比的)拿破仑在被俘的安德烈面前显出一个猥琐的形象;比如皮埃尔试图拯救农奴,但所有的想法都造成了相反的结果。
       5. 托尔斯泰的历史哲学似乎与马克思主义非常兼容:个人不是决定历史的原因,所谓的英雄人物只是被历史条件推上去的而已;种种个体性事件合在一起推动了历史,然而背后却有某种不为人知的规律。不过按托翁的原意,也可以把规律和决定历史的因素归给上帝。我个人觉得这种历史哲学有些道理——历史绝不是几个上层人士谈判或密谋出来的;但是,有没有规律?这个规律是不是一个?到底什么是这种规律?这却很难回答,或许只能(很不牢靠地)诉诸社会科学。
       6. 有人说长长的战争描写难以卒读,可我不这么觉得,还特别去查了许多拿破仑战争、库图佐夫等人的资料。人类的历史的确惊心动魄,有时候觉得日常生活很无聊,但想想历史,就有了一种神圣感。
       7. 读这本书是因为毛姆这个大八卦。他写到了托尔斯泰本人的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之处,把众人强加给他的伟大形象剥了个干净。毛姆有一点非常正确:《战争与和平》有个神结尾——本来在战争中有各种非常表现、悟到各种人生意义的男女猪脚们,在和平年代结婚后却成了平平常常还闹小矛盾的夫妻。这的确写得棋高一着。
       8. 不知为什么,欧洲许多小说家写到的女性都那么容易爱上男猪脚,但这和我自己的感觉完全相反,真是悲剧。或许男主角都是高富帅,或许作家写东西的时候都会潜意识地突出自己(主角)的男性吸引力。
       9. 总之这部书读起来十分有收获,我也胡乱敲了一篇读书心得。
      
  •     120万字的大部头,终于啃完了,过程是愉悦的、滋滋有味的。这是一部外观看似厚重,而内在引人入胜的巨著。作者设计的时间和空间跨度如此之大,使得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情节和人物,详尽的描写丝毫没有拖沓或冗长,使读者如临其境,我有非常强烈的画面感。虽然主角都是贵族,但作者对于各阶层人物的描写非常真切;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命运与亲情、爱情、冲突、战争架构起整部作品,宏大和谐,每一处描写,我都不愿放过。除此以外,还有几点我很感兴趣。
      
      其一是作者对于军队、战争及军事的描写和评论,我从中感受到战争中的不确定性,计划与变化的矛盾,敌我势力的消长甚至有些匪夷所思,个人的渺小好似音符在时局的乐章中随势沉浮。
      
      其二是作者对于历史人物(那些所谓起关键作用的英雄或者反动者)对历史结果起决定作用这一理论的驳斥。作者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是更加普通的广大的人民,是更多看似无关的其他事件的蝴蝶效应,促使历史人物作出看似是体现个人意志、其实是受客观支配的决定,并影响着时局的发展,造成后来我们看到的历史结果。可我必须承认,对于作者在战争后期的描写中加入的这些评论,以及作为结尾的这些评论,我实在有些看不下去(结尾的评论只看了约四分之一,所以我的叙述可能不完整)。可能是因为现代人的眼光已经开阔了许多,也可能是因为我对于世界历史的无知,我目前感觉作者的这部分文字,比较拖沓,将一个并不复杂的道理讲得很绕。恕我无知(果真如此的话:)。
      
      另外是宗教、信仰的力量,在这方面我几乎没有常识,所以感觉她是那么的特别、有些迷人:)仿佛,如果没有宗教,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因为人是生来受苦的、或者说有罪的)。
      
      最后,我看的是刘辽逸的翻译版本,虽然无从比对其他人的翻译,可真心感觉很好:那么多长句,几乎扫一遍就理解了。
      
      如果因为厚重而放弃这部著作,实在可惜,看看吧,一定会有收获。
  •     
      ----------------------------------------------------------------------------------------------------------------------------------------------------------------------------
      
       1.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乔治·斯坦纳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878082/
      
       作者认为,在顶尖的小说之中,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1867-1869和《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 1871-1872和《卡拉马佐夫兄弟》1879-1880皆超过其他人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优点显而易见,一直被人探索。(http://baike.baidu.com/view/6648480.htm?tp=2_01)
      
      
       据说,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站长的家里,托尔斯泰在床头摆放了两本书《卡拉马佐夫兄弟》和蒙田的《随笔集》。
      
       两人----------------比较
      
      托尔斯泰 / 陀思妥耶夫斯基
      
      理性主义者 / 理想主义者
      
      史诗传统的最佳继承人 / 莎士比亚之后最具有戏剧大师气质的艺术家
      
      尊重理性和事实 / 对理性蔑视
      
      从历史的角度,从时间的长河的角度,观察人的命运
      
       /从同时代人的角度,从戏剧瞬时的充满活力
      的静止状态,审视人的命运
      
      眷恋土地的作家 / 典型的公民,语言领域中建筑现代大都市的大师
      
      质疑上帝的人士 / 上帝的杰出信徒
      
      在巨大的油布上创作,本人具有巨大的生命力,王者风范。
      
       / 映射对细节的忠实,思想性,本人具有超人的力量,耐受性,很大的弹性,动物般的韧性
      
      -----------------------------------------------------------------------------------------------------------------------------------------------------------------------------
      
      2. 《俄国思想家》 以赛亚·伯林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001356/
      
       “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
      
       狐狸-比如莎士比亚,刺猬-比如陀氏。
      
       托尔斯泰天生是狐狸,却自信是刺猬。
      
      -------------------------------------------------------------------------------------------------------------------------------------------------------------------------
      
      
      
      
      
      
      
      
      
      
      
      
      
      
      
      
      
      
      
      
      
      
      
      
      
      
      
  •     俄国人的名字实在太长了,在读了全书的1/4时,我才勉勉强强不再受其干扰了,也正是从此处开始,这本书开始变得好看了。这本书场面宏大,人物众多,里面没有写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皮埃尔在被俘之前,一直是个对自己、对这个社会都很困惑的人,他心地善良,但是没有生活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安德烈公爵是一位非常聪明、优秀的人,但他有时对己、对人不够宽容,这使他与娜塔莎失之交臂,也失去了自己的幸福;娜塔莎在被安德烈公爵冷落将近一年时,在受到安德烈公爵的父亲与妹妹的冷落对待后,神智不清差点与人私奔,我认为,虽然这么做不对,但她那么年轻,应该还是可以原谅的(皮埃尔就原谅了她)。他们三人都是很好的人,但皮埃尔与安德烈相比,更让人喜欢一些。这本书我很喜欢。1958年前苏联的电影拍得很好,但是在看电影之前,最好把书看完,否则你看不来里面一些细节的深意,此外,看这部电影让人有做梦的感觉。
  •     我好像感觉到了点什么有好像什么都没有
      目前的感觉是:听一个有丰富故事的老者在讲故事,但是受不了老者的某些习惯,如:吐团,反复唠叨,话语不清等等,甚至厌恶。
      
      此外,书里面充满了冠冕堂皇的正人君子,小说历史的发展也受到了他们的恩惠,不能小看他们和排斥他们,他们有存在的理由,就像安德烈和比尔一样,在精神世界一直在不停的善恶。
  •     众多的人登台了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目标
      她们有各自有各自的生活
      金钱照亮了所有人的面目
      丑恶,善良
      
      书中如此的细腻心里描写对我来说也是有启发的,窥探别人的心里可以帮助我在现实中有点用,呵呵,我刚读了一部分,继续写笔记吧
  •     波澜壮阔的经典作品,不仅仅是宏大叙事,几乎每个片段都值得拿出来反复体会。虽然说托尔斯泰此时的思想已经比较偏激执拗(也会有人觉得是幼稚)了,但这并不损害作品的魅力,或者说,托尔斯泰独特的思想更增添了小说的魅力。
  •     集中表现在第二次服役参加战斗时的内心活动,对于一个已经“死”过一次的人来说,这里的描写很难让人信服,这会大大影响阅读体验。
      
      此外,具备现代科学训练的读者也应对全书的基本立论进行质疑。
  •      托尔斯泰太厉害了。这样的鸿篇巨著,却写得如此有张力。出场人物众多,却个个刻画得入木三分,彼此的命运相互交织,写尽人生百态。战场上,从角色视角的转变,到战争局势的峰回路转,将原本以为枯燥的战争写得引人入胜,环环相扣。什么样的头脑,才能酝酿出如此伟大的作品。
  •      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听说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名,知道他有三部名扬世界的小说,而其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战争与和平》了。在刚刚上大学的时候,由于害怕自己理解力有限,所以一直不敢去想阅读这样一部,生怕开了头却遇到进退两难的局面。大三开始,在阅读了外国的几部小说之后,终于可以开始涉足。在了解中,都说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我也不知道比较中国的《红楼梦》到底怎么样,当然我过去是放弃了对于红楼的阅读,因为文言以及语言风格都让我感觉吃力,主题方面我也比较回避,毕竟是关于清朝的官家内院的儿女故事。但是对于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逃避是明显的,其次将女性平等对待也是中国小说开天辟地的一件事。《战争与和平》却是把目光放在国家的反对外来侵略与批判封建官僚体制以及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人类民主思想,人类人性的分析与批判,社会个体的爱与忧愁,青年人的创造等等上面,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时时惊叹。曾经有一个只爱好哲学的朋友跟我说,小说家没有什么用,因为伟大的人只用说出伟大的话就可以了,如果一个小说家耗费毕生精力来打造一部小说,还不如直接说出他的思想。这种看法的在我认为的错误是明显的,因为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没有自己经历生活或者深刻考察生活,说出的话又有何意义呢。
      
       在思考小说的成功之处在哪里的时候,我想起在南怀瑾百度百科看到的他的一句话,小说的人物名字是假的,但是发生的故事确实真的。而历史书上面除了名字是真的,没有一件事是真的。看到此话,我当时就觉得实在是有道理。古代的史官在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论时,难道没有粉饰。历史上只有几个流传千古的伟大帝王,那些平庸无能的帝王的正史写得那么美妙,那个故事是真的呢。即使唐太宗那样的,玄武门兵变杀兄的故事,在后人读他们的历史时感觉到的有理有据,难道没有粉饰?人性中的恶,是无可否认的,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哪能战胜常识。
      
       哲学家的话语有一家之言的成分,而小说家的故事确是在告诉我们,在那样的历史下,人们的生活活动被写成那样,我们民间的生活如今依然可以感觉到其书写的可靠。在阅读托尔斯泰另一部著作《安娜卡列尼娜》和契诃夫的中短篇小说时,我发现,沙俄贵族的生活天天在舞会聚会中度过,何等恐怖。比如,在战争与和平中,皮埃尔的夫人,埃莱娜,自从和身为伯爵的皮埃尔结婚后就天天参加舞会,然后就是各类王公贵族的宴会。书中的知识分子皮埃尔都厌倦这种生活,但是埃莱娜却永远不会,她最终死在了纸醉金迷中。《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也是在舞会中认识的弗龙斯基,他们的不容于世的爱情也是在各类舞会聚会中酝酿产生发展。契诃夫的小说,《脖子上的安娜》中的女主角更是如此。我们相信小说真实描写了那个时候的上层人物的活动,他们的遭遇以及人生的发展在我们看来是符合那个时候的社会潮流的,比如,娜塔莎的哥哥尼古拉罗斯托夫在军营的生活,以及弟弟彼佳的参军,都是我们置身其中的话可以相信的。历史的真实情景在小说家的描述中可以让我们感觉思考,让我们发现作者的用心。一个出色的小说家不需要在他的小说中议论自己的人物的命运以及成因,因为其一生的遭遇无形中已经告诉了后世的读者。一百四十年之后的我们对于小说第一主人公安德烈公爵的一生,依然会悲痛不已。他是一个追求完美以及有激情有斗志的生活的年轻人,他的父亲老公爵也同样如此。他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顽强的追求。比如,安德烈公爵在1807年进军服役的时候,他的父亲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你可以战死,但不可以让我丢脸。安德烈在年轻的时候期待成为英雄,像拿破仑一样的英雄。拿破仑年轻时候就建功立业,1804年称帝的时候后日的大文豪雨果才两岁。我们可以想见,安德烈对于人生成功的看法是多么的现实在那个时代。在他第一次负伤的时候,他在战场仰望蓝天,才发现了人世无常,功名利禄如浮云的道理。是不是感觉很熟悉,因为中国古代文人经常由此看法。托尔斯泰如此安排,合情合理合当时。安德烈遇到女主人公娜塔莎的时候,被她身上的那种人性中自然可爱的成分打动,爱上了她。怎么理解,我告诉我自己,那就是你看到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然后她的声音相貌自然的让你心醉。当然,托尔斯泰是如此安排的。这样的安排我也认为巧夺天工,为什么呢?因为安德烈公爵醉心于军功章,他要像他老爸一样威震军营,还有就是让他老爸看得起他,因为老公爵实实在在就是一个专制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作者安排安德烈公爵与娜塔莎订婚但又让娜塔莎堕落一次,而这又惹怒了安德烈。这种安排跟金庸在《神雕侠侣》对于小龙女的安排有相似的味道。因为娜塔莎出于自然,内心纯洁,在进入交际圈后被人利用然后陷入圈套,这本身是可以理解的,她被奸诈的埃莱娜的哥哥阿纳托利勾引,险些与其私奔。安德烈知道后感觉受到侮辱,放弃了与娜塔莎的婚约。在战争的最深处,也即博罗金诺会战中,安德烈身受重伤,托尔斯泰老先生给他安排的死期将近,在包扎站,安德烈见证了他的横刀夺爱这阿纳托利的死亡,他瞬间就原谅了他。为什么呢,因为国家利益民族历史大于一切啊,听说郁达夫被他妻子戴绿帽子也是这么说的,何其伟大啊。安德烈在将死之日,希望见到娜塔莎,当然,作者也圆了他的瞑目请求,在拿破仑进入莫斯科的时候,罗斯托夫伯爵一家离开莫斯科恰巧碰到了安德烈的病车,然后娜塔莎照顾了他一个月,他也安然欣然瞑目。对于作者的安排,我始终有意见,因为一个经历死亡,经历战争,爱情,毁灭重生的人,该如何生活,我很想知道。托尔斯泰为了满足自己的化身皮埃尔与娜塔莎结合而让安德烈去死,我真不愿意看到。(关于第一主人公安德烈的意见我还有很多,此处省略很多字啊。。。)
      
       书中并列的第一主人公皮埃尔也是一个大人物,他是一个私生子,但是成年的时候突然获取了巨大财富和地位,他就是 别祖霍夫伯爵。皮埃尔是安德烈的朋友,他们的感情特别深,应该可以称为真正的友谊。皮埃尔是一个花花公子,我们没有看到过他的抱负,他的努力奋斗,他就是托尔斯泰的化身,但是他是个思想者,他有很多的社会理想,他有自己的道德观,但是他的实践都是失败。他的人生就是哲学家的人生,现实让他痛苦,但是他无处藏身。书的结尾他成了娜塔莎的丈夫。
      
       书中,最最重要的女人,娜塔莎,是一个清纯的美少女,特别可爱,深得人心。关于她的文字很多,但是在这里,我不方便议论,但是我喜欢这个人物,就像我也喜欢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一样。
      
       书中的重要人物,尼古拉罗斯托夫,也花了很多笔墨,跟安德烈类似,但是尼古拉比较不自主一点,他的人生很成功。
      
       安德烈的妹妹,玛利亚公爵小姐,最终带着本属于安德烈的万贯家财成为了 罗斯托夫伯爵夫人。她和哥哥不一样,她逆来顺受,同样也获取了幸福。
      
       娜塔莎的表姐,尼古拉的初恋情人索尼娅,托尔斯泰最终让他成为了老姑娘,用意何在啊? 难道纯洁的爱情竟然必须让渡给社会物质的再分配吗(因为尼古拉娶了玛利亚公爵小姐)?
      
       皮埃尔的夫人埃莱娜以及她的父亲兄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书中还写了领导俄军打败拿破仑的库图佐夫将军,此人的思想最有意思,他从不主动出击,只是刻意不打失败的仗 。因为他相信拿破仑远征必定要失败,何必出军阻止敌人的失败呢,这完全是托尔斯泰主义。
      
       拿破仑也是重点描写的对象,不过托尔斯泰仿佛不怎么看得起他,将他描写成为了一个小人物,因为在托尔斯泰看来,人民和历史才是主导社会的主力。
      
       托尔斯泰在本书中的议论,特别多,基本上每卷每章前都有他的经典议论。比如在 第四卷第四部13节的地方,描述了皮埃尔在战后的受欢迎,作者说,原因在于皮埃尔开始承认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承认不可能用语言说服一个人改变看法。比如在1052页,作者在阐述为什么战争年代人们依旧歌舞升平的原因时说,我们之所以不喜欢印象中的国民同仇敌忾是因为我们没有想到每个人依旧有生活需求,不可能天天像北朝鲜一样剃个飞机头喊着打败美国,灭亡韩国。还有在历史的航船,行政长官在风平浪静时候总觉得是自己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殊不知其实他只是跟随历史人民的大船的前进。托尔斯泰的议论确实精辟。他说的那句,上帝喜爱残缺者的芬芳,残缺者是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那句话据说出自战争与和平,可惜我在读了一遍此书的情况下并没有看到。
      
       托尔斯泰在解释法国侵略俄国的战争的原因时不承认那是拿破仑的意志,因为他认为破轮只是一个小人物,只是历史海洋的一只破轮而已。同样,在讨论法军进入莫斯科城,莫斯科居民退出城市后莫斯科城被毁的原因时,他也说只是因为城市是由木头做成的。
      
       两百年后的我们,距离1810年已经整整200年了,历史的航船依旧前进,但是灾难和悲剧以及人性的残缺依旧随处可见。为什么呢?伟大的小说家的作品,是不是该读一下呢?而不是被问及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时喊一句战争 和平,人类的永远主题,战争 和平与爱。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