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日)吉川英治 页数:371 字数:4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无须赘言,《三国志》(这里指的是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讲述的是距今大约一千八百年前的事,然而活跃在那个遥远时代的书中登场人物,似乎时至今日仍然活生生地生活在中国的各个角落--只要亲身去到中国,与那里上至政要下至庶民形形色色的众生有所接触,尤其是关系拉近了之后,便会时不时地让人感觉到其宛若三国故事中出现的某个人物,亦或至少身上有某些相通的东西。 由此可以说,《三国》那个时代的治乱兴亡依旧在现代的中国上演着,尽管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作品中的人物今日一仍旧贯还鲜活地健在于世。这么说,一点也并不过分。 《三国》中有不少篇首词和篇尾诗。 这些诗,不惟是记述了庞驳错纷的治乱兴亡的战记、故事,更具有一种令东方人血脉贲张、罡气贯虹的谐畅,音乐以及色彩。 倘使从《三国》中将这些诗赞抽掉,则这部被誉为世界级杰作的规模宏壮的作品非但读起来索然寡味,其文学价值也势将大打折扣。 正因为如此,对于《三国》这部作品,倘使生硬地进行改写或是节译,不仅会让原作的诗味荡然无存,更加堪忧的则是会怅然痛失其中最打动人心的东西。 为此,我没有选择改写或是节译,而是斗胆尝试采用最适合长篇巨制的报纸连载小说的体例来对这部作品进行进行再创作,并且在刘备、曹操、关羽、张飞以及其他一些主要人物身上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意。书中随处可见的原著中所没有的辞句和对白等,便是我的点彩之笔。 众所周知,《三国》虽然取材自中国的历史,却并不是正史。作者运笔自如地让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跃起来,走进作品中。这部作品描写了自后汉第十二代皇帝灵帝时期(公元168年前后,相当于日本成务天皇在位年代)至晋武帝灭吴的太康元年约一百十二年间的治乱兴亡,构思之宏大,舞台之辽阔,堪称在全世界的古典小说中也是无与类比的。细细数来,书中登场人物何止成百上千。加上作品中无处不在,扑面而来的旷放雄卓之豪气、凄婉哀切之情愫、慷慨悲歌之辞句、夸张幽约之谐趣、拍案三叹之激烈,娓娓道来,魅力无穷,令读者的思绪情不自禁地闪回至百年间发生在这片大地之上的种种人间浮沉与文化兴亡,转而掩卷深思,感慨不绝。 如果换一个欣赏角度来看,《三国》又可以说是一部民俗小说。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人间爱欲、道德、宗教、生活,还有作为小说主线贯穿首尾的战争这一主题以及群雄割据等等,无疑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民俗画卷,那充满朝气、奋励不止的众生相,便可以看作是以天地为舞台、伴以雄壮的音乐而上演的一出人间大戏。 由于时代变迁,原著中出现的地名与现在使用的地名当然有所差异,凡能查证而知的地名我在书中加了注释,不过仍然有不少旧地名不甚了了。至于登场人物的爵位官职等,根据字面能够推知的一仍其旧,照搬照抄。因为如果用词太过现代,则文字所具有的特殊的色彩和感觉恐会丧失殆尽。 原著现存《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国演义》以及其他数种不同流变版本。笔者没有完全依据这些版本进行简单的直译,而是各取所长,从而形成了自成一格的《三国》。回想写作这部作品时的情景,笔者一边奋笔疾书,一边脑海中情不由己闪现的却是少年时代狂读久保天随先生的《新译演义三国志》,半夜三更犹猫在灯下不忍释手,被父亲责骂并逼着上床睡觉的情景。 说起来,要想咀嚼和品味到《三国演义》的醍醐真味,莫过于阅读原著。然而如今的读者恐多会畏惮和止步于其艰涩难懂,同时考虑到一般大众所追求的阅读乐趣也是千态万状、不一而足的,故而斗胆承奉书肆之嘱,将旧作加以修订,付梓再版。 历史中的智慧 松下电器创始人 松下幸之助 听说吉川先生十二岁时遭遇家道没落,小学辍学,之后饱尝社会下层生活的辛酸,却珍惜每寸光阴,阅读文学书籍。大概就是那个时候的体验,培养了他观察人生真相、人心机微的眼光。多年以后,他陆续问世的历史小说受到众多读者喜爱,并作为国民作家在文坛上建立了不可撼动的地位,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九岁时小学辍学,在大阪船场做学徒。当时,我一边在店里值班,一边经常阅读《新书太阁记》、《猿飞佐助》等的讲谈本。这些著作中,许多都是我在了解人心、人情世故方面非常好的参考。 历史人物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中,有取之不尽的真理、教训,能给我们今日的生存以重要启迪。听凭这些埋没于历史之中是可惜的。吉川先生取材于这些历史人物所编织的轶闻,将存在于古典之中的真实,复活成了通用于今日的故事。 吉川先生留下了《三国》、《宫本武藏》、《新书太阁记》、《新平家物语》等优秀作品。这对我们而言实在是幸事。以动乱的时代为背景,描写日本人所熟知的历史人物的生活情形的众多作品,此次重新装帧,作为文库本出版了。在迎来巨大转换的今天,这个策划委实是得天时的。愿这些书广为当今年轻人所阅读。
内容概要
本书为“日本金庸”吉川英治最耀眼的巅峰杰作《三国》第二部。
作者用颇具个性的现代手法对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进行了全新演绎,简化了战争场面,巧妙地加入原著中所没有的精彩对白,着墨重点在刘、关、张、曹操等经典人物的颠覆重塑和故事情节的丰富变幻,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极大成功地脱胎换骨,将乱世群雄以天地为舞台而上演的一出逐鹿天下的人间大戏气势磅礴地书写出来。书中扑面而来的旷放雄卓之豪气、凄婉哀切之情愫、夸张幽约之谐趣,令人感慨不绝;其中的运筹与博弈、权术与诡道、用兵与驭人,则令人掩卷深思。
《三国》连载历时四年,震动了整个日本,随后由讲谈社出版单行本,畅销日本七十余年。吉川的《三国》也是日本三国文化的奠基之作,日本三国题材的漫画、动画片、电子游戏等,大都源自此书。
在日本,受吉川《三国》影响的政治家、企业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宗教人士不胜枚举。他们把《三国》奉为商战宝典、政略大全和励志奇书,从《三国》中学习处世方、成功法、组织学、领导术、战略论等。宗教思想家池田大作在《三国》的激励下,探索出自己的人生道路。只有小学文化、被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生前曾多次表示:“三国人物的智慧,是我的最好的老师。”
作者简介
吉川英治:日本大众文学泰斗,历史小说大师。生于日本神奈川县,幼年因家道中落失学,做过印刷工、修船工、画匠、记者等,仍自学不怠。三十四岁发表《鸣门秘帖》,一举成名。之后笔耕四十余年不辍。在日本,他的地位远高于《德川家康》的作者山冈庄八。曾荣获日本“国民作家”的头衔,晚年荣获日本文化勋章。去世时,有知名人士称“似乎东京都褪色了”。
吉川英治的历史小说兼具古典与现代的风味,其文清新隽永,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又如陈年好酒般历时愈久而愈见醇香。自20世纪30年代起,吉川英治先后创作了《宫本武藏》、《丰臣秀吉:新书太阁记》、《三国》、《新平家物语》、《私本太平记》等多部巨著,直到今天仍畅销民间且脍炙人口,有“百万人的文学”之美誉。其所论述的英雄人物、传奇逸事、生命造化等,皆成为家喻户晓、口耳相传的“世说新语”。吉川英治生前身后,其全集一再出版,历久不衰。
书籍目录
巫女1
绿林宫殿7
改元14
火星与金星21
二虎竞食之计28
禁酒碎杯之约33
母亲?妻子?朋友41
大江之鱼48
神亭庙53
棋逢对手57
小霸王62
日晷66
名医72
和平主义者79
新嫁娘86
盗马人93
胡琴夫人97
淯水红102
陈大夫109
高大金冠115
仲秋风雨天122
饥饿与餍足127
望梅止渴133
北客141
天下第一嗜食者147
黑风白雨159
奇计166
烦恼的攻防战174
破瓶184
白门楼始末189
许田之猎196
密缝密诏204
油情灯心210
鸡鸣220
青梅煮酒论英雄224
怕雷的人231
逃脱凶门238
伪帝的末路245
雾风250
一书能抵十万兵254
丞相旗259
抓阄262
不战不和267
奇舌书生274
擂鼓280
鹦鹉洲286
太医吉平291
美童297
是火?是人?305
小儿病患者310
刘玄德投奔冀州314
英雄相惜320
大步臣道328
破衣锦心335
白马之野341
报恩345
横渡黄河350
灯花占卜354
风传信息361
避客牌366
章节摘录
神亭庙 牛渚(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镇一带)面接长江,背靠山岳,乃要害之地,被称为长江铁门。 “孙坚之子孙策南下攻来!” 消息传来,刘繇召集众将计议,早早地向牛渚送去兵粮十万石,同时拨大军给大将张英,命其担任防备。 商议时坐在末席的太史慈主动请战:“请让我当先锋。我虽不才,但必击破敌军!” 刘繇只瞥了他一眼,一句话将他驳回去,道:“你还没有资格!” 太史慈赧颜沉默。他是个刚满三十岁的年轻人,跟随刘繇时日尚浅,属于新人。大家都看着他,眼神里透出的是“此人真是多嘴”,使他感到难堪。 张英据守牛渚要塞,在一个叫做邸阁的地方蓄兵,拉开架势,悠然等待孙策大军。 在此之前,孙策整备兵船数十艘,开出长江,舳舻相连,溯江而来。 “啊,到牛渚啦。” “敌人戒备森严哪。” “不要害怕矢风箭雨。一齐袭击对岸!” 以孙策为首,子衡、周瑜诸将站在自己的船楼上,开始指挥。 陆地上飞来的箭矢遮天蔽日。 白浪拍打船舷。 喊声逼向岸边。 “继续前进!”说时迟那时快,孙策从船头跳上陆地,劈砍着冲进敌军。 “勿伤我家公子!”其他船上也陆续跳下将士。马匹也被拉到岸上。 越过死尸,占据一尺之地;再跨过尸骸,占领数丈之地……就这样,全军渐次登岸。 这日,数孙策军中的黄盖杀敌最勇。 他发现敌将张英,道:“来呀!”拍马冲去,手起刀落,劈将下去。 “想要做甚?!”张英也是一位豪杰,大叫力战,却不敌黄盖,急忙拨马逃回自家阵中。全军败逃,决堤一般。 可是,逃到牛渚要塞一看,城门内和兵粮库一带冒起一片黑烟。 “咦……哎呀……怎么回事?” 张英正惊慌失措,要塞内有自家士兵和浓烟相伴逃出城来,异口同声叫道: “有叛徒!” “是叛徒放的火!” 火焰已经高过城墙。 张英率领到处逃命的败兵,无奈朝山岳奔去。回头看去,孙策大军乘势追击,速度惊人。 “到底是谁叛变啦?!孙策的手是何时伸到我们内部的?!” 逃进深山的张英,集合兵马小憩,刚喘上一口气,就像着了魔一样被怀疑攫住,沉思败战原因。 孙策大军获得大胜。当日之胜,对孙策而言也是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城中放火做内应的,究竟是何人?”他感到奇怪。 就在这时,城后山道上出现一簇兵马,有三百来人,钲鼓齐鸣,旗帜高举,一边下山,一边高叫:“喂--不要放箭!我们是孙将军的人--千万不要把我们错当敌人刘繇的手下啊--” 很快,人群中有两个大将似的人物走上前来,道:“让我们见孙将军!” 孙策让他们走近,细看二人。 一个是面黑有如涂漆,鼻梁粗大,虬髯浅黄,一颗尖锐犬牙紧咬着厚大嘴唇。一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充满勇猛之气的汉子。 另一个是目光明亮,眉毛浓密,个头高挑,四肢修长的大丈夫。 两人站在孙策面前,有些木然,道: “啊,第一次见哪。” “你就是孙将军?” 不懂礼貌,一声招呼,野人风貌毕露。 “你们究竟是何人?”孙策问道。 大鼻黑面的汉子首先答道:“我二人是九江浔阳湖上的湖贼头领。我叫蒋钦,字公奕,这个家伙是我的弟弟,叫周泰,字幼平。” “哦,是湖贼?” “我们泛舟湖上,以船为家,袭击扬子江上过往的商船,靠蹚江水湖水挣钱。” “我是良民的军队,让良民受苦的贼人就是我的敌人。你们光天化日之下,出现在我面前,竟是何意?” “不不。事实上,这次听说你要来此地,我就和弟弟幼平商量,我们总不能一辈子当湖贼。而且孙坚将军的儿子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人,被他讨伐可受不了。不如洗手不干湖贼,重新做个真正的人。” “噢。”孙策苦笑,又爱他们诚实。 “话虽如此,空着手说请接受我们加入也太笨了。如果立些功做见面礼,再请求接受我们当家臣,待遇也会好些。大家说,好的,干吧。前天晚上,我们翻过悬崖,爬进牛渚堡垒后山,藏起来。今天一开战,趁城里的兵马统统出城时,我们跳进城内,在城里放火,把留下来的家伙们全都杀掉……嗨,怎么样啊,大将?让我们加入旗下,使唤我们吧。” “哈哈哈哈……”孙策拍手,回顾身边的周瑜和谋士二张道,“怎么样?这些家伙倒是挺逗!可有些地方不免过分。我准许他们俩加入你们中间。你们要把他们训练成武士。” 被准加入队伍,跟随大军,二人喜形于色,面对成排的威严面容,按江湖礼仪招呼道:“嗨,有请啦,有请以后对我们好点儿啦!” 大伙儿忍俊不禁,他俩却十分认真。后来,他们夺得敌军兵粮库,召来附近小贼和无赖汉等,使孙策的兵马立即发展为四千多人。 被信为铜墙铁壁的防线堡垒,仅仅半日就被攻破。听说此事,刘繇愕然失色,道:“那里究竟还有没有我们的兵力?” 这时,张英跟败逃的兵士一起逃到零陵城,刘繇更加愤怒。 “你还有何面目活着回来,不知羞耻吗?!斩首示众!” 刘繇勃然大怒,但诸臣劝慰,张英总算保住一命。 刘繇营中动摇益甚。 于是紧急强化零陵城防守,刘繇亲到寨中,把指挥部设在神亭山南面。 孙策的四千兵马,已于前一天来到神亭山北侧。驻扎此地后数日,孙策叫来当地百姓的里长问道:“早就听说,这座山上有汉光武帝的灵庙。那庙现在还在吗?” “哎,灵庙还在,但没人祭拜啦。已经很破败了。” “灵庙在山上吗?” “山顶往下,在半山腰上。从这儿爬上去,鄱阳湖和长江就在眼下,江南江北尽收眼底。” “明白啦。” 里长回去后,张昭谏道:“祭庙也行,但可以打完仗再去嘛。” “不,我突然想去祭扫。不去心里放不下。” “那又为何?” “昨天我做了个梦。” “梦?” “光武帝站在我的枕边,对我招了招手,就消失在神亭之巅。松籁飒飒,光武帝身后放着光芒,形成彩虹。” “……可是现在,刘繇的大本营就设在山南,路上若遭遇埋伏……” “不不。我有神明护佑。我乃应神之邀前往祭神。何惧之有?!” 次日。按照约定让里长当向导,孙策骑马向山道而去。 随从中有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等十三员大将。他们各自提枪横戟,越往上爬,视野越是开阔。 绵延不绝的大陆之上,千里长江之水流过,云里来,云里去,来无源,去无终,蜿蜒悠长。沿岸无数湖沼相连,没有尽头。黄土大陆的十分之一,尽是巨大的水凼。在那黄土的多少亿分之一上,像鸟粪一样散落着部落村庄。一些村落集中起来,就是乡镇,是城市。 “啊,就是这里。” 仰见灵庙,人们下马,扫净周围落叶,献上供品。 孙策焚香,在庙前磕头,口中念念有词,祈祷道:“尊神啊!请让我继承亡父遗业吧。不日平定江东之地,一定再兴灵庙,四时祭祀不怠。” 离开灵庙后,他没有沿山道原路返回,而是准备朝南下山。诸将惊慌,提醒道:“不对。走错啦。朝那边走,就下到敌人大寨里去啦。” 棋逢对手 “没错。没错。”孙策头也不回道。 陪同诸将诧异不已,又重复道:“我们的大寨要从北面山路下……” “所以要往南面下山。都到了这里,空手而归岂不遗憾死了?!……顺便从山谷下去,越过对面的山冈,探探敌军动静再回去。”孙策这才说出意图,就连豪胆武将们都大吃一惊。 “什么?就这三十骑……” “悄悄接近,人少反而好。害怕危险的胆小鬼要回去,我也不为难他。” 话已至此,大家便不再进谏,但也无人回去。 一行下山,来到溪边饮马。再翻过一道山梁,南方平原进入眼帘。 刘繇的斥候已经在这一带布防,见状立即奔回中军指挥部急报:“一员大将,好像是孙策,到了那座山上,只有十骑人马。” “不可能!”刘繇不信。 接着,又有一个探哨来报:“正是孙策。” 刘繇仍在怀疑,道:“如此看来是个计谋。千万不要中计,不可轻举妄动。” 幕将之中,低级军官里有位年轻将校,一开始听到斥候接二连三报告时,就心痒不已,终于忍耐不住,从诸将身后跳出,叫道:“此乃天赐!怎可错过这个时机?请命让我生擒孙策!” 刘繇瞥了他一眼,道:“太史慈!又在口吐狂言!” “不是狂言。如若袖手空度此刻,干脆不要上战场好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那你就去吧!” “多谢!”太史慈行完礼,跃跃欲试,道:“准许啦!愿意去的跟我来呀!”说着一个人跳上战马,转眼间飞驰而去。 这时,在座诸将中站起一位年轻武将,道:“孙策是名副其实的骁将。不能眼看着他跑掉。”说完牵出马来,也飞驰而去。 满座尽皆大笑。 另一方面。孙策大致观察敌军布阵后,掉转马头,道:“回吧。” 这时山下有人大喊道:“休走!孙策休要逃走!” “什么人?!……” 孙策坚定地回首望去。只见太史慈横枪跃马,上得山来,问道:“孙策在否?” “孙策在此!” “哦,你便是孙策?” “然也。你是何人?” “我乃东莱太史慈是也。为手擒孙策而来。” “哈哈哈哈……好事之徒!” “跟在后面的十三骑可以一齐上!孙策,准备好了吗?!” “准备什么?” 枪对枪,一骑对一骑,火花迸溅,鏖战五十余合。观战者个个如醉如痴,看得入神。拼斗正酣,太史慈卖了个破绽,拍马便走,朝森林里奔去。孙策一边追赶,一边“嗖”的一声把枪掷向他的背后。 掷出的枪掠过太史慈的身体,咔的一声扎在地上。 太史慈一个冷战。 他一边策马继续朝林子深处跑,一边在心里思忖:“孙策其人早有所闻,但他的英武气质更胜传闻。一旦大意,可就危险啦……” 同样。孙策在他后面追赶而来,也在心里忖道:“真乃名禽!我当手擒他来,养在我的笼中。如此卓越的年轻武者怎么会为刘繇所用呢?” 想到这里,孙策故意辱道:“喂--且慢!你若是不惜名声的杂兵,我权且当做不知倒也罢了。可你既已报上东莱太史慈的大名,却又狼狈逃窜。难道不知羞耻吗?!回来!回来!若再不回来,我便终生嘲笑你,并向天下宣扬。” 太史慈仍然狂奔,好像没长耳朵。转眼绕过山岭,来到后山山麓。他拨转马头,道:“啊,孙策!追得好紧哪。你精神可嘉啊。让我们决一胜负吧。可你还有勇气与我对阵吗?” 孙策一边奔向近前,一边拔出大剑,道:“汝不过是逞口舌之能的匹夫,非真勇士也!大话出口,休得再逃!” “如此亦为口舌之徒吗?”说着,太史慈突然挺枪,直指孙策眉间。 “啊!” 孙策猛地把脸埋在战马的鬃毛之中。长枪掠过头盔,“当”的一声打在盔尖上。 “你!” 骑马作战,难在要不断调整呼吸,手心朝上拽着缰绳,既要绕到敌人背后追击,还要飞奔着贴近敌人。 太史慈却是稀世的骑马高手。说要追击尾侧,马上就能跃马转圈,从背后贴靠敌人,就像浪尖上的一只小舟捆绑着另一只小舟。 而且,他非但臂力强大,跑起马来也虚虚实实。两人打得难解难分,胜负难定。 二人大战百余合,大汗淋漓,大气直喘。 “哎--嚯!” “嘿!” 喊声在林中回荡,百兽为之躲藏,树叶纷纷掉落。孙策越战越勇,太史慈越发精悍。 孙策廿一,太史慈三十。两人年轻,体力旺盛,真是棋逢对手,命该邂逅。 “我得贴着他打!”孙策想。 “时间太长,孙策的十三骑大将追来可就麻烦啦。”这时,太史慈心里也急着要分出胜负。 “咯噔”一声,两人的脚踏相撞。看上去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嗨!” 孙策挡住突刺而来的长枪,紧抱枪柄,突然用剑劈向对方,直要把对方一劈两半。剑柄明显成了破绽,被太史慈抓住手腕。“嚯--”两人互相拉拽,你推我搡,身体从跳跃的马背上摔落在地。 奔马一身轻,飞奔而去,转眼不知去向。 一会儿扭作一团,一会儿双双分开,太史慈和孙策仍然打在一处。这时,孙策一个踉跄,太史慈拔出插在背后的短剑,往下就刺。但一转念:“不可!”便又紧紧抓住孙策的头盔不放。 “太史慈现在正在那边与敌将孙策单打独斗,不知何时分出胜负。如果马上伸出援手,定能生擒孙策。”一骑飞奔来到刘繇大寨急报。 “听令!”刘繇闻听,立即拨出兵马千余骑浩荡驰援。 金鼓隆隆,震动大地,转瞬之间,来到山下林前。 太史慈与孙策此时仍旧打在一处,气息如焰。 “糟糕!”孙策听到敌人马蹄声越来越近,急着一口气斩杀对手,太史慈的手却抓住自己的盔尖不放。 “嗯……嗯……” 孙策像狮子一样摇动头颅。然后越过太史慈的肩膀,也抓住他挂在肩上的短剑柄不放。 很快头盔拽破,掉落下来,两人就势向后摔倒。 孙策的头盔抓在太史慈手中。 太史慈的短剑也握在孙策手中。 这时,刘繇的骑兵杀到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吉川英治先生将这部中国小说加以现代日本小说化,正是借着他富有文采的文章,使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兴趣至今未衰。 ——金庸 吉川英治心中的人间主义、理想主义,是使其作品广为流传、充满魅力的主要原因。 ——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吉川英治先生的《三国》,是我在了解人心、人情世故方面非常好的参考。愿它广为当今年轻人所阅读。 ——松下幸之助(日本经营之神) 数千万的读者在吉川英治的作品中获得了安慰、鼓励和乐趣。 ——小泉信三(日本明仁天皇之师、著名经济学家) 我被吉川英治文学的博大和华丽所震惊。 ——渡边淳一(日本著名作家) 像吉川英治先生这样的大才,大概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吧。 ——司马辽太郎(日本著名作家) 在吉川英治先生的作品中,我会反复读很多遍,反复地、反复地,都读腻了地读,以致很多段落完全能背诵出来,但在每次读的时候还会涌出新的兴趣来,这就是《三国》。 ——奥野信太郎(中国文学专家) 《三国》一书是吉川英治先生最得意、创作活动最旺盛的全盛时期的代表作。 ——萱原宏一(著名出版人) 对我来说,《三国》是我很值得留恋的、充满了深刻记忆的一部书。我二十几岁时曾经贪婪地反复阅读过,当时我在日记中写道:“《三国》第三次读毕。” ——池田大作(日本著名思想家) 《三国》是吉川先生用诗情创作出来的治乱兴亡的叙事诗。 ——尾崎秀树(日本著名文艺评论家)
编辑推荐
同系列书请见:三国(第1部):桃园结义三国(第3部):孔明出山三国(第4部):刘备入川三国(第5部):出师北伐 1、畅销日本70余年的历史小说杰作 2、日本金庸吉川英治全新演绎中国古典名著,颠覆经典人物的传统形象。 3、最好看的现代小说版《三国演义》 4、经典的史书、商书、权书三合一之作,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枕边书 5、影响日本两代文学大师、思想家的人生之路,年轻人必看的人生经营书 6、金庸 松下幸之助 井上靖 司马辽太郎 川端康成 渡边淳一 敬意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