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出版时间:2011-03-01  出版社:潘昱州、 耿纪朋 重庆出版社 (2011-03出版)  作者:潘昱州,耿纪朋 编  页数:230  

内容概要

  通过对《美术基础理论系列教材:美学概论》的学习,不仅能掌握美学学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美学史上的重要理论成果,包括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了解一些重要问题的争论和解决的方式方法以及理论的思路。

书籍目录

总序序导论第一章  美学的建立    第一节  美学作为现代学科的建立    第二节  建立前对“美”的追问    第三节  鲍姆嘉通之后:哲学美学的终结第二章  美学的发展    第一节  现代美学的转向    第二节  黑格尔之后的美学发展(上)    第三节  黑格尔之后的美学发展(下)第三章  美学在中国    第一节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简论    第二节  中国现代美学研究概况    第三节  中围当代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论争第四章  审美主体    第一节  审美发生所需要具备的主体条件    第二节  审美主体的多样性    第三节  主体审美修养的培养和提高第五章  审美客体    第一节  自然之美    第二节  人物之美    第三节  科学中的美第六章  审美过程    第一节  什么是审美感兴    第二节  审美感兴的三个阶段    第三节  审美感兴过程的特点第七章  审美范畴    第一节  美感与丑感    第二节  优美与崇高    第三节  悲剧和喜剧    第四节  荒诞与暴力美学第八章  审美评价    第一节  审美评价的理性特征    第二节  审美评价的积极意义    第三节  艺术批评第九章  美育    第一节  中西美育思想史    第二节  美育的特点    第三节  美育的目的和作用    第四节  美育实施的基本途径第十章  美与艺术    第一节  美与艺术的关系    第二节  空间艺术及其审美特征    第三节  时间艺术及其审美特征    第四节  时空艺术及其审美特征第十一章  美与艺术家    第一节  认识艺术家    第二节  艺术家是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第三节  艺术家的“自觉”与“白省”及社会责任第十二章  美与观众    第一节  美学理论中观众的角色变化    第二节  观众主体能动性的表现    第三节  观众阐释的美学可能    第四节  时下社会的观众的分量 第十三章  美与社会    第一节  审美文化    第二节  审美文化的二重性    第三节  审美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第十四章  美与市场    第一节  三种艺术市场的现象概述    第二节  文化工业与文化产业    第三节  技术与艺术    第四节  经济利益与艺术创作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选择性接受  生物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信息的接收从来都是有很强的选择性的。人类的信息接收,其选择性往往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倾向:1.被接受主体关注的信息;2.被接受主体估计的信息;3.接受主体所预期的信息;4.让接受主体感到愉悦的信息;5.对接受主体有利的信息。比如,人站在雨中,心里念叨着事先约好的朋友快开车子来,自然乐于把对方电话的信息听成(实际是预设为)比较有利的信息,即“马上就到”。  审美活动中也是如此。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古人的智慧很早就看出了接受者的主观分量。《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杰作,历来评说研究者不计其数,以至于成为一门专业“红学”。其中鲁迅曾有这样一个说法:“……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2《红楼梦》的主题从来众说纷纭,就艺术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鲁迅先生的概括具有很深的美学价值。研究经学的人从里面读到了《易》的涵义,伪道学家们读到了淫秽,多情才子读到了爱情的缠绵,革命家读到了汉人排满的民族情绪,喜好流言的人读到了宫闱当中的隐晦。而众所周知,毛泽东主席就是把《红楼梦》当做历史来读的。不同的读者面对同一部作品里的信息选择差异是如此之大,可见一斑。可以说,人是需要被联系在别的事物当中的,这是一种生命感的需要,因此,跟他相关的信息才最可能引起他的关注,而由此展开各种认知和审美活动。  ……

编辑推荐

潘昱州、耿纪朋主编的《美学概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导论和前四章,主要是讲述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包括第五章到第九章,可以说是美学的内部研究,从审美的主客体、审美过程、审美范畴、审美评价等方面概述了美学的内涵;第三部分包括第十章到第十五章共六章的篇幅,以展示后现代文化背景下,与美学息息相关的外延研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学概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