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美国] 大卫·利文斯顿·史密斯  页数:242  字数:180000  译者:冯伟  
Tag标签:无  

前言

面对非人化,我们能做什么?徐贲史密斯所讨论的非人化主要是“妖魔化”,而人文批判则更重视可能并无明显妖魔化的那种人的“异化”。异化是一种比妖魔化更可怕的非人化。被妖魔化的人们会愤怒、反弹和对抗,很少会加入对自己的妖魔化;但异化的人们却会由于被洗脑或麻木愚昧而参与外力和环境对他们的心灵侵腐和人格扭曲,心甘情愿地按变异的标准来自我要求。将人想象或比喻成动物(或植物)并不总是敌意或恶意的,因此并不都是妖魔化,雄鹰、骏马、青松等等都是赞誉之词。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了劝导君主,要既做狮子也做狐狸,并没有将君主妖魔化的意图,所以并不是史密斯所关心的那种非人化。但是,一个为了统治权力可以不择手段、无恶不作的君主却是政治人文意义上的“异化”。这种统治者的异化还会以其非道义的暴戾统治而造成被统治者的异化和非人化,使他们把自己当作低人一等的走狗、奴才和草民。人类学家蒙塔古(Ashley Montagu)、麦特森(Floyd Matson)在《人的非人化》( The Dehumanization of Man, 1983)中详细讨论了人文意义上的非人化(异化)。非人化是一种由于现代技术、消费主义、色情和暴力文艺、纵欲享受导致的人的堕落和变异,是一种严重侵蚀人的精神的疾病,这是“一种看不见的失调,一种精神伤害。它在最近时代里毫无抵抗地蹂躏人类,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疾病。……它既不立即致人于死命,也不造成可见的伤害,但是,它所造成的毁灭已经超过了一切有记录的瘟疫、饥荒和自然灾害,对文明社会的破坏更是无可计数。正因为如此,这种灵魂的疾病可以称作为‘启示录的第五骑士’,更简便一些的称呼便是‘非人化’。”《圣经•启示录》描绘了末日审判,“启示录”这个词因此用来指代世界末日,按“启示录”的说法,分别有骑着白、红、黑、灰四匹马的骑士,将瘟疫、战争、饥荒和死亡带给接受最终审判的人类。届时天地万象失调,日月为之变色,随后便是世界的毁灭。“非人化”这个第五骑士带来的便是人性的变异和堕落,它同样可能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和毁灭。  蒙塔古和麦特森强调,人一旦患有“非人化综合症”,就会变成“活死人”(the living dead)。他们用阿伦特(Hannah Arendt)所讨论的纳粹分子艾克曼为例来说明,人在特定的政治生活环境中会被非人化为螺丝钉和机器人。正是纳粹极权统治机器的意识形态洗脑和组织控制,使得艾克曼成为一个不能独立思考,没有道德判断,但却能高效作恶的非人。  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分析了极权统治的非人化过程,也就是她所说的三步“杀人”法。第一步是“杀法权之人”,即剥夺人的基本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摧毁人的权利,杀死他这个法权之人,这是全面宰制一个人的前提”。第二步是“杀道德之人”,使被杀者“在历史上头一次成不了烈士”,无法用“良心来作抵抗”。第三步更可怕,它杀绝人的个性思想和创造性,最终把人变成行尸走肉, “摧毁人的个性就是摧毁人的自发性,摧毁人靠自己重新开始的能力”。    他们在非人的待遇下,既没有反抗的能力,也没有反抗的意愿。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是一位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磨难的大屠杀幸存者,他在《灭顶与生还》中描绘了死亡集中营里的许多令人战栗的非人化经历。集中营里的犯人生活在非人化的环境中,不仅被德国人看守当成畜生,而且还被同为囚犯的牢头不当人地虐待。这些囚犯牢头和“特遣队”员(他们负责焚烧和清理尸体),他们的人性被极度扭曲,心甘情愿地成为德国看守的同谋,“德国人早已被灌输的理念是:这些犹太人是卑鄙的生物,德国的敌人,因此并不配拥有生命,最好应该强迫他们劳动,直至劳累而死。但他们并不这样对待特遣队的新队员——在一定程度上,党卫军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同类,现在,和他们一样是非人的禽畜,在强加的同谋中,依靠罪行的纽带,绑在同一条船上”。甚至还有更严重的自我非人化,“压迫越残酷,被压迫者就会表现出越广泛的合作意愿。这其中有着无数微妙的变化和动机:恐怖;意识形态的诱惑;对胜利者的奴态模仿;短视地渴望任何形式的权力,即使荒唐地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懦弱;还有,最后的,精明的算计,希望逃避强加的命令和秩序。人们会同时带有一种或多种动机,但无论如何,所有这些动机,都在形成灰色地带的时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极权统治下,同为受害者的人们互相监视、揭发检举、落井下石,为的是讨好谄媚他们共同的加害者。可怕的非人化所造成的这种“禽兽”行为(其实禽兽并不会有这样的行为),也许可以用生物学来解释为动物求生的自然本能,但更是极端残酷的非人环境对人的扭曲和异化结果。即使在并非如此极端的环境中,社会和政治制度也会对人有非人化的影响。德国哲学家和人类学家蒙坦布鲁克(Axel Montenbruck)从政治人文主义的角度指出,人由于对权威的机械顺从而陷入盲目和麻木的状态,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非人化。蒙坦布鲁克同样也运用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辛巴杜(Philip G. Zimbardo)和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的心理学实验。辛巴杜的监狱模拟实验(称“斯坦福监狱实验”)发现,锁住人类自由的,常常不是监狱那道有形的高墙,而是人本身对角色规范的认定所带来的心灵枷锁,这时候的人已经被异化成为非人。米尔格伦的“权威服从试验”则显示,在权威的诱导下,普通个人在不受胁迫的状态下也会自愿地进行伤害他人的行为。布拉斯(Thomas Blass)在《电醒世界的人》一书中所指出的,不加思索地服从命令和作恶是一种非人化的训练结果,是对作恶者和整个社会的严重侵害。他写道,“我们看到,并不需要有邪恶、乖戾之人,就能做出不道德和非人性之事。……米尔格伦的发现让我们对社会压力下人的可塑性变得更为敏感,让我们对个人道德的观念有了新的看法。就在我们自以为可以凭借良知解决道德难题的时候,米尔格伦的服从试验极具戏剧性地告诉我们,在那些暗含着强大社会压力的情境中,我们的道德感可以多么轻易地被践踏在脚下。”   蒙坦布鲁克强调,尊严、自由、平等、公民权利和人权是衡量一个人的完整性和人之为人的尺度,任何对这些尺度的侵犯和否定都是严重的非人化。非人化是一种制度性的暴力侵犯,侵犯一个人就是“用不公正和不人道的方法剥夺他的自由”。压制公民自由,限制公民权利,侵犯人权,这些都不仅违反宪政法治的原则,而且是严重的非人化行为。 盲目顺从权威的非人化越是严重的地方,就越是会出现对权威的神化和崇拜。普通民众越是低于人的标准,权威人物就越是超乎人的常态,他们永远英明、伟大,绝对正确,不仅是圣人,而且根本就是神人。他们常常被比喻为超人(另一种非人)的事物,如高山、大海、太阳、甘霖。这类想象和比喻都是夸张其词的崇拜、恭维和奉承,在一个理性的社会里会被当作笑话,但在一个被宣传洗脑的社会里,却会被欢欣鼓舞地接受。这两种社会中的人形成了对比,比较之下,究竟哪个社会的人在理性和心智上更具有人的特征或是被非人化了,应该是不难判断的。史密斯把“对非人化,我们能做什么”当作一个重要的问题。他是在与已故美国哲学家罗蒂(Richard Rorty)的思想对话中回答这个问题的。史密斯认为,罗蒂1993年为了国际特赦组织所作的讲座文章《人权、理性和情感》是少数直接探讨非人化问题及怎么办的文章。罗蒂认为,理性哲学,光凭有知识,不足以保证人不做非人化的事情。杰弗逊是启蒙思想家,也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独立宣言》里明白地写着“人人生而平等”,但杰弗逊却拥有黑人奴隶,是一个奴隶主。罗蒂认为可以用“情感教育”(sentimental education)来瓦解非人化,例如,比彻•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就对民众起到了这种情感教育的作用,对解放黑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讲道理不如讲故事,这是后现代主义者罗蒂一贯的主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也有其局限。我们知道,要进行任何说服工作(包括说服人不要将他人非人化),都有三个因素。第一是言之成理,用理性,有逻辑;第二个是说话人诚实恳挚,受人信赖;第三是能动人以情,促人行动。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将这三个因素分别称作为logos, ethos, pathos.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是单单依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期的说服效果。而且,人常常懂了道理也未必有所行动。罗蒂认为,单纯逻辑的说理是枯燥无味的,很难引起人们愿意被说服的意愿,逻辑对于没有兴趣被说服的人是无能为力的。他因此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所谓叙述,就是要让听众运用他们的想象,这是一种诉诸于情感的说理方式,通过说故来引导听众想象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能够感同身受的境遇。在这样的说服中,反对非人化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罗蒂对说故事的看法可以得到许多实际的印证。例如,“文革”记忆的正义观不仅是理性的,而且也是动情的,因为除了理性判断,正义观还表现为“情不自禁”的感动和同情。许多文革故事能唤起人们对非人遭遇、苦难、冤屈的同情,因为它们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一种正义是非判断。对后世之人来说,这些文革故事是他们了解文革日常生活的主要感性知识资源。这些故事对读者造成的感动和震撼,对激发反思文革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1980年代的电影《牧马人》中。当饱受冤屈的“右派分子”许灵均对与他相依为命的秀芝说“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的时候,观众感受到的就是一种令人震颤的非人化。杨显惠描写“右派”苦难的《夹边沟记事》也具有同样的动情效果。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1960年4月兰州中医院的右派高吉义被场部派往酒泉拉洋芋,装完货的最后一天,饿极了的右派们知道这个机会千载难逢,便煮熟了一麻袋洋芋,9个人一口气将160斤洋芋统通吃光,“都吃得洋芋顶到嗓子眼上了,在地上坐不住了,靠墙坐也坐不住了,一弯腰嗓子眼里的洋芋疙瘩就冒出来,冒出来还吃,站在院子里吃,吃不下去了,还伸着脖子瞪着眼睛用力往下咽。”返回途中,一名吴姓右派在颠簸下,活活胀死。高吉义也上吐下泻,和他住在一起的来自甘肃省建工局的右派工程师牛天德整个晚上都在照顾着他。第二天,高吉义醒来,看见年近六旬的牛天德竟然将他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收集起来,在其中仔细地挑拣洋芋疙瘩吃!无需理论,这一景象足以让读者看到人如何变成了非人,并对它的非正义充满了愤慨。史密斯认为,故事是根据目的而叙述的,因此说故事本身并不能解决非人化的问题。只要故事讲得好,反对非人化和主张非人化的故事都会有“情感教育”效果。因此,他提出,“为解决非人化问题,只有采取广泛的科学手段,我的目标便是为此作出辩护,因为这是唯一可能成功的手段。”(228)然而,关于非人化的心理机制和生物进化知识虽然可能有助于减少非人化,但不可能消除非人化。这是因为,任何一种知识都可能正当使用或非正当使用。就算获得了非人化进化心理的科学知识,仍然有一个如何运用这一知识的问题。这就像研究酷刑的心理学,它可以用来避免不人道的酷刑,也可以被用来“更有效”地设计和施行酷刑。非人化的心理机制和生物进化知识也可能被用来对民众进行“更有效”的洗脑宣传,蛊惑他们去仇恨和残害各种“异已族类”。从一个科学家的角度,史密斯所能希望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解决非人化的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其机制。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可行的选择”。(233)非人化固然有普遍的人类心理和认知特征,但非人化的具体构建和特征却又必定会打上特定的制度烙印。人类要更好地和平共存,让每一个人活得像人,有人的权利,实现人的价值,进行反对非人化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生物学和认知心理的科学知识也好,讲述非人化残害的故事也罢,再加上对人的价值的社会和政治人文教育,只要能有教育效果,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内容概要

本书探讨“非人化”,是一部涉及历史学、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和哲学的跨学科大众读物,阅读极富快感。
事实上,非人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极易左右个人和集体。“野兽”、“蟑螂”、“虱子”、“狗仔”、“畜生”等各式各样的骂人话在任何语言中都是高频词,人们使用这些脏词的理由也不一而足,政治、宗教、族群或性别差异等原因都可能让这些贬损他人的语言脱口而出。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将他们的同类视为低人一等的动物。
这种心理倾向,在历史上曾经导致了纳粹以道德责任的名义消灭被他们定义为劣等人的犹太人和吉普赛人、导致了卢旺达的种族灭绝,甚至导致二十世纪前的奴隶贸易,今天仍能够在加沙地带、阿富汗、利比亚等地看到它影子。事实上,除了这些重大的政治和历史事件,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城市居民对农民的歧视、大城市土著对外地人的排斥、男性对女性的暴力、还有很多人对同性恋的歧视,甚至对军事和战争的痴迷往往都根源于我们人性深处缺失的那一角,因为缺失了这重要的一角,我们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纵容自己做出不公平的判断,甚至做出极端的事情。
作者认为,人类的非人行为深植于人性之中,但他并不就此陷入对人性未来的悲观,因为在他看来,生物特征是可塑的,也就是说人性也可以变化。
本书是对人性的一个冷峻的指控。当今的人类,很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

作者简介

Dr. David Livingstone Smith
大卫·利文斯顿·史密斯
美国缅因州新英格兰大学哲学教授,同时也是该校认知科学与进化心理学研究所的创办人及主任。 已出版图书《我们为什么说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译者
冯伟,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戏剧系博士生。

书籍目录

推荐序 非人的妖魔化和异化
前言 被忽视的“非人化”
第一章 无处不在的“非人化”
第二章 非人化与人性的故事
第三章 凯列班的孩子
第四章 理性的无力
第五章 亚人类和血统神话
第六章 种族之谜
第七章 残忍的动物
第八章 人性的含混
第九章 从我们的本性出发
附录一 心理学本质主义
附录二 保罗·罗斯科的战时非人化理论
译后记 击破经验的迷墙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狗杂种,过来啊!罕尤尼斯的狗杂种都哪去了?狗东西!王八蛋!婊子养的!”阿拉伯语的羞辱性挑衅从围栏的以色列一侧响了起来,围栏另一侧是巴勒斯坦的罕尤尼斯难民营。这个难民营位于加沙地带南端,正好处在古城罕尤尼斯的外围。它收容了35000名难民,但在1948年中东战争后的100万无家可归的阿拉伯人之中,这只是一部分。到21世纪初,难民数量已猛增到6万,挤在13座污秽不堪的水泥楼群里。 这一连串的辱骂并非出自愤怒的穆斯林之口,而是从一辆以色列武装吉普车顶上的喇叭里播放出来的。《纽约时报》的记者克里斯•赫奇斯(ChrisHedges)当天正在难民营。一些巴勒斯坦的小男孩朝吉普车扔石头,虽然徒劳无功,却也表达了反抗之意。赫奇斯讲述道: 一阵手榴弹爆炸声响起。这些不足十岁的男孩子一哄而散,连滚带爬地从浓密的沙尘中逃窜出去,消失在我前方的沙丘后面。士兵的枪上装着消音器,开火时并没有声音。我看不见M-16来复枪的子弹,但却看到一个接一个倒下的瘦小身躯。随后在医院,我看到了更加惨绝人寰的一幕,他们被撕拉出来的内脏,他们的肋骨和躯干里敞开的弹孔。 四人中弹,三人幸存。其中一个名叫艾哈迈德的男孩子向赫奇斯讲述了事情的经过。“那些士兵用喇叭叫我们到围栏那边去领巧克力和钱,”他说,“去了之后他们就诅咒我们。接着又扔了一个手榴弹。我们拔腿就跑。但阿里背部中弹了。” 罕尤尼斯一直以来都是哈马斯(伊斯兰抵抗运动)的大本营。2005年秋天,以色列部队从加沙地带撤离时,所有难民营的石棉屋顶上都挂上了哈马斯鲜艳的绿色旗帜。哈马斯成立于1987年,其宗旨是将以色列人从巴勒斯坦地区驱逐出去,并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伊斯兰国家。虽然哈马斯主要致力于修建学校、医院和丰富文化活动,但却以绑架、暗杀、针对以色列平民的自杀式炸弹和火箭弹袭击等暴力事件而著称。 罕尤尼斯市长奥萨马•阿尔法拉(OsamaAlfarra)也是哈马斯的成员。当以色列从加沙地带撤军之后,他和很多巴勒斯坦人一样兴高采烈。“加沙只是个开端,”他对英国《卫报》的一位记者说,“知道怎么抓狐狸吧?要把它们的窝端了。以色列这只狐狸已从加沙逃到西岸去了,我们的抵抗将会把它连窝端掉。” 在这场冲突中,奥萨马•阿尔法拉和吉普车里的无名士兵的立场截然相反,但是,他们的态度却异乎寻常的雷同。他们都认为对方是没有人性的畜生。士兵将阿里及其同伴看作狗,而狗在犹太和伊斯兰的传统中都是不洁的动物。无独有偶,在奥萨马•阿尔法拉眼里,以色列和狐狸这种有害的动物一样,活该遭到追捕和消灭。将犹太人比作集贪婪和奸诈于一身的狡狐,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贬损手法。早在13世纪,穆斯林作家藻巴里(Al-Jaubari)就在作品《摘下选民的神秘面具》(TheChosenOne’sUnmaskingofDivineMysteries)中这样描绘犹太人: 须知这些人是最狡猾,也是最卑鄙、最虚伪和最不可信的生物。虽然表面上他们最谦卑,命运最悲惨,但实际上他们是人类中最邪恶的一分子。其本质是流氓无赖,该当天诛地灭。……看呐,他们多么狡猾,多么奸诈,多么邪恶;看看他们是如何榨取他人的钱财,如何摧毁他人的生活。

后记

习以为常的经验世界外墙内其实错综复杂,犹如一个迷宫,这是我译完《非人》的一大感受。作者是明眼人,也是一个追根究底的好事者。一路翻译下来,就像跌跌撞撞穿行经验的迷宫,发现到一堵堵遮盖真相的墙。然而作者无心与迷宫周旋并逃离出去,而是抡起知识的锤子奋力砸向迷宫的宫墙。到本书结尾处,作者总算砸倒了一些,令读者视野大开。迷宫内的破坏之声若能吸引一些同样好事的看客,并诱使他们一起来围攻这个迷惑性的东西,看清里面究竟有何玄妙,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作者在书中罗列了大量我们习以为常的经验,并一一进行了质疑。所以阅读此书,要做好时时质问自己的心理准备,切勿简单粗暴地以经验去对抗和驳斥。本书于我,除了内容,还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撕破文明的假面。一个文明就是一个充满了秘闻、造假、歪曲、神话、粉饰的迷宫。作者虽未言明,但仔细阅读会发现,本书虽然谈论的是人,但实际上不是个体的人,而是作为群体的人。作者的重点关注对象是有身份的群体(哥伦布的舰队、日耳曼民族、基督徒、胡突人、美国人、无产阶级)针对其他群体(美洲印第安人、犹太人、穆斯林、图西人、基地组织、知识分子)做出的非人化举动,而这些,无不带有强烈的文明和政治建构色彩。每一个群体背后都有一个神话,即他们高人一等。而事实上又如何呢?作者没有凭空胡思乱想,而是将考察的目光投向茹毛饮血的人类早期,投向不久前的卢旺达大屠杀。而作者发现,在相隔数百万年的时间里,人类针对敌对群体的运作方式竟然如出一辙。没有谁比谁高明。可是,人类越来越开化,本群体高人一等的神话,还在继续被建构。    在宏大的政治宣传和说教的浸淫下,当今很多西方学者都游离子西方文明至上的经验之宫外,但作者却满心疑窦,发现这一切肤浅宣传背后其实大有玄机。他在书中突出了西方文明在扩张过程中的种种恶行,也丝毫不认同某些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正义战争,而是揭露了其中并不那么“文明”的政治手段。在作者的眼中,每一种对其他群体的摧毁,无论动因如何,其宣传策略都是一致诉诸非人化,这取决于人类本身的局限性。无论是号称热爱自由民主的美国人,还是号称善良温顺的中国人,一旦需要消灭敌对者,都会戴上文明的假面,对自身恶行赋以崇高的正义性,并煽动群体来加入这种破坏。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及古代和现代的中国,但遗憾的是,作者并不通中文,否则他将会发现更多惊人的例子。而在民族情绪极易被煽动的网络时代,作为中国读者的我们,阅读此书应该也能受到警醒。    第二,认清常识的化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很多最初的概念在时间中慢慢变更,以人为的矿物质渗透最初的躯壳,虽然或许能保留原有的外形,但实际上本质已发生巨大改变,鲜活可变者已变成僵死者。这种行为的目的正是为了修筑迷宫的宫墙,让人置身于累积的、可疑的常识而不自知。本书作者带着学者式的敏锐和怀疑主义,对自身、对经典、对常规都提出了质疑,一心要透过宫墙,看看非人化背后究竟有何玄机。    本书的出发点其实是一种语言现象:为什么我们会将他人非人化?当我们不假思索地说着“蛇鼠一窝、狼狈为奸、心如蛇蝎、猪狗不如”的时候,到底有没有想过这些词汇背后暗含的内容?它们究竟是怎么回事?因为这些已成模式,便少有人会去反思。而这正是掌握话语权力者希望看到的现象。或许国内某些不假思索的学院派也会搬出他者、主体这些概念来做出简单粗暴的解释,但除了机械地照搬这些舶来的术语,又何尝知道,“他”一字在远古时期是“佗”,而“它”其实是蛇?为什么是蛇?作者在书中有所解释。    我们在认知世界的时候,原初的好奇和探索精神被强加的经验扼杀无几,而后又被看似有理的常识带入了迷宫。活在被人书写的现实中。当一切习以为常的似乎理所当然了,当我们对语言和常识见怪不怪到忘了最初的所指,经验就成了真理。而一旦依赖经验,无论谈论的是时事,是历史,还是理论,都容易犯下人云亦云的错误,并言之凿凿地说出漏洞百出的话。于是,媒体说一是一,书本说二是二,而这种盲目正是促进非人化的主观条件。在作者看来,更是导致大规模屠杀的必要条件。    第三,击破经验的迷墙。在翻译过程中,作者时时让我想起福柯和弗洛伊德等思想家。文明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建造迷宫和试图拆除迷宫的过程。人类历史中有很多思想家,或带领人们穿越迷宫,或干脆以自己独特的思想工具来破坏迷宫的墙,作者正是第二种人的追随者。他们痴迷于对经验世界的剥离和对起源的追寻,并拣了寻常人不肯走的路,一路破坏到底。如本书所述,作者的起点十分微小,但为了寻求答案,他带着原初的问题走进迷宫,面对各种障目的墙,——拿起历史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动物行为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工具,丝毫不忌讳自己门外汉的身份,平等且批判地利用已有的成果,择其有用的砸向一堵堵可能被破坏的墙。书中所见的,只是击倒的部分,而还有很多摇摇欲坠或已然裂缝的墙,作者并未提及。作者并未拘泥任何单一的工具,而是综合各家之力,也只有这样,墙才能被击穿击倒,而放在讨论中,所得的结论才可能经得起推敲,所考虑的问题才有可能全面,对事物真实面孔的把握才算接近。    作者没有考虑民族国家叙事、文明冲突这一类宏大的主题,而是揪住很多简单的概念,思考其真正的内涵。比如,什么是种族?种族从何而来?种族去向何方?而就是在类似的考量中,作者抛弃了已有的解释,重新置身历史的破烂堆,重新去敲开层层覆盖下的真实内容,从中找出人的圈改和涂抹,最后大胆得出结论:种族一说纯属子虚乌有,纯属人类的建构。当你看到新闻里各种肤色、各种发色、各种身高体型的人,以为种族只是一种说法,但又听到这样的结论,那该是何等震惊!也许艺术作品曾以隐微的方式暗示过这一点,但作者的考据更让人觉得有理有据。平心而论,译者在翻译“种族”一章时确实感到振聋发聩。至少有这么一堵墙,被作者击倒了。    作者的初衷是推倒迷宫,在原地建设一个更加开阔、开放、开明的世界,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这并非朝夕之功,好事之人任重道远。虽然全书的基调略显压抑,但作者的理想主义之光也在结尾闪烁: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非人化的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其机制。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可行的选择。为此,我们有必要将科学与人性中维持非人化冲动的方面建立起关系。我在本书中已经给出了一些建议,但我所作的只是抛砖引玉。非人化的研究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大学也好,政府也好,非政府组织也好,都应该投入时间、金钱和人才,以弄清非人化究竟是如何运作的,怎样才能阻止它。也许那时候我们就能用这种知识来创建一个比过去美好的未来:一个没有卢旺达大屠杀、没有广岛原子弹爆炸、没有最终解决的未来。    这是作者的希望,也是很多人道主义者的希望。如果有更多的人和机构加人这种“破坏性”同时具有开启意义的活动,迷宫将渐渐失去其迷惑性,变得开阔透明,让人和思想得到解放,更加自由。    本书作者博取各家研究成果,其学术视野对译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译者遇到了多个学科的各种人名和术语,翻译之时如履薄冰,不敢妄译,尽可能都查阅文献,有中文译本的著作尽可能地参考其译文甚至原文照搬,以求不混淆视听。但时间有限,加之译者才疏学浅,难保不会有所疏漏,故请各位读者利用网络和出版社,给译者以指点和批评,如此,也算不辜负作者的一片苦心。    冯伟    2012年9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史密斯提出,为了避免未来的卢旺达大屠杀与广岛原子弹爆炸,对非人化的研究应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该论点在本书中得到了绝佳的证明与强调。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警告:本书将是对你的挑战!事实上,它精彩易读,但提出了可怕的事实,你将看到人类(当然包括你我)内心普遍存在的缺角,这是让我们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的好机会。    ——戴维·巴拉什(David P.Barash)(《为什么我们会报复》的作者)    史密斯有理有据地论证了非人化根植于人类本性。……本书涉及的话题很少被研究,有趣而浅显易懂。    ——《纽约时报周日书评》(NewYork Times Sunday Book Review)    史密斯对被用于反对犹太人、美国黑人与其他“他者”的“非人化”手段——作为剥削与灭绝人类的伴随物——做出了全面的审视。    ——芭芭拉(Barbara Ehrenreich)(著名社会批评家)    我们把“自己”之外的生命存在当作异类来敌视和仇恨,还是当作己类来怜悯和爱,真正受到考验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人性。    ——徐贲

编辑推荐

《非人:为何我们会贬低、奴役、伤害他人》全面审视人类内心普遍存在的黑暗。读这本书,是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的好机会。

名人推荐

我们把“自己”之外的生命存在当作异类来敌视和仇恨,还是当作己类来怜悯和爱,真正受到考验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人性。——徐贲史密斯提出,为了避免未来的卢旺达大屠杀与广岛原子弹爆炸,对非人化的研究应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该论点在本书中得到了绝佳的证明与强调。——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警告:本书将是对你的挑战!事实上,它精彩易读,但提出了可怕的事实,你将看到人类(当然包括你我)内心普遍存在的缺角,这是让我们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的好机会。——戴维•巴拉什David P. Barash(《为什么我们会报复》的作者)史密斯有理有据地论证了非人化根植于人类本性。……本书涉及的话题很少被研究,有趣而浅显易懂。——《纽约时报周日书评》 New York Times Sunday Book Review 史密斯对被用于反对犹太人、美国黑人与其他“他者”的“非人化”手段——作为剥削与灭绝人类的伴随物——做出了全面的审视。——芭芭拉Barbara Ehrenreich(著名社会批评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非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6条)

 
 

  •   很认同徐贲老师的这句话:我们把“自己”之外的生命存在当作异类来敌视和仇恨,还是当作己类来怜悯和爱,真正受到考验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人性。小到辱骂别人,大到残杀同类,都是人性中的缺角在作怪。
  •   读过这本书后对”非人“的逻辑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实际上,这种非人的逻辑并不止在战争状态下存在,即我们用非人不仅仅侮辱的是敌人,也包含一些社会在我们身边的群体。这是一本内容让人触目惊心的书。
  •   大屠杀、战争都有非人化的影响,其实我们个人也会有意无意将他人非人化,名教授骂人、歧视农民工之类的很常见,每个人都应该反省。
  •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善良无比,当然不会去贬低、奴役、伤害别人,只是读完书后,才大汗淋漓,原来“非人化”已经深入我们骨子,要改变很难。
  •   以前从未考虑过“非人化”这个话题。读过之后,才发现,曾经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其实潜藏了自己也从未意识到的“非人化”。遇到脏兮兮的民工,我们会下意识的躲开一点儿;乘车时,售票员往往用最不耐烦的声音训斥那些手脚无措、背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工。原来我们已经熟练地运用这种“非人化”将自己自动升级为高人一等,确实应该反思。
  •   太执着自己作为人类高尚地位的人必须读这本书,人与非人,界限竟是如此模糊,可怕的是,人总会以非人手段来维持人的地位与尊严。
  •   这本书对一些公共问题以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了解读,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避免再次出现诸如灭绝种族、大屠杀之类的惨案再次发生。从非人中重新发现爱。
  •   “从人类的远古开始,征服和恐外就是非人化的普遍动机。”原来非人化竟源自于人类的欲望。相信看完全书,收获更多。
  •   非人:为何我们会贬低、奴役、伤害他人
  •   不要被“非人”这个词吓到,这里面的每个问题都有相应的案例,很好读!真的很开心能读到这样一本书。
  •   人性深处缺失的那一角
  •   非人化就在我们身边,可是国内的反思太少。
  •   正在读,不错,这本书写出了人性中的恶。
  •   一部审视人性的著作。
  •   书中的“种族”一章非常值得一读。“种族一说纯属子虚乌有,纯属人类的建构”,从未想过是有这样一种结论。
  •   深入剖析,还是挺有思想的,而且了解人性
  •   分析的很有深度 揭示了人性的深层面
  •   原本以为自己不会读如此深刻的书,也以为自己不会读完这深刻的书。但是我却一字不落的看完了,这确实是一部引人思考的书。我们该读一读这类让人思考和进步的书。书的序言写的非常精彩
  •   这本书很好的揭示了人的动物本性。推荐。
  •   很有启发性。重新认识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处理关系。
  •   这是一本很可怕的书,它尖锐的指出了我们内心中的缺陷,不过绝对让你一读再读的好书。
  •   今天开始读。
  •   这个系列的书都很好,认真读来很有收获
  •   值得重视的话题。
  •   很好的书。如果作者对中国了解更多的话,那他一定可以补充更多更鲜活的例子。大家都懂得。
  •   值得一读,引人深思。
  •   不错哦,正在读
  •   老师推荐的书,很深刻,书本身也挺精致
  •   就是虽然作者说用大众的话来说,可是不知道是不是我太笨了,还是感觉有些晦涩。
  •   看了书评买的,好书。
  •   这个系列四本书都买齐了,寒假好好看。
  •   最近开始思这方面的问题,这本书正好给了答案。书的序言很精彩。
  •   人人生而平等,只是从未实现。读读这本书,清除一下自己的意识盲点,回归相对的平等。
  •   一本分析一个人为何对待他人的态度。
  •   书的标题很好,启发性强
  •   具有很强的阅读冲击力,非常深刻,值得收藏。
  •   没看,翻译较差,看不下去
  •   还没看,简单翻阅了一下,觉得值得看
  •   值得重视的书。
  •   书中相信剖析了非人化的缘由和心理学基础,很不错,能够更加了解人的本性。
  •   这本书中的观点,是之前所没有接触过的,看后有很大的启发。作者将此观点讲的比较易读,用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非人化在我们这个时代存在,并且是非常严重的现象,也对非人化的形成做了详尽的解释,十本非常不错的书
  •   似乎是剖析人性的,信息量很大的一本书。
  •   负能量爱好者必读,正能量爱好者渗读。
  •   有启发,但较专业
  •   重庆出版社的这套书不错收全
  •   还是翻译问题,总让人觉得不顺畅。
  •   书送过来的时候有点脏,封面上有黑色的油渍,封面印刷也不好。书的内容有点意思,但是观点单一,重复叙述。
  •   买了几个月了,还没看,感觉有点黑暗
  •   翻译流畅,学术意味浓厚,很精彩!
  •   这是一本学术专著,以"非人"来解释为什么有奴隶、有灭杀印地安人、有种族灭绝。被副标题误导,以为是日常生活或办公事哲学解秘。不知这个副标题是不是原版中就有的?还是出版编辑自己加的?至于翻译,还是不错的,基本通顺,能读,尽管有些细节上生硬。但是,一位欧洲的戏剧学博士翻译一位美国的哲学教授的书,还是学术专著,不易。
  •   作者确实挺有学问,当然这里也少不了译者的功劳。但是举例的时候,有一种自说自话的感觉,而且举的例子往往都是一个意思,我不得不跳着看。可能这是西方人的通病吧,我的东方思维接受不了。
  •   喜欢社会学方面的书,看了次数后能使人开阔,不拘泥于生活中琐事,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多了几分了解和尊重
  •   哈哈。也是从一个方面了解了人与群分的意思,不过作者还是提醒读者要向前看,
  •   商品名称:非人
  •   人的异化
  •   非人的折磨来自非人的思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