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的玄机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作者:赵炜  页数:281  字数:3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以酷吏为题材的正史作品。详解仕途沉浮,透视官场博弈。本书依据《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可靠史料,以晁错、郅都、张汤等二十四位两汉时代的酷吏为纲,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习俗、人性诸方面入手,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两汉四百年间的社会环境,揭示两汉酷吏的仕途成败之因。

作者简介

赵炜,生于1979年,籍贯山西忻州。先后就读于重庆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多年读史,小有心得。现居北京。

书籍目录

序 生命演绎的历史与智慧撰写的历史
第一章 书生治国悲剧——帝师晁错/1
第二章 二元权力困局——郅都折翼/28
第三章 官场丛林生态——景、武三卿/50
第四章 至尊者的罪身——张汤之殇/66
第五章 皇权浇灌的恶——义纵、王温舒/121
第六章 零和同僚关系——杨仆、咸宣/136
第七章 绝望催生疯狂——杜周执法/153
第八章 恃功而骄之祸——昭、宣二田/162
第九章 致命的自负——帝国守令/174
第十章 忠君抗命之际——建武三杰/193
第十一章 以难测之智临民——周纡、黄昌/216
第十二章 昏君的牺牲品——半兽三吏/226
附录一 两汉酷吏大事编年/249
附录二 君子不器——两汉酷吏的悲剧根源/268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每当晁错停下笔墨凝神聆听,他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种师道尊严的震撼和如负千钧的责任。眼前这位耄耋老者是故秦博士、当今天下唯一精通《尚书》的学者伏生,他现在已是九十余岁的高龄;晁错此行的使命,是要详细记录伏生的讲述,以继承这一儒家经典并将其敬献远在京师长安的文帝。本朝立国以来,一改秦始皇焚书以愚百姓的暴政,广开献书之路大收篇籍,各地儒生又能够修习经书讲求礼仪。高帝刘邦的时代,天下尚未完全平定,还不能全面顾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惠帝、高后的时代,即使公卿百官大都是武夫,仍然在惠帝四年(前191)三月废除了私藏书籍处以族诛的秦朝暴政挟书律。文帝刘恒即位后,分别在二年(前178)十一月、十五年(前165)九月两次下诏要求各级官吏向朝廷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才。天子偏爱的学问乃是黄老之学与刑名法术,晁错最初正是与洛阳宋孟和刘带(《史记》作刘礼)一道跟随自己的老师三川郡轵县(今河南济源市轵城镇)的张恢先生精研申不害、商鞅的学问,再后来以文学做到奉常掌故一职。比起前代君主,文帝更加重视搜求天下典籍、任用文学之士,为此专门颁布了诏令,征请天下知名的学者赴京师长安传授各自所学。得知伏生年迈无法应征,文帝又特意再下诏令责成九卿之一的奉常派遣专人赶赴济南笔受伏生的学问。伏生的年纪已经大到言语不清,讲解时只好请他的女儿逐字逐句口头做出翻译,来自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的晁错又不熟习齐地方言,辗转传录之下总有十分之二三的内容不能完全理解。晁错一定为自己获得文帝的信任来承担这一职责而激动,也一定为自己无法完全达成使命而感到遗憾。历史安排这对服膺法家思想的君臣合力继承一部儒家经典实在叫人深思,但文帝与晁错无论如何不会意识到,这次济南受学竟也隐隐约约预示着儒家文化占据帝国统治地位的时代即将来临。晁错既然为文帝的圣明所激励,作为臣子就一定要全力匡助帝国的事业。从济南返回长安之后,晁错连续上书文帝,提出他对于国政的迫切建议。他在《言太子宜知术数疏》中指出,时为太子的景帝应将治学重点放在掌握驾驭臣下的权谋手段之上;在《言兵事疏》中,详尽分析了敌我优劣形势后指出帝国对抗匈奴的侵略在军事上应着重于得地形、卒服习、器用利等三个方面;更能体现晁错卓绝战略眼光的,则是他在《守边劝农疏》、《募民实塞疏》中建议朝廷以优厚的待遇招募罪人、刑徒以及志愿者迁徙至边境荒凉之地筑城定居,从根本上充实边疆的防御力量。针对文帝十五年九月颁布的《策贤良文学诏》晁错更是写出了《举贤良对策》,对三皇五帝以来的君主在选拔任用人才方面的得失做出了精辟阐释。晁错思想中体现出的明察秋毫的洞察力是令人惊讶的,对社会的细致观察,是他能够敏锐地抓住帝国政务之要并做出影响帝国走向的政策的基础,这一点在他于文帝十二年(前168)所上的《论贵粟疏》中尽显无遗。帝国自建立以来国库积蓄一直不够丰裕,晁错认为这是因为“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忧患意识令他敏锐地从中觉察到了日益明显的贵商贱农的危险倾向。他对农夫和商人全面考察后做出具有说服力的论证:一个五口农家平均拥有百亩田地,一岁的收获不过百石粮食,负担一是向官府缴税,二还要有两人为官府服徭役,此外将养活后代、送往迎来、吊死问疾等一切花销计入其中,百石粮食还怕不够用。官府之租税绝无减免拖延的可能,一旦遇上水旱灾荒,就要把积蓄的粮食半价卖出,甚至借上高利贷。商人不事生产却能够囤积居奇,贱买贵卖,富贵过于农民,于是天下之人不愿务农而慕经商。晁错指出,“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因此,“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建议用粟衡量帝国的赏罚,以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具体的措施是,诏令天下可以向朝廷缴纳粟来获得爵位或者赎罪。按照晁错的策略,富人想要获得爵位,罪犯想要免罪,必须缴纳给朝廷足够的粮食,这就必须向农民购买,如此一来则可以抬高粮价归利于农民;朝廷付出的不过是委任状,却能从富人那里收取大量的粮食,一可充足国用,二可减免农民赋税。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十二年之后的景帝二年(前155),天子又下令将天下田租减半。至此,本朝标志性的三十税一的农业政策得以确立。然而,文帝暧昧不明的态度,却让晁错困惑不解。晁错的每一次上书,文帝都大加赞叹甚至特意下诏以书面的形式表示感谢,极尽褒奖,却少见采纳。更加让晁错困惑不解的是,文帝虽然不完全采纳他的建议,却不断提升他的官职,先是太子舍人然后是门大夫,升任博士后又拜为太子家令,再然后由公卿举荐为贤良,最后又因《举贤良对策》一文辞高意远而获任中大夫。读书人的两重品质,一是以苍生社稷为己任的使命感,二是恪守士为知己者死的坚定信念,晁错不可避免地被这两样品质驱策前行而又备受煎熬。他已经看清帝国最关键的政略不外乎三条,第一整军经武以备匈奴、第二守边备塞劝农力本、第三削弱诸侯以巩固中央,其中又以削弱诸侯为重中之重。在这漫长的苦苦等候中晁错并未荒废,他逐渐将自己的思考分门别类写成施政方针三十篇,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获得文帝的采用。然而,晁错最终等到的结果却是,后七年(前157)六月己亥,文帝驾崩于长安未央宫。

编辑推荐

《仕途的玄机:透视两汉酷吏的官场沉浮》:详解仕途沉浮 透视官场博弈迄今唯一解析酷史的大历史作品二十四位能臣酷吏的流血仕途一书在手读懂两汉四百年历史历史的精彩在于故事历史的玄机在于制度酷吏是一类独特的封建官僚,为政严苛惨酷、果于杀戮,在波诡云谲的政治风潮中充当皇权鹰犬,兴起大案,领一时之风骚……两汉酷吏或文章、或廉洁、或刚直、或刑狱、或立法、或领军、或行政、或爱情,皆粲然可观,也尚未堕落到依靠剥皮抽筋来办案的地步,揆诸数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他们不比任何所谓能臣逊色……最后却相对普遍地身败名裂、不得善果。(选自本书后记)文帝暧昧不明的态度,却让晁错困惑不解。晁错的每一次上书,文帝都大加赞叹甚至特意下诏以书面的形式表示感谢,极尽褒奖,却少见采纳。更加让晁错困惑不解的是,文帝虽然不完全采纳他的建议,却不断提升他的官职。(选自第3页)郅都最终还是没能逃过窦太后之手,君主时代臣子的两难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封建王权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一大批共同占有皇权的人根据实力消长来切割皇权,巩固并扩大自己的利益。每个人在自觉不自觉之中,不可避免地加入某一派系并为之战斗。所有人都被历史的大潮裹挟着前进,最后又被大潮吞没。(选自第44页)张汤这才明白已经到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时候,他为武帝成批地屠杀外戚,成批地屠杀诸侯王,成批地屠杀官吏,巧取豪夺天下所有商贾累积数代的财富,现在轮到他们报复了。看来武帝已无力抵抗来自帝国几乎每一个阶层的压力,继续保住张汤就要将所有压力移到自己身上,武帝显然无意如此。(选自第113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仕途的玄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笔调深沉,客观,冷静,白描手法,从貌似波澜不惊的平静叙述中,解析两汉时代的政治、军事、官职、文化等各种制度,将汉代酷吏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条分缕析,透视他们的仕途沉浮、官场博弈,可谓大手笔!
  •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酷吏列传》,其后班固和范晔分别在《汉书》与《后汉书》中为酷吏作传,此后二十四史便因袭成风。
    但人们印象中酷吏的形象并不好,一提到酷吏就想到了酷刑。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不足,酷吏只是严厉执行中央决策的国家干部,有点像前总理和重庆刺史,从人格上和道德上来说,他们与其他的能臣没什么两样。
    这本书以冷静客观的笔调,从政治、经济、文化、人性个个方面解读了酷吏的仕途沉浮,是了解酷吏不错的选择。
  •   酷吏充当着封建时代皇权的棋子,强力推行着帝王的意志。酷吏中的大部分人,不但是治世的能臣,更是朝廷的栋梁,深得统治者的信赖。只是酷吏们的结局却不太好,往往因为牵涉太多的利益,而最终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仕途的玄机》不但写了酷吏的历史,而且分析了他们的官场沉浮之道,治国兴衰之法,技术含量很高,值得推荐!
    不变的历史,不变的官场,流血的仕途,无奈的臣子,可思可叹!
  •   两汉时期,特别是西汉王朝,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的行政体系,确立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而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进程中,酷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削藩到迁豪,从治郡到决策,到处都活跃着这些酷吏们的身影。所以说,解读这些酷吏,也正是从一个侧面去解读两汉王朝,甚至是对整个封建官僚体系和专制体制的一种解读。
  •   酷吏,其实并不是坏人,他们只不过是铁腕手段推行国家法令而已,这是大一统国家落实中央意志的必要保证。
    为什么汉武帝时代酷吏最为集中?说白了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开拓进取的时代,汉武帝北击匈奴、南平瓯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起陈皇后巫蛊案、废除卫太子、推行白币五铢钱、聚拢天下盐铁……武帝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做了很多大事,这些事当然是依靠张汤、义纵、王温舒、杜周等酷吏推行下去的,否则,汉武帝的结局也只能是“政令不出未央宫”。
    我们的官场长期盛行着一套生存哲学——中庸之道,和稀泥、玩平衡,怕得罪人,于是办事的没几个,大家都在揣摩上意,都在混日子。恕我直言,这是末世的征兆,这样下去,迟早完蛋。
    时代需要酷吏!这是一本激清扬浊的好书,每一个国家干部都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
  •   书很不错,讲的是西汉酷吏的故事,选材很新颖
  •   历史往往由人性摆布书写,了解人性不可不读。
  •   价格超实惠的,赞一下。书中内容的涉及面很广,很深厚,超值得买的好书
  •   看了一半 不错 适合有些基础的人看
  •   语言犀利,可惜不够简洁,有点绕口
  •   真的很好,买了两本送给朋友!
  •   看惯了当年明月式的写史作品,没想到这本书的写法,竟然采用的是《万历十五年》的笔调,客观,冷静,白描手法,从貌似波澜不惊的平静叙述中,解析两汉时代的政治、军事、官职、文化等各种制度,将汉代酷吏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条分缕析,透视他们的仕途沉浮、官场博弈,可谓大手笔!
  •   酷吏之思
    评《仕途的玄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一句话,恐怕是从历史学家到历史爱好者所有人中喜欢历史的最重要的理由了。历史发烧友们有的会把过去的历史搬出来,通过各方面的资料和书籍进行佐证,用现在的话说出来,展现出当时的全景;有的则是通过某一个专业角度(文学、法律、经济等),结合当时的形势和局势,分析历史当中的人物和事件,而这种分析因为分析角度相对专一,同时可能覆盖的历史跨度比较大,会让人读起来有个专业方面的认识。《仕途的玄机》应该就属于后者,作者也不讳言对黄仁宇老师的尊重,相信“大历史观”对作者的启发很大。从酷吏角度去解读东西两汉的官场沉浮,剖析仕途的玄机,相信也能让我们对历史、对现在的官场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酷吏,是那些极端严格地贯彻执行法律政令、不因任何外在因素干扰而做出的丝毫折扣的官吏。酷吏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也是其牺牲品,皇帝用酷吏,是为了维护专制政治之威;杀酷吏,也是为了维护专制政治。将酷吏放到封建王朝这个大背景下去分析,从中可以让我们对封建王朝的更替、帝国的治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

    一、酷吏是中国封建王朝初级阶段的产物,他在这个阶段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春秋战国开始,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封建体制一直没有得到一个稳定的政权模式。封建中国从散乱的格局走向大一统,法家的作用至关重要。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可以说法家治国给封建帝国政权的稳定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虽然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成为主流,但是在历代君王眼中,他们依然把法家当做一种必要的治理工具,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便是最好的一个例证。法家一直在帝国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确定了封建帝国的秩序和管理规则,让治理确实“有法可依”。酷吏严格遵守法律政令,他们要求“执法必严”,不仅梳理了帝国的管理秩序,也同时为宣扬皇权发挥了法律上的作用,他们可谓是帝国法律的忠诚使者。

    二、帝国人治与法治之间的矛盾,帝国法律与帝国意识形态上的区别,注定了酷吏的悲惨命运。封建帝国属于一言九鼎的皇帝,他们的权威可以无限制地放大,而帝国统治却需要有一种稳定的治理秩序,这种秩序宣称“人人平等”(至少条文上应该如此);威权的宣扬和道义的施舍主要由皇帝来完成,而治理秩序则需要有官吏来配合,酷吏就是执行这种治理的最佳人选,这种秩序经常是靠一种惩罚性的制裁来完成。如果仅仅是皇帝和老百姓,这种秩序在逻辑上还有可能实现,但是在皇帝和老百姓之间,还有皇亲贵戚、功臣权贵和各类管理人员,尤其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和皇帝有千丝万缕的瓜葛,而皇帝在治理过程中也会经常为了宣扬天道、皇权作出一些“非法”的表态,因此,在法律实施中无法按照一种标准、一种法律制度去执行,而一味的严格必定要伤害某些人的利益,特别是有特权的人。这种帝国内部之间的矛盾,注定了酷吏的悲惨命运,他们要么被皇帝诛杀,要么死于利益之争,很难有一个好的下场。

    三、酷吏们的浪漫主义理想色彩,和对道德的恪守,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悲惨程度。既然悲惨已经是制度内生的产物,那么酷吏们独善其身的追求就显得渺茫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出身贫寒,但出于对法治社会这种浪漫理想的追求,出于这种对于法治理想的崇拜,他们养成了严格执法的处事风格,在严格执行法律中他们获得了威望,获得了位极人臣的荣耀。除去很小一部分人坚守道德的底线,在绝好的官场环境下实现他们心中的浪漫之外,众多的酷吏纠结于帝国的矛盾和利益的纷争之中,他们中还有些人知法犯法、监守自盗,为的还是那份利益和自己的贪欲,因此他们也走上了自己设置的囚笼。

    四、关于书中的其他一些感想:书中对于两汉的酷吏介绍翔实,对比和延伸手法描写令高潮迭起,过瘾。熟悉日本历史的读者可能也能注意到,日本很长一段历史的演化有点像中国汉代:汉代的高级官员犯罪时,一般会在皇帝下诏之前自杀以保存尊严,这一点是否演变为日本的自宫值得进一步研究;汉朝历史中记载的君王和臣子存在乱伦的现象,也在日本历史中存在;除了中央政府由皇帝直接治理外,受封的诸侯国多由国相料理日常事务,这个国相是不是演化成为日本幕府的大将军?书中有一处值得商榷:在赞扬酷吏的成就中,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路人张弓持刃的可怖情况让位于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酷吏的除暴能否马上出现立竿见影的良效?是不是像《史记》里增加一个“岁余”等词会显得更加贴切一点?
  •   对于酷吏的关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无数的论著放在那里。作者别辟蹊径,集中精力,把酷吏研究与历史知识普及放在一起,写出了新意,写出了深度,标志着汉代酷吏研究研究的深入。
  •   酷吏虽然对敌人残酷,对主子中心,但到最后依然逃脱不了悲惨的下场,可悲可叹。
  •   刚刚翻看了一下,作者有一定文采,表述的方式也比较特别,如果断章取义的读,可能看不太懂;只有上下文连贯起来,才明白作者所表达的意图。值得认真读一读,你可以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有些阅历还是好的。
  •   这本书挺不错,是因为要写一篇论文需要查资料,偶然看到相关内容的节选,就买下了
  •   卧薪尝胆
  •   长见识,开眼界
  •   中规中矩的一本书,可以给70分,有一定新意,但是深度不够。
  •   文字啰嗦,条理差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