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零后调查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段东涛  页数:195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序  这一年我们出生了    1980年起,我们出生了。这一年,也是通常意义下的“独生子女”出现的“计划生育”的开始。加上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特殊性,80后被社会舆论中标成了最早也是最先被群体定义的一代。    因而我觉得我也很特殊,因为我出生在了这个年代。    由于80后所经历的特殊历史背景,于大环境下物质至上的唯一性被迅速认识,我们成了最早被讨论的群体,如被称“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 “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等等。然而随着2010年的到来,80后中最大的已经三十岁,在中国传统观念“三十而立”的影响下,80后又重新更加激烈地进入了大众的视线。就80后说事,其实更是在谈论整个中国大陆的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80后是一直亲眼鉴证并经历着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新一代,30年的人生历程中目睹到的多是整个民族的自强不息奋起拼搏史。当然,可以说这有一点片面,但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2007年,我在上海策划了一场名为“STOP30秒”的当代艺术展,邀请的艺术家都是80后。在艺术领域中,他们个个都是鲜活而强烈的,对自己的艺术语言,每个人都很坚定,无论是水墨还是油画、亦或是装置或者独立动画,无一不生动。    三年过去了,当时大多还是刚从学院毕业或者是离校不久的年轻艺术家们,个个也有不同的路。有的做了美院的老师、有的坚持做艺术、有的从事了赚钱的商业设计、有的选择出国留学、有的转行只是为能吃的更饱一些。一旦融入社会,很多80后的命运是难以逃脱的,此时的社会环境对于个人的梦想而言,必然是不能完美的。    我并不奢求我出生的这一年早十年或者晚十年,去做70后也好、做90后也好,其实“几零后”这只是个时间概念而已。就好比选择,有选择必定有失去。所幸我无法选择出生的年代,否则我将失去80后所要经历的太多社会剧变、观念更新、以及挣扎在物质第一风浪中的那种精神嘶嚎的偶然痛楚。    80后大学毕业,竟迅速成了“蚁族”“裸婚”“蜗居”“房奴”“孩奴”等新生词汇取之不竭的源泉群体。讽刺之余,也成为社会的隐痛。虽然面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但80后仍旧坚持着自己心中隐藏的梦想,希望一方面生存,一方面为梦想准备,但不幸的是,“准备”在大多时候,已经让位与“生存”。有人说80后是“精神垮掉的一代”,虽然基于物质的现实基础无法漠视,但80后并不愿意轻易承认自己在社会中的精神无奈,更多时候是处在一种“既要当婊子又要立贞节牌坊”的尴尬。    我相信,绝大多的80后,一定认同我上面的话;绝少数的80后,一定麻木我上面的话,因为这绝大多数和绝少数的80后的身份,各不同。    在《中国八零后调查》中,我不想太多讨论80后生存的定义,但却不能否定,它却活生生地裸露在每个人的面前。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我们要区别于其他“后”呢?   经历了五个月的时间,《中国八零后调查》完稿了,这里要感谢韦一、张丹青、徐一涛、闵旭辉、刘佳瑜、姜萌,他们都是80后。基于对80后身份和命运的强烈认同感,我们决定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展示当下80后的八个方方面。这包括爱情、孩子、就业、房子、亲情、选择、责任、梦想,每个方便选取了三个人物的真实故事展现给读者看,这其中,有喜有悲、有惆怅也有无奈、还夹杂了希望、坚定、执著等等不同的情绪。

内容概要

大型社会纸上真人纪录片这里所讲述的,是一个又一个年轻人的生活轨迹。他们故事的讲述,使用了一种新颖而独特的形式,那就是纪录片的形式。纪录片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文字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出自你的感受深处,这是画面影像无法代替的。与其他国家的八零后群体不尽相同,甚至也区别于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八零后们,因为这一群体是在中国近三十年来深刻变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全部跟随着这个国家近三十年的火速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异”,这是极其不安定状态。接近他们,并发现他们,直接感受他们,是唯一可以使我们在困惑中得到清晰解释的途径。当全部的关注目光不断地落在中国八零后群体身上的时候,一本纪实文学《中国八零后调查》,直白而且深刻地再现了他们的故事。在剧变的中国,八零后们的七情六欲是否超越了其他群体,是否有着这一群体共同的某些特性。亲情、爱情、孩子、房子、选择、就业、责任、梦想……每个词都能引发高级生物物种对中国八零后的多个猜想和无限感触。然而,当这些真实赤裸地展示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一定震动了。八零后的蒲巴甲、高晓攀、马永红、林夕、王啸坤、李想、陈楚生、韩寒、步非烟、丁俊晖、王宝强、张琳等都站了出来,非八零后的任志强、赵忠祥、陈丹燕、崔健、姜武、孙振耀等也都站了出来。另外一位人气高涨不下的八零后创作偶像歌手陈楚生,也为这本书创作了主题歌,陈楚生的粉丝得知后,更为陈楚生叫好,偶像总是出其不意。80后的生活苦不堪言。钱都让50后60后挣去了,女人都给70后泡去了。所以80后还是挺苦的。尤其是房子特别贵,80后又是房子真正的刚性需求者,因为娶老婆要买房,但买房又不能等太久,不然可能老婆就没了,房子更涨了。刚进入社会,虽然有了一定话语权,但最大的话语权不在他们手里,因为他们上面还有人,他们在公司的地位比较尴尬。所以80后事实上也是挺尴尬的一批人,事业刚起步,但什么东西又那么贵。——韩寒作家赛车手28岁80后们,我们的成长环境让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的性格强化,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喜欢的东西就会任性地做下去,性格上会比我们的父辈更多偏执和自我。就拿我来说吧,虽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但我也不会一味地做同一件事,也不能只是听从再听从,我希望要有创造。离开天娱,我的代价是要在物质和精神上承受些压力,但我却因此有了个舒服的环境让我做喜欢的事,否则不离开的话,那代价就会变成一种忍受,很快就会崩溃。虽然都有代价,但因为选择不同,得到的也不同。——陈楚生歌手29岁房子的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并不局限于80后。70后、90后都得买房子,但是80后在当下是跟房子急速涨价一起成长的,依靠自己的力量大多数是买不起房子的,这就要把压力附加给周围的人,导致了社会问题的出现,比如要结婚,可能就去找一个60后、70后有经济基础的人去结婚等等。老百姓说,衣食住行,住是老百姓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再怎么样也得有一个挡雨的地方,所以现在导致了大众的幸福指数的下降。这是这个时代的问题,我想年轻人只能除了努力赚钱之外,再就是呼吁,不断地呼吁,我想也可能在若干年后,说不定也能起点作用。——周云蓬民谣歌手70后

作者简介

段东涛,80后艺术家、作家。
男,山东济南人,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做过多年一线记者,后在海外娱乐公司任事务主任,业务涉及唱片、演出、影视等大型娱乐项目的操作。并在多家刊物开设专栏,累计文字超过一百万字。2006年被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画学会聘为指导老师。
策划及参与的艺术展览有:“Stop30秒”当代艺术展——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2007年;
“走走停停看看”305画室中国水墨画特展——上海无形画廊,2006年……

书籍目录

序:这一年我们出生了门就业——工作还是工作门 从“蜗居”到“蚁穴”多少辛酸多少真情 安抚两个世界的生意经 停不下也停不了 声音房子——房子不再是家 被秒杀的房奴 一个月房价之惊 被房子剩男了 声音爱情——爱情弱小者 七年不痒 在英国他是爱我的 裸的不是无奈是爱情 声音亲情——被淡漠了的亲情形式 一路上有亲人陪 和爸妈相见的最后150次 租个女友回家过年 声音孩子——孩子问题可以不成立 丁克女升职记 临产前爆发“暗战” 在有了小宝之后 声音选择——主动地玩一次真的 十年的记者梦破了 玩游戏吧 从IT白领到房产中介 声音责任——4%的社会责任感 把心扎在西藏/ 村官我当定了 环保志愿路 声音梦想——在现实中缺失的梦 被现实击碎的而立之年 干一件喜欢的事,很痛快 在宋庄,梦想近了 声音如果你还有梦

章节摘录

  亲情    开篇——被淡漠了的亲情形式    80后,对亲情想要表达却又带有一点点的羞涩,当我们开始离家远行之后和在承受过社会之重之后,我们才更加深切地感受亲情的无可替代。虽然在内心深处视亲情为所有感情之上,但在形式上却淡化了与父母的交流。我们不是不知道爱、不是不知道关心、不是不知道感谢,我们是不懂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不喜欢很煽情的东西,我们只想实实在在的去爱,去感激、去关心,但是很多时候又容易被我们遗忘。忙,永远是唯一的理由。    80后对待亲情的态度的“淡漠”和对亲情表达形式上的淡化,其实跟我们所成长的环境不无关系。童年时的记忆不论是四合院胡同还是弄堂大院,人与人之前的关系,从来都是触手可及,好比那句坊间名言“远亲不如近邻”。然而九十年代中期后,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速,我们的记忆开始淡化人与人之前的关系,彼此开始陌生。随着周边环境陌生感的侵扰,我们开始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自私的基因被无情放大,就更忽略了对身边父母爱的形式。    我们当然知道,在踏出人生每一步的时候,在我们身边为我们着想的永远是我们的父母,并且也永远是无私的。在面对他们和事业时候,我们却会毫无疑问地说:“事业第一。”接受了太多无私的爱,反而我们变得自私起来。在以金钱事业为衡量个人成功唯一标准的环境里,令人无奈。    我们可以为了把赚来的钱都花在父母身上,给他们住更宽敞的房子,实现他们的某一次旅行;我们可以为了父母不再牵挂离家在外的儿子租一个女友回家,善意地告诉着急自己儿子还没有女朋友的父母自己已经有了另一半……    站在不违反道德底线的立场上,被社会现实冷却了的表达形式,仍在内心蕴藏着强大的亲情储备,无论行走多么遥远,我们统而又反叛的个性仍旧把最牵挂留给父母亲人。我们希望他们过得好,希望他们健康,希望他们幸福而多过自己,但他们又何尝不是呢?    我们知道,世上最爱我们的人,是亲人。    个案    一路上有亲人陪    1985年7月8日,蒲巴甲出生在四川阿坝州金川县观音桥镇的一个普通牧民家庭。    8岁的时候,蒲巴甲就想要自己挣钱“养家”了。这一年夏天,蒲巴甲在爸爸的带领下,和大自己2岁半的哥哥一起到山上去挖草药。爸爸带着小蒲巴甲和哥哥骑一会车,走一会路。实在走不动的时候,爸爸就出了个比赛赛跑看谁能先到山上的主意。到了山上就分开去采药,爸爸对他们说,要是饿了就吹口哨,于是小蒲巴甲没挖一会就饿的开始吹口哨了,吹得整个山都听得到。于是爸爸只得迅速结束挖草药的“比赛”,带着两个孩子回家,回家的路上,调皮的蒲巴甲还一路上吹口哨吹个不停。    有一次挖草药回家,在路上还正巧碰到学校的老师,开学的时候,老师表扬蒲巴甲和哥哥懂事,因为老师知道这一个学年两个人三十块的学费是他们兄弟俩上山挖草药挣来的,因此还得到了老师的还鼓励。从小蒲巴甲就跟哥哥的感情亲密,每次打架还都是冠军,因为蒲巴甲从来都是跟哥哥一起双打。    小学的学习结束后,因为家里穷,支付不起一两百的学费,所以他和哥哥只能一个人去上初中。但是要谁去上,家里人有些为难。于是找到喇叭表哥来算,算出来说还是哥哥去上比较好。但由于哥哥从小学的是藏文,初中要重新学汉文,压力忽然增大了很多,加上哥哥想家,所以就停学一年,蒲巴甲这个时候就代替哥哥去上学。    蒲巴甲知道初中学费贵,家里又只能指望爸爸给别人砌砖墙来赚辛苦的生活费,砌一天,也只有七块钱。蒲巴甲每个星期回来就需要二三十块的生活费,爸爸只能提前把十天的钱结算了来,但还没等之前的钱还上,又要还钱了。爸爸身体不好,喜欢喝酒,加上辛苦工作,还得了胃出血,蒲巴甲知道再这样下去爸爸会有生命危险,虽然寨子里的其他小孩一般都不再上学,但蒲巴甲的爸爸再辛苦也要坚持自己的小孩上学,因为他知道,不上学,就会变得越来越穷。    1999年夏天,14岁的蒲巴甲觉得自己长大了,他不愿再看着爸爸这么辛苦,觉得应该是自己挣钱的时候了。头脑一热,再加上蒲巴甲对打工的好奇,拉上一个朋友就直奔金山县城想去打工了。他想,自己到了县城,就可以去做保安或者饭店服务员之类的,总之,能挣钱了。没跟家里人商量的蒲巴甲没钱坐车,就一路上走,在路边上有很多苹果树,他就一路捡掉下来的苹果充饥一路继续走。实在累了,看到有车经过,他就招手想搭段顺风车,虽然车没停,但车上有个女士扔下来几块糖,蒲巴甲拿起糖,一路上走了40多公里的路,也没舍得吃。    在县城里两天,蒲巴甲住在一起去的那个朋友的表姐家的阳台上,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并没有找到保安或者是服务员的工作,只得在第三天的时候,又返回家。这一次离家,因为蒲巴甲常会一两天不回家住在朋友家,父母并没有在意。    这次“无功而返”,蒲巴甲暂时放下要外出打工的心思,先安心上学。但有一次周末回家的蒲巴甲,看到爸爸喝醉了,从外面回家做饭的妈妈也偷偷地在哭。蒲巴甲一下子明白了一定是父母又到寨子里去借钱,又没借到钱给他做生活费,蒲巴甲忽然感到自己长大了,他深切地觉得自己不应该再上学了。    听过容中尔甲唱的《九寨沟》的蒲巴甲,对九寨沟充满向往,正好自己的表姐在九寨沟,  这一次,征得父母的同意,蒲巴甲揣着七八百块钱,一个人踏上了去九寨沟的路。    九寨沟离金川有几百公里,这是蒲巴甲去的第一个“大地方”。到了九寨沟,蒲巴甲在一家民俗文化村里当检票员。还跟着那里的哥哥姐姐们学跳舞。第一个月的薪水是500元,从没有过这么多钱,蒲巴甲的兴奋难以形容。到九寨沟两个月后,蒲巴甲第一次“进城”——和表姐一起去成都。第一次到成都的蒲巴甲纳闷地想:成都怎么没有山呢?蒲巴甲听说在成都,只要一晚上跑两三个场子,就能挣好多钱,所以他只要看见灯很漂亮、打着夜总会招牌的地方,就跑进去问要不要唱歌跳舞的。但是几个月里,来来回回往成都跑了好多次,一心想寻找唱歌跳舞的机会,蒲巴甲一次都没有成功过。    在成都的钱花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了路费的蒲巴甲回家了。回家后,妹妹还问哥哥有没有带钱回来,看着不吭声的蒲巴甲,爸爸说对儿子说,虽然家里需要钱,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方向。蒲巴甲听了,心里有些茫然,但他并没有放弃在九寨沟寻找自己方向的决定,没在家呆几天,蒲巴甲又一次回到了九寨沟。他不希望再看到父母日夜操劳,他只有一个心思,就是要让家里过上好日子。    在九寨沟,蒲巴甲每天跳舞给游客看,一个月能赚五百到三千多,坚持了两三年后,蒲巴甲开始感到迷茫。    2005年秋天,蒲巴甲遇见了导演胡雪桦,一部《喜马拉雅王子》,成了蒲巴甲人生的转折点。但当蒲巴甲被选中出演王子的角色时,他却又有点犹豫了,因为拍电影要就会丢了眼前的工作。蒲巴甲想,自己根本想不到还能拍电影,哪怕一辈子拍一个电影也算没白活吧。拍之前,蒲巴甲还跟导演说,能不能叫哥哥妹妹也来演,赚点钱。胡雪桦笑着同意了。    从2005年10月到12月,整整3个月的辗转奔波,当最后一个镜头拍完时,蒲巴甲忽然想到要喝酒。    但蒲巴甲没有喝。蒲巴甲本来也是喝酒能手,喝一箱啤酒没问题。不过,蒲巴甲早就戒酒戒烟了。有一年蒲巴甲回家,喝了很多,醉得很厉害,如同一摊烂泥。第二天,妈妈和奶奶就哭着要他戒酒,怕他在外面出事。从那以后,蒲巴甲就滴酒不沾了。蒲巴甲怕自己没自制力,所以就向佛祖说了。他想,既然跟佛祖说了,就不能不遵守了。    看中蒲巴甲是块可造之材,胡雪桦支付给蒲巴甲三万块的片酬,还联系上海戏剧学院的西藏班,让蒲巴甲去上海上学。    得知蒲巴甲不仅拍了电影,还能到上海读书,家人在高兴的同时,也为学费发愁。于是家里给蒲巴甲筹来四千块钱。蒲巴甲不带,奶奶、妈妈、妹妹都哭着要他一定把钱带上,第二天蒲巴甲还是偷偷地把钱留在了枕头下面,去了上海。    每次离开家,爸爸总是会陪他从山里走出来去坐车。这一次也是,很长很长的路,蒲巴甲和爸爸一起走,直到儿子坐上车,他才一个人再走回山里。    到上海两个星期后,蒲巴甲接到爸爸的电话,爸爸哭了,他还叮嘱儿子,自己不打给他,也不要儿子打给自己,要专心学习。    到上海的两个月后,蒲巴甲参加了“好男儿”选秀。在8进7的比赛中,蒲巴甲看到家里人录的VCR,他第一次在舞台上哭了。    这一天,爸爸妈妈也坐了一天的车到金川县一次看电视上蒲巴甲比赛。蒲巴甲一出场,妈妈就开始哭,哭到后面也不知道自己的儿子这场比赛是什么结果,第二天就打电话给蒲巴甲,说,快回家吧。    2006年8月26日,21岁的蒲巴甲以136万多短信票赢得“好男儿”选秀全国总冠军。这一刻梦想成真,蒲巴甲简直不敢相信。    蒲巴甲看见了自己的父母,他把父母请到台上。为了看一场儿子参加的比赛,他们曾经步行100多公里到县城看电视。母亲的眼里噙着欣喜的泪花,蒲巴甲的眼神却有些忧郁,因为他没有看见他的哥哥和妹妹。此时此刻,他的哥哥和妹妹正在山里挖草药,因为联系不上,他们无法在第一时间分享胜利的喜悦。母亲流着泪在台上用藏语说,家里面太困难,一直想帮儿子,可是却无能为力,看他一个人在外面闯,觉得有些愧疚,希望今后,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好。    后来小他三岁的妹妹在电话里笑着问蒲巴甲:“哥哥你得了一个车啊。”蒲巴甲说“是啊”,妹妹就问这车怎么办啊?蒲巴甲说准备给爸爸。妹妹说骗人,不可能给的。    妹妹本来也要一起来上海,但没有身份证,又刚好上山去挖草药,爸爸去找她没找到。蒲巴甲在电话里跟妹妹说,这次最遗憾的是她没来,他房间里有很多好吃的零食,爸爸不喜欢吃零食,妈妈晕车也吃不下,所以把好吃的全都扔了。妹妹就说“好哥哥求求你了,给我寄回来”。然后就开始哭了,蒲巴甲劝她,她说没事,知道她爱哭的。    知道自己的孙子得了冠军,蒲巴甲的奶奶执意要走上好几个小时的山里,到县城里给蒲巴甲打个电话。    10月的一天,蒲巴甲带着电影《喜马拉雅王子》录制四川卫视一档节目,现场在主持人和现场观众的要求下,蒲巴甲为大家演唱了小时侯爷爷教他唱的山歌。就在演唱到一半的时候,蒲巴甲的奶奶和妹妹出现在他的面前,惊讶之后便是包含着思念、亲情和喜悦的拥抱。蒲巴甲落泪了。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静静地与蒲巴甲一起分享此刻的心情。拥抱过后,便是无尽的思念,三人坐在一起用藏语交流,蒲巴甲说,奶奶还是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奶奶高兴之余在现场大曝蒲巴甲的儿时琐事,她告诉大家蒲巴甲小时侯很淘气,鞋子穿不了多久就被磨穿了。奶奶还说,每天都会给蒲巴甲祈祷,现在也会为所有关心蒲巴甲的人祈祷。最后奶奶拉住蒲巴甲的手说,春节一定要回来过。    成名后的蒲巴甲给父母兄妹买了房子和车,要让他们不再过受穷的日子;在家乡村外的庙里给奶奶修了间房子,因为奶奶要每天转经,这时候,奶奶也最快乐。在他心里清楚地知道,快乐先给父母亲人,其次才给自己,自己才最快乐。  ……

编辑推荐

  大型社会纸上真人纪录片!  社会深刻变革下一代人的七情六欲!  蒲巴甲、高晓攀、马永红、林夕、杨纳、彭乃恒真实演绎!  韩寒、王啸坤、陈楚生、赵忠祥、任志强、陈丹燕、崔健、姜武、丁俊晖、王宝强、李想、张琳旁白主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八零后调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0条)

 
 

  •   《中国八零后调查》是一本80后作者对他所属群体的自我解剖,作者段东涛以进行时的文字记录下24个80后的行走轨迹,涉及爱情、亲情、孩子、选择、就业、房子、责任、梦想8个方面。书中,蒲巴甲真诚讲述自己《一路上有亲人陪》的成长故事,高晓攀则分享自己《干一件喜欢的事,很痛快》的梦想追求,此外,80后的韩寒、王宝强、丁俊晖、王啸坤、陈楚生、步非烟、张琳等也分别在不同篇章发出自己的旁白声音,非80后的崔健、赵忠祥、姜武、周云蓬、毕淑敏、陈丹燕、任志强等则对80后的青春故事进行了点评。崔健说得的最实在。
  •   段东涛老师的《中国八零后调查--社会深刻变革下一代人的七情六欲!(韩寒、王啸坤、陈楚生、赵忠祥、任志强、陈丹燕、崔健、姜武、丁俊晖、王宝强、李想、张琳旁白主讲!)》是在14.5元时购买的,供大家参考。
  •   在中国,80后的话题从上个世纪末开始,轰轰烈烈到了现在,从没间断。当大环境探讨80后们的观念和现状的时候,关于80后的影视文艺作品从今年年初开始层出不穷,可是,当那些打着80后噱头的作品因为赶时间话题性,就是80后三十而立的这个话题的时候,内容往往是空泛,尤其是出版物。
    但看了由80后青年作家段东涛耗时半年多深入采访后完成的这部《中国八零后调查》后,关于八零后的太多的层面,个人情感的,比如亲情和爱情,也更有置身社会中令年轻人笑不出的房子、选择、就业等等都非常触目惊心。是不是我们还能有梦想,在社会极大的压力之下,我们的选择是什么。看了书,我笑不出来了。
    但是这本书,是有希望的,书中24个人物的鲜活行走轨迹,让我们不但认识了这个社会变革下的这一代人,更能找到自己的身影,也能更清楚的认识自己。
    其它关于80后的出版物跟《中国八零后调查》相比,在社会意义的深刻性上是无法望其项背的。在媒体上看到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段东涛也表示,自己是学美术出身,真正学艺术的人,是很痛恨虚假的,真实才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深刻的。他说:“这本书,就提出一个‘纪录片’的概念,当然是在纸上的纪录片,纪录片是什么概念呢,是真实的,哪怕说是跟简单的一个行为,用真实的影响记录下来,呈现出来的时候,那就很有内容。比如之前贾樟柯给民谣歌手周云蓬做了一个很简单的记录,当时周大哥跟我说,贾樟柯就是拍他的一个行走的过程,因为周云蓬是盲人,他的走,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含义,看不见外面的世界,但是却仍旧要行走,你想,这是一个什么状态。”
    对于这个记录的影像,我想,有时候我们看不清前后左右的东西,但是是时间推着你必须得走,这是一个发生着的故事。这本书里的24个人物,都是进行时,他们在往前走,作者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了他们行走的轨迹,其实真的很有意思,24个人物,涉及到爱情、亲情、孩子、选择、就业、房子、责任、梦想等八个方面,每个方面有不同的三个代表人物,看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听他们讲自己的故,很心酸,很感动。比如在责任的部分里,有一位去西藏支教的小伙子,当时从上海到了西藏,但是他并不是那种听到西藏需要支教就报名一定要去为教育事业怎样怎样的,他是为了爱情才去的,很有意思,很非常非常的真实,也很符合年轻人的那种比较自我价值认同的观念,但是西藏的条件非常差,是在不断地工作中他获得了一种要真的想为那里的孩子做事的信念,这是很伟大的我觉得。
    无论是哪个层面,书中所记叙的每个80后人物都是赤裸裸的,还涉及到不少细节,如何被当下物质社会所俘虏;如何又想要摆脱拜金风气而终于理想等等。社会在物质刺激下越来越开始扭曲,指人的观念,无钱不欢的现状非常令人担忧和吃惊。书里更多的是24个人物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的作为,是一种进行时,也是非常直白的展示在大众面前的。有句老话说“旁观者清”,我能读到自己的影子。
    书中的80后人物所有的轨迹都不相同,也产生了在这个时代年轻人命运的多样性,在真切感受这些80后们不同生活和不同观念下,能让读者产生一种真实的深刻感。
    书里的故事我个人认为是比较沉的那种,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嘻嘻哈哈的,因为人生下来要活着,怎么活着,是讨论的大范畴。
    我们要不要想办法活得更高级一些呢?
  •   这里所讲述的,是一个又一个年轻人的生活轨迹。真实真切地发生和进行着。书中的故事,呈现了一种对阅读来说新颖而独特的形式,那就是纪录片的形式。纪录片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

    段东涛的新著《中国八零后调查》是一部以文字“记录片”的形式,直面当下八零后思想观念和个人生活的纪实类新书。既然是以“记录片”的形式来表达八零后的群体诉求,其最大的特色即是真实。作者不仅耗时半年多对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八零后进行了跟踪走访,他同时也以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八零后的个人选择和人生轨迹,展示了他们不同的个人命运,再现了中国八零后们身处“社会剧变、观念更新以及挣扎在物质第一风浪中的那种精神嘶嚎的偶然痛楚”。

    曾经有人对八零后的人生境遇作出过这样的总结:“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却找不到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买不起房子……”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八零后在物质生活方面显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八零后大都在父母的庇荫与溺爱下长大成人,他们注重个人利益,追求个人自由,兴趣广泛,个性张扬。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八零后的身上明显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性格缺陷,比如自我、自私,生活自理的能力差,缺少一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等等。八零后的一代人既拥有其他年代人不曾拥有过的优越条件,也注定要面临不同于其他年代人所遭遇过的社会困境。他们刚刚步入社会,就不得不面对足以击碎所有理想和梦想的荒谬现实,个人事业因房价飙升而搁浅,爱情因掺杂太多的现实因素而贬值。事实就是这般严酷,当八零后们普遍为最起码的个人生活而疲于奔命时,他们人生的目的与手段已然变得本末倒置,他们的个人幸福指数更是大打折扣。

    在我看来,八零后的一代人其实是随着房价的飙升才真正进入公众视野的。此前,有关八零后的话题虽然也同样屡屡为媒体所关注,但彼时讨论的话题大都是泛泛而谈,并没有涉及到多少实质性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居高不下的房价,才第一次将八零后的思想观念和生存现状如此真切、如此急迫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段东涛对八零后的走访和调查虽然涉及到八零后生活的各个层面,但其中焦点却大都集中在八零后对待房子的态度上,诸如八零后的爱情与婚姻、家庭和孩子,乃至他们的职业选择和人生梦想,无不与房子有着密切的关系面对房子,他们害怕失业,不敢创业;面对房子,他们被迫“裸婚”、“蜗婚”,根本没有余力去养育下一代,甚而不得不逃离一线城市……当然,在接受段东涛采访的人群中,八零后也的确不乏成功的实例。这些在逆境中脱颖而出的八零后大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既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也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不管是去西藏支教,还是去竞选村官;不管是为了艺术梦想而不懈努力,还是为了自我实现而继续守望,他们既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那些依然在迷茫中挣扎的八零后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和榜样。

    无可否认,这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难以承受的生活成本和日益严峻的生存状态,不仅是八零后面临的境遇,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普遍面临的境遇。段东涛的走访和调查固然无法改变八零后群体的生活状况,但是,他却以许多成功的实例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关键是你有没有实力去把握住这个机会;每个人都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要努力,你也可以。
  •   看完整本书,一种说不出的心酸弥漫在我心头久久不能散去。没错,心酸之感是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80后们是伴随着社会巨变出生成长的,我想可能每一个80后从小听到耳朵快被磨出糨子的话就是“你们这些长在蜜罐子里的孩子啊”等等,然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蜜罐子里泡大的孩子们,这些建国以来似乎是最幸福的一代人,如今的压力之大,如今的辛酸之苦恐怕也是前几代人不曾经历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人们总是习惯于看到他们得到的一切,并没有看到他们曾经丢失的那些美好。
    在《中国八零后调查——社会深刻变革下一代人的七情六欲》这本号称大型社会•纸上真人纪录片的书中,我通篇看下来,无力之感和心酸之痛纠结于心,其实这就是现实,身边的80后们无论是北漂海漂这些生存在一线城市的外来年轻人,亦或一线城市本地土生土长的土著们,都感到生活之辛苦,当然这些人并不包括富二代,这里指的是那些普通百姓人家的孩子们,毕竟这样的年轻人占绝大多数,这些人才能代表社会在这个阶段的普遍现象。
    随着80后逐渐成为支撑社会各个行业的主力军,关于这个群体的各种文艺作品也逐渐多起来,无论是褒奖赞扬还是贬低排斥,大多作品都是经过精细的艺术加工,都具有作者和主创人员的观点,虽然不乏优秀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但截至目前,鲜有一部能够真实反映这一新生主力群体的大型调查报告。没错,会有人提出那部未出先火的《蚁族》,但《蚁族》只是调查了80后的某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特殊群体,并不是整个八零后这一群体的全部代表,因此它虽然精深,涵盖的范围却相对较窄,是一部优秀的博士论文。
    《中国八零后调查——社会深刻变革下一代人的七情六欲》是鲜见的以纪录片形式展现的作品,规模虽谈不上宏伟浩大,涵盖范围却是较为广泛的,基本包括了目前80后年轻人普遍涉及到的问题——就业问题、房子问题、爱情问题、亲情问题、孩子问题……这些都是80后关注的和他们紧密相连的实实在在的最现实问题。这本书没有像《奋斗》中为读者描述的豪宅名车、锦衣玉食,倒让我越来越觉得像是看到了另一种形式的《蜗居》。完全是一种现实的展现,这本书并没有太多作者自身的观点,只是展示一种社会的真实情况,至于观点如何读者心里自有明鉴,因此正如该书在开头就告诉大家的,这是一本纸上的纪录片——它真实可靠,然而读完它你自有你自己的观点,我想每个人都会思考很多。正如一款复杂的香水会有前味、中味、后味一样,这本书同样是一本让人回味无穷,让人不断思考的极具现实意义的社会调查,同时也期待着不久之后的一天能被拍成一部大型纪录片,我始终相信,它有这样的潜质。
  •   《她们》是《中国八零后调查》这本书的主题歌,是歌手陈楚生创作的,看到这个信息很意外也觉得很好。因为这其实就是异业合作的一个体现,为书找一首主题歌是一个好主意,为一本书来穿上主题歌的外衣是给这本书加分的,在给书加分的同时,对歌手也是加分的,因为目前来看,一些传统行业的行销策略都很保守,包括娱乐行业,据悉作者段东涛之前在娱乐行业很长时间,明显发觉这个行业也同样是自娱自乐的,里面的人不会考虑到如果在当下信息爆炸的年代使自己的产品能得到更大更广的信息扩散。
    陈楚生同时也是一位80后的创作歌手,在这本几乎能代表80后这一代人的纪实文学的书里,出现了一首主题歌,无论这首主题歌是谁创作或者演唱,都无疑是对这位创作歌手的一个极大的肯定。
    这是一件好事,对这本书是好事,对陈楚生也是好事,因为我知道此前他也给电影《80后》献唱主题歌,这次又给一本关于80后的纪实文学提供了一首主题歌,在自身形象上,他已经给外界一种是80后代言人的一个感觉了。
  •   《中国八零后调查》在出版界首次提出“纸上纪录片”的概念,作者段东涛表示:“影像,叫纪录片,文学,叫纪实,其实都是一回事。只不过是想要强调这本书的真实性,才提出了纸上纪录片的概念”。书中的24个80后人物,不但涉及了就业、房子等现实问题的本质,在责任、梦想、选择等章节还就人性的审视提出了新的思考。段东涛说:“在看过书中人物的行走轨迹后,你一定会有所触动。会重新思考你活着的意义。”
    书中的结语部分,看到是这样写的:无论你是不是80后,在你即将合上这本书之前,我都想要你想想自己的梦想有没有实现,然后,继续上路。作者段东涛说,写这本书不是教大家放弃物质追求,“这本书中的故事,是非常注重细节的真实,有的读者有触动,我想这是细节的作用。我总想,在大家追逐生活中的安全感也就是物质所得的时候,不要忘了羞耻感,因为羞耻感正是这个年代所严重缺失的。”
  •   在极大的社会压力之下,80后们还有没有梦想?这本书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24个年轻人的生活轨迹,涉及爱情、亲情、孩子、选择、就业、房子、责任、梦想等八个方面,每个方面有三个不同的代表人物,反映了这个时代年轻人命运的多样性。
    “纸上纪录片”的形式带给人一种新鲜的阅读感受,80后的七情六欲直白且深刻地呈现在视野中。
  •   由段东涛先生著作的《中国八零后调查》,内容很好,反映的很现实,有那么一点的无奈无助,但是还有那么不灭的希望。这种值得看的书现在确实很少了。作为90后,看这样一本书,总有那么多的共鸣,兴许这个时代就是这样子的。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由陈楚生创作的主题歌《她们》,听着这首歌看书,发现音乐与书的内容是那样的吻合。。。书还是要读的,音乐还是要听的,不如听着《她们》看《中国八零后调查》吧! 快要读完了,很有感触。。。在路上,会有动力继续努力,在书中受到的鼓舞,会让我们90后、80后继续前行!就像那句话说的那样:“我们有过梦想,我们未曾实现,我们仍在追求!”加油,所有的80后、90后!
  •   该书用纪录片的形式,赤裸地揭示了80后的真实现状,引发人们新的思考。
    据悉,该书是80后青年作家段东涛耗时半年多深入采访后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所记叙的每个80后人物都是赤裸裸的。“其实我想说,社会在物质刺激下越来越开始扭曲,我是指人的观念,无钱不欢的现状我觉得非常令人担忧和吃惊。书里更多的是24个人物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的作为,是一种进行时,也是非常直白的展示在大众面前的。有句老话说‘旁观者清’,希望读者能读到自己的影子后,而有所启发。”而书中,也有不少明星代表如蒲巴甲等的真实生活记录。
  •   一个晚上通读了这本书,买这本书是在报纸上看到这个书的介绍,是“纸上纪录片”的概念吸引了我,读下来,没有失望,反而觉得作者给80后以及给这个社会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还没有人能够把80后的这一代的人的生活赤裸裸的呈现在大众的面前,我想作者段东涛可可以做为80后记录的第一作家了。
    意义有二,一是他为这一代人写照,很有社会学的研究意义。二是作者可以根据这个纸上纪录片的形式从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具有让人主动思考的意义。
    非常好,力挺!
  •   我们80后承受了很多误解和非议,而且面临沉重的社会现实压力,除了少部分的官二代、富二代,其实大部分的80后都是艰难行进着的。但是每代人都有每代人所要承受的东西,80后也有很多上几代人所没有的优势,不管现实如何,压力大小,我们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并努力实现。我们80后都在路上,大家加油!
  •   大量的案例 深刻的描写 80后心情的探触 生活轨迹的追寻 事业总是偏离自己的预期 爱情总是被现实击碎 理想从伟大到渺小 现实从温馨到残酷 这就是80后一代人的无奈
  •   给朋友买的,不过也简单的翻了几页,感觉很现实,确实是80后的真实写照
  •   1、书的内容应该不错。至少引起了80后的共鸣。至少有人站出来说句话。
    2、购物过程,比较顺利。
    3、送货速度,非常满意,第二天到货。
    4、但是,订购书两本,一本为新。另一本正面新,背面一看就是严重从地上蹭过的。脏不说,且很不好处理。
  •   部记录真实故事的书,内容非常精彩,耐读.强烈推荐80后值得一看~~~~
  •   世间众生,众生万象,每种生物都在自己的生命路上挣扎求生。谁能最终生存得更好,就看谁能先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自己的路上更坚定,最先突破现实的封锁,获得"自由"!
    80后,最关注却又最失落的一代,值得一读。
  •   写出了80后的现状
  •   不少段落的语句还是很让人有共鸣,也比较深刻。本书更多的是一个一个故事,需要读者自己通过故事来思考。
  •   故事少了一点 内容不够深刻 名人的旁白显得不够给力
  •   故事我个人认为是比较沉的那种,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嘻嘻哈哈的,因为人生下来要活着,怎么活着,是讨论的大范畴。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不断地被感动或者说是被刺激,我们才会不断地去想办法活得更高级一些,这本书是有这个功能的。
  •   买这本书是因为书中写了我的两个好朋友,支持一下……80后学习的榜样
  •   这本书看下来,觉得好沉重好心酸。
  •   很不错的一本书 作者很用心 值得看哦
  •   晚上回家看书去了 嘎嘎
  •   不错的书,很认真的看过了!
  •   还可以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   真实的80后
    评《中国八零后调查》

    “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在鲁迅的小说《风波》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就是九斤老太的这句感慨了,时过境迁,这个感慨却用在了当今中国社会对待80后的看法;中国的80后备受诟病,很长一段时间,他们被冠名为“最自私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这种“一棍子打死”的结论是否有失偏颇?是否应在真实了解80后的生存状况和生活状态后,再下结论?社会是一个整体,融合了每一代人的辛酸苦辣,一个年代或者一群人的具体生存状态则需要近身去观察、发现,《中国八零后调查》说的就是中国的80后的生存状况:他们对于理想的追求、对情感的处理、对生活的理解,或者说他们的七情六欲。可以说这是一本80后作者对于他所属的这个群体的一个自我解剖,同时借这个解剖对上述诟病进行最有力的回击:真实的80后,并不是你们说的那样。
    一代人的生活状况也从一个角度反应这个社会存在的现象和事实。80后出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他们见证了国家的进步和发展,通过网络和媒体掌握了更多的知识,鲜明的个性让他们在这个社会中显得有点另类:与前辈相比,他们更加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更注重个性的发挥。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改革的大潮中坚持了自己的追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有作家韩寒、斯诺克选手丁俊晖、创业者李想……但是,和那些成名成功者相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承受的是事业上的艰辛,是理想与现实的严重背离。在生活中,他们在承受着更多的考验,工作难、高房价等诸多问题让他们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艰难地经营着自己卑微的生活,努力追求自己不曾磨灭的梦想,坚守着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如此看来,80后的生活有点像“小姐的身子,丫环的命”。
    童年赶上父母下岗,中学赶上择校费,考大学赶上学费自理,大学毕业赶上自主择业,好不容易有份工作赶上合同聘任,工作稳定了却发现早已经取消了福利分房,想买房赶上了房价遥不可及,想结婚赶上了物质社会……在远大的理想和窘困的现实面前,80后还没有改变社会,却已经被社会改变了。80后生存的艰难正是中国社会高度发展和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阵痛。
    事实上,人是社会动物,时代在变,人也跟随着发生改变。如果真的是一代人出现了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社会出现了什么问题,然后具体再对症下药;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加宽容的心态去看待80后,去看待每一代人、每一个人。
  •   比想象中的薄,选取了很多80后各方面的故事,比较贴近生活,但是觉得还是有点单薄。若干年前看过陈丹燕的《独生子女宣言》,感觉那时候的书内容更厚实一些,这么多年了还是印象深刻。
  •   梦想在书的最后,分量却最重。“80后现在还有谁为梦想而活?应该很少吧。但大家肯定都有过梦想。我们小时候,老师最喜欢问的问题就是,长大了做什么呀?”这也是作者段东涛心底感触最深的地方。
  •   书里记录的80后的生活,很年轻,却十分有借鉴意义,还在看,里面很多成功人的旁白也很有特点,有种拨开迷雾的点睛的效果。
  •   这是史无前例的,用一本书来诠释整整一代人,我是80后,我很骄傲!!
  •   书很快就到,但纸张不怎么样,内容还可以
  •   内容有点散,不太连贯。
  •   身为80后的一员,这本书绝对应该买来看一下,80后这个话题,在平时的生活中也确实是高频率的出现着,这是极其特殊的一代,这一代人也包括他们的父母,共同经历着中国在几十年间的大变化。

    80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也必然造成了家庭对其溺爱有加,自私的80后特质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自私这个特性,我必须承认,我确实如此,当然这是相比于前几代人的对照。当把这些独立自私的个体放在一起的时候,争执和矛盾自然就会发生,这个根源直接影响到80后的方方面面,就如同书中所罗列的几个方面,都受着这样的影响。

    在2012年,最晚的89年的一批人也已经大学毕业了,社会是一个让我们互相融合最好的舞台。80后前半段的人,我觉得还算好,在社会的历练中绝大多数已经成长了,其中很多也是各自行业中的佼佼者。随着时间的继续推移,这样的局面会越发的普遍。

    这本书是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表达的,很生动很直观,读起来很通畅,纪实文学必须要以客观的现实为基础,可以适当的稍加修饰,所以说,这种举例子的方式是最适合表现某个时代的现状的。

    当然书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举的例子多数以上海北京为中心,80后在这样的地方开始自己的理想,未免有点惨烈,北京上海是战场,上去了就得刺刀见红,容不得你犹豫和准备。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生活的区域同样重要,去了北京上海又能怎么样呢?一辈子都能留在那里吗?所以,连锁的房子,爱情,孩子,梦想,都会受到影响。

    我觉得:80后要有理想,但也要现实,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并且知足常乐。
  •   这方面的内容很好,也确实反映了一部分社会现实,但是过于浅显,内容单调。
  •   没什么感觉,不够深刻
  •   特价时买的 很一般的书
  •   不是很有代表性,内容不够系统,
  •   很一般的书,没什么看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