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张嵚 页数:276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这本书中的故事,起点在公元1368年,终点在公元1683年,故事的主人公,叫台湾,故事的内容,叫收复台湾。 主人公是我们熟悉的名字,内容是我们熟悉的名词,熟悉的下面,却藏着一段遥远的陌生:发生在15~17世纪人类大航海时代下,这个今天越发牵连着我们情感的岛屿,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的分别与喜悦的团聚。在这痛苦与喜悦之间,是一场场接踵而来的侵略灾难,是一代代炎黄子孙前仆后继的抛头颅洒热血。所有的奋斗,牺牲,只为了一个传承到今天的朴素信念: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说到这个,不可分割”,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下,似乎都说得很多。但说得多,却未必就能懂得:简单的四个字,经历了怎样漫长的沉积,又意味着怎样的沉重。 说到它的沉积,我们总是习惯地追溯起台湾的历史,如果仅仅按照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台湾与大陆建立联系,是开始于东吴孙权时代,距离今天大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真正开始设立官府,进行行政统治的历史,更是直到宋朝才开始,距离今天大约有一千年。对于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说,虽然也算漫长,却也只是其中一段。但是考古发现与科学研究证明出来的历史,却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台南发现的“左镇人化石,距离今天有二万至三万年,这是公认的台湾本土“原住民”的祖先。但越来越多的证据可以佐证,它与“元谋人和“北京猿人”,都存在着传承关系。台湾东海岸台东县出土的“八仙洞遗址”,是台湾旧石器时代原始文化的见证,距离今天大约有七千至一万五千年,其文明被称为“长滨文化”,然而从其遗留的石器、角器等物件看,却恰与中国大陆系统旧石器时代的砾石砍器文化息息相关。台湾基隆、淡水地区发现的古文明遗址,更与相邻的福建、广东地区出土的类似遗址有惊人的相似。台湾考古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台湾旧石器文化与大陆旧石器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台湾“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长张光直教授更直言不讳:台湾原住民的祖先,应该从福建省去找。今天的台湾民间故事中,仍然留存着一个凄美的传说:有一个下地干活的小伙子,在有一天种地归来的路上,却突然遭遇到了地震,接着他看见自己眼前的土地剧烈地震颤,与大陆分割,竟飘成了海上一个岛,与望眼欲穿的家乡越来越远。这个小伙子就是台湾人的祖先,这个漂流而去的小岛,就是台湾。“无巧不成书”,在20世纪开始震动世界的“大陆漂移说”中,同样有这样的科学假说:台湾岛原本就是和中国大陆连成一体的,是在著名的“板块漂移运动中”,变成了今天的模样。美国科学家曾经按照地图的比例,用电脑将台湾岛与中国大陆福建省做了一次“模拟重合”,实验的结果是,中国大陆福建省与台湾岛之间的地形轮廓,完全可以拼接在一起。 台湾的“不可分割”,它的时间的累积,并不是某朝、某个时间段才开始的,相反更加遥远,起于我们祖先繁衍生息的最早阶段,从中华文明的源头开始,它就是我们民族躯体上的血肉。 因为漫长的累积,所以有了它的沉重。虽然台湾有文献记录的历史,是直到中国三国时期才有,但是东吴的史料告诉我们,早在孙权之前,中国福建、广东、浙江沿海的原住民们,世世代代都与台湾岛有过交往。秦汉时期,就曾有沿海百姓与台湾原住民用粮食交换土珠、玛瑙等货物。在三国东吴孙权时代,卫温第一次率领“甲士万片造访台湾。到隋朝时期,又有朱宽、陈梭等人以朝廷官员的名义巡视台湾。在这日益密切的往来下,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交往越发互通有无。宋朝的时候,台湾地区定居的大陆百姓,已经形成了规模。北宋时期,第一次将台湾的人口“编户”,隶属于福建晋江县管辖。这是中央政府在台湾设立府衙的开始。到元朝的时候,更开始驻扎军队,征收赋税。在千年以来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如果说最初的台湾,只是我们这个民族躯体上普通的一部分,那么到了公元14世纪,它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血液输入进来,成长日益茁壮。它“不可分割”的地位,在这个大趋势下越来越重。 然而台湾命运的挑战,也正是在这时期开始了。公元14世纪起,正是人类进入“航海时代”的前夜。波涛万里的航船上,承载着外来的野心家们,一次次越洋而来,造访中华。台湾,作为中国东海大门上的珍珠,自然引来了无数垂涎。它太美好了,美好得有无数人要争抢到它,暴风骤雨的灾难,从14世纪的倭寇之乱开始,一轮轮接踵而来。然而,纵然伤痕累累,纵然血雨腥风,纵然分分合合,却有这样多的人,愿意舍生忘死地保护它。拜他们所赐,有了我们这本书的故事:从明至清,在人类大航海殖民时代下,一轮又_轮可歌可泣的保卫台湾,收复台湾的历史。一切,还只为了那个朴素的愿望:不可分割。 以“不可分割”的名义,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三百多年前那一幕幕荡气回肠的笔墨;同样以“不可分割”的名义,有了我们今天的这本书,在台湾依然牵连着我们情感的现代社会里,真实地再现那一段祖先曾经走过的道路。
内容概要
该稿勾勒了从1368年明朝中期抗倭斗争至1683年清廷最后收复台湾这300年间中华民族在台湾岛上为抗击外来侵略所做的奋斗,牺牲,一代代炎黄子孙为了祖国的完整和统一,前仆后继,留下了一幕幕荡气回肠的篇章。
作者简介
张嵚: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原创小说《革命姑娘》曾获2001年榕树下网络文学擂台赛中篇特别奖,短篇小说《绿衣红伞》曾获2002年黄金书屋文学奖,电影作品《我的城市》获得2003年南京大学生DV节最佳原著剧本奖,并为电视《拍卖》、《缤纷岁月》等编剧。累计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现为签约作家、专栏作家,凤凰网历史专栏作家,从事历史类书籍创作,目前已经完成书稿300余万字。
笔名:独孤雪亭 独孤雁
作品:《被遗忘的盛世》《快餐品历史》《放生池》
《不容青史尽成灰》(分春秋战国卷、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两汉卷、隋唐宋元卷、明清卷五部)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倭刀沉沙:明朝台湾抗倭战争
一、鞭长莫及——明朝中前期倭寇侵台全记录
二、一个新时代的线头——明朝中期的台湾
三、开通海路——影响台湾命运的海盗们
四、鬼子来了——日本幕府对台湾的图谋
五、明军威武——沈有容与台湾保卫战
第二章 强敌西来:葡萄牙、荷兰、西班牙早期对台湾的侵略
一、分赃的小丑——葡萄牙人在台湾的不光彩角色
二、疯狂的“马尼拉备忘录”——西班牙人的侵华战略
三、牛皮骗国土——荷兰人的东犯
四、澎湖浴血——明朝收复澎湖列岛之战
第三章 血脉难断:台湾沦陷三十八年大史记
一、从“汉奸”到“民族英雄”——开台王颜思齐的争议人生
二、亮剑“海上马车夫”——郑家海商集团争锋荷兰
三、血洒料罗湾——郑家水师与荷兰舰队的碰撞
四、海上丝绸路——台湾与明末海外贸易的“黄金期”
五、台湾是他心中的一根刺——“国姓爷”郑成功的青少年岁月
第四章 挥师东进:明末清初的收台战争
一、分崩离析——清军南下时代郑氏家族的分裂
二、国破台湾在——郑成功的收台抉择
三、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台湾人——郭怀一和台湾抗暴起义
四、鹿耳门作证——大明水师扬帆东进
第五章 天下一统:康熙时期的收台战
一、近代台湾奠基人——被遗忘的延平郡王郑经
二、难弃难离——清政府“纠结”的对台政策
三、天下一统——施琅收复台湾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在15世纪末开始的“新航路开辟”运动中,最早“吃螃蟹”的国家有两个,一个是租居澳门的葡萄乐另一个,就是葡萄牙的“主子”西班牙。说西班牙是葡萄牙的“主子”,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关系非常特殊:不但同属于依托地中海贸易圈“先富起来”的欧洲国家,更一度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在新航路开辟的时候,两家就在“比赛跑”,为了抢在对方前面得到新航线,两国都不惜血本。葡萄牙人支持了达伽马的远航,最先开,通了从欧洲到印度以及亚洲的航线,西班牙则搞出的动静更大,投资给意大利人哥伦布,缔造了“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惊世航行,还策反了本是葡萄牙人的麦哲伦,成就了震撼世界的环球航行。在这场“比赛跑”中,葡萄牙人在亚洲撞线,西班牙人却得到了这个世界。而且这两个唇齿相依的邻国,在中世纪的关系上,却更有一段“亡国恨”,明朝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借口自己有一半葡萄牙血统,硬要“兼职”做葡萄牙国王,血统加拳头地相争了一番,实力弱小的葡萄牙最终被西班牙征服,伊比利亚半岛的这两个国家,成了一个主人了。这时期的西班乐在整个欧洲都呼风唤雨,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欧洲大陆的国家,谁不服就打谁,甚至提出了“统一欧洲”的口号,在征服葡萄牙之前,西班牙人先是和法国开战,迫使法国向西班牙臣服,然后以“欧洲基督教盟主国”的名义,发动了对当时一心向地中海流域扩张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争,在勒班陀战役中率领欧洲联军重创强大的土耳其舰队,阻止了他们向欧洲的扩张。
后记
台湾的这一段往事,至此已经讲完了。 就像无论多么波澜壮阔的大戏,总有曲终人散的一刻,历史的戏台也一样。从公元1368年至公元1683年,有关台湾岛的那一场场悲欢离合,也早已落下了尘封的帷幕。那一条浅浅海峡问的戏台上,叱咤风云过的生旦净末丑们,无论是壮怀激烈的英雄,蝇营狗苟的奸人,贪得无厌的强盗,磊落无私的壮士,那些机关算尽的阴谋,百折不挠的信念,山河变色的动荡,铁骨铮铮的厮杀,早在沧海桑田的风沙中掩埋了芳华。唯留下周而复始的海涛声,在空荡荡的天水间,诉说着喧嚣散尽后的沉寂。 来不及抚今追昔的喟叹,在确信已经“讲完了”后,心头却已迫不及待地深深长出一口气:作为在远离战乱的时代成长起来,拥有和睦家庭和平凡人生的“80后”,与这个古老岛屿问的情愫,自然与先辈们大不相同。我们未曾亲身体会过骨肉亲人分离的苦痛,我们更未曾亲眼见证过分分合合的聚散,那些去国怀乡的离愁,家国变迁的沧桑,望穿秋水的等待,我们更多的只是在学生时代受到的教育中,大腕明星演绎过的影视剧里,流行歌手呐喊过的经典音乐间,随着年龄的增长点点滴滴累积而来。从一种空洞的信念,冰冷的教条,到休戚与共的情感,悲欣交集的期盼。这是一个从懵懂到成熟的过程。以无知无畏的勇气,钩沉泛黄的史料,面对多少段艰难的忍耐,决绝的告别,蓬勃的理想,凄凉的迷航。在理解了这么多陌生的平凡后,才开始真正理解那一场场熟悉的荡气回肠。然后,有了这二十多万字的笔墨,记录有关这个岛屿的一段岁月,记录无数的人,以青丝化自首的执著,为这个岛屿留下的一抹抹明丽的华彩。或许粗浅,或有疏漏,却是一场心灵真切的体会。当这场体会终于结束后,自然地,也就松了一口气。 然后把成稿拿给本书的策划人张钰良老师,之后的许多天里,以平均每天两个电话的频率来催促,急切地询问他对于书稿的评价。那些天里很忐忑,也很兴奋,经过了无数次不厌其烦的“电话骚扰”后,终于等来了张老师深思熟虑后的评价,言简意赅:很好,只是,似乎还缺了点什么。 听到这个评语后,拿着电话—下子愣住了,好不容易松下来的神经,—下子就紧张了。竞不知说些什么。好在电话那边的张老师又补充卜句:其实,我们都知道缺了什么。 愣完了后明白了,悬着的心,却郑重地沉了下来。跟着点了点头,答:是的,我知道。缺了的,是一个愿望。 为了这个愿望,所以决定补充写一个人的故事,一个女子的故事。 这个女子的家乡,在福建湄洲,她生活的年代,貌似和本书八竿子打不着。她姓林名默,是北宋建隆年间人。她出生的日期,是公元960年3月23日。这是中国历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是年正月,北方后周政权都点检赵匡胤发动政变,自立为帝,史称“陈桥兵变”。然后改年号为建隆,之后平乱,争霸,统一天下,建国。绵延319年的大宋王朝自此开始。这是一个改朝换代的年头,也是群雄逐鹿的舞台,雄才大略的帝王,横扫千军的猛将,高瞻远瞩的名臣,显赫一时的枭雄,诸多闪亮的面孔,在滚滚征尘中交相辉映。比起他们,这个呱呱坠地的女娃,自然平凡得很。 然而所有这时代里曾经风光过的人物们,他们不会想到,千百年后,当历史的铅华洗尽,王侯霸业早已成一尺黄土。他们中的许多人,无论帝王将相,还是枭雄猛将,辉煌的风姿,早在沉沉的烟云中模糊。显赫的威名,更在如梭的岁月中淡漠。却唯独这个叫林默的平凡女子,她的美丽,她的温暖,她的故事,她的形象,非但没有因时代的变幻而隐没,相反明丽恒久,成为代代后人香火不绝的崇敬,今日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的信仰。她平凡的出身,平凡的姓名,平凡的颜容,却最终超越了这个时代所有不平凡的人。 而这个叫林默的女子,她的出身,本身也有许多不平凡之处。比如,在她之前,她的父母已经生了五个女儿,急切盼望可以有个儿子。所以她呱呱坠地的一刻,却着实让父母失望了。但正在此时,湄洲西北上空却突现异象,一道亮光从天上直射下来,照得山川河流尽皆通红。如此奇景,似为她最终不平凡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又比如,在她出生后一个月里,竟然一声都没有哭过,所以父母为她取名为“默”,乳名“默娘”。天赋更不平凡,八岁就熟读经典,更能过目不忘。到了十三岁的时候,甚至就有半仙道长预言:这孩子太聪明了,将来肯定是要成仙的,十六岁的时候,据说她受了仙人的点化,拥有了机巧的法力,能够卜测吉凶,医治百病,甚至腾云驾雾,神游方外…… 上面所说的所有不平凡,皆广泛记录于各类史料之中,因有些内容太过离奇,千年以来,质疑的声音也不少。但这并不奇怪。中国历史上每一个不平凡的人,在不平凡之后,他(她)人生里的所有履历,哪怕是最平凡的点滴,也都会在史料中“被不平凡”一把。而放在林默身上,她后来千年的不平凡,并非因离奇的出生,更不因天赋的聪颖,或是得道成仙的慧根。终其年轻的一生,她只在做一件平凡的事情,一件她身后所有的不平凡,都来自于此的事情:行善。 从幼年起,她就是一个聪明而善良的孩子,女孩子家,大都讲“无才便是德”,多习针线女工,她却偏爱读书,八岁开始上私塾,读得比同龄的孩子都好,多么晦涩难懂的讲义,到她这里都一点就通。可别家孩子读书,大多为将来做官求功名,她却读得很较真,书巾讲的道理,不但很刻苦地学到底,更认真地做到底,书中讲的仁义礼智信,都一板一眼照着做。礼敬自己的师长,孝敬自己的父母,友爱自己的乡亲,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在书中学到了多少,就照着做多少。书读得越多越好,事情也就做得越多越好。从小到大,她所认识的每一个人,或善或恶,或近或远,或亲或疏,她所给予的,皆只有善。 后来她长大成人,到十六岁时,已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幼时一道长大的玩伴们,大多都已为人妻母,相夫教子。她却终身未嫁。有说法是,因为十六岁那一年,她在与好友郊游时,路遇仙人指点,从此得道成仙。也有说法称,她从这一年开始,夜夜焚香诵经,将自己交给了青灯古佛。然而有地方志告诉我们,也是在这一年,她经历了人生里第一次不幸,她唯一的哥哥在出海捕鱼时遭遇风暴,不幸落海身亡。得知消息的她不顾亲人阻拦,冒着滔天巨浪驾船驶人茫茫深海中,搜寻数日后,终于找到了兄长的尸体。她的仁孝与勇敢,也从此开始在当地声名鹊起。此事之后,她立下了那个终生恪守不渝的誓言:终身不嫁,行善济世。对比诸如仙人点化,诵经悟道之类的说法,或许这场意外的家庭不幸,才是她做m这个抉择的真正理由:亲眼见证了生命的消逝,亲身体会骨肉离散的痛苦,从此懂得了生命的可贵,理解了血脉相连的感情。从此愿尽微薄绵力,挽救每一个面临痛苦的人。这是她用一生告诉我们的情怀。 这以后的她,一直在实现着这样的抉择。她精通医术,因此在当地开馆施药,义务为乡民们诊治疾病,救死扶伤。她还精通天象,学会了准确地观测风信潮汐,从此开始为每一位出海捕鱼的乡民,提供尽量准确的天气预报。从她的家乡湄洲岛至大陆之问,是一大片礁石浅滩,经常有过往船只触礁沉没,每次都能得到她的帮助。至于其他导人向善,乐善好施,济困扶危之类的善举,事无巨细,年复一年,她—直都在做着。后来,甚至连地方行政之类的政务,地方官也常请她商议。某年福建水灾,政府束手无策,她不但捐出了财产赈济灾民,更亲自设坛祈祷,以斋戒的方式,为乡民祈福,十几日来水米不进,直到水灾消退雨过天晴,她已形神憔悴。她的善举恩泽四方,更教化乡民,当地更形成了相协互助,无私共济的淳朴民风。乡民们感激她,送她“神女”、“龙女”等尊称,地方官多次上奏朝廷,要为她请封,皆被她婉拒,在她眼里,所有做过的一切,都是义务。 这样惠泽四方的人物,“被神话”的内容也格外多,有说法称她法力无边,拔一棵身边的小草扔进大海,就可变出一艘破浪的大船。将丝帕投向天空,就可化成镇妖的利器,收服海中肆虐的水怪。闭目掐指一算,更可测知未来的祸福。随手撤一把草种到空地上,转眼就长成茂盛的庄稼,然而她终究还是一个平凡人,所有的神话,皆来自于她数十年如一日平凡的善行,而一次次的“被神话”,更没有让她避免命运无常的残酷:在她二十八岁那年的九月初九,是日东南沿海风暴大作,巨浪奔腾,为营救困于风暴中的乡亲们,她毅然驾小舟冲入波涛,凭对天象潮汐的精确认识,终带领乡亲们平安脱险。然而就在雨过天晴时,当逢凶化吉的乡民们举头回望时,风平浪静的海洋上,却再寻不见她美丽的身影…… 如她生前无数次被神话一样,她的离世,更被传颂为一段温暖的神话:相传是日,湄洲岛的上空有彩云冉冉升起,天空中响起悦耳的曲声,仙乐绕梁,数日不绝。从那以后,出海捕鱼的人,会时常看到一个红衣女子从天上飞过,为风浪中的人们指引方向。她离去的那一天,成为东南沿海约定俗成的“休船日”,因为每年的那一天,湄洲岛的四周,据说都有大批鱼儿围绕,那是上天对她特殊的纪念。在她离去的那一年,湄洲岛上耸立起了第一座关于她的庙宇。从那一年起至今的一千多年,中国历代皇帝对她的册封多达三十六次,民间对她的祭祀怀念,神话传说,亦如雨后春笋,世代不绝。她的庙宇,遍布中国大多数省份,相传,明朝福州闹瘟疫时,是她给当地人托梦,让灾民们找到了救命的草药;清朝台湾基隆闹台风时,乡民们绝望之下高呼她的名字,顷刻间天上霞光万道,立时风平浪静;民国初年,一些被迫离乡背井,下南洋闯生路的游子们,倘临行时朝拜她,势必顺风顺水,福星高照…… 她一生短暂的灿烂,早已化成千年弥久的永恒。她的形象,成为海峡两岸中国人代代信奉的神明,她所做过的一切,是千载之下国人们恪守不渝的信念。她的名号,千年以来不停地叠加,有诸如“天妃”、“天后”等诸多称呼,却有一个名号,被亲切温暖地默念至今——妈祖。 是的,就是妈祖,是千年以来,东南沿海不断衍生出“显灵”传说的妈祖。是两岸世代奉为神明,虔诚拜祭的妈祖。是今天在海峡两岸的诸多省份,有着香火不断的庙宇,虔诚不改的怀念的妈祖。是那样一张美丽善良的面容,照亮了_一个民族的心灵。渔夫认得,海员认得,过客认得,政要认得,不同身份的两岸同胞都认得。是她的那样一种纯真温暖的信念,支撑起生生不息的传承,沈友容记得,郑成功记得,每一个在这道海峡问留下灿烂一笔的英雄们,每一位血脉相连的炎黄子孙,都会记得。 这就是之前用如此多的笔墨,写下有关她的一切的原因。我们都知道的那个愿望,其实就在这个有关她的故事之中。都说历史如戏,按照中国传统戏曲的规矩,每一场落幕的大戏,都要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而在有关台湾历史的这场“戏”中,妈祖,却恰是我们团圆的名义。在我们的这一部书中,写过撕心裂肺的分离,写过不抛弃不放弃的努力,写过无数次绝望中的曙光,写过千百回九死一生的战斗,写过了太多伟大的人和伟大的努力。他们的姓名不同,人生不同,结局不同,却是同一张美丽善良的面容,同一个纯真温暖的信念,支撑起他们前后传承的努力,也支撑起了这个在落笔之时,我们依然念念不忘的心愿——团圆。 最后,还是用一则台湾的民间小故事,为我们这部书作一个结尾吧:很久以前,有一个长大成人的少年,尝试出去闯世界。临行前母亲对他说:“妈妈祝你一路平安。”这以后,少年走过了漫漫的长路,遭遇过无数次生死的考验,遇到过暴君、强盗、魔鬼,多少强大凶恶的敌人,但每一次最危险的时刻,总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帮助他逢凶化吉,一路平安。直到他历经沧桑,终于回到家园的门前。他才明白,那一次次帮助过他的奇特力量,正是临行前母亲的那一声祝福。故事的结尾,是一句实在的话:母亲的祝福,是这个世上最强大的力量。 是的,一道浅浅的海峡,刻骨铭心的分离,千百次艰难的考验,最终,亦不会阻挠那个心愿。因为海峡之间相望的亲人们,是拥有同一个母亲的孩子,也就拥有同一句“一路平安”的祝福。在这条艰辛的路上,也注定拥有同样强大的力量。
编辑推荐
《就这样收复台湾:你所不知道的台湾历史》: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三百多年前那一幕幕荡气回肠的笔墨,同样以“不可分割”的名义,有了我们今天的这本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