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

出版时间:2012-5-1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纪连海,邓荣栋  页数:31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康熙一朝,是清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明君、枭雄、名臣、才子云集一堂,争先显耀着自己的光彩;争位、家祸、族变、内患、外乱此起彼伏;为史书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又一笔。
  那一场盛世风云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康熙大帝玄烨更成为长盛不衰的热点话题。《康熙大帝——其实这才是玄烨》一书为纪连海、邓荣栋合著,前者曾登上百家讲坛且以讲清朝历史而著称,后者则是草根说史新秀,专攻明清历史;强强联手,以康熙的一生为线索,讲述康熙一朝的种种风云变幻,探寻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真相,以独特的角度分析当时的政治环境,评说那些如雷贯耳名字的功与过。

作者简介

  纪连海:就是那个纪连海。北京师大二附中高级教师,百家讲坛风云主讲人,众多文艺节目特邀嘉宾,已出版《说雍正》《说康熙》《历史上的纪晓岚》《历史上的何珅》《纪连海新解康乾朝三大名臣》等。
  邓荣栋:邓荣栋就是邓荣栋。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法学会法经济学研究会理事、“且听风吟”文学网站副主编,草根说史新秀,专攻明清史,已出版《大明王朝的最后岁月》、《挑灯看清朝》。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童年
第二章 干涉皇权者,必消灭
第三章 辞职报告惹的祸
第四章 星火燎原
第五章 否极泰来
第六章 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第七章 欠债必须还
第八章 起点
第九章 发迹
第十章 辉煌
第十一章 落幕
第十二章 太子问题
第十三章 得到与失去
第十四章 还是太子
第十五章 最是无情帝王家
第十六章 无言的结局
第十七章 今夜好梦

章节摘录

第一章:童年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这一年,大清国的皇帝顺治福临,还在为母亲为自己找的老婆而感到不满,还在为对南明的作战不利而烦心。他正在英年,还在打算着自己的将来,怎样把自己塑造成一代明君。这一年,英军与荷兰的第一次战争已经结束,不久后,英国就会取得整个海上的霸权;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兰斯被加冕,他不久之后就会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位伟大君王。这一年,俄国处在罗曼诺夫王朝的前期,不用多久,一个叫彼得的孩子将出生,他会建立与我们的主人翁一样的霸业。这一年,日本还处于军阀统治时期;这一年,美国还未诞生。而这一年,对于中国来说,最大的改变,只在故宫中的一个角落。三月十八日早上十时,故宫内,春风熙和,阳光明媚。景仁宫里划过婴儿的一声啼哭。但是沉寂在刀光剑影中的大清国,此时还不可能去理会。这个婴儿的出生,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得不帅。若干年后,他出了一次天花,在脸上留下了不少麻点。尽管如此,只要见过他的人,却都能感觉到他的威严,不容侵犯。但是,这个孩子后来成功了。所以,我所传述了无数次的事情就要上演,比如天生神鸟,降而生商之类,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庄妃为证:孩子他妈在怀孕的时候,衣裾若有龙绕。孩子他爹福临,大清国的皇帝,尽管此时他才十六岁,但是他已经有了两个儿子,老大妞妞,老二福全,今天生的这个,是他的第三个儿子,他太忙,以至于忘记了给孩子取汉名。孩子他妈佟佳氏,福临的妃子,他是领侍卫大臣佟国维的女儿,隶属汉军八旗,地地道道的汉人,尽管今天他生孩子,按照规矩,他的父母亲人,是不能陪伴在她身边的。所以,景仁宫内,孩子他妈周围,只有宫女,太监,还有太医,冷冷清清。当然这孩子还有个奶奶,当时为皇太后,俗称庄妃,若干年,等她死的时候,这个孩子会给她加上一个谥号,为孝庄。庄妃正跟儿子闹意见,因为她跟儿子找的媳妇,儿子不满。妈妈看着刚出生的孩子,露出一丝微笑,但是不久,她发现,孩子的出生是她的苦。按照清朝廷的规矩,妃子们自己生的孩子,自己不能喂养。所以,佟佳氏仅仅看了孩子一眼,太监们就要把孩子抱走,放到宫外的富贵之家去教养。这孩子被放在了今福佑寺处的一个殷实之家教养,他由两个妈妈带着,清朝人俗称嬷嬷。骨肉分离的日子是痛苦的,尽管嬷嬷们对他还不错,管吃管喝,悉心照顾,但是,毕竟没有骨肉亲情,鸟兽尚且有情,而况于人者乎?母子连心,这个什么也替换不了。所有的爱都会随着时间而慢慢飘逝,唯有母爱在宇宙中天长地久。六十年之后,这孩子已经白发苍苍,成为了五十个孩子的父亲,他还在不停感叹:父母之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康熙的两个嬷嬷。一个是瓜尔佳氏,满族人;一个是孙氏,汉族人。孙氏的丈夫是曹玺,曹玺的儿子是曹寅,据专家考证,曹寅的孙子,就是曹雪芹,伟大小说《红楼梦》的作者。瓜尔佳氏与孙氏,没有什么文化。说她们没有什么文化,这绝不是我没事儿找抽瞎掰,曹家虽然是诗礼之家,但是,曹家的女眷并没有什么文化,所以贾母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孩子跟着嬷嬷们玩儿,与孙氏的儿子曹寅成为了他的朋友。后来曹寅陪伴着这个孩子读书,成了这个孩子的伴读。这孩子与曹寅的关系一直不错,曹家靠此而发迹。孩子们玩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书上也没有写。其实,就我看,这孩子在宫外的岁月里,是很调皮的。斗鸡,跳皮筋,甚至打群架的勾当他有没有做过,我不知道,反正我知道,他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抽烟,后来他才戒掉。这孩子小时候读什么书,不知道,很有可能,就只是听听故事,看看连环画。孩子他爹福临,小时候教育被耽误了,直到继位,有报道称,识文断字都还有些困难。至于说这个孩子的教育,只是听听太监讲讲前明的历史掌故,跟着苏麻喇姑学学蒙古字。苏麻喇姑,蒙古人,庄妃的陪嫁姑娘,按辈分称,她应该是这孩子的奶奶辈。有电视剧指出,苏麻喇姑跟这孩子有些暧昧关系,这孩子追求苏麻,没有追求到,苏麻最后遁入空门。我只能说,别人电视剧前面写了: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苏麻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苏麻却很有艺术天分,清朝的官服,以至于后来的旗袍,都为这位女士所设计,就此我希望诸位能够记住她,记住她在历史上曾经留下的足迹。这孩子没有读什么书,但是悟性很高。有一天,孩子他爹接孩子回家玩,同时被接回家的,还有这孩子他哥福全,还有着孩子的弟弟常宁,福全年纪不大,常宁还很小,以至于仅能舔舔手指,不能说话。孩子他爹福临,给几个孩子出了个智力题,为他们将来都想干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小学老师经常问,我就被问过。这种问题是志向问题,格局决定结局,志向决定方向,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不想做,只要想做,就一定能做得到。老二福全回答说:我吧,愿意做一个贤能的王爷(愿为贤王)。老三,也就是我写的这孩子回答说:我愿意终生学习父王(愿效法父皇)。福临听了这两个孩子的回答,笑笑,但是没有说话。至于后来,史料没有记载。老二的回答,很谦虚,也是实话,不可厚非。千万别说这孩子傻,这孩子天生是个独眼龙,瞎了一只眼,当皇帝是要看重仪表的,就这孩子这形象,要当皇帝,只能等下辈子。所以说,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人生下,就是没有选择的。老三的说话,有些巧,很有些巧。他至少说了三层意思:一是父王您是伟大的,值得当儿子的效法,拍了父王的马屁;第二是,我将来就想当皇帝,做万世英主;第三是,您放心,你死后,我还会按您的路子走。我查过史料,这孩子说这话的时候,才仅仅六岁(六龄)。孩子说了这话,他爹应该感到欣慰,但是,也只能是感到欣慰。孩子他爹顺治,这时候还年轻,二十岁刚过,也有了六七个儿子,按照常理,他应该还能有很多很多的儿子。前一年的时候,顺治的爱妃董鄂氏给顺治生了个儿子。关于董鄂妃,我在以前的书中讲过,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找我以前的书瞅瞅,如果大家不感兴趣,也不要紧,只要记住,她是顺治一个爱得死去活来的妃子就可以了。顺治得到这个儿子,很高兴,多次在公开场合流露,以后要立董鄂妃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太子之后就是皇上,这个谁都知道,顺治高兴,董鄂妃也跟着高兴。但是,天公不作美,董鄂妃的孩子只活了不到两岁,连名字都还没有来得及起,就病死了(生二歲,未命名,薨),顺治皇帝很难过,只能追封董鄂妃的孩子为荣亲王。顺治很难过,董鄂妃更难过,但是,顺治与董鄂妃都不灰心,因为按照一般的法则,他们还有很多机会再生儿子。他们要的只是一点点时间,等一等就可以了。董鄂妃的儿子死了两年,也就是顺治十七年(1660年),董鄂妃因为爱子死了,在宫廷中又受气,主要是受皇太后庄妃的气,所以,生活极度郁闷,患天花而逝去。天花,在清朝初期,几乎是不治之症。清统治者为满洲人,满洲那地儿比较冷,故而,病毒不容易传播,可是,等到他们到了北京,他们的抵抗力就差,患上天花,就意味着死亡。康熙末年,康熙朝有医生发明了种痘,不过那时候种痘技术较差,也只能缓解罢了。董鄂妃死了,顺治皇帝很郁闷。他先是以及其隆重的礼仪,安葬了董鄂妃。让宫女、太监三十人一起殉葬,好让董鄂妃在阴间有人服侍;然后是官吏服丧一个月,百姓三日。除此之外,因为董鄂妃生前信佛,顺治皇帝出大血为她修建了两座金塔,还请来了西藏的喇嘛,给她做隆重的法式。已经这样了,可以了吧,顺治皇帝认为,还不行!顺治皇帝认为,自己也应该下阴间去赔董鄂妃,不然董鄂妃在阴间比较寂寞,皇帝要自杀,这样的丑闻传出去很雷人,所以,顺治他妈庄妃不得不日夜派人守着,不让其自杀。人最为痛苦的事情,并不是死,而是连死的权利都没有。自杀不成,我出家总可以吧?于是,顺治皇帝又想到了出家,并且给自己搞了一个法号为“行痴”。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顺治皇帝,出家也是不被允许的,顺治帝欲哭无泪。皇帝这单生意,一旦干上,大多数人,都必须得干一辈子。注意,我说的是大多数人,被人翘掉的不算,被人逼得禅让的不算,当然,也不乏有些人,干皇帝觉得不够刺激,自己禅让的,比如顺治的曾孙乾隆皇帝弘历,这也不算。按理说,皇帝说话是算话的,但是,很多时候不是这样的。皇太后在的时候,中国讲究以孝治国,皇太后可以管他;皇太后后不在了,有几个敢说话的臣子,也能管。即便这些都没有,还有天,还有一支春秋史笔。在这时,顺治皇帝终于明白了,当皇帝,要承受的,不仅是难耐的寂寞,还有无可奈何的选择,这世界,做人苦,做男人更苦,当皇帝的男人,那才是苦上加苦。顺治帝福临也许还记得,当他六岁登基时的兴奋样。福临他推开他的奶妈,独自乘坐着车辇,穿着皇帝才配穿的黄色衣服,高高兴兴的走进了沈阳崇政殿;他不会忘记,那一年在九叔多尔衮的拥戴下,自己登上了紫禁城的宝座。山呼万岁,众人景仰。十八年了,一切俱往,万事蹉跎。他深恨的九叔死了,自己把他挫骨扬灰,但他毕竟是自己的九叔啊!他并不喜欢的女人,自己的妈妈强迫他娶了,硬逼着立成了皇后。还有,整日不停的奏章,不停的政事,而自己的文化水平又不够,只能日夜的学习,勤勤恳恳。到头来,自己的爱子走了,自己的爱妻又离自己远去,皇帝又有何用?万物色相,一切皆空,我就只是想信佛,出家当和尚,这个小小要求居然也不能满足。他看厌了,之后还有什么,他不想看了,他听到了天堂的召唤,顺治十八年元旦前后,顺治帝终于病倒了,这个在四五岁就能开弓射猎的强壮小伙,终于被天花缠绕得奄奄一息。累了,病了,可以歇息了吧,常人都应该歇息,但是皇帝不被允许。常人的位置,可以时常被人替换,但是,唯有皇帝这位置,替换起来比较特殊,只要还不死,就必须干活。皇帝在死之前,必须得干一件大事,这件事对于王朝来说,异常重要。这事儿不仅关乎到众多皇子的前途命运,关乎到众多大臣的宦海沉浮,与此同时,这件事儿的结果,还可能直接影响到这个王朝的兴衰祸福。这件事儿便是--议立新君!议立新君,谈何容易,这往往是众多政治力量的一次总博弈,有时候必须兵刀相见。顺治帝不会忘记,自己的爹当皇帝的时候,九叔他妈阿巴亥成了牺牲品;顺治帝同样不会忘记,自己当皇帝的时候,豪格、多尔衮、多铎、阿济格险些火拼,以至血溅崇政殿。当然,顺治他命好,他的众多儿子,都还小。儿子还小的话,就无法形成一个个可怕的势力集团,就无法引起大的政治动荡,就不会使得新君议立变得扑朔迷离,险象环生。但是,顺治的命也不好,其原因,依然是因为他的几个儿子,年龄还小。年龄还小就有可能把握不了大局,就有可能出现权臣、亲王或者母后的擅权;年龄还小,也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经历都不多,以至于顺治帝无从选择适合的皇子来给自己接班。所以,顺治帝的皇位继承问题,比较平静,但是比较困难。顺治帝知道当皇帝的难处,他躺在病榻上,想着自己在世的六个儿子,最大的是福全,此时也才仅仅九岁,至于说最小的永干,这时候才两岁,吵吵闹闹,哭哭啼啼。此时的大清江山,北部到外蒙古(喀尔喀蒙古已经称臣),西部到新疆(不过厄鲁特蒙古问题比较糟糕,以后再讲),东部是浩瀚的海洋,而南边,三藩的势力也达到海南岛。偌大的江山,交给几岁的一个娃娃,可以胜任吗?顺治帝表示怀疑。祖宗成法,满洲惯例。选新皇帝,应该贵族公推,努尔哈赤是这样被选出来的,皇太极是这样被选出来的,顺治帝自己,也是这样选被出来的,顺治的继承者,不再这样被选了。为了江山社稷,顺治帝提出了一个比较雷人的想法:不立自己的儿子当皇帝,改立自己的兄弟。不仅如此,顺治帝想得还更雷人,不是自己的亲兄弟,而是努尔哈赤的孙子。顺治帝的这个想法一流露出来,众人反对。首先是上三旗不干。按清初规矩,满洲八旗,两黄旗与正白旗为上三旗,是国家精锐的部队,高于其它五旗,代代世袭,由于他们是精锐,其待遇自然与其它五旗不同。两黄旗由皇帝亲自率领,至于说正白旗,以前是多尔衮率领着。倘若立顺治的兄弟当了皇帝,也就是另外五旗的某位领导者当皇帝,那么上三旗的好日子就完全过到头了。不仅上三旗不干,顺治他妈庄妃也不干。庄妃不干,是因为顺治是她的独生子。顺治当皇帝,庄妃可以是皇太后;倘若顺治的兄弟当皇帝,别人也有妈,别人的妈也想当太后,庄妃您就歇着点,一边儿凉快去吧。当然,也有同时两个太后的。数年后,慈禧与慈安,共同主持朝仪,史称两宫垂帘。然而终究慈安不明不白的死去了,野史盛传,慈禧因为忌惮慈安行家法,让慈安歇菜了。由于上三旗与庄妃均反对顺治帝的这个雷人想法,那么,这个想法也就自然流产了。既然传位兄弟是不行的,那就必须从这六个儿子中选一个做皇帝,但是选谁却是个大问题。倘若董鄂妃生的荣亲王还没有死,他自然是顺治心中最合适的人选;倘若庄妃给顺治娶的五个博尔济吉特氏老婆中有一个生了儿子,那他自然是庄妃心中最合适的人选。但是,这一切都是假设,上天,要把这个皇位,交给一个最合适的人,天佑中华。在顺治帝对六个在世的孩子无从选择的时候,他想到了汤若望。汤若望是德国人,来华传教士。明朝末期来华,明朝大臣徐光启重用了他。汤若望给明朝带来了红衣大炮,而他带来的红衣大炮把努尔哈赤轰死在了宁远城下。但是,也是他,在明朝灭亡后,帮助清朝改革历法,名《时宪历》;他还为庄妃看过病,用西洋医学治愈了庄妃的疑难杂症。与此同时,由于他年老,顺治帝亲切地叫他爷爷。为何顺治要咨询汤若望,这不仅是因为汤若望与顺治帝交情好,还因为汤若望是洋人。皇帝继承问题,与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关,所以,每个中国人都得为自己着想。比如庄妃,在她为顺治选的五个博尔济吉特氏老婆都没有生下龙种的情况下,他已经注意三子了。三子就是我上述讲的那个在顺治十一年生的小孩,可惜这时我还不能叫出他的名字。庄妃不断给三子继承皇位制造无厘头的舆论,比如三子天潢贵胄,有龙兴之象等等,更为雷人者,庄妃亲口说,她看见三子他妈在怀他的时候,衣裾若有龙绕,跟顺治当年一样。所以顺治是不信庄妃的,既然亲妈都不能信,顺治帝就更不会相信任何一个王公大臣。必须得郑重指出,顺治与他妈庄妃关系非常不好。他妈庄妃旧情人多尔衮,被顺治挫骨扬灰;他妈庄妃给选的两个博尔济吉特氏的皇后,顺治帝废了一个,把另一个打入冷宫。不仅如此,庄妃也跟顺治帝闹脾气,顺治爱妃董鄂氏生了孩子,庄妃却突然病了,让顺治左右为难,不知道是该照顾亲妈,还是该照顾爱人,顺治皇帝只得两头跑,不耽误。然而,董鄂妃孩子生完了,庄妃病也好了,有历史学家指出,庄妃这是在装病,至于说为何要装病,纯粹是报复,是报复顺治废了皇后,也是报复董鄂妃夺了宠。当然,庄妃还有做的更雷人的一手,这一手,做在顺治死了之后。汤若望此时已经七十来岁了,拖着老态龙钟的身体,摇摇晃晃的来到了养心殿。汤若望看到,顺治帝就躺在病榻上。二十四岁的年龄,应该生龙活虎,但是,由于长期的抑郁不得志,加上病魔的缠绕,顺治帝枯瘦如柴,尚存一丝气息,勉强可以问话。汤若望很想救救顺治,但是他也束手无策,天花在当时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不治之症。顺治帝给汤若望说了请他来的原因,汤若望略为思考,答道:那就传位于您的三子吧!为何要传位于三子,汤若望给出了理由是:三子已经出过天花,具备天花的免疫力。倘若其它皇子当皇帝,又患上天花挂掉,那么对这偌大的国家来说,岂不是相当恐怖?圣人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顺治帝的三儿子,因为天花,使他满脸麻子,影响了他本来帅气的外表;同样因为天花,他却得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令千百万人日夜憧憬的位置--皇帝。顺治帝默然了,他想到了老三那愿效法父王的谈话,但是他突然有了一丝愧疚,老三都快八岁了,还没有给这孩子取一个汉族名字,于是他给老三取了个垂千古的名字--玄烨!我以前就是以这孩子来代替玄烨的,那是因为我无法知道玄烨的满族名字,屈原说:肇锡余以嘉名!三子,尽管他才八岁,但今天他有了属于自己的汉族名字,他应该高兴。玄烨应该高兴的不仅是他有了个好听的名字,而还是这名字马上就会因变成皇帝名号而避讳。除此之外,玄烨还要记住这个七十岁的德国老人,是他把这个皇位送给了自己。当然,这位德国老人命却并不好,他等不到玄烨感激他的时候。这位德国老人会在几年后,因牵扯到一件及其无厘头的政治事件而在牢房中凄然离世,等着玄烨为他昭雪。汤若望,言举朝之难言,直陈大计,龚鼎孳在汤若望七十岁寿辰时,给了这样的评价。选定了皇帝,顺治可以松半口气了。但是,尽管玄烨很聪明,但是这时他毕竟才八岁,而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广袤的国土,而且还有要比广袤的国土更难管理的亿万百姓。谚语有云: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带兵之人,最难的是带领百万雄师,令行禁止,战必胜、攻必取。而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的心思,人越多,心思就越多,所以也就越难管理。当皇帝,最难的,不是勤政,不是清廉,也不是节俭,而是管理亿万百姓。要一个八岁孩子承担这样的重任,事实告诉我们,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哪怕这孩子是个天才,智商达到一百六十还要多,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老百姓总认为,年轻人不牢靠。世界上很多事儿很怪,只要你认为他办不好,他就必然办不好。所以,把这个国度交给一个八岁孩子。顺治帝显然不放心,他必须给老三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帮手,这些帮手可以帮老三打理一切内政外交,老三跟着学,然后平稳过渡。以往众多的历史经验表明,想平稳过渡,一丁点儿波澜也没有,这不亚于在做梦,顺治帝要做的,是让将来的过渡尽可能平稳。为此,他这个僵卧于床的病人要绞尽脑汁。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老实说,这句话很搞人。事实证明,人类从历史上吸取的唯一经验,就是人类从不吸取历史的经验。所以古人感慨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能够改变者,是缺点;不能改变者,是弱点。人类的弱点,永远也改不了。尽管如此,在遇到重大的抉择的时候,人们还是愿意思考一下既往。顺治帝在如此为难的时候,也想到了他读得不多的几本史书上的记录,遇到同样情况,古人是怎么办的。顺治帝想到了汉朝末期的皇帝。汉朝末期的皇帝登基之时大多年幼,所以采用母后临朝,委托外戚(母后的亲戚)管理外廷。结果,外戚的势力大增,骄横跋扈,难以控制,祖宗的江山社稷,险些易主。皇帝长大了,外戚依然想干政,皇帝又不是傻子,他为何要干?但是皇帝自己不能拿刀拿枪站出来与外戚们拼命,他需要帮手,帮手就是他身边的太监,太监起兵剁外戚。外戚也不是好惹的,不就几个太监吗,干掉他们应该很容易。但是,太监手里有皇上,他们用皇上的权力掉来了地方军阀。请神容易送神难,地方军阀到了京城,不想走。于是地方军阀又剁掉太监。无法,最后只能请皇帝离京了,演了一部鲜活的三国战记。这个画面在顺治帝的脑海中不停闪烁。他想到,如果采用母后临朝的辅政方式,庄妃作为太皇太后是完全可以考虑的,可是,庄妃是蒙古人,满洲大臣不会服。至于说玄烨生母佟佳氏,他是汉人,可以不在考虑人选之列。撇开这些都不说,祖宗成法俱在:后宫不能干政。这个牌子被挂在后宫里,是顺治帝自己亲手挂上去的,现在母后临朝,不是自己扇自己大耳刮,自食其言吗?既然母后临朝不行,那么还有一种方法,找个亲王出来辅政。顺治皇帝自己,就是采用这种模式,皇太极死了,顺治当年六岁当皇帝,选了顺治他叔济尔哈朗与多尔衮辅政。两人都亲叔啊,应该没有问题吧,但多尔衮却擅权。事实证明,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爱自己,胜过了爱其他一切人,亲叔又怎样,就是亲生父子,为了各自利益也能火拼。不过顺治帝是幸运的,因为多尔衮命短,只活了三十九岁就死了。死在了北京以外,死在了顺治七年,那一年,顺治帝十四岁,顺治帝忍不住心中怒火,把九叔挫骨扬灰。自己已经亲尝的苦痛,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尝,这种辅政方式,被顺治否决了。我经常在想,为何这两种辅政方式均无法成功,想了很久。其中重要原因,那就是人都是自私的,这是人的弱点。每个人,都想攫取更大大的权力,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弱者还是强者,每个人都想,这才是人的本性。当然,也有例外,这个例外是精神不正常者。然而,除开这个不可改变的人类弱点外,还有第二个问题。辅政之人权力太大,比如太后,比如亲王,他们的地位已经很高,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但是,他还想更高。更高就是皇上。但是辅政之人却当不了皇上,具备巨大的权力,又当不了皇帝,具备大权而不据其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位高而无势,凶象也。《易•文言》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这种辅政方式,不管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都有莫大的危机感,也就自然决定了双方悲惨命运的走向。于是,需要第三种辅政模式,这种集体式的辅政模式,勉强可以解决问题。这种辅政模式,叫做权臣辅政,纵观清朝,用过两次,严格说来仅一次。第一次是玄烨当皇帝的时候用过,第二次,是同治当皇帝的时候用过,后面一次,留到后面讲。所谓权臣辅政,就是在诸多臣子中,找出几个先皇交情好的,先皇认为能忠心办事的大臣,然后让他们成立辅政集团,有点儿像今天国会的样子,商量着来决策国家大事。这种辅政方式的优点在于,辅政的不是个人,而是一个集团,个人是自私的,当然集团也可能自私,但是集团内每个人的私心都不同,所以私心也就不会完全影响政治决策了。关键还在其次,个人是有地位可言的,而集团就是集团,临时性的领导班子,时间一到就被裁掉。所以,这个领导集团与皇帝之间没有各自的压力,这种做法比较容易善终。所以,最后顺治帝采用了辅政大臣的做法。辅政大臣,得选择哪些人呢?首先被顺治考虑者,是索尼,赫舍里氏。关于索尼,读过我《顺治卷》的人不会陌生。此人年轻时候打仗生猛,救过顺治他大哥豪格的命,不仅如此,此人还特别有原则。皇太极死后,索尼与八旗大佬们齐聚,商量必须立皇太极的儿子做皇帝,为此,他差点儿跟多尔衮吵一架。后来立了顺治当皇帝,他又与八旗大佬们发誓,一定要好好辅佐幼主。又过了几年,多尔衮发达了,很多八旗大佬都忘记了当初的誓言,但是索尼没有忘。索尼为什么没有忘记?因为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顺治入关后,多尔衮名义上是摄政王,而那时摄政王就是实际上的皇帝。顺治的后宫,多尔衮想进就进,想出就出,从不敲门;多尔衮要办的事,也用不着征询顺治的意见。就是多尔衮他弟弟多铎,也敢在大庭广众之下骂顺治是八岁小屁孩。反正,气焰非常地嚣张!面对如此嚣张的多尔衮,想服的人服了,不想服的人也服了。很多人也想过曾经的誓言,但是誓言不能当饭吃,誓言也不能保命。而一服从多尔衮,马上就能保命且有饭吃。我曾经说过,多尔衮其实并不是一个坏得透顶的人。除了生活作风有些问题,喜欢女人,喜欢财货,至于说其它的都还说得过去。而对索尼,他起初做得还很不错,可以这样说。曾经一度,多尔衮想重用索尼,因为多尔衮看准了索尼是条汉子。但是,索尼始终没有搭理他,在索尼眼中,多尔衮是个实足的叛臣贼子,自己绝对不能与这种人同流合污。多尔衮多次向索尼示好,而索尼却始终装作没有看见,一切,都只因为索尼心中的那个誓言,那个原则--尽公不顾私,极心无二虑,只要对得起苍天,对得起良心,别的不管。当然,多尔衮的耐心也是有限的。在多次示好而无结果之后,多尔衮想到,除了除掉他,别无他法。一个有如此原则的人,想拉拢他是不容易的。而想除掉他,却非常地容易。一个用自身原则同社会大潮相对抗的人,最终必将受到极重的惩罚,历来如此。索尼因为他刚直不阿的原则,得罪了很多人,所以,有很多人告索尼的黑状。先是有人告索尼不服从命令,后是有告索尼不报军情。面对这一切,多尔衮以前忍了。忍了,并不是多尔衮怕索尼,是多尔衮想以此把索尼拉过来做自己人。但是,事与愿违,索尼对多尔衮的所谓“苦心”,毫不买账。不管多尔衮怎么示好,他依然秉持着原则。当然,除了多尔衮想拉拢索尼外,多尔衮也确实没有找到什么惩治索尼的由头。索尼这个人是真正的无欲则刚,他从不花天酒地,无作风问题;也从不贪污受贿,无经济问题。问题好像很难办,其实问题也很容易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所以,有人告了索尼无厘头的黑状,说索尼大不敬。比如索尼跑到金水河里去捕鱼,跑到皇宫门口去唱戏,诸如此类。小孩子过家家的把戏,说出来仅可以当笑话谈,可就是这样的笑话,居然有人信了,而且信这些的人是多尔衮。事实证明,不是多尔衮脑子进了水,而是多尔衮在找茬儿。拿到这封奏章,多尔衮再也没有忍了,下发各部廷议,王公大臣一致认定:索尼大不敬,按照律法当斩首。多尔衮最终拍板,斩首就算了吧,索尼战功卓著,可以赎罪。恰好索尼这时正在沈阳给皇太极扫墓,那好,就让他甭回来了吧,在沈阳给皇太极扫墓吧,注意,是扫一辈子的墓。索尼这时候已经五十岁了,扫墓,估计当真是要扫一辈子了。尽管如此,索尼却并不后悔,因为在他看来,他为一个心中的原则,奋争过。人生其实很短,只要认真去做一件事,人生也就不曾虚度了。然而,历史的舞台却还要召唤索尼。索尼在沈阳给皇太极扫墓才一年多,朝廷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尔衮病逝,顺治皇帝把多尔衮挫骨扬灰。然后把索尼起复,让索尼来到了京城,索尼再一次上场。时至顺治十八年(1661),索尼六十来岁。尽管已经苍老,但是,顺治认定,索尼是一个有原则的人,而且办事能力很强,他应该能够担当大任,故而他成了辅政大臣的首选。索尼之后呢?还该选谁。顺治帝早就想好了,上三旗中每个旗都应该有代表,索尼是正黄旗的。所以,在正白旗中,还必须选出一个人来。正白旗以前是多尔衮统率的,正白旗中谁是堪当大任的可信者?只有他--苏克萨哈!苏克萨哈,纳喇氏,满洲正白旗大臣。苏克萨哈其父为苏纳,是努尔哈赤的女婿,所以,苏克萨哈生下来就可以当官,初授牛录额真,后来一直跟着多尔衮打仗混饭吃。至于说苏克萨哈打仗水平咋样,应该说是可以的,比较猛。然而,猛也是满洲人打仗的一贯特点。先跟着多尔衮混,而后顺治当道,按理说,苏克萨哈在政治上应该没啥指望了。但是,顺治七年(1650),多尔衮死后,苏克萨哈首先告发了多尔衮的谋反事件。至此,苏卡萨哈改换门庭。对于苏卡萨哈反水的做法,乾隆皇帝很不以为然,他认为这纯属诬告。反正,顺治帝却因此对苏卡萨哈产生了好感。他认为,一个人可以背叛一次,但是,一个人很难再背叛第二次,因为背叛一次的人再背叛,不仅极没面子,而且还很没前途。选了两个人了,还需要再选一个人,这个人,只有镶黄旗的遏必隆了。遏必隆,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此人在我书中,应该是第一次登场,所以,我想多介绍一下他。遏必隆他老子是努尔哈赤五大开过功臣之一的额亦都。额亦都打仗以生猛著称,所以,他儿子遏必隆打仗也生猛。剁人如同剁瓜,打起仗来不要命的向前冲,毫无畏惧。然而,遏必隆他哥却始终没有儿子,于是他哥只能取仆妇的女儿给自己生儿子(诈取仆妇女为己生),但是,此事做得不干净,被发觉了,遏必隆因此受到牵连,丢官去职。不过,这件事儿发生在努尔哈赤时代。丢官去职不要紧,因为满洲讲究按军功授爵,只要打仗猛,就不怕不升职,因为那时候几乎天天有仗打,想不升官都难办。不久后,遏必隆救了皇太极一命,官复原职。后来就是清军入关,遏必隆支持顺治帝福临,所以他也一直不受待见,直到顺治帝亲政,他的好运才算来临,这时,好运又将来临。好了,已经有了三个了,还差一个,这最后一个机会,应该留给谁?顺治帝想到了鳌拜,瓜尔佳氏,此人隶属于镶黄旗,与遏必隆同属一个旗。当我提出这个名字的时候,你一定大骂,顺治肯定病入膏肓昏了头,不然,怎么会选上他?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以上四位最有能耐者,恰恰是这个人。他是满洲人中真正的勇士,早在皇太极时期,鳌拜就凭借他极大的勇猛,留下了满洲军人最高的荣誉--赐巴图鲁。巴图鲁为满语,翻译为汉语就是勇士之意。满洲人打仗,几乎个个都猛。满洲职业军人从不发工资,职业军人之收入,大部分都要靠他们自己去抢。马克思曾经告诉我们一个很精辟的理论,为了钱,人是可以不要命的。这个理论,在满洲人打仗时,得到了最为有效的证明,他们都猛,都能不要命的向前冲。猛人中的猛人,就是巴图鲁。事实证明,鳌拜巴图鲁也绝非浪得虚名,入关后几次漂亮仗,完全印证了巴图鲁本身具备的实力。先是把李自成逼到山上做了和尚(有人说被人剁了),后是射了张献忠。明末历史上两个最为厉害的枭雄,都被鳌拜干掉,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如此之人,可谓强悍。光强悍行吗?圣人说是不够的,土匪强盗,个个都强悍,但是,他们终究是土匪。真正的强悍,是在具备猛能力的同时,还去维护心中那个既定的准则。顺治当皇帝时,鳌拜也跟着索尼一起发过誓,决定死心塌地拥护顺治帝,若干年后,当很多人都忘记了当初的誓言之时,鳌拜兄没有忘。为了捍卫这个誓言,鳌拜险些被砍头,最后勉强交钱赎罪。对于这样一个强悍者来说,能有这种忠臣的品质,很难得,至少在当时看是这样的。所以,在只剩下最后一个名额时,顺治帝想到了此公,顺治帝的选择,不能算是错。好了,新皇立了,辅政大臣也确定了,顺治帝可以安心上路了。完成立新皇、安排完后事的这一天,是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六,当天夜晚子时,顺治皇帝病逝于承乾宫,享年二十四岁,在位十八年,毫无遗憾地上路了。当然,还有个问题,有人说顺治皇帝没有死,后来到五台山当了和尚。这个问题我在讲顺治的时候讲过,就不再说了,有兴趣的同志,可以找到我顺治卷的书瞅几眼。老皇帝死了,按照规矩,得发布遗诏,然后普天下臣民痛苦一场,搞点悼念活动,这都是惯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闲言少叙。在宫中,太皇太后也领着众王公大臣哭了。然后是念遗诏,遗诏的问题,后面还要讲。之后是四位辅政大臣领命辅政,不过他们四位还照例推辞了一番,那都是面子工程,推辞这单生意绝没人敢揽,所以他们勉强领命了。中国人向来就比较迷信,四位辅政大臣之后在先帝陵前宣誓就职,说什么实心任事,勤奋工作,不拉帮结派,不贪污受贿之类,不然就要天打雷劈,不得好死之类,然后就职。这一切都忙完了,正月初九,玄烨就宣布继位,年号康熙,从此以后,这个八岁的玄烨,我就只能叫他康熙皇帝了。先皇初六病逝,新皇初九登基,这是不是太快了?太皇太后说,这不快,慢了则容易生变。与此同时,在正月十四日,玄烨第一次同满朝王公大臣见了面。当然,这些王公大臣玄烨认不全,只知道他们跪下都发誓,拥护自己。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书文采飞扬,作者珠联璧合,了不起,自愧不如。    ——百家讲坛主讲人:喻大华    这本书仿佛让我置身于古代,亲自领略了康熙的风采。    ——中央电视台八套编导:马海燕    在我印象中,只知道康熙是千古一帝,但是,真正认识康熙,是从这本书开始的。    ——中央电视台导演:胡浩波    荣栋哥的书之于我就如同果味的钙片之于孩子,口味甘甜;跌宕的故事令人爱不释手,易于咀嚼,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近历史;蕴含丰富,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内涵无穷。    ——好友、首位读者:陈超

编辑推荐

《康熙大帝》编辑推荐:纪连海解读千古一帝之文治武功与帝王心术:全景展现康熙朝风云际会,演绎盛世背后的权谋争斗。明君、枭雄、名臣、才子、家祸、族变、内患、外敌,群英荟萃,粉墨登场,共同演绎康熙朝连台大戏。全新的视觉·全新的讲述·全新的感悟:康熙大帝,和你想的不一样!其实,这才是玄烨!百家讲坛主持人喻大华央视导演胡浩波《影视同期声》编导马海燕隆重推荐

名人推荐

这本书文采飞扬,作者珠联璧合,了不起,自愧不如。——百家讲坛主讲人:喻大华这本书仿佛让我置身于古代,亲自领略了康熙的风采。--中央电视台八套编导:马海燕在我印象中,只知道康熙是千古一帝,但是,真正认识康熙,是从这本书开始的。——中央电视台导演:胡浩波荣栋哥的书之于我就如同果味的钙片之于孩子,口味甘甜;跌宕的故事令人爱不释手,易于咀嚼,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近历史;蕴含丰富,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内涵无穷。——好友、首位读者:陈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康熙大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3条)

 
 

  •   康熙大帝-纪连海解读千古一帝之文治武功与帝王心术,解读的比较客观。
  •   康熙是我最喜欢的古代帝王之一,虽然康熙在晚年有所沉溺享乐,多弊政,但也不妨碍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康熙作为帝王,嗜书好学,不但精通经史子集,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天文、地理等都有所研究,精通多种民族语言,在这方面很值得我们后世人们学习。本书能让我们更深层次的认识康熙这位千古一帝,而纪连海讲解清史的深厚功底也为本书增添了许多的可读性!
  •   不愧是康熙大帝,非常厉害。纪连海老师也辛苦了,很喜欢纪连海老师。强烈推荐。
  •   清朝诸位帝王中,我最佩服玄烨康熙帝,他文治武功盖世无双,虽然后来有自命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但较之祖父的涵养仍望之莫及,康熙一生,八岁登基,智除鳌拜,平定三藩,三征葛尔丹,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立下了不世之功,这本书古色古香,很有分量,非常好读!
  •   纪连海老师的书还是蛮不错的,现在对康熙有了更多的了解
  •   读纪连海老师的输是第一次,听百家讲坛也次数不多,但是还是觉得讲的很有意思,了解了很多东西,但是不喜欢讲一点不延伸的时候说看看他其他的书,那样还没等看呢,也买不过来啊
  •   一直对清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康熙大帝》,写的不错,对康熙帝所经历的事件有一个详实的描述。唯一不足的是作者的语言诙谐中略有重复。再好笑的笑话听十遍以后也不是笑话了。
  •   康熙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了解清朝历史,这本书值得一读
  •   纪老师的书一直都很喜欢,这本康熙大帝看了很多遍,真的很喜欢
  •   读过阎崇年的康熙大帝,再拜读下纪老师的康熙大帝,各有千秋吧。
  •   以前都是在百家讲坛里看纪连海先生的讲播,每次一段,不过瘾。现在可以伏案阅读,看他妙语连珠、简单明了,非常喜欢。
  •   进一步了解康熙,从不同侧面展现千古一帝的风采
  •   这本书写得非常好,不仅用通俗的语言讲清楚了康熙的一生和相关的事情,而且有很多总结性的带哲理的话,发人深省。不过,书中有不少打印和编排错误,这不是著者的问题,是责任编辑的错。例如,“及其”写成了“极其”等。P75-76有三段话被重新写了一遍。尽管不是很影响阅读,但真的不应该出这样的错。
  •   在我看过的写康熙的书中,这本是数一数二的佳作。
  •   纪连海老师保持了他一惯轻松幽默的风格,以诙谐的方式解说历史!
  •   详细介绍康熙,刚拿到,包装质量都好。
  •   帝之文治武功与帝王心术一个伟大的人必然有其伟大之处 识人用人 权谋 手段
  •   帝王心术果然深不可测,不愧是千古一帝,不能简单地用好人坏人来看待历史。
  •   刚拿到还没看就被爸爸抢去看了~一直都很喜欢纪连海老师的书~
  •   一直喜欢纪连海的文字,老公也很喜欢。
  •   语言幽默,不失为一好书,纪连海老师力作
  •   百家讲坛,历史,人物传记 = 必读!
  •   大师为你解读,一位真正的千古一帝。
  •   我看了蛮多,把清朝的历史写的绘声绘色,通俗易懂,我挺感兴趣
  •   了解真正的千古一帝。
  •   千古一帝啊!
  •   看历史,学历史,解读历史,借鉴现在
  •   清宫剧看多了,就想更多的了解真实的历史人物,这本书可以推荐
  •   这本书改变了我对于历史类书籍的态度,原本以为历史书会是生硬的讲述曾经的故事,但是这本书很幽默,语言通俗易懂我喜欢
  •   一般读文言文或者是白话文,总觉得不够透彻,有这么一位老师帮助解读,你听他给你讲,你就感觉,嗯,真的很不错,可以一气呵成读完1
  •   看看历史类的书挺好的
  •   送给爸爸读,爸爸一看到书就说这是他想读的书。
  •   喜欢这个历史老师,这样学历史才有意思
  •   不错!很适合历史基础不怎么样好的人看………
  •   本人历史不好 买来补知识 不会很枯燥 不错
  •   让我们从另外一个层面了解历史
  •   看了让我明白历史,同时也学到一些道理。不错
  •   很早就关注纪老师了,很喜欢,很幽默,我很喜欢历史
  •   反映历史,将历史还原
  •   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把乏味的历史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尾尾道来,还有作者的独到的历史见解,让人受益匪浅。好书。
  •   喜欢帝王类的书。
  •   还没看,希望这本书别想纪晓岚那本一样废话多
  •   从另外的侧面看见了一个帝王!
  •   帮亲戚买的实体买不到我建议到当当看我认为当当的书很全结果真有她说看这本挺好玩买回家看看11.20近午帮她下单后11.21中午就收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30小时内送达本来以往是3-7天的没想到后双11期间发货迅速哦快递态度好还给送到家比四通一达态度好哦本来这单都网上支付了总之非常满意五分
  •   给单位定的 大家都说不错
  •   非常好,还请纪老师签了名,哈哈
  •   真的很好,幽默,有趣,让我一个不喜欢看史书的人都开始喜欢了!
  •   不知道是不是出版的问题还是印刷的问题,有的地方有错字。不过内容还是不错的,标题很多,很耐读。
  •   推荐,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   买过来想自己看的,没想到给妈咪拿去看了~看了不肯还给我了。写的很好~
  •   语言幽默,有想一口气读完的感觉,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
  •   错字比较多。看的都有点郁闷了。不过书的内容还不错。
  •   非常好看的书,不错!
  •   老师书不错,可是为什么我买三本给我记错一本?
  •   质量好送货快!书留着春节慢慢快!
  •   书看起来不错,还没看,应该不错吧
  •   很不错,喜欢纪老师的书
  •   纪老师的书,朴实但耐看
  •   书看了一半了,觉得没有想像的好,可能是我接受不了书的述事方式吧,内容也空了些,
  •   书是真品,挺好。
  •   买回书便一气看完,不错!以前看到电视演清宫戏,偶尔看看,感觉就是别当真,瞎编的!那感觉跟看书没办法比,赞一下!就是有个别处有错字
  •   刚送到,还没来得及看,不过从外观上看还挺好的,一直在当当买书,这次的书要比上次的好很多
  •   纪老师的书就是过瘾
  •   畅快!好久没看到这么爽的书了!
  •   一口气读完,很有意思的书
  •   很好,买了好多送朋友
  •   这个商品不错哟.
  •   少有的圣君,强大的帝国
  •   看了个开头,挺精彩。
  •   借同学了,收到时保存完好
  •   写的还挺不错的,哈哈,纪老师一如既往的幽默。要是全套一起读就更好了
  •   给老爸买的,结果奶奶也看上了~嘿嘿
  •   本人蛮喜欢这类的书籍
  •   很满意,服务快
  •   对读5年级的孩子看 ,有点深了,等大些再看了。
  •   但是不影响阅读。
  •   有趣,质量很好
  •   小孩还比较喜欢,简单易懂。
  •   非常不错,值得买的一本书
  •   作者的语言很幽默,内容丰富
  •   感谢店家.物流超快.
  •   文笔好,视野宽,值得阅读。
  •   上午8:13下订单,下午15:15送到,超快。慢慢读。
  •   很喜欢,长知识
  •   比那些戏说靠谱多了。建议大家看看。
  •   很吸引人,能读下去。
  •   很好看,封面摸起来很舒服
  •   实在是写的太好了 让人学到了太多太多的东西
  •   没看呢,翻着还行
  •   我喜欢看这种类型的 够贴近
  •   翻了几页,不错!有时间细看看!
  •   真实、幽默、易懂。
  •   超级棒的一本书。
  •   娓娓道来,有评书的味道。
  •   有点粗糙 粗糙
  •   书籍详细
  •   仅从书的内容来看此书应得4星以上评分。美中不足的是电子书出现了非常多的错字,漏字等问题。
  •   kindle 版错别字非常多,不过此书值得一看。和电视剧康熙王朝有一定区别
  •   我爸说挺好看的,我还没看。
  •   还可以吧,但是需要先对历史有一定了解,跳跃性思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