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美)科马克·麦卡锡 译者:尚玉明,魏铁汉
Tag标签:无
前言
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Cormae McCarthy)的《天下骏马》(All the Prettt,Horses,《边境三部曲》The Bordez·TriloDr之第一部)是我和魏铁汉先生于1997年末译出的。过后,我又与同在美国杨百翰大学任教的李笃教授着手《边境三部曲》之第二部《穿越》(The Cossing)及第三部《平原上的城市》(Cities of the Plain)的中文翻译,将这位美国现代文学巨匠之最大手笔面貌完整地呈现给了中国的文学爱好者。而根据《天下骏马》改编的电影被作为世纪末的贺岁大片于2000年圣诞节在全美1800家中心影院同时上映。我和李笃教授在美国亲临盛况,感奋不已。科马克·麦卡锡被世界文坛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北美大地已经脍炙人口,也早已由多国语言推向国际。现在,是让更多的中国读者了解他和他的作品的时候了。此时,重庆出版社决定再版这部当年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大奖”、“美国评论界图书大奖”的杰作,无疑是对中美文化交流的一次更大的促进,能让世界上数量最庞大的中国读者更多地了解美国当代文坛翘楚麦卡锡以及他的优秀西部小说。 科马克·麦卡锡于1933年出生于美国的罗得岛州,一生的经历丰富多彩,有过数次婚变。他曾就读于田纳西大学,主修文科,后来做过军人,主持过电台节目,干过汽车技师,此后便成为职业作家,遍游欧美,写下数十部小说、剧本。主要有长篇小说《看果园的人》(1965)、《外部的黑暗》(1968)、《上帝之子》(1973)、《园丁的儿子》(1977)、《沙雀》(1979)、《血色子午线》(1985)、《天下骏马》(1992)、《石匠》(1994)、《穿越》(1994)、《平原上的城市》(1998)、《老无所依》(2005)和《路》(2006)。如今,这位年逾古稀的多产作家仍然才思喷涌,耕耘不息,正在酝酿着新的题材,新的作品。 麦卡锡的小说致力于描写美国及墨西哥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经历及人生感受,因而受到广大北美读者的欢迎及评论界的赞誉。尤其是他的西部小说(以《边境三部曲》及《血色子午线》为代表),更是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坛的大师地位。这些在美墨边境地区发生的动人史诗,既有噩梦般的屠杀、令人震颤的暴力,又有优美如画的田园诗和柔细人心的安魂曲,被评论家称为“地狱与天堂的交响曲”,“是可与中世纪以来的文坛巨星但丁、爱伦·坡、麦尔维尔、福克纳、斯坦贝克的杰作相媲美的当代经典”。 麦卡锡的作品具有一种感觉和想象的力量。这种力量寓于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尤其是几位重复出现的主人公身上。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感受和探求,对于年轻生命中甘苦喜乐的真实、细致的体验,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向往,都造就了文学的力量。这种力量也孕自麦卡锡本人的生活经历及追求。尤其是他在田纳西州、得克萨斯州及墨西哥的生活。“文学作品源于直接或间接的生活。”麦卡锡的作品前期以描写美国中南部为主,后期则走人大西南,也是伴随着他生活的步履而动。他的西部小说集笔墨于几个坚忍脱俗的青年流浪者身上。这几个男性主角,带着各种程度的悟性,投身于生命的探索,情节的高潮每每伴随着神意的显示,往往与宗教启示文学并入一途。这种抽象灵性主题的出现似是作者自身思想的升华,也侧映出作者对自然世界的炽热感情及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注。在他的作品中,大自然始终是最伟大的存在。作者赋予大自然丰满而蓬勃的生命。在麦卡锡的世界里,兽类甚至日月山水都是人类的观察者。它们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地审视着人类的行为——人类的愚蠢、邪恶与残暴;它们也欣赏着人类的不朽英雄史诗,铭记着英雄们的善行义举。 麦卡锡既是思想天才,又是语言大师。他的作品是一首首丰富语域里的交响诗。尤其是在口语体极强的西部小说里,他能在小说中纯熟、确切地使用英语、西班牙语表现人物的不同文化背景,又能灵活、谐趣地驾驭俚语、土语、牛仔语言以凸现各个角色的身份、性格、教养、志趣……他的西部小说也和其他同类作品一样富有质朴、粗野的黑色幽默。他令人振奋的散文诗语言奇异地描绘了沙漠、群山、草原、河流、冷凝的风、夜间的声音、杂陈的食物、奇特的衣衫、荒僻的乡村和人欲横流的城市。他的作品可读,可听,可视,无异于一部部配以壮阔交响乐的全景电影。《天下骏马》更是以其辽阔的画卷、传奇的色彩、特殊的风土人情、惊险的牛仔遭遇、多舛的爱情故事及深刻的人生哲理引人人胜。它们充分展示了作者的笔墨天才,使麦卡锡在他的文学世界里步入新天地,取得新成就。 本书是《边境三部曲》的第一部及开创篇,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两个牛仔少年约翰·格雷迪和罗林斯不甘于大工业的侵袭及家乡牧场的丧失,从而纵马南下墨西哥,追求新田园生活的一系列甘苦交杂的经历。它在1992年的首版引起了出版界的轰动,不仅赢得了评论界的一致赞誉,而且创下了小说首版印刷190000册精装本的纪录及首版后两月内连续七次印刷的纪录,一举跃上《纽约时报》当年评出的“最畅销书”榜首并占据榜首长达21个星期。“美国国家图书大奖”评委会授予该书的荣誉状上这样写着:“无论是从文体风格还是从文学视野上看,《天下骏马》这部饱含着真心英雄传奇和壮美自然风景的杰作,都会成为读者的一段屏气止息的阅读享受。在此之前,兽类世界从未被这样赋予过特属于它们的神圣灵魂,自然风光也从未这样纯然地、令人神往地被呼唤过。这部书的牛仔少年主人公具有我们心中真正的理想人物的面容,书的本身也和骑手一样跨上了令人耳目一新、激动振奋的高度。这确实是一本经典小说。” 对于《天下骏马》,评论界有人说它具有拉里·麦克默特里的《孤独鸽》及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综合效果;更有人评价麦卡锡在《天下骏马》中的想象力比拉里·麦克默特里的更深刻,他的情调比马克·吐温的更深沉。《天下骏马》所带来的英雄传奇和自然神奇将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与黑色幽默流派巧妙结合,开启了一个文学创作的新纪元。 《边境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三部又连续保持着傲人的热销数字。《边境三部曲》的合卷本出版之后,美国各大报纸好评如潮:《旧金山纪事报》评论它为“具有本世纪最高文学成就的美国经典名著”,《纽约时报书评》称它具有“散文的神笔加上美国的原味”,《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赞美它“多么庄严而壮丽……麦卡锡所创作的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佳作,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天才作家可以向诸神挑战。” 《边境三部曲》的第二部《穿越》既是全曲的中心篇,又是《天下骏马》的姊妹篇。《穿越》着力塑造了另一个坚韧不拔的牛仔少年比利·帕勒姆,惊心动魄地描述了他在四年间三次骑马穿越美墨边境,为了追求信念和探求人生而遭遇的艰难曲折和付出的艰辛血泪。麦卡锡的写作思想在《穿越》中亦比先前有了更大的扩展。先前,他着重写人与社会,而《穿越》却全面包容了他对世界的关切,包括自然,甚至是兽类。如第一章整个就是一部可以命名为《与狼同行》的中篇小说,与福克纳的名著《熊》和麦尔维尔的《白鲸》异曲同工,三者均柔细感人! 而在《边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平原上的城市》中,《天下骏马》的主人公约翰·格雷迪与《穿越》的主人公比利·帕勒姆,经过了生活的历练,日趋成熟,共同在这部终结乐章中扮演了主角,继续着他们的人生探索,演绎出了一段又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至此,《平原上的城市》携《天下骏马》与《穿越》,三部合为一体,将这部宏大、深沉的生命交响诗推向一个不同凡响的结局。而《平原上的城市》向我们所展示的文学意象,隽永、深刻,令人难忘:“苍穹之下,荒野之上,踽踽独行的孤老牛仔……不禁使我们联想起《老人与海》中苍茫大海中的老渔夫。天、地、人,广袤,深沉,肃穆,神秘。使人产生一种对人生的艰辛短暂,对大自然的浩渺永恒的近乎宗教式的感悟与崇敬。”(摘引自李笃《平原上的城市》译者前言。) 呕心沥血近十年的《边境三部曲》终于落幕了。作为这场巨演的总编、总导,麦卡锡在历经三十多年连续不断的笔耕劳作生涯之后也感到心力交瘁,需要调适恢复、休养生息一番了。其时,麦卡锡与他的第三任妻子詹妮弗又组建了新的家庭,并且有了一个孩子。就像是军人久临沙场也需要一段安逸的民间生活来松弛自己,麦卡锡带着家人搬离了埃尔帕索这座直接给他创作灵感、让他牵肠挂肚的美墨边境城市,北迁到相对超脱一些的新墨西哥州圣菲市。但还是近近地守望着他灵魂中的故乡——大西南。 在几年的沉寂之后,我们的文坛骄子、书苑不老松又接连写出两部获奖力作,给文坛带来新的轰动。 一部是《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2005)。由美国著名编剧、导演、制片人科恩兄弟据此原著拍摄的同名影片彻底颠覆了美国西部片,一举获得了第八十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以及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小说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西南部,在与墨西哥交界的许多小镇聚集着贩毒分子,他们通过边境走私毒品进入美国市场。在这些荒凉的小镇里,正义与法律似乎完全沉睡,枪支和拳头成为在这个地方生存的通行证。老实巴交的焊工鲁埃林‘摩斯在荒野中发现几具火拼后死去的毒贩死尸,以及装着两百万美兀现金和一大包毒品的袋子。鲁埃林一时贪心,将毒品和现金据为己有。心狠手辣的毒贩头目安东发现此事,派出杀手跟踪猎杀鲁埃林。完全不明情况的鲁埃林遭遇了几场袭击之后,终于意识到自己随时可能死去。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找到了镇上的治安官,小镇上唯一的执法人员,同时也是镇上正义的代表贝尔。贝尔带着鲁埃林一路逃亡。安东这时亲自出马。这个喜欢用扔硬币决定猎物生死的杀人狂最终被命运安排要与贝尔他们决一死战。贝尔与鲁埃林在逃亡的过程中遇到重重杀机,与此同时,一切关于毒品买卖的神秘真相也渐渐大白于天下。《老无所依》读来似是一部惊悚警匪小说,但它引发了在人欲横流、物欲泛滥的现代社会里的人们对于贪欲和诚实的深思。 另一部是堪称当代经典的《路》(The Road,2006)这邵力作在2007年连续获得了第九十一届普利策最佳小说奖、最佳 “鹅毛笔奖”及美国独立书商协会Book Sense年度图书奖。因此,麦卡锡亦被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誉为“美国当代四大一流小说家之一”(其他三位为罗斯、品钦和德里罗)。根据它改编的巨片《末日危途》也紧随着被嵌上大银幕。《路》是一本语言简洁、气氛悲凉而又纯净的末日小说,讲述核武器给人类造成毁灭性打击之后的寒冬里,一位男子带着年幼的儿子穿越废墟和沙漠,亡命南方海岸寻找温暖和希望的故事。最近一些年尽管有《骇客帝国》、《惊变28天》、《人类之子》以及《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等末日电影层出不穷,但多半打着恐怖、惊险、科幻抑或漫画改编的旗号,很少能够与麦卡锡作品中仿佛真正亲身经历过末日的视角相媲美。《时代》杂志评价说:“《路》揭开了隐藏在悲伤和恐惧之下的黑色河床,灾难从未如此真实过,科马克·麦卡锡仿佛是这个即将消失的世界的最后幸存者,他把未来发生的那个时刻提早展现给我们看。”《路》是一部寓意深远的公路小说,也是一部灼热的、充满天启意味的小说。它大胆设想了世界末日的情形。对于文中的父子来说,“对方就是自己的整个世界”,爱是支撑着他们活下去的全部勇气。全书刻画的整幅可怕绝望的景象构成了人类最恶一面和最善一面的强烈对比:最终的毁灭,绝望的坚韧,以及使得父子俩在世界末日来临时活下去的坚强信念。 在这两部新作中,麦卡锡延续着海明威和福克纳的文学风格。他全心关注着人类社会的命运,在表现宏大而严肃的主题的同时也给读者以极大的阅读快感。《芝加哥论坛报》曾呼吁:“请在您的书架上空出一席之地……如果您喜爱经典小说、探求和冒险的佳作,这里有一位美国当代文学的大师、巧匠,会给您带来一流艺术享受的喜悦。” “文学是没有国界的。”真正好的作品必将以其潜在的艺术魅力深入人心,为各国读者带来无穷的精神享受。这里,我并代表魏铁汉先生向重庆出版社为《天下骏马》再版所付出的积极努力致以衷心的感谢! 祝麦卡锡的作品在中国这片广袤的文学土壤上获得蓬勃的生机。 尚玉明 2008年12月于美国盐湖城
内容概要
饱含真心英雄传奇和自然壮美风景的美国西部风情的小说杰作
西部 牛仔 田园
勇敢的人类亲近与回归大自然的瑰壮画卷
热血少年马踏天下的追梦传奇
小说之王科马克•麦卡锡最经典之作
美国国家图书奖与国家书评奖获奖作品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 译者:尚玉明 魏铁汉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美国小说家、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1933年7月出生于美国罗德岛。代表作有《血色子午线》、《边境三部曲》、《老无所依》、《路》等。《血色子午线》开启麦卡锡创作的转折点,在《纽约时报》评选的“过去25年美国最佳小说”中名列第三。《边境三部曲》引起图书界轰动,荣膺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国家书评奖。《老无所依》改编为同名电影,力夺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项重量级奖项。《路》荣获2007年普利策最佳小说奖,据其改编的电影《末日危途》引起极大轰动。这些均奠定了麦卡锡的大师地位,令其由此获誉“当代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海明威与福克纳唯一的继承者”。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约翰·格雷迪拿着布袋径直朝那匹大头驹走去。这马驹转过身小跑起来,约翰·格雷迪陪着它沿栅栏走着,拾起拖在地上的绳子,把马拉转过来。马驹站住,身子在微微颤抖着。约翰·格雷迪走到它身边,又开始和它谈起话来,然后用粗布口袋去擦拭和抚慰它。罗林斯则取来了马鞍、鞍褥和笼头。 这日,他俩用了一整天工夫驯骑这支由十六匹小马驹组成的加鞍备用马群。约翰·格雷迪先骑第一遍,罗林斯骑第二遍,直到夜里十点方才停手。星期二他们又驯了一天马。在星期三清晨,太阳还未露面,约翰·格雷迪便将第一匹马套上了鞍,向栏门骑去。 “打开门。”他说。 “我来挑一匹马上鞍,好跟着你。” “没那么多时间。” “要是那匹大头崽子把你的屁股摔成两半,你就有时间了。” “那我最好待在鞍子上。” “我得找匹好马上鞍。” “那好吧。” 约翰·格雷迪牵着罗林斯挑好的马骑出栏门,等罗林斯关好门过来上马,两人便并肩上路了。两匹野性尚未脱尽的小马驹不安地踱步侧行。 “这简直成了瞎子领着瞎子走,对吧?” 罗林斯点着头:“这就好像老丁骨瓦茨,他给我老爹干活的时候,大家都对他那个粗重的喘气声抱怨不休。他跟他们说,这样喘气总比压根儿喘不了气要强。” 约翰·格雷迪咧嘴一笑,用靴子踢了一下马腹,让它跑起来。他俩便上了路。 下午三点左右,约翰·格雷迪把这十六匹马驹又都驯骑了一遍。罗林斯在栏里忙着的时候,约翰·格雷迪便把罗林斯选中的那匹小格鲁洛骑出去遛了遛。牧场北边两英里处有一个浅水湖,湖畔的小路边长满了蒲草、柳树和野梅。就在这块景致优美的地方,那姑娘骑在黑马上从他身旁越过。 他听到身后有马蹄声,本来要转头回身看看的,但听到马儿变了步法。他一直等到那匹阿拉伯骏马和自己的马并行时才去看那女孩。她的马踏着步子,长脖子仰成优美的拱形,一只眼睛瞟着旁边的大头马驹,目光里透出的不是警惕,而是马类之间的些微反感。她骑到约翰·格雷迪身旁五英尺远的地方,转过那张轮廓优美的面庞,从正面看着他。她有一双蔚蓝色的眼睛。女孩点了点头,或者不如说她只是把头稍稍低了一下,以便看清楚他骑的是什么马。约翰·格雷迪只见她头上的阔边黑帽微微倾斜了一下,长长的黑色秀发随之轻轻飘起。然后她便从他身边骑了过去,她的马又变了步法。她的娇躯笔挺,纤细的腰肢衬着那宽宽的双肩,打马小跑着上了路,在马上显得风姿绰约。这匹大头马驹在路中心停下来,两条前腿叉开而立。它的主人坐在鞍上,痴痴地望着女孩远去的背影。他本想和她说话的,但那双眼睛在短如心跳的一瞬便永远地改变了一切。她消失在湖边的柳丛中,一群小鸟被惊了起来,带着微细的叫声从他头顶飞过。这天晚上,安东尼奥和总管来到畜栏视察这批小马驹时,约翰·格雷迪正在训练格鲁洛小马驮着罗林斯倒步走。他们很有兴趣地看着,总管还边看边剔着牙。安东尼奥试骑了两匹备好鞍子的马,让它们在畜栏中来回地跑,还令它们骤然停步。他下了马,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和总管一起去检查畜栏另一端的马匹了。罗林斯和约翰·格雷迪互相望了一眼,便把两匹马卸了鞍,把马群赶进了栏,提着鞍子和其他马具回了大房子,擦洗过后准备吃晚饭。牧人们已经在长桌旁坐定,他俩取了自己的盘子,在炉旁倒了咖啡,走到桌旁,跨过一条腿坐下。桌子中央有一陶盘玉米饼,上面还盖着毛巾。约翰·格雷迪伸手一指,想让他们递过饼子来,众人登时从桌子两边伸出了手,端起盘子传到他俩面前。这场景就像在举行什么仪式。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具有世纪最高文学成就的美国经典名著。──《旧金山纪事报》一个充满马匹、枪战与浪漫精神的现代西部,且将此一类型小说的侷限性做勇敢放肆的创新。《天下骏马》是一部真正具有有美国味的小说。──《新闻周刊》无论是从文体风格还是从文学视野上看,《骏马》这部饱含真心英雄传奇和自然风景壮观的杰作,都会是读者的一段屏气止息的阅读享受……这确实是一本经典小说。──美国国家图书奖评委会
编辑推荐
《天下骏马》编辑推荐:“小说之王”科马克•麦卡锡最经典之作,全球畅销1000万册。美国国家图书奖与国家书评奖获奖作品,西部牛仔田园,勇敢的人类亲近与回归大自然的瑰壮画卷,热血少年马踏天下的追梦传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