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4-0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肖前 页数:75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课题组形成了大体上一致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而实现这一伟大变革的关键就在于科学的社会实践观点的确立。为了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及其在现代条件下发展的新成果。本课题组同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及其他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直接组织和参加了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会。
作者简介
肖前,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新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开创人,湖北省沙市人,1924年7月生,2007年8月23日凌晨3时50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4岁。1944年就读于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到晋冀鲁豫解放区北方大学文教学院学习,后合并入华北大学。1947年留校工作,曾任艾思奇的行政和学术秘书。自1950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特邀成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名誉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肖前还担任北京市委政研室顾问,被收入剑桥世界知识名人录。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套在中国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学经典教科书,就是肖老一生执著追求真理的结晶。在新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此外他的主要著作还有:《哲学论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实践唯物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反思》、《新大众哲学》等。
书籍目录
前言上册 第一章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节 哲学及其社会功能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哲学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 第三节 意识对物质在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 第四节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第二节 世界的运动发展 第三节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第五章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一节 整体与部分 第二节 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 第三节 相对与绝对 第四节 原因与结果 第五节 偶然与必然 第六节 形式与内容 第七节 现象与本质 第八节 可能与现实 第六章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量变质变规律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七章 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第一节 实践和人类社会的产生 第二节 人的本质 第三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第八章 物质生产 第一节 物质生产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第二节 物质生产力 第三节 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第九章 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有机系统 ……下册 第十章 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 第十一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第十二章 科学及其社会功能 第十三章 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第十四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十五章 思维方法 第十六章 真理和价值 第十七章 文化、文明和社会进步 第十八章 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
章节摘录
早在1875年恩格斯就针对这种观点指出:“运动的不灭不能仅仅从数量上去把握,而且还必须从质量上去理解。”“转化是运动着的物质本来具有的,从而转化的条件也必然要被物质再生产出来。”“放射到太空中去的热一定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指明这一途径,将是以后自然科学的课题)转变为一种运动形式,在这种运动形式中,它能够重新集结和活动起来。”“热寂说”既然认为宇宙最后必将归于绝对静止,那么宇宙以往的不平衡的炽热状态,即原始的物质运动又是如何发生的呢?这在逻辑上必然导致宗教唯心主义,即像牛顿一样求助于上帝的神力。当代科学的发展进一步批判了“热寂说”。科学家们根据已获得一系列实验证据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指出,科学所展现的宇宙图景是同“热寂说”完全相反的。热寂说的要害在于忽视了引力场在宇宙演化中的作用。由于存在万有引力,宇宙根本没有平衡态,宇宙只能处于动态的演化过程之中,而不是静态的。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也是对热寂说的否定。它说明宇宙不是克劳修斯所设想的孤立系统,宇宙不会越来越趋向于单一、无序、完全平衡和绝对静止。物理世界是一个非稳定性和有涨落的世界,整个宇宙及其所包含的各种物质形态都是开放的动态系统。宇宙的运动不可能是一个方向,而有不同的方向,同时总是无序和有序的辩证统一。因此,宇宙永远处在运动、演化过程中,它的历史不可能有终结。 人类全部实践和科学都不断地证实,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正如恩格斯所说:“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同脱离物质的运动一样,脱离运动的物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这表明运动作为物质所固有的存在方式和属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运动的绝对性,并不意味着某种特殊运动形式是唯一的、绝对的,而是包含着各种具体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过渡和转化的无限性。因此,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辩证唯物主义还肯定了相对的静止及其意义。所谓静止是指没有发生某一特定形式的运动而言的,例如,一个物体没有位移,一个细胞没有分裂,一种社会形态没有变革,等等。相对于未出现的变化而言,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平衡、稳定)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这都是由事物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况决定的。绝对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泉源;但“动中有静”,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量度,是物质分化的前提和条件。正是由于物质在运动中存在着静止这个方面,才能形成无限多样、性质各异的事物。把运动和静止人为地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反之,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则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两者都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都是片面的、错误的。 ……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订本)》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