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续说红楼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刘心武  页数:26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刘心武先生研究《红楼梦》作品随笔集。共分“红楼眼神”“红楼拾珠”“红楼细处”等三个篇章,分别对红楼人物的眼神、对话进行分析和解读,反映出诗境、实境的描摹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相互映衬和交织。
  第一辑《红楼眼神》把书中几处关于人物眼神的描写拎出,道其妙处,解开人物瞬间心理,心机、智慧、无奈、隐忍,尽表世态炎凉、人事微妙、人世苍茫。可谓:闲闲无一语,无声胜有声。
  第二辑《红楼拾珠》,集中分析书中人物的精彩语言。绵里藏针,字里含情。正是:红楼话中话,惊起梦中人。
  第三辑《红楼细处》,为作者对《红楼梦》进行文本细读的心得,将《红楼》中对诗境、实境的描摹与现实社会相互映衬。书生叹世,文心雕“红”,堪称:尽说红楼真共假,笑看世上有还无。

作者简介

  刘心武: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家。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成为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之后又陆续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秦可卿之死》、《钟鼓楼》、《风过耳》、《四牌楼》等多部享誉文坛的作品。1993年他开始涉足“红学”研究,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了红学中的秦学分支。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阐述自己的研究心得,已出版《刘心武揭秘<红楼梦>》(1-4部),引发国内新的“红学”热潮。

书籍目录

自序
 辑一 红楼眼神
  下死眼
  镜内对视
  杀鸡抹脖使眼色儿
  贾政一举目
  乜斜着眼
  相对笑看
  以目相送
 辑二 红楼拾珠
  世法平等
  事若求全何所乐
  是真名士自风流
  惟大英雄能本色
小心没有过逾的
……

章节摘录

版权页:抄检大观园丑剧发生第二天,惜春“矢孤介杜绝宁国府”,尤氏被惜春抢白了一顿,怏怏地到了抱病疗养的李纨住处,没说多少话,人报“宝姑娘来了”,果然是薛宝钗到。头晚抄检,薛宝钗住的蘅芜苑秋毫未犯,理由是王善保家的提出王夫人认可的——不能抄检亲戚。但是,那又为什么不放过潇湘馆呢?难道林黛玉就不是亲戚?这些地方,曹雪芹下笔很细,虽未明点王夫人的心态,聪明的读者却可以对王夫人诛心。抄家的浩荡队伍虽然没有进入蘅芜苑,但没有不透风的墙,薛宝钗探得虚实后,第二天就来到李纨这里,说母亲身上不自在,家中可靠的女人也病了,需得亲自回去照料一事。按说从大观园撤回薛家需跟老太太、太太说明,或者去跟凤姐说明,但宝钗强调“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因此只来知会李纨,托她转告。对于宝钗的这一撤离决定,曹雪芹这样来写李纨和尤氏的眼神:“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尤氏也只看着李纨笑。”几个人一时间都无语,丫头递过沏好的面茶,大家且吃面茶。李纨和尤氏的相对笑看,那笑应是无声的浅笑,心照不宣。她们都深知宝钗的心机,真个是随处装愚、自云守拙。如果宝钗真拥有绣春囊,我们也不必拍案惊奇。书里多次写出宝钗见识丰富,高雅低俗无所不通。她如果拥有绣春囊,并不意味着她心思淫荡,她只不过是要尽可能扩大认知面罢了。她哥哥薛蟠一定是拥有许多这类淫秽物品的,她得来全不费工夫。当然,她把那东西带进大观园并失落在山石上,可能性实在太小,徐仅叟若把这一点解释圆满,恐怕也不容易。尽管如此,我觉得徐仅叟的观点仍有参考价值。书里写宝钗是有“热毒”的,她需时时吞食“冷香丸”来平衡自己的身心状态。我们可以把宝钗和二玉对比一下。宝玉、黛玉虽聪慧过人,却“五毒不识”。他们不懂仕途经济,宝玉不会使用称银子的工具而黛玉不识当票,他们坐在台下看《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却不会背其中的唱词,接触到《西厢记》的戏本他们欣喜若狂,而人家宝钗早在幼年时就把《元人百种》都浏览过了;宝玉不识绿玉斗的贵重、黛玉不知梅花雪烹茶才称上品而旧年蠲的雨水“如何吃得”……宝钗之所以能成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那种贵族家庭里的模范闺秀,不是因为她单纯、真诚、透明,而恰恰是因为她什么都知道却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说出话行出事来常常让别人心下明白却又无法点破。这是她游弋于那个社会那种环境的优势,但也使她即使获得了宝玉这个人却无法获得宝玉那颗心。宝钗来辞别,李纨、尤氏先只是相对笑看,无语应付。后来李纨才说“你好歹住一两天还进来,别叫我落不是”。这时宝钗却冒出一句很厉害的话来,叫做“落什么不是呢,这也是通共常情,你又不曾卖放了贼。”按说宝钗不该如此绵里藏针,她为什么脱口来上一句“你又不曾卖放了贼”?难道真如徐仅叟所言,她对抄检一事除了回避,还有某种微妙的心理?

编辑推荐

《刘心武续说红楼:眼神•拾珠•细处》编辑推荐:优秀作家用母语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名片”。曹雪芹和《红楼梦》,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名片”。我是中国人,我说中国话,我写中国方块字,我看中国方块字写成的书。我为自己民族有《红楼梦》这样的用方块字写成,并且记录下珍珠般的中国话的经典而自豪——谨以这最朴素的情怀,与能共鸣的读者共乐。一次是我(刘心武)讲到太虚幻境四仙姑的命名,隐含着贾宝玉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四位女性,特别是“度恨菩提”是暗指妙玉时,针对我的层层推理,夏志清高声赞扬:“精彩!”我最后强调,曹雪芹超越了政治情怀,没有把《红楼梦》写成-部政治小说,而是通过贾宝玉形象的塑造和对“情榜”的设计,把《红楼梦》的文本提升到了人文情怀的高度,这时夏老更高声地呼出了两个字:“伟大!”我觉得他是认可了我的论点,在赞扬曹雪芹从政治层面升华到人类终极关怀层面的写作高度。后来不止-位在场的人士跟我说,夏志清先生是从来不乱捧人的,甚至于可以说是一贯吝于赞同,他当众如此高声表态,是罕见的。夏先生并对采访的记者表示,听了我的两讲后,他要“重温旧梦,恶补《红楼梦》”。——刘心武刘心武当当代研红第一人,让刘心武带我们重温旧梦让曹雪芹引我们再入红楼,红迷必备、红粉必看、红痴必读的红楼解梦书,一个眼神、一粒遗珠、一处细节,与天下爱“红”人共同分享。

名人推荐

书生叹世,文心雕“红”梁莉红/文《红楼眼神》映射出当代社会世态炎凉、人事微妙,及渐行渐远的农耕文明。 刘心武不仅仅是研究者,还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出色的作家总能在社会变革或者转型期,发现最微妙的苗头,并且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作品参与到社会人格的塑造中。 王小波那曾嘲讽一些学者,“过去钻研《四书五经》,现在钻研《红楼梦》”。在读到《红楼眼神》书稿之前,曾读过刘心武先生的几个作品,四五年前读《用心去游》《红楼拾珠》等,去年读《人在胡同第几槐》,客观地说,每本读完都有些失望,是一个自负的青年人对一位盛名作家的失望。年轻人都会因冲动犯些错误——你可以把这视为我对自己行为的狡辩——我那几年曾针对那几部写过几篇书评,都是批评刘心武先生作品的。 直到近日,在金黄的落叶铺满门前草坪的时节,读刘先生新作《红楼眼神》,刚读几篇,竟被深深吸引,对一切细节忍不住反复阅读,或痴或笑,读后对自己曾经的鲁莽无知行为惭愧难当。这本书中尽现作者赤诚的心灵和真诚的话语,还体现出一位老作家的平民意识和社会关注心,或许这才是让人在浮哗之世感动的地方吧。 自清以降,“红学”研究持续温热,偶尔还掀几次高潮。研究方法也有多种:评点派、索隐派、题咏派、考据派、杂评派等,流派纷出之时,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鲁迅等大师级名人也都跻身其中,纷纷发表“红学”见解。而刘心武之所以成为“当代红学研究第一人”,主要在于他自开一派“秦学”。 而《红楼眼神》正是作者研究红学17年的精华,“秦学”代表作。在这部作品,处处可见他的心血和心得。他用平民的眼睛关注细节,解开人物瞬间心理,心机、智慧、无奈、隐忍各种细微心理,尽表世态炎凉、人事微妙,人世苍茫,洞察诗境、实境的描摹与现实社会相互映衬交织。 与其他红学研究不同,刘心武是迄今为止真正的“平民红学家”。 他的研究是面向普通通者、让普通读者能看懂的,他的关注点也是细微之处,但其内涵丰富,并且直接人物内心,甚至指向当代人现实生活,引起读者会心一笑或者暗自感叹的。比如,从贾母一句“从小儿是人都打这么过”,他发现潜在这句话背后的传统婚恋价值观念,发现男女性别权力失衡、性行为道德评判的“双重标准”——当代知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所激烈批评的那些观念习俗,刘心武是用幽默平实的语言反讽出来的。类似的细节,在《红楼眼神》中比比皆是。 此外,刘心武不仅仅是研究者,还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出色的作家总能在社会变革或者转型期,发现最微妙的苗头,并且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作品参与到社会人格的塑造中。国际知名汉学家夏志清先生从来不乱吹捧,甚至是一贯吝于赞词,但他在听了刘心武先生的两次讲座后,对刘心武予以盛赞,并对采访的记者表示,他要“重温旧梦,恶补《红楼梦》”。 刘心武的玄机是什么呢?我认为,他总能站在社会心理最敏感、公众最想表达却又无从表达的地方,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有深远内涵的思想。就像30年多前写的《班主任》那样,他用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言行,倡导新时期的参与精神,这本书自然成为一个新时期文学的标识,成为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红楼眼神》也是这样,它在不经意间,引领读者回归到曾经充满乡情之趣的传统语言中,而以俚语、谚语为特征的传统语言,正在网络时代渐渐远离我们的世界。看看这些标题,“状元榜眼难道就没有糊涂的”、“ 水晶心肝玻璃人”、“ 牛不吃水强按头”、“ 蝎蝎蜇蜇老婆汉像”、“ 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 黑母鸡一窝儿”、“ 自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在对农耕文明渐行渐远心生喟叹之余,眼前还会浮现出年迈的祖父祖母坐在村头大树下给孩子们讲故事,耳边会听到乡民们活灵活现的语言和声调,也许还有农人牵牛、赶鸡、挑水的声音——只要你愿意想象,你可以合上书,任凭自己的心绪在任意的时空往返。 师心独造——对经典的“经典”解读王瑜/文中国文坛的尴尬处境已是“路人皆知”,且不说创造经典,“何为经典”就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们对经典真的难以言喻,举例来说,《红楼梦》自诞生以来,“红学”家与流派何其多也,但是谁能说自己对它了解多少呢? 70年代以《班主任》开反思文革风气之先的老作家刘心武,这几年刚刚因创立“红学”中的“秦学”分支而红透大江南北,近日又出版了近几年来的研红、探红心得——《红楼眼神》,然而刘先生仍赫然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为自己治学的座右铭,小心求证,向世人昭示着“复归经典”的谦虚心态,并在书中向国人首次披露自己在国外“弘红”的令人啼笑皆非而又肃然起敬的经历。 纵然如此,刘先生仍然反复声明,本书只是撷取了《红楼梦》中人物的几个眼神、几句俗语、口头禅而已。它绝非“开辟鸿蒙”的钥匙,因为纵然是王国维、蔡元培、胡适等人,也都不过是从某一角度解读《红楼梦》。本书实在不堪与之相比,它既没有引西方哲学释中国之情感、伦理世界,也没有轻易将文中人物的行为与历史事件相比附,更没有对某种善本进行实证主义的考据,它充其量,只是选择了青年男女之间、父子之间会有的几种眼神内涵,几句北方劳动人民的俚语,以及几个近乎消逝的物事等,来绾结全书。 然而刘先生的魅力就在这里,作家的直觉式颖悟再次彰显了他的“独眼”与“毒眼”,令人想见其昔日风采。反思风潮发轫、创“秦学”、读“眼神”,这一系列活动无不带有刘心武式的“师心独造”。 虽然如此,刘先生对“经典”是虔敬的,尽管他在现代作家中占有一席之位。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阅读《红楼梦》这一经典时,刘心武先生做到了。为了弄清“黑母鸡一窝儿”是什么意思,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询问了许多农村老大娘;为了见识狱神庙,他寻遍河南河北,终于在河南内乡见到;为了弄清“羊角灯”,他切萝卜煮羊角,终于在北京琉璃厂见到了真品……特别是在英国“弘红”期间,他竟在英国的大学校园里一一询问路过的学生是否读过《红楼梦》,而为了比较,他又在北大、清华的校园里问学子们是否读过莎士比亚,被人当成疯子。而老先生的这一切,只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中国是有经典的。 作为诸多的“红楼书系”,《红楼眼神》是毫不起眼的;作为众多的“红学家”,刘心武先生也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然而,就本书而言,刘心武先生将中国传统的“春秋笔法”式解读,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欧美“新批评”派提倡的“细读文本”结合,又从一个平凡人的人道主义关怀出发,对《红楼梦》中的个别言行举止进行抽丝剥茧、条分缕析般的“解剖”,其角度“独家所有”,其态度严谨求实,如果此书能打动某位读者“走近经典,读点经典”,则刘先生幸甚,中国文学幸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刘心武续说红楼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刘心武续说红楼是一部经典读物。
  •   《红楼梦》之谜被大家传得纷纷攘攘,每一位研究者都有自己的一套解读,虽然本人不是什么专家,但以一个外行人看热闹的角度,刘心武先生的分析暂时能说服我,去接受、去细读。期待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探究,碰撞文学火花。
  •   刘心武不去考据而踏实的研究红楼本身,文章耐看的更多
  •   另一种眼光看红楼,新鲜。
  •   草根红学家解梦之书,贴近民众.
  •   小时候看第五回,描写秦的卧室,就产生了很大的疑问,红学专家们的解释,我不能接受。刘的探疑倒是合我的口味。其实,我也不是很尊崇刘的观点,只是看不惯那些自以为是红学的研究所的专家们。他们拿着国家的津贴开研讨会,外加看我们看不到的书,结果呢?还不是一帮献媚的文人,真是斯文扫地到家了。不但他们自己丢知识分子的脸,还要打压这些不在体制内的观点,凭什么!!!!!!!!!
  •   此书我很喜欢,建议喜欢红学的读者,值得珍藏。
  •   刘老师加油啊,把红学发扬光大!!!
  •   书挺好,快递服务非常差劲,竟然让我自己去取货而且还出言不逊,无语……
  •   内容很好,小孩看得很认真,并做了很多记录,看来真得值得拥有。
  •   非常值得一看的书,很好!
  •   喜欢红学,也喜欢刘心武的书
  •   简短而富有哲理
  •   刘心武当代研红第一人
    让刘心武带我们重温旧梦,让曹雪芹引我们再入红楼。
    红迷必备,红粉必看,红痴必读的红楼解梦书!
    一个眼神,一粒遗珠,一处细节,与天下爱红之人共享!
    优秀作家用母语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名片”。
    曹雪芹和《红楼梦》,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名片”。
    我是中国人,我说中国话,我写中国方块字,我看中国方块字写成的书。我为自己民族有《红楼梦》这样的用方块字写成,并且记录下珍珠般的中国话的经典而自豪谨以这最朴素的情怀,与能共鸣的读者共乐。
    一次是我(刘心武)讲到太虚幻境四仙姑的命名,隐含着贾宝玉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四位女性,特别是“度恨菩提”是暗指妙玉时,针对我的层层推理,夏志清高声赞扬:“精彩!”我最后强调,曹雪芹超越了政治情怀,没有把《红楼梦》写成一部政治小说,而是通过贾宝玉形象的塑造和对“情榜”的设计,把《红楼梦》的文本提升到了人文情怀的高度,这时夏老更高声地呼出了两个字:“伟大!”我觉得他是认可了我的论点,在赞扬曹雪芹从政治层面升华到人类终极关怀层面的写作高度。
    后来不止一位在场的人士跟我说,夏志清先生是从来不乱捧人的,甚至于可以说是一贯吝于赞词,他当众如此高声表态,是罕见的。夏先生并对采访的记者表示,听了我的两讲后,他要“重温旧梦,恶补《红楼梦》”。
    刘心武
    显示全部 隐藏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刘心武先生研究《红楼梦》作品随笔集。共分“红楼眼神”“红楼拾珠”“红楼细处”等三个篇章,分别对红楼人物的眼神、对话进行分析和解读,反映出诗境、实境的描摹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相互映衬和交织。
    第一辑《红楼眼神》把书中几处关于人物眼神的描写拎出,道其妙处,解开人物瞬间心理,心机、智慧、无奈、隐忍,尽表世态炎凉、人事微妙、人世苍茫。可谓:闲闲无一语,无声胜有声。
    第二辑《红楼拾珠》,集中分析书中人物的精彩语言。绵里藏针,字里含情。正是:红楼话中话,惊起梦中人。
    第三辑《红楼细处》,为作者对《红楼梦》进行文本细读的心得,将《红楼》中对诗境、实境的描摹与现实社会相互映衬。书生叹世,文心雕“红”,堪称:尽说红楼真共假,笑看世上有还无。
    显示全部 隐藏全部
    此书可以试读,请点击这里
    作者简介
    刘心武: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家。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成为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之后又陆续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秦可卿之死》、《钟鼓楼》、《风过耳》、《四牌楼》等多部享誉文坛的作品。1993年他开始涉足“红学”研究,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了红学中的秦学分支。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阐述自己的研究心得,已出版《刘心武揭秘 红楼梦 》(1-4部),引发国内新的“红学”热潮。
    显示全部 隐藏全部
    目录
    自序
    辑一红楼眼神
    下死眼
    镜内对视
    杀鸡抹脖使眼色儿
    贾政一举目
    乜斜着眼
    相对笑看
    以目相送
    辑二红楼拾珠
    世法平等
    事若求全何所乐
    是真名士自风流
    惟大英雄能本色
    小心没有过逾的
    ……
    显示全部目录 隐藏全部目录
    精彩内容
    镜内对视
    那真是一幅绝妙的图画,或者说是一个生动的镜头:麝月坐在梳妆匣前,卸去钗钏,打开头发,宝玉站在她身后,拿篦子给她一一的梳篦。本是宁静的二人世界,忽然晴雯跑了进来,晴雯是跟人耍钱输了,回来取钱好去捞本,晴雯见那情景,立刻尖牙利齿地讥讽:“哦,交杯盏还没吃,倒上头了。”宝玉忙表示也可为她篦头,晴雯说:“我没那么大福。”拿完钱摔帘子出屋了。于是宝玉和麝月就在镜内相视,宝玉笑对镜中的麝月说:“满屋里就只是他磨牙。”麝月忙向镜中摆手,宝玉会意。果然晴雯掀帘子进来,不满发问:“我怎么磨牙了?咱们倒得说说。”麝月笑道:“你去你的吧,又来问人了。”晴雯又斗了两句嘴,才一径跑去接着玩耍。接着场面复归于宁静。
    麝月在宝玉身边,“公然又是一个袭人”。书里写到,一次宝玉雨中回到怡红院,因为丫头们没有及时开门,门开后,宝玉任性地一脚踹去,万没想到踢中的是袭人,袭人“不觉将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尽皆灰了”,这说明袭人是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的,就是当上宝玉的第一姨娘,并以此来“争荣夸耀”,麝月显然并没有这样的人生目标,她之像袭人,可以在袭人缺位的情况下替代袭人,只不过是她也能为宝玉的世俗生活提供避免微嫌小弊的技术性支撑罢了。从书里描写看,袭人尽管性格温柔和顺,气质似桂如兰,论姿色却绝非一流,麝月就更平庸一些。虽然书里也有几次写出袭人的嘴不让人,也写到麝月出面去说退芳官干娘的无理取闹,呈现出她们性格中有棱角的一面,但总体而言,她们还是属于圆润型性格,不像晴雯那么爆炭般火辣剪锥般尖刻,也不像芳官那么浪漫任性,在晴雯被撵逐后,宝玉难以自持,袭人这样劝解:“太太只嫌他生的太好了,未免轻佻些,在太太是深知这样的美人似的人必不安静,所以恨嫌他,像我们这粗粗笨笨的倒好。”袭人说自己“粗粗笨笨”,把麝月也包括进去,称“我们”,倒未必是虚伪的谦词,从封建主子的角度看她们,“粗粗”就是姿色不那么细致嫩腻,对府第公子没有“狐媚子”的威胁;“笨笨”就是或许对比她们身份低的会显示出尊严威力,但对主子却是跟前背后都绝不多言多语多想妄动的。
  •   本来以为本书主要是分析红楼梦本身,结果读了才发现,分析红楼梦本身的地方很少,大部分都是从红楼里提取一两句话然后影射到现在社会的一些东西,虽然观点还是不错的,不过没有啥创新和深入的地方,不得不说有点遗憾。我觉得本书值得读的是最后一些刘心武的题外话,包括他对红楼的定位,对曹雪芹的肯定,还有跟其他红学人的互动,心理路程这些相比他分析红楼梦本身更值得读一点!
  •   细微处看红楼,钦佩刘心武对《红楼》的痴,与认真,与严谨
  •   这本书真的很好看,一到手就开始看了,一直对红楼中的故事很感兴趣,本书对红楼中的不被人注意到的地方有很细致的讲解,赞哦!
  •   感觉更像是杂文随笔性质的文章,不是属于那种学术上的东西,联系了作者很多现实生活中经历,结合书中的一些桥段,抒发作者的一线感悟,看看也不错。
  •   以前出过一本差不多的,写的很有味道,通俗易懂,以前看刘先生写的揭秘红楼梦真是精彩啊。
  •   喜欢刘心武的评红楼。
  •   帮朋友买的,是正版,很划算。
  •   给朋友买的,没有拆封看起来纸质还行,应该有一般掂量了一下,不是盗版内容不知
  •   给同事买的还不错,书的质量也不错
  •   已经看了一遍,刘心武的观点挺独特的,很喜欢。
  •   刘心武先生一向主张文本细读,所以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作者在《红楼梦》里对细微情节或描述的把握,不失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发现或者感悟。此书的几个部分,是之前一些小书的合集,所以之前买过这些小书的读者就要再思考了纸质有点粗糙,和之前那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4本)的一样,不过应该是正版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