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刘慈欣 页数:51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与三体文明的战争使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地球文明像一个恐惧的孩子,熄灭了寻友的篝火,在暗夜中发抖。 自以为历经沧桑,其实刚刚蹒跚学步;自以为悟出了生存竞争的秘密,其实还远没有竞争的资格。 使两个文明命悬一线的黑暗森林打击,不过是宇宙战场上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插曲,一个在战场上乱跑的无知孩童被堑壕中的狙击手射杀,仅此而已。 真正的星际战争没人见过,也不可能见到。因为战争的方式和武器已经远超出人类的想象,目睹战场之日,就是灭亡之时。 人类没有想到,面对这巨大的存在,从社会学的结论,却可以推导出宇宙学的结果。 宇宙的田园时代已经远去,那时,万物的终极之美曾昙花一现,现在已经变成任何大脑和智慧体都无法做出的梦,变成游吟诗人飘渺的残歌;宇宙的物竞天择已到了最惨烈的时刻,在亿万光年暗无天日的战场上,深渊最底层的毁灭力量被唤醒,太空变成了死神广阔的披风。 太阳系中的人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一切,最后面对真相的,只有两双眼睛。
作者简介
刘慈欣,祖籍河南,长于山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工程师。自1999年处女作《鲸歌》问世以来,刘慈欣已发表短篇科幻小说三十余篇、出版长篇科幻小说六部,并创下连续八年荣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纪录。其长篇力作《三体》开创《科幻世界》月刊连载原创作品之先河,一举成为2006年度最受关注、最畅销的科幻小说,在百万科幻迷中引起极大的反响,《三体Ⅱ•黑暗森林》也因此被读者誉为“最值得期待的科幻小说”。刘慈欣的作品宏伟大气、想象绚丽,既注重极端空灵与厚重现实的结合,也讲求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和鲜明的个人风格,为中国科幻确立了一个新高度。
书籍目录
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第五部第六部
章节摘录
“弦论好像对此有所解释。”“有人认为是两类弦相遇并相互抵消了什么东西才把维度释放到宏观,而在三维以上的维度就没有这种相遇的机会了……这解释很牵强,总之在数学上不是美的。与前面所说的,可以统称为宇宙三与三十万的综合症。”“那么病因呢?”关一帆哈哈大笑着搂住了医生的肩膀,“伟大的问题!不瞒你说,还真没人想这么远!我相信是有病因的,那可能是科学所能揭露的真相中最恐怖的一个。但……医生,你以为我是谁啊,我不过是龟缩在一艘飞船尾巴上的小小观测者,起航时只是个年纪轻轻的助理研究员。”他放开医生,对着银河长叹一声,“我是舰上冬眠时间最长的人,起航的时候我才二十六岁,现在也只有三十一,但宇宙在我眼里,已经由所有美和信仰的寄托物变成了一具膨胀的尸体……我感觉已经老了,群星不再吸引我,我只想回家。”与关一帆不同,韦斯特医生的苏醒时间很长。他一直认为,要保持别人的心理稳定,自己首先要成为有能力控制情绪的人,但现在,有什么东西冲击了他的心灵,他第一次带着感情回望半个世纪的漫长航程,双眼有些湿润了,“朋友,我也老了。”像是回答他们的话,战斗警报忽然凄厉地鸣响,仿佛整个星空都在尖叫。大幅的警报信息窗口也在广场上空弹出,那些窗口层层叠叠地涌现,像彩色的乌云般很快覆盖了银河。“水滴攻击!”韦斯特对一脸茫然的关一帆说,“它们都在急剧加速,一个对准‘蓝色空间’号,一个对准我们。”关一帆四下看看,本能地想抓住什么东西以防飞船突然加速,但四周空无一物,最后只能抓住医生。韦斯特握住他的手说:“战舰不会机动飞行的,来不及了,我们只剩十几秒钟了。”.短暂的惊慌后,两个人都有一种奇异的庆幸感,庆幸死亡来得如此突然,以至于根本没有时间恐惧。也许,刚才对宇宙的讨论是对死亡最好的准备。他们都想到同一句话,关一帆先说了出来:“看来,我们都不用为自己的病人操心了。”【威慑纪元62年11月28日16:00至16:17,威慑控制中心】高速电梯向下沉去,上方越来越厚的地层似乎全压在程心的心上。半年前,在联合国和太阳系舰队联合会议上,程心当选为第二任引力波威慑系统控制者,即执剑人,她得到的票数是第二名的将近一倍。现在她正前往威鼹陉制中心,在那里将举行威慑控制权的移交。威慑控制中心是人类所建造的最深的建筑,位于地下四十五千米,已经穿过了地壳,深入到莫霍不连续面下的地幔中。这里的压力和温度都比地壳高许多,地层的主要成分是坚固的橄榄岩。电梯运行了近二十分钟才到达,程心走出电梯,迎面看到一扇黑色的钢门,门上用白色的大字写着黑暗森林威慑控制中心的正式名称:引力波宇宙广播系统零号控制站,并镶嵌着联合国和太阳系舰队的徽标。这座超深建筑是很复杂的,有独立封闭的空气循环系统,而不是直接与地面大气相通,否则,四十五千米深度产生的高气压将使人感到严重不适;还有一套强大的冷却系统,以抵御地幔近500℃的高温。但程心看到的只有空旷。门厅的白墙显然都具有显示功能,但现在全是空空荡荡的白色,其他一无所有,仿佛这里刚建完还没有正式使用。半个世纪前在设计控制中心时曾征求过罗辑的意见,他当时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像坟墓一样简洁。威慑控制权移交仪式是很隆重的,不过都是在四十五千米高的地面上进行,那里聚集了地球国际和舰队国际的所有首脑,程心就是在他们那代表着全人类的注视下走进电梯的。但这里主持最后交接的只有两个人:行星防御理事会主席和舰队总参谋长,他们代表了直接领导和运行威慑系统的两个机构。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书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想,如果是人类,都应该被《三体3》吸引。——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常务副总编辑、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 韩松三体3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前两部,而且这种超越不是一点点。我真是很佩服刘慈欣毫不取巧的勇气。——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新发现》杂志主编 严锋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必将成为经典。——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会员 江晓原看完了《三体3》,突然有了强烈的失落感,什么时候能再看到这么好的科幻小说呢?好像没有人像刘慈欣这样写小说,把小说推进当成对自己智力的挑战。一个接一个的超绝奇想,让人感叹人真是伟大的动物。如果是韩松,看完后可能这样说:刘慈欣把科幻小说搞成这个样,今后谁还来敢搞科幻呢?——《科幻世界》主编 姚海军
编辑推荐
《三体3:死神永生》:三体系列收官之作;中国原创科幻颠峰巨作,百万科幻迷翘首以盼!海报:
名人推荐
三十多年前,在一片“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声中,我加人了“科幻”迷的庞大队伍。那时候有本《小灵通漫游未来》,一销就是三百万本,足以羡煞今天畅销或不畅销的所有作家们。可惜好景不长,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席卷中国的科幻狂潮就像恐龙那样莫名其妙地消失了。这里面据说有些内幕。不过据我看来,读者的唾弃恐怕是更主要的原因。那时候的绝大部分“科幻小说”,既不够科学,也缺少幻想,更谈不上文学。像《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样的代表作品,充其量也不过是毫无情节的科普读物罢了。比如说,里面写到将来有一种“电子报纸”,可以调节旋钮在屏幕上阅读--- 哪有今天我们用鼠标点击那么方便? 在本国科幻热退潮后,很多像我这样的读者转向了外国科幻作品,不幸的是那时候外国作品我们常常挑最糟糕的引进,除了飞碟就是水怪,翻译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在这些萧条的日子里,我常常会哀叹我们文学家科学意识的薄弱,科学家人文素质的低下,更怀疑国人是否存在幻想能力的先天不足,总之,很有点本国科幻虚无主义的味道。我们的克拉克在哪里?我们的阿西莫夫在哪里?我们的海因莱因在哪里? 转眼间走进了新时代,我渐渐开始闻到一些新的气息,耳边也开始听到人们又在喊喊嚓嚓地说一些名字。我终于读到了一个叫做刘慈欣的人写的《乡村教师》,然后我对中国人幻想能力的所有的悲观和怀疑仿佛在一瞬间烟消云散。在这个看似《凤凰琴》式的故事中,一个微不足道的乡村教师的最后一点徒劳而可悲的努力,被作者融入了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极为壮阔的太空史诗。而这个教师的意义,也被发挥到了一个广袤的宇宙的尺度,一个在普通的文学作品中难以企及的尺度。 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他的几乎全部作品,没有一部让我失望,而且可以说是一部比一部写得好。2006年,我在《科幻世界》看《三体》的连载。读到热血沸腾之际,我情不自禁地给大刘写了一封信。结果,难以置信地收到了作者寄来的足本的电子版。从《三体》开始,我毫不怀疑,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别的不说,光里面那个三体游戏,想象之奇崛恢弘,与任何世界科幻名著相比都毫不逊色。 三体星系由于拥有三颗太阳,其不规则运动使得三体文明的生存条件极为严酷。为了应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环境,他们随时可以将自己体内的水分完全排出,变成干燥的纤维状物体,以躲过完全不适合生存的恶劣气候。对于这一个极为奇幻的想象世界,大刘充分发挥了他在硬科学上的特长,赋予这个世界完全真实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化发展规律。作为一个电脑工程师,大刘甚至设计了一个三体程序,来模拟三体世界的运行轨道。大刘以虚拟现实的方式,借用地球文明的外套,来讲述这个遥远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三体与地球遥相辉映,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涵着触手可及的现实针对性,既是对地球文明自身的一种独特反省,又是在宇宙级别上的一种超越。 要是换了别人,《三体》写到这个程度,早已可以满意收场了,但是对大刘来说,好戏才刚刚开始。在构造了一个丰满坚实的三体世界以后,他进一步让三体世界、地球,甚至还有更高级的文明,发生更加猛烈而意味深长的碰撞。面对三体人令人难以置信的科技和前来毁灭地球的庞大舰队,人类举全球之力,制订了“面壁计划”,由四位“面壁人”独立设计四套反击方案。说真的,其中每一套对策都构思独特,令人拍案叫绝。放到其他人的作品中,都可以作为构筑大结局的终极解决方案。但对大刘来说,这些都只不过是铺垫和浮云。在《三体2:黑暗森林》的末尾,我体验到了多年未在文学作品中体验到的完美高潮,一种启示性的震撼,一种极致的满足。 在这过程中,我也对大刘本人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我知道他是偏远内陆小镇上一家发电厂的电脑工程师,本职工作繁重,收入低下,工厂面临倒闭。在这过程中他是怎么身处僻壤,一本本写出放眼宇宙的大作,这本身是一件颇有科幻色彩的事。因为工作的问题,他曾经考虑放弃《三体3》的写作,令我们这些粉丝担忧不已。谢天谢地,他终于坚持了下来。 当大刘提出让我来为《三体3》写序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念头是:多么好啊,我可以马上就看到《三体3》啦。和一夜看完《三体2:黑暗森林》不一样,我这一回是小心翼翼地一次看一点,为的是在三体的世界里多停留一会。 在一个剧透被视为不可饶恕的罪行的年代,我必须非常小心。长话短说吧,我认为《三体3》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前两部,而且这种超越不是一点点。前面对宇宙的黑暗森林只是迂回虚写,第三部就是正面强攻了,这难度极大。我真是很佩服大刘毫不取巧的勇气,更佩服他对宇宙风景得心应手的描写,那真可以说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看到《三体3》的结尾,我忍不住想起阿西莫夫的《最后的问题》,那也是对宇宙终点的描写,大家可以比较一下,看看谁的想象力走得更远,谁的细节更丰富,谁的宇宙更宏大。 《三体3》很硬科幻,对普通读者来说,流畅度和可读性可能会不如前两部。其中一些段落甚至有一些晦涩(如对“神”的描写),但是对科幻爱好者和大刘的粉丝而言,潮水一般涌来的宇宙细节一定会让他们更加过瘾。在整个三部曲中,我个人认为第一部最有历史感和现实性;第二部的完成度最高,结构最完整,线索最清晰,也最华丽好看;而《三体3》则是把宇宙视野和本质性的思考推向了极致,这方面目前无人能及。 坦率地说,系统性的史诗与神话一直是中国文学的弱项。在遭受后现代文化的洗礼之后,我们的作家更如获至宝,把缺失视为强项,奉行“躲避崇高”的策略,鄙视宏大叙事,消解终极追问。我推崇大刘的作品,也因为他逆流而上,发扬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为中国文学注入整体性的思维和超越性的视野。这种终极的关怀和追问,又是建立在科学的逻辑和逼真的细节之上,这就让浩瀚的幻想插上了坚实的翅膀。 大刘的世界,涵盖了从奇点到宇宙边际的所有尺度,跨越了从白垩纪到未来亿万年的漫长时光,其思想的速度和广度,早已超越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传统境界。《三体3》对宇宙结构的想象,已经具有了创世的意味,但看得出大刘是有意与西方的神话保持距离,走一条新的中国神话的道路。这是前所未有的工作。关于宇宙之始,之终,之真相。他猜了,他想了,他写了。至于这是否正确,已经不重要了。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人类如果不思考,上帝连发笑都不屑。严锋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新发现》杂志主编两天里,虽然工作很忙,但我仍抽出每一个空隙,看完了《三体3》,可以说,手不释卷。这本书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想,如果是人类,都应该被《三体3》吸引。这的确是一场人类智力的饕餮大宴。错过了会后悔一世。9月上旬,姚海军在微博上说:“看完了《三体3》,突然有了强烈的失落感,什么时候能再看到这么好的科幻小说呢?好像没有人像刘慈欣这样写小说,把小说推进当成对自己智力的挑战。一个接一个的超绝奇想,让人感叹人真是伟大的动物。如果是韩松,看完后可能这样说:刘慈欣把科幻小说搞成这个样,今后谁还来敢搞科幻呢?”现在,我看完了《三体3》,我只能说:完全同意姚海军的话。刘慈欣这部小说超越了《三体1》和《三体2》,并把我们写的那些“科幻小说”碾得粉碎。我们的确是不敢搞科幻了。而且,我们以前写的那些东西--至少是绝大多数,在《三体3》面前,简直不值一提。我这不是恭维话。《三体3》就像作者在书中描写的那个赫尔辛根默斯肯漩涡--它让人想起银心中最大的黑洞。也许,它的周围,还游走着恒星、行星、彗星、尘埃等等,它们也许都是美丽的、独特的、闪光的、有价值的,但最终都会不可避免地被这黑洞吸过去,而留不下自己的一丝一毫影子。没有办法,这就是宇宙的规律。这个规律,被刘慈欣一个人掌握了。回到《三体3》,我认为,小说表现出了许许多多打动了读者内心的东西。我们充分领略了刘慈欣的激情。这是整个《三体》系列的原动力。格非说:“写作需要哪怕是有偏见的激情……《红楼梦》里有很多错误,塞万提斯写《堂吉訶德》经常写到后面忘了前面。问题在于这些人对自己的作品非常自信,投入全部的精力。”实际上,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有多少人,能像大刘这样用生命去写一个东西呢?如果不能,那就不要搞科幻了。我们也感受了刘慈欣博大深邃的思想。在《三体3》面前,很多自诩有“思想”、有“见解”的主流小说,现在看来是多么的浅薄。刘慈欣在小说中还建立了包括黑暗森林在内的一系列终极宇宙规则。这不是凡人干的活。他极尽想象力地,用电影慢镜头般的笔触,用刻塑家般的手功,在物理学的宏观和微观层面上,详而又详地向我们描绘了宇宙之绚丽,以及它的恐怖,它巨大的未知。最后,又复归了它的自然之美。他确实是在挑战人类智力的极限。他向自己和读者提出一个一个的难题,然后逐一破解,而且是从最意想不到的、却又最符合科学、逻辑和常识的方面。他让读者充满忙乱、恐慌和渴望,要去知道下一个答案,一直到最终的答案。他让读者感到自己是一个无能的猜谜者,又令他们在知道答案后,感到巨大的生命亢奋。刘慈欣运用的大都是我们已知的概念,而不是新造的:二维,三维,四维,引力波,黑洞,光速……但在他那里,通过重新的组合和联系,形成了奇异的“武器”。我觉得,无时无处,他都在探讨着两个问题:头顶的星空与心中道德。他也尝试着把宗教和哲学进行结合。他还完成了另一个结合:艺术和科学,而且十分妥帖而自然,又出人意料。整个宇宙的毁灭和再生--那就是最大的艺术。美学和物理学,合二为一。最感动的,他还描写了绵延无数个宇宙的伟大爱情!刘慈欣重新建构了我们对文学的认识。文学可能并不是我们原本想象的那样的……就像刘慈欣在书中写到的,今后,文学只能用数学来表现。文学当今的困境,可能仅仅是一个智力的困境。刘慈欣是三体人?是“歌者”?是“归零者”?还是上帝?现在来看,我在读《三体2》时说过的那句话--“人类应该向刘慈欣致敬”,是完全正确的。刘慈欣很有可能是第一个把中国人的思维,整体地从黄土地上搬到天空中去的人。我看到温家宝为袁隆平手书的一纸生日贺词,称赞袁做出的巨大贡献,便想到,刘慈欣得到这样的荣誉,也不为过。不是说,前辈的人们没有这样做,但是,时代和条件在那时还没有成熟。前些天,我收拾房间,才吃惊地发现,这些年来,中国竟然出版了那么多的中文科幻书!十几个箱子都装不完。说心里话,我还是很感激这个时代,它虽然让人不满足,但它让我们可以坐下来写科幻,而且产生了像刘慈欣这样了不起的作家。我们要是早生十年、二十年,在那场浩劫中消耗掉最有价值的生命,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啊!十年、二十年,这在宇宙中,又算什么呢?但在刘慈欣这座高山面前,我们今后真的就不能搞科幻了吗?也许不。他树立了标杆。这将激励我们。哪怕作为上帝,他也只提供了宇宙许多解释中的一种解释。他打开了一扇门。还有很多门,等待我们去试探。他自己提出的一些问题,也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包括他在结尾留下的大小宇宙和新旧宇宙的悬念。他还有一些,没有来得及完成得圆满,一如他在开头写的“笔者只写框架,以便有一天能把所有信息和细节填充进来……”他还有一些还没有得来及精打细磨。但愿,这些不仅仅是我们的自我安慰。然而,可怕的是,读了《三体》系列,我们可能已经被“惯”成了一种特别的口味,对其他的缺少刘氏感官冲击力和心灵感撼力的科幻,再也提不起兴趣了。而且,问题的要害处在于,我们可能并不具备刘慈欣那样的智力。在人类的已知历史上,爱因斯坦只产生了一个。在宇宙的已知历史上,上帝也只出现了一次。韩松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常务副总编辑 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