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重庆 作者:沈恒 页数:283 字数:25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全景式描写犹太人历史的纪传体小说,这是第一部,主要从希伯来民族的起源开始,写到士师时代,以亚伯拉罕、雅各、约瑟、摩西、约书亚等犹太民族英雄为中心,通过他们的情感、遭遇、经历等,来讲述犹太人的历史。
在日益开放的今天,走向世界、了解世界成为我们中国人现时代的“大趋势”。犹太人遍布世界,而以犹太文化为源头的基督教则是一把打开西方文化之门的钥匙。因此,如何更深入全面地了解犹太民族,就成为中国读者的普遍心声。
作者以中国读者的视角进行写作,将外国的历史故事和中国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拉近了西方文化与中国读者的距离,极具亲和力和可读性。
本系列图书曾以《犹太人历史——旷世漂泊》为名在天涯社区网站连载,是一种揭密犹太人历史(三千年漂泊的故事)、文化(团结、向心力)、心理(坚定、团结、勇敢)、意识(做人原则、做事方式、经商谋略等)的作品。
本书作者研究犹太历史长达16年,呕心沥血写出这一部清晰、连贯、有趣的中国版犹太人历史长卷——从犹太人古老的族长写到士师时代(第一部)。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历史趣味性。全书从希伯来民族的起源开始,以亚伯拉罕、雅各、约瑟、摩西、约书亚等犹太民族英雄为中心,通过他们的情感、遭遇、经历等,来讲述犹太人从族长时代到士师时代的历史传说、民族分化迁移、军事战争、犹太立国等长达千年的恢弘画卷,将以扫和雅各的兄弟争斗,约瑟在埃及为丞相,以色列人移居歌珊地,埃及法老对以色列人的压迫,以色列人在摩西(后为约书亚)的带领抗击沙漠其他民族的攻击等连成整体。笔调轻松幽默,虽以圣经中的历史为依据,但没有宗教气息,叙述着重通过个人演绎历史,溯源犹太民族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方向。
二是智慧启发性。犹太人是以智慧、财富而闻名于世的。他们人数少,却影响全世界;他们三千多年没有自己的国家、国土,却团结一心,民族观念稳健;他们经历了多次屠杀与迫害,却依然是世界民族中最让人惊叹的一支。他们的民族精神是怎样形成的?他们的顽强生命力是怎样培养成的?他们为什么流离失所,为什么备受迫害,为什么失去国土,又为什么还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故事,又有怎样传承的秘密?
三是实用指导性。本书作者在写作时,为了使中国读者能较容易地接受这段历史,不时以我们日常熟悉的事物(比如中国历史故事,当代心理,经商做事思路等)进行对比、对照,使读者在休闲阅读的同时,对自己的人生也产生有益的影响和帮助。
此外,全书配的插图,均来自法国艺术家居斯塔夫.多雷(1832.1-1883.1)创作的版画,多雷的版画插图被后人视为艺术珍品加以收藏。图文并茂地为中国读者讲述犹太人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让读者轻松有趣、一气呵成地了解犹太民族逆境生存的历史智慧和相关的地中海东部历史(圣经只是零碎地记载)。
作者简介
沈恒,1972年出生,北京人,1995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生物化学专业。先在北京市药厂从事生物制药研发工作。2004年至今,独立下海,从事医药开发和市场流通工作。
以网名“天生玄鸟”,在天涯社区等网站写文,在读者中有一定影响力。
书籍目录
引子
从吾珥出发,开启数千年漂泊
第一章亚伯拉罕
1.“希伯来”登上历史舞台
2.亚伯兰把妻子当妹妹送给法老
3.亚伯兰和罗得分家
4.四王与五王之战
5.从亚伯兰到亚伯拉罕
6.罗得的遭遇
7.时间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二章以撒
1.美丽也是一种错误
2.双胞胎
第三章雅各
1.雅各骗取了父亲给以扫的祝福
2.爱情俘虏
3.生儿育女大竞赛
4.翁婿斗智
5.兄弟和解
6.示剑惨案
7.伯特利之行
8.以色列一家
第四章约瑟
1.多梦少年
2.兄弟的谋害
3.“桃花劫”
4.皇家监狱里的解梦师
5.从囚犯到宰相
6.兄弟啊,兄弟
7.定居埃及
第五章摩西!摩西!
1.埃及往事
2.最崇高的怠工
3.流泪的尼罗河
4.法老的使命
5.旷野逃犯
6.米甸的牧羊人
第六章出埃及
1.大厦将倾
2.西奈山上的神谕
3.讨债者摩西
4.“十灾”之祸
5.“希伯来人——你们回家吧”
第七章旷野旅程
1.红海波涛
2.沙漠苦旅
3.天降美食
4.荒野大战
5.大漠深处的改革
6.“十诫”契约
7.贪欲的坟墓
8.手足之争
9.何珥马大败
10.大叛乱
第八章迦南
1.西珥山麓的流浪者
2.群雄四起
3.不期而至的战争
4.争执再起
5.攻占希实本
6.巴珊巨人
7.什亭之乱——美丽军团
8.摩西的最后时刻
9.耶利歌之战
10.艾城与伯特利之战
11.歼灭五王,铲平南方
12.悲壮的米伦河
13.分地
第九章士师时代
1.士师秉政
2.赶走亚述人的俄陀聂
3.忍辱负重的以笏
4.了不起的底波拉
5.庄稼汉基甸
6.自立为王的亚比米勒
7.旷野英豪耶弗他
8.悲情英雄——士师参孙
9.最后的士师——伟大的撒母耳
章节摘录
2、最崇高的怠工 拉美西斯二世法老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他的厉害不光体现在对外用兵、对内大搞基础建设上,他还对以色列人做了两件与前代法老相比堪称划时代的事情。 首先,他从体制上彻底否定了以色列人作为平等埃及人的权利。如同后世的希特勒想要大规模迫害犹太人,首先要剥夺他们的公民权一样,法老也把整个以色列民族贬为贱民,让他们从事苦工和劳役,而且还派出专业的监工来管辖他们。前面说的那两座城市兰塞和比东,就是以色列奴隶们所造。这两座城市主要是用来镇压和屠杀以色列人的据点。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发明创造精神,来自于当初对以色列人一点点的不安假设。他先入为主地认为:如今以色列人口众多,将来定然会勾结外邦,不利于埃及。 第二件事情,法老做的就不仅仅高明,而简直是集古今缺德思想之大成了。以色列人是一个极其坚韧的民族,其忍耐力与奋斗精神甚至支撑了他们此后的两千年流散生涯。三百多年了,以色列人离开迦南的时间已经太久,故土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大多数以色列人来说,埃及就是他们的家乡,尼罗河三角洲的沃土就是他们的家园,滔滔奔流的尼罗河不但滋养了埃及人,也同样蕴含着以色列人的幸福与希望。因此,为了能够继续在这里生活,以色列人宁肯接受奴役,宁肯接受管制,宁肯承受沉重的负担。他们当然知道法老强加给他们的重担是何等不公平,他们也知道这种苦难已经基本达到了他们精力和体力的极限,但是他们拥有一样令埃及法老痛恨和惧怕的东西——对上帝的信仰。这种与埃及人截然不同的信仰,一方面令埃及人惴惴不安,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支撑了以色列人的心灵家园,构建出以色列民族性和民族精神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可以忍受屈辱,但我的灵魂绝不屈服。以色列人热爱生活、重视家庭,对于大多数以色列人来说,每日艰苦的劳作之后,孩子萦绕膝前,全家欢歌笑语是最好的舒缓痛苦、放松身心的良药。在艰难与屈辱中,生存就是一种抵抗与战斗。高强度的劳作锻炼了这个来自于西亚沙漠民族的体能与体力。科学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男人和女人的意义都是很大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生育能力。无论法老如何压迫,以色列人的人口规模依然在迅速扩大。强壮的以色列男子和健美的以色列女子,让法老看上去万分头疼。于是,聪明而残忍的拉美西斯二世做出了一个决断:从种族上灭亡以色列人。 埃及是一个古国,除了悠久灿烂的文明之外,其社会分工也相对比较细致。例如,在妇女生育的时候,有专职的接生婆,其身份大概类似于以后的妇产医生。中国古代也有接生婆,而且往往是已婚妇女。但是在当时的古埃及,接生婆是一种与宗教相关的职业,其社会地位较高,但是往往独身。法老找来两个接生婆,让她们分管歌珊地以色列人的妇女生产保健工作。一个大男人突然关注起女人生孩子的事情,这多少有点不可思议。但是,法老进一步吐露了真实的想法:如果以色列人生的孩子是女孩儿,就留下来;如果是男孩儿,就杀掉。按照法老这个残暴而又幼稚的思路,几十年之后,缺乏育龄男子的以色列人,就不得不让女儿和埃及人通婚,嫁到夫家;同时由于没有适龄的青壮男子,以色列人不但会任人宰割,而且会在日复一日繁重的劳作中整体性灭亡。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法老的旨意就是国家意志,国家是埃及人民的国家,因此法老和埃及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当然,这个埃及人民的行列中不包括以色列人,尽管他们的祖先曾经解救过埃及人。 人人都知道,助产士是一个虽然辛苦但是非常高尚的职业。他们不但要照顾生产中经历痛苦的女人,还要亲手迎接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在任何民族的任何宗教思想里,助产士和生命、慈爱都是相关的。但是如今,亲手迎接无数生命的双手,要变成屠杀生命的罪恶之手!两个接生婆痛苦不堪。作为臣民,她们必须接受法老的命令,但是作为女人、助产士,或者说仅仅作为人,这是任何哪怕有一点点良心的人都难以接受的事情。其实,何止是这两个接生婆,很多埃及妇女都对法老这个荒唐的决定嗤之以鼻。最后,连法老的亲生女儿都公然站出来与父亲的暴政对抗,并且公开收养和保护受到迫害的以色列婴儿,其中之一,就是后来非常著名的以色列领袖——摩西。 人民是有正义感的,因为“上帝”把他的规则与法律根植于人们的心灵深处,我们称之为“良心”。良心人人都有,而昧着良心做事情的人,迟早会倒大霉。 两个接生婆拒不履行工作,她们开始了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也是最高尚的怠工。当听到有以色列女人要生孩子的消息,她们先是磨磨蹭蹭地准备,然后磨磨蹭蹭地上路,等到她们气喘吁吁又惊天动地地敲开以色列人的家门,孩子已经在以色列人的襁褓中熟睡或者已经藏匿他处了。作为两个弱女子,面对以色列那么多的宗族亲人,她们也不能把人家的孩子夺过来杀掉啊——于是她们不得不“失望”地回去了。 愤怒的法老叫来接生婆,质问她们为什么工作不力。两个人很委屈,说:这些希伯来人身体很棒,生孩子基本都是顺产,等我们赶到,孩子都生完了,没办法。 拉美西斯二世无可奈何,只好喝退了两个出工不出力的接生婆。这两个女人干脆彻底放弃了这份工作,分别嫁人组成了家庭。历史应该记住这两个面对暴政勇敢机智抗争的女人:施弗拉和普阿。在拉美西斯的刀尖面前,两个弱小的女人用她们可以采取的方式演绎出了璀璨的人性之光。因此,这两个女人的名字出现在这里,与赫赫有名的法老并列也并不逊色。 3.流泪的尼罗河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法老看到使用医疗专业人士从事杀害儿童的工作进展不顺利,决定放弃这个政策。但这并不代表他真的放弃屠杀以色列婴儿的思路,而是不再寄希望于妇人之手。 法老把目光盯到了一群专门以杀人为职业的人身上——帝国的士兵。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多年的南征北战使他的部队纪律严明、骁勇善战,虽然他的队伍在努比亚人的誓死抵抗面前曾经退缩,在赫梯人的前赴后继面前曾经瑟瑟发抖,在“海上之民”面前曾经无计可施。但是,这些对外战争的软弱,丝毫不影响法老率领的坚强军队在妇孺面前的强大威力和在手无寸铁的以色列人面前的赫赫武功! 法老向部队下令:把希伯来人生的男孩全部扔进尼罗河淹死,女儿倒是可以留下!一时间,歌珊以色列人家家悲声。幼小的男婴们被雄赳赳的士兵从母亲手中夺走,毫不留情地投入滔滔的尼罗河中。 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么?尼罗河水曾经滋养了富饶的歌珊土地,壮大了这个弱小的以色列民族。如今,暴虐者的双手却要把以色列人的孩子投入这条滔滔奔流的河水中,试图用残酷的手段溺毙整整一个民族! 人往往都是有嗜血感染性的。军人的屠戮未必干净彻底,随之而来的群众运动则让以色列人再次经受灭顶之灾。法老发动全埃及人对以色列人实行持续性迫害,其矛头直指以色列男婴,许许多多男婴被发现、捉来,并投入河中。 拉美西斯二世的屠杀男婴政策执行得不算彻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支持法老的做法,至少他的女儿反对他这么做。 有一个以色列人的家庭生下一个男婴,他们不忍心看着孩子被埃及人杀死,又不能够把孩子留下来养大。眼看孩子已经三个月了,无奈之际,他们只好把孩子包在蒲草箱里,放在尼罗河中顺水漂流去了。 在滔滔的河水边,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流着眼泪如此处置自己的孩子。也许这滚滚奔流的尼罗河水,是埃及唯一不歧视、不侮辱他们的东西。这条河水曾经让一个弱小的民族发展壮大,而如今她所承载的则是另一份更深切的渴望。当那个男婴的襁褓随波漂流过来的时候,法老的女儿正在下游某处洗澡。尼罗河是埃及人的圣河,他们认为这条圣河可以给人带来神明的保佑,因此,有地位的女性常常到这条圣河中沐浴。 善良的公主打开蒲草箱,看到这个啼哭的婴儿。希伯来人和埃及本地人的相貌是不同的,因此她一眼就可以判断出这是什么种族的孩子。法老屠杀婴儿的命令公主不可能不知道,也许,这位公主曾经想过要把孩子交给法老的军官,或者为求一时心安,把孩子放回水中。但是,婴儿的啼哭足以打消她所有的犹豫,因为善良的母性可以跨越民族、种族与政治的鸿沟。善恶从来就没有阶级性可言,只不过,我们经常被利益、仇恨、欲望和狭隘蒙蔽了眼睛,弄瞎了心灵,以至于千方百计为自己在邪恶面前的让步寻找借口,为同流合污的行径自我辩白,甚至把善恶的定义妄加改变。恐怕只有当我们静夜长思的时候,才能在心灵深处真正寻找到那蹒跚在黑暗之中的一缕缕善良的光芒。 在高压政策和法老的暴政面前,埃及的公主采取了最勇敢的方式来反抗:她收养了这个弃婴,并且给这个孩子起了名——摩西。 此时的埃及公主还是待字闺中的姑娘。姑娘家养育一个孩子总是很难的。于是,一路偷偷跟来的摩西的姐姐这时候登场了:她征得公主的同意,找来自己的母亲(也就是摩西的生身母亲)来充当这个孩子的乳母,让这位母亲替公主养育孩子。埃及公主此时还蒙在鼓里——也许她一辈子都没有搞明白其中的蹊跷。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险些破碎的家庭终于逃过了此次劫难。 很有意思的是,法老针对以色列人的手段基本都败在女人手里,从拒不执行任务的接生婆,到公然收养以色列孩子的公主——看来,即使是男人强权的社会,女人的力量也不可小觑。 4.法老的使命 几年之后,摩西回到了他的名义母亲——公主身边。此时法老的国策已经有所改变,毕竟杀戮并不见得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区别对待总好过一味屠杀。 摩西这个名字的希伯来拼音是mosheh,意思是“从水中捞出来”。其埃及语的结尾为mase,意思是“儿子”。许多法老的名字里面都有mase这个词,很可能这是一个比较神圣的字眼,用在皇家恐怕多了一层“王子”的意思。 埃及的政策是把各个被征服民族的王子变成埃及法老的顺民,然后让他们回到自己的民众之中再次实行统治,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以夷治夷”。也许正是在这个大前提下,法老考虑有必要对被屠杀和镇压了这么些年的以色列人施行相对温和化的灭绝步骤。以色列已经被繁重的赋税和劳作榨干了财富和血汗,屠杀男婴造成其民族人口的极不平衡,如此一个岌岌可危的民族,如果再辅以相对温和的“以奸”统治,这个民族最终被同化和灭亡,就是指日可待的了。 如果法老有此打算,那么默许公主把希伯来弃婴摩西养在宫中甚至加以教育,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法老的宏大计划里,摩西既是以色列人,又是埃及人,还是以色列族的掘墓人。 背负如此计划,摩西在埃及宫廷中的地位和享受的待遇想必相当不错。与自己的同胞比起来,摩西过的简直是天堂般的日子。难怪后来有人称其为“埃及王子”,还有人牵强附会地认为摩西甚至有机会成为埃及的法老。 埃及的法老家族一般都采取近亲结婚来维持家族神圣纯洁的血统。这个近亲结婚“近”得有点大,一般都是兄妹之间进行通婚。类似情况还有上古时代的以色列人以及南美洲的印加人等等。当然,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可能也是其中最基础的因素。 作为被压迫民族的一员,并最终要担负起将自己民族葬送掉的“重任”的摩西,与其他被征服部落的王子们身份相仿,或者由于其与公主名义上的母子关系而稍有亲近,但是其希伯来人的身份并没有变,作为世袭相传、血亲相配的埃及王室怎么可能允许一个外族外邦拣来的孩子充当帝国的法老呢? 在大屠杀过去40年以后,埃及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的仇恨日益加深。没有一个以色列人会忘记当年那一个个恐怖的日日夜夜:婴儿的悲啼、女人的哭嚎、男人的反抗引来的杀戮……以色列人终日在埃及的阳光下流汗,在监工的皮鞭下流血,在无数次哭嚎祷告中流泪。 他们已经度过了大约二百年的苦难时光。在这二百年间,以色列人时刻面临灭顶之灾。但是,为了一线生存的希望,以色列人始终坚持、忍耐。他们没有对法老强大的军队发起自取灭亡的进攻,也没有放弃尊严和信仰而接受强权的同化。 当一个民族把受到压迫与侮辱当成一种正常待遇的时候,施虐者的计划实际上已经失败了。因为被施虐者对是否以屈服换取不被施虐或者少被施虐已经不感兴趣。那么,这些自以为优越的压迫者,对弱者采取的暴虐只能是发泄性的和习惯性的。而这种习惯性的压迫,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们没有想到,强大的帝国军队并不是永远可以保护他们安全的,而仇恨的种子在受虐者的心中早已经生根发芽。 好运气的摩西对自己的重要使命并不清楚,法老对他的善待恐怕还会赢得他的感恩戴德。可以看出,摩西拥有双重性格:一方面,他享受埃及宫廷的奢华生活并乐于学习埃及的文化与艺术;另一方面,他也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并且对埃及人虐待以色列人的行为感到不满。然而,这种不满还只是感情上的,他可能更加希望生活在一个对以色列人平等对待的埃及,即使因此而丧失以色列人的民族和信仰属性也在所不惜。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根源,恐怕摩西不可能在埃及的宫廷里平平静静地生活40年的时间。40年,埃及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发自内心的亲近感可能已经战胜了摩西的民族情结——法老的安排大概就要实现了。 19世纪欧洲犹太人中兴起了一场“本土化运动”。其宗旨是:犹太人安居各国,为各国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积极努力融入各国社会,甚至可以牺牲犹太民族的民族属性和信仰属性。这股思潮一度占领了犹太社会的主流,以至于欧洲出现了大量的混血犹太人。然而,就在这个风潮正盛的时候,希特勒的屠刀惊醒了犹太人——看来,没有家园的民族是没法真正获得尊重和生存权的。二战后,“本土化运动”销声匿迹,犹太复国主义成为主流。 就在摩西风风光光地在埃及宫廷里成长,法老的历史性安排将要实施的时候,一件事情却突然发生在摩西身上,从而彻底改变了以色列、埃及甚至西亚各国的历史发展轨迹。 5.旷野逃犯 一个晴朗的早晨,三角洲的太阳映照着尼罗河白色的水面。一个身材高大的青年正驾车沿着河岸缓缓走来,这位气度不凡的青年正是摩西。 歌珊地处尼罗河三角洲,是希伯来人聚居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摩西就会定期到自己同胞聚集的地方巡视一番。作为埃及宫廷里唯一受到钟爱的希伯来人,法老给予摩西许多特权,顺理成章地,摩西会被法老任命为埃及大地上希伯来人的未来领袖——这一点,青年摩西深信不疑。既然是未来的领袖,为了能够更好地胜任自己的职位,提早体察百姓的生活是他推卸不掉的义务。 此刻的摩西踌躇满志,他真的打算做一位有为的希伯来人领袖,就像他在宫廷里见到的其他民族的王子们将会扮演的角色一样。然而,很多事情并不以人们的美好愿望为转移,劳苦终日的希伯来同胞并不买摩西的账,没有几个人真的承认摩西的领导权。法老寻找机会安排摩西逐渐接触实务,允许他巡行歌珊就是委派他为领袖的前奏。毕竟,不管有多少人不服从摩西,弱小而温顺的以色列人在法老强大的武装面前都会忍气吞声——当埃及人夺走以色列人的儿子并投入河中的时候,以色列的父母们不也只是哭上一场么?也许,以色列人对摩西的不服从还会成为法老的得力武器——一个上下离心、矛盾百出的民族,总要比一个上下一心、同心同德的以色列族来得更符合法老的心意。 信马由缰的摩西一路走来,观赏着眼前尼罗河三角洲的美景。尼罗河是一条神奇的大河,以苏丹喀土穆附近为界,尼罗河被分为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两部分,前者为荡漾的碧波,后者则为浩大宽广的白色水面。埃及所处的地区,正属于白尼罗河地段,浩浩荡荡的白色河水悠悠地流淌了千万年。尼罗河的日出差不多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景色之一,当恢弘的太阳从宽广浩荡的水面上升起,没有人不会感叹天地宇宙的伟大以及人类自身的渺小。 摩西对美景的欣赏并没有持续多久,一阵夹杂着皮鞭抽打和痛苦呻吟的叫骂声打断了他的思路,抬眼看去,路边的一个埃及监工正在殴打一位踉跄倒地的希伯来苦工。 沙漠、烈日、皮鞭、奴隶的呻吟……这些每天重复出现的场景正在滔滔的尼罗河边上演。尽管法老对摩西关爱有加,但他并未因此而改变对整个希伯来民族的想法。在他的眼睛里,摩西无论多么温顺、聪明、有教养,多么像埃及人的王子,但他与其他希伯来人都是同样的人。在法老的思维中,希伯来人是天生的奴隶和下等人,等待他们的不是太阳神的温暖怀抱,而是万劫不复的卑微死亡。因此,埃及的监工可以拥有随意鞭打、折磨甚至杀死这些苦工的权力。所以,摩西才能够看到眼前这一幕血淋淋的景象。 此情此景,令摩西万分恼怒——摩西成长在埃及宫廷,受到法老和公主的关爱,如今他作为以色列人的领袖巡行至此,这个埃及监工居然对他视若无睹,当着他的面都敢殴打以色列人! “住手!”摩西大吼道,“我是摩西!”他用埃及人的语言制止着监工的暴行。 吼声令监工的皮鞭微微一颤,停顿在空中。当他回过头来认出眼前的年轻人是谁时,埃及监工脸上流露出的一丝丝恐惧迅速转化为嘴角嘲讽的冷笑。他轻蔑地瞟了摩西一眼,也不搭话,手中的皮鞭再一次重重抽下。伴随着皮鞭的抽下,传来新一声的惨叫,算是对摩西怒吼的一种回答。 其实,摩西恐怕没有弄明白:在埃及人的眼睛里,他不过是一个不用服苦役的下等人,生长在宫廷里的奴隶!在埃及人看来,摩西虽然高车驷马、锦袍冠带,但他依然是一个贱民!当着他的面殴打以色列人如何?如果需要,他们甚至会毫不留情地殴打摩西本人!一个民族一旦失去生存的依托,他们在压迫面前是无可奈何的。 成长于埃及宫廷的摩西,是一个饱学的知识分子,同时也是一个性格正直而单纯的人。这类人做事情往往会比较书生意气,有时候还会因为偏激而闯下大祸。摩西愤怒了!他要为自己的同胞讨个说法。摩西成长在一个尚武的宫廷里,武功的学习和操练是必修课程。强壮而武艺高强的摩西不费什么力气就把那个埃及人打倒,而且,很不幸,那个埃及监工被摩西打死了。 匆匆掩埋了埃及人,摩西打道回府。因为他的出手,同胞的生命得救了,他感到很幸福。而那个被打死的监工,是罪有应得。虽然那个被殴打的以色列人是这场暴力行为的见证人,但摩西并不担心他会把事情捅出去,毕竟摩西出手是为了救这位同胞,他总不会恩将仇报状告摩西吧——摩西的心里面虽有一丝不踏实,但他对被救助者将会向自己感恩戴德还是充满了信心的。 大凡位高权重的恩赐者,往往会特别强化自己对他人的恩惠而弱化他人对自己的不满。至于其他一些人,给你一点点好处之后,从此絮絮叨叨让你时刻纪念的,就更不足道了。 摩西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但是他忘记了,即使他帮助一个本民族的同胞杀死了迫害自己的埃及人,一样得不到别人心目中的崇高尊重。尊严与权威不是依靠暴力和流血就能换来的。拉美西斯法老没有得到,以后的希特勒没有得到,现在的摩西也没有得到。 摩西的美好幻想很快被无情的现实打得粉碎。 第二天,摩西再次去以色列人的地方巡视,又一次看到昨天被打的那个以色列同胞。不过,这次这位同胞没有被打而是在殴打别人。正直的摩西上前教训那个以色列人,让他不要伤害自己的同胞。即使是普通路人,这样的话也是无可厚非的,况且摩西于那人有恩,他更有资格和义务这样说。然而,那个以色列人却并不领情:“谁立你做我们的首领和审判官了?难道你要杀死我就像昨天你杀死那个埃及人一样么?” 这句话对摩西来说无异于五雷轰顶。自己冒着如此大的风险解救了同胞,换来的居然是这样的报答?人啊,人的存心怎么会这样?!摩西似乎忘记了一个现实:在埃及人眼睛里,他是以色列人;在以色列人眼里,他是埃及人。以色列人对埃及人的仇恨一样波及到摩西身上。在以色列人眼睛里,摩西杀死埃及人,基本属于他们埃及人之间的内讧,充其量是“以奸”和埃及人之间的内讧。而在埃及人眼睛里,如果摩西打死一个埃及监工,那么就相当于一个奴隶头目的造反——不管摩西曾经离法老如何近,这也是绝对不允许的。庞大帝国的秩序,不会因为一个从小豢养在法老家中的奴隶而更改,即使这个奴隶从小锦衣玉食,即使这个奴隶看上去那么像一个埃及的王子。 在40年的宫廷生活中,摩西曾经坚定地认为:无论埃及人还是希伯来人,都是自己的朋友,尤其是法老家族,更是自己坚强的支持者。因此,摩西完全有信心担当起埃及人与以色列人交往融合的桥梁。然而,眼前同胞的话语,却如同一瓢冷水,令他满脑子的火热激情顿时熄灭——看来,在以色列人眼中,摩西不过是个埃及人的鹰犬、迫害同胞的帮凶、以色列人的耻辱! 更加糟糕的情况还在后头。摩西杀死监工的事情被法老知道了。 在这个王权至上的国家中,如果一个王子杀死一个埃及平民,可以通过处罚、罚款等等加以赔偿,可那有一个前提——当事人是真正的埃及王子。摩西虽然可以享受王子的待遇,穿着王子的衣服,但在法老的眼中,他始终只是一个捡来的奴隶弃婴,是一只恭顺地任凭帝国驱驰的走狗。他可以参与伤害以色列人,但法老绝对不允许他伤害埃及人一丝一毫——对于狗来说,即使最下贱的人也是人,而狗一旦伤了人是绝对不会有好下场的。鉴于以上原因,法老决定杀死摩西。 听到风声的摩西不得不逃离埃及,离开养育他40年的宫廷,也离开令他伤心的同胞。 6.米甸的牧羊人 凄凄惶惶的摩西可能对自己心目中的伟大蓝图已经彻底失去信心。埃及人抛弃他,以色列人疏远他,一瞬间他成了没有祖国、没有同胞的人。那么他还有什么呢?心中留下的只是无尽的悔恨以及冰冷的失落。如果当初他没有对那个埃及人痛下杀手——那么,自己在埃及人和以色列人心目中的形象恐怕永远没有曝光的那一天,自己还会糊里糊涂地做自己的王子,享受着虚假的呵护和天真的幸福,陶醉在虚幻的美好理想中。而这一切在几天的时间里都真相大白了!不论是好是坏,摩西已经没有时间多想了,法老的军队很快就会到来。摩西逃出埃及,逃往迦南的米甸人那里去了。 米甸人在巴勒斯坦南部的旷野中游牧。这些人原本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是亚伯拉罕娶的第三个妻子庶出的后代,这个妻子一共为亚伯拉罕生了六个儿子。由于嫡出的以撒和庶出的兄弟们不能同立,亚伯拉罕分割了自己的家产,把这六个儿子安排在东边。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他们逐步壮大为六个民族,其中的一个就是米甸人。 米甸人和以色列人的关系很密切,在以色列人的迦南生活中,一直与他们发生紧密的联系。作为一个活动范围很广的民族,米甸人既从事畜牧又从事商贸活动。米甸人经商的脚步,遍布中东、埃及甚至中亚的大片国土。以后的贝都因人就有很多人是米甸血统。现在最著名的贝都因人之一,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利比亚“沙漠之狐”——卡扎菲。米甸人不但畜牧业和商业发达,而且手工业和应用性的科学技术水平很高。公元前12世纪,他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铁器的冶炼、锻造和工具制造技术,这也直接使他们成为迦南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此外,很难得的一点是:米甸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圣经·出埃及记》记载,以色列人在城里抓了一个米甸小伙子,估计年龄也就是十七八岁,逼他说出米甸领袖的名字,这个小伙子把这些人名一一写了出来——在古代世界,随便抓来一个人就可以写字,说明这个民族的识字水平相当高——这在当今的许多国家依然还是奋斗的目标呢。 随着外族的逐步进入,米甸人的平静生活被打乱。持续若干个世纪的战争在米甸人与以色列人、非利士人以及此后的各式各样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的征服者之间展开。雄踞于西亚的米甸人随之分散、迁徙、同化,直至成为荒漠中的历史。 从埃及逃出的摩西好不容易混出关隘,不敢停留,马不停蹄地一直向远方跑去。摩西知道,如今在迦南地方的埃及势力虽然已经有所弱化,但埃及的军队还是经常耀武扬威地在巴勒斯坦地区,尤其是北部地区巡视。既然是负案潜逃,摩西唯一的选择大概就是逃得远一点,再远一点,直到埃及人再也得不到他的一点消息。如同惊弓之鸟的摩西只是草草地补充了一点淡水和食物,就急急忙忙地跨越沙漠和旷野,向着四百公里以外的米甸逃去。 如今的摩西举目无亲、无依无靠,还不如他那些从家里出来闯荡的列祖——他们每个人基本上都有所投奔,至少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如今,这个曾经在埃及宫廷里高高在上的王子,跋涉在大漠与旷野之间,忍受着强烈的风沙和如同针刺一样的阳光,绝望与迷茫仿佛前面无尽的沙海在摩西面前不断扩展。 好在摩西并不是穷光蛋,他还可以独立生活。终于,他到达了米甸。确切地说,米甸不见得是他的目的地,只不过当他在荒野之中见到一片肥美的绿洲,就像走过烈焰进入天堂一样,谁还愿意再挪动半步呢? 米甸的生活对摩西来说实在难捱,坐吃山空、无所事事又举目无亲,摩西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办。逃出埃及是为了活命,莫非现在又要在米甸活活困死不成? 一天,摩西坐在水井边,像往常一样茫然地看着往来的牧人照看自己的牛羊。 水是生命之源。在沙漠中,一口水井就是一个地方的生活中心。南来北往的旅行者、匆匆赶路的信使、驱赶牛羊的牧人,都要在井边喝水、休憩,整理一下凌乱的衣服,清洗一下落满尘灰的形貌,然后再次匆匆上路。 这个地方有一位祭司叫做流珥,人们称他为叶忒罗(实际上就是“大人”的尊称)。叶忒罗家里阴盛阳衰,养了七个女儿却没有儿子,以至于他不得不让女儿们去牧羊。 那个时候的迦南地方,强权盛行,暴力无所不在。人们行事为人,想的都是自己,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几乎都是自己,没有绅士风度,更没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年老的叶忒罗虽然一再告诫人们,但是,没有哪个人愿意停下来听他多说两句,他们忙得很——要去放羊、做生意、打架、喝酒。闲暇之时,他们宁可去和娼妓鬼混也不愿意思考一下关于修养和生命的问题。在这种社会状况下,作为放牧者,叶忒罗家的女儿们与外来游牧人发生矛盾冲突时体力上肯定会大大吃亏。比如说今天,她们就遇到了几乎每天都要上演的麻烦:当叶忒罗的女儿们刚刚排队给自己的羊群喝水,一群人高马大的游牧人就出现在她们面前。他们极其蛮横,将女孩子们赶跑,要给自己的羊群先饮水。往常这样一幕幕不公正的现象经常上演,人们已经见怪不怪。千百年来的弱肉强食养成了迦南人败坏的性格,虽然物质文明提升了,但是精神领域的状态仍然非常落后野蛮。可是今天,这种不公正的现象要改变了,因为摩西来了。 摩西赶走了欺压女性的游牧人,很礼貌地邀请那七个女孩子饮她们的羊。她们根本不敢想象这样一个强壮得如同铁塔的猛士居然如此彬彬有礼——她们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未曾想过。摩西雄壮强大的外表和善良温柔的内心之间巨大的反差足以使这些见惯了自私粗鄙男人的女孩子们心旌摇动。 这一天,女孩子们比往常回到家的时间早。习惯于自己的女儿被驱赶,一般会等很晚的父亲见她们今天居然这么早回来,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当问清楚是一个埃及人帮助了她们,他马上要求孩子们把那个好人请来吃饭。 摩西就这样自然地融入叶忒罗一家的生活。他爱上了叶忒罗的一个女儿——西坡拉。叶忒罗是一个正直的老人,他很高兴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个同样正直善良的男子。 西坡拉——希伯来阴性词“鸟”的意思,米甸人生活在旷野草原,与大自然为伍,他们的很多名字里面都有动物、植物的称呼,就像我们中国人的“二牛”、“荷花”之类自然化的名字。 西坡拉给摩西生了一个孩子,叫做革舜,就是“寄居者”的意思,由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当时摩西内心深处的失落和苦闷。 来自埃及的王子摩西,从此成为寄居岳父家中的上门女婿,每天放牧着岳父的牛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西亚的阳光把他的皮肤晒黑,大漠的风沙把他的面庞变得粗糙。摩西越来越沉默寡言,除了梦中偶尔闻到尼罗河两岸的花香,埃及成了摩西心中不愿触碰的伤疤。也许他就这样一天天老去,直到默默无闻地死掉,在大漠中一个陌生的坟地里安睡。 这种单调的日子一直持续了40年。 40年——摩西奔波于巴勒斯坦到西奈山的旷野中,这是怎样漫长的40年哦!摩西终日守护着羊群,与风沙烈日为伍,与狼虫虎豹战斗。当摩西80岁的时候,他浓密黑色的须发尽白,昔日神采奕奕、心高气傲的埃及王子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巴勒斯坦牧羊人。常年的风餐露宿和野外生存,使摩西的身体依然健壮矫捷。只是这时候的摩西已经不是当年那个雄心勃勃、指点江山的激扬青年,他每天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羊群、妻子和儿女。 摩西觉得自己老了,虽然他的体力并没有衰竭,但是他已经开始习惯于迎着朝阳出去,披着月光归来;已经习惯于与其他的牧人为了争夺水源和草场,或胜或败地打上一架;已经习惯于在噼啪作响的篝火边静静地一言不发,望着熟睡的羊群、满天的闪闪星光,若有所思地回忆。长时间的旷野生活把摩西从一个口若悬河的能言善辩之士变成了沉默寡言的普通人,虽然他的心依然敏感,然而他的语言却不再丰富。 摩西觉得自己已经被所有的人遗忘了,甚至包括他自己。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追溯历史,我们所属的民族大概是一个最注重“此世”的民族;观察现实,今天全球化了的人类也是生活在一个大概最注重“此世”的时代。什么时候,我们中有人再看见那“燃烧的荆棘”并举起为引领人们的火把呢?无论如何,一个人文精神成熟最早的民族,一个历史和犹太人同样悠久的民族,应当向这样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致意。这不仅是向文明致意,也是向精神致意。 ——何怀宏
编辑推荐
犹太民族四千年史诗式小说——犹太人到底向世界隐瞒了什么?斯塔夫·多雷经典插图,何怀宏、于新粒力荐! 《旷世漂泊》以长篇小说体裁,以趣味的笔法、详实的史料知识,讲述了犹太人几千年漂泊的故事。《摩西,摩西》为书系第1卷,其中讲述了从亚伯拉罕到士师时代这一阶段的故事。包括犹太人的起源、兴起、早年创业、迁居埃及、走出埃及、回到迦南故土。 犹太人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民族之一,他们不仅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也是世界上最智慧的人,从社科科学到自然科学,世界顶级的传大人物中,犹太人跻跻一堂。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是犹太人,美联储两任主席主席格林斯潘何伯南克,世界投资大鳄索罗斯,股神巴菲特,美国大多数掌控经济命脉的巨头都是犹太人,《时代》周刊曾以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财长鲁宾、副财长萨默斯三人合影作为封面,用了一个“拯救世界三人委员会”的标题,而这三个人都是犹太人。这是不是意味着犹太人会拯救世界。 犹太民族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多超人式的伟大人物,这个民族被誉为“神的选民”,被称为“全球最具有生意头脑”的民族,但是他们散落世界各地,颠沛流离,没有自己的国家,没有自己的家园。可是他们中几乎每个人都坚持着自己的信仰,都具备着超出常人的智慧,关于他们的传奇,关于他们的励志,到处都是,但是他们这个民族和其他民族区别的关键点在哪里? 是什么让他们在离散世界数千年后,仍然保持民族凝聚力? 是什么让他们智慧的大脑为人类进步做出突出贡献? 是什么让他们坚韧、智慧、团结、和平? 他们在财富、智慧、人生等各个方面的成功,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文字加以说明、分析,把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展现给我们,使我们欣赏到希伯来文学中的文化、哲理、艺术、美学、民俗等等,很多既有趣味又有教义的东西,愿读者因读此书而受益匪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