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长风 页数:283
Tag标签:无
前言
历史写作的收获一四五年来,长风先生埋头于秦末汉初历史的研读中,在朋友中间多有人知。这几乎是历史研究领域最年轻一代人的劳作代表。他将如何演绎这一段历史?他有什么深刻、新鲜的高论?讲史如何启明我们当世人的明德?他自己将展示什么样的史观?……这些都值得我们期待。在朋友们的催促下,长风先生的初稿终于交了出来。这是两年前的事了。后来,又经历了两年多的沉淀、封冻、打磨,一本20多万字的《流氓与贵族》才跟我们见面。越过最初章节的平淡叙述,在寻找史观、高论、轶闻、名言等等惯常的历史阅读期待失效后,我们惊奇地发现,长风先生构筑了他自己极具个性的历史写作平台,把演义式的历史叙述融进了现代国民的史论中;他的历史写作中有着传统治史少有的平民精神、人生正义和历史正义。二历史写作一直是我们近代以来没有完成现代性转换的领域之一,而这种历史写作的现代性又见仁见智。用原始档案来开一代治史风气的蒋廷黻在这方面是一个典范。他在历史写作里率先跳开了我国传统的“虚骄”史证的旧套子,以新方法、新观念来研究中国近代的外交。由此研究出发,他不倾向于仇外排外。这并不是他不痛恨西方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是他认为帝国主义侵略是一个历史事实,侵略的对象也不只是中国,要紧的是看我们如何应付帝国主义侵略,所采取的策略得失利弊如何。至于天才而英年早逝的史学家张荫麟,曾应国民政府教育部之聘,编撰高中历史教材的《中国史纲》;其功力与学识举重若轻、取精用宏,引人入胜,乃归入中国史学名著而不愧,至今仍为中国人所必需。贺麟先生称之为“人格学问思想文章的最高表现和具体结晶”,其书“有真挚感人的热情,有促进社会福利的理想,有简洁优美的文字,有淹博专精的学问,有透彻通达的思想与识见”。自学成才的国学大家钱穆虽然在多方面回归传统,但他的国史研究仍念兹在兹于返本开新。抗战时期,他在《国史大纲》的卷首,首先对读者提出的就是几条阅读该书的基本信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读者要对本国历史持一种“温情的敬意”的态度,而非“对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这些历史写作的现代努力几乎被人为中断三四十年之久。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黄仁宇、陈寅恪、唐德刚等人的历史著述介绍出版,一时令人耳目一新。但这种不同时空借来的火种并没有点燃我们历史写作的热情,历史写作在我们这里被官学课题、断代工程、网络戏说、媒体专栏、市场商品、东方神秘主义一类的风格占据了。尽管有金观涛、吴思等人的贡献,我国历史至今仍散乱地摆在国人的视野库房里,不入茫然,入库少有所得。可以说,历史写作仍需要当代人的努力。三没有人否认我们社会每隔十年左右就会有一阵“历史热”,但可能少有人思虑历史写作的状态和本质。为什么那些学贯中西的大史学家的著作也不是观止之作?为什么那些因外交屈辱、应政府之请、由抗战热情而产生的历史写作成了我们当代的“史学名著”?为什么历史会热起来?为什么在意识形态之外,当代中国人少有对人生关注的历史底蕴?……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只要社会在发展,当代人就需要读到当代人对历史的解释、讲述、评点。而对历史之发现或重新解读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代人生社会的底色。如果人们抛弃崇高一类的意识形态说教,却进入了猎奇、寻戏、找乐的油滑之中,对历史任意作践,人们的生活将仍是浅薄的。即使如此,一个以历史悠久著称的东方大国的国民仍会寻求历史的真相,也即人性的真相;寻求历史的厚重、真、善和美,也即人生的厚重、真、善和美。这也是我们当代人每隔一段时间仍要从历史中寻找答案的原因,也是我们对历史写作本身仍有要求的原因。更重要的,我们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有现代化史以来最为诡异的时期。当代人不仅想从中获得史观、从中获得教益,不仅想知道“那些事儿”,而且也希望看清自己在现实人生社会中的坐标。同样,人们对历史和讲史者本身也有着认同方面的现代性要求。这种现代性首先是启蒙运动以来的“人是目的”。这种人的目的性不假借一切外力,全由人自我示现。用我曾经说过的话,因为“人”不是学者,“人”不是哲学家,“人”不是大师;“人”实际上是你,是我,是为那个极远的全称之“你”所完全映照的“我”。这种现代性的成就在中国就是活生生的一个中国人,一个可以交流沟通的中国人,一个如温家宝所说有幸福追求、有尊严的中国人。但显然,一个中国作家还不是一个中国人,一个历史学者还不是一个中国人,一个网络写手也还不是一个中国人。他们可能都能呈现出历史或现实的某种面相,但他们很少呈现历史与当下的一体,他们很少让当代成为历史写作里的历史。蒋廷黻曾问公认的汉代史权威杨树达先生:“杨教授,你能给学生和我正确扼要地讲一讲汉代四百年间都发生过什么事,汉代重要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化如何吗?”名闻天下的杨先生面有难色,表示自己从未想过这些问题,书中没有讨论过。蒋先生有足够的理由叹息国史研究的落伍,但他可能没有想到,其实他自己也是一个有待后人超越的对象。他的历史写作结果是一个“中国学者”而非中国人的作品。我在《中国劫》中曾偏激地说过这样的话:是以唐德刚、黄仁宇这样的历史学家,仍不免于政治历史学家之讥,他们坚持“国家劫数”的长程合理性,实则为每一段国家政治做了辩护,即近代以来一切中国人的灾难、战争、生灵涂炭,无不服务于二百年左右、上下层分别整合的历史合理性。而不知中国人亦人类文明史之一员,不知中国人生命高出政党的使命、国家劫数或历史的合理性,中国人个体生命之一己光华,足以辉耀千古。职是之故,任何有良知之教员都会告知弟子:“20世纪中国无史学,一切皆政治学;20世纪中国无史书,一切皆政党史、革命史、改革史。”而任何有良史之才,一如司马迁将漂母、陈涉、朱家、郭解、优孟等平凡者的言行上升到历史与王公大人的高度一样,真正的历史叙事,当把笔墨倾倒给现代中国的国民。四长风先生的大著几乎就是我期待的历史叙事。他的作品里不仅有对秦末汉初历史中小人物的关注,也直接把自己的经历写进了历史,书中多有他少年时的记忆、大学时代的生活等等。这种把自己植入的做法在抒情文字里多显矫气,在历史叙事中却是一种平实健康的信念。他跟读者、自己的同胞坐在一起,他不是讲课、不是说教、不是发布、不是训导,而是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借用一个说法儿,我们的历史写作绝大多数是才子佳人之作,是帝王师将相帮闲之作,是或躲在书斋或上了电视的光鲜的学者大师之作,却少有一个现代精神、气魄、理性统一的中国人之作。在向自己的读者交流历史时,作者有必要把自己交待出来,有必要自己站出来。唐德刚曾经这样做过。唐德刚动辄在书中说自己如何如何,其实多有提示读者之用心;长风做得更好,因为他更有平民意识而少有专家学者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长风也用当代世界诠释了历史;这种诠释,并非一种讨巧方便,而是一种贯通古今的认识论。比如他介绍范增:“有个老头,名叫范增,七十岁了。按理大把岁数也不该凑这热闹,大概老人家身体太好,并没有感到年龄上的障碍,还想把余生奉献给革命事业。”比如他写项羽:“至此,我们的项羽大哥终于走完他的革命道路。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都对项羽报以同情……”比如他讲“带头大哥朱家”:“他救济别人,首先从贫贱的开始。但你可不要以为他的家资有多么阔。据说,他家无余财,衣服破得没有完整的花纹,伙食是每餐一菜,交通工具也只是牛车。他急人所急,远胜过自己的事情。这不是两千年后的人民公仆嘛!太廉洁了!太敬业了!”任何熟读赵高政变故事的人可能都没想到作者如此神来之笔:“在赵高执著的攻势下,李斯竟然仰天长叹,泪流满面说了句莫名其妙的话:‘老天呀!偏偏自己生逢乱世,既然不能以死明志,又向谁寄托呢?’乖乖!李斯一直标榜帝国是安定的,怎么此时成了乱世?既然明白自己的职责与操守,为何最终还往火坑里面跳?作为帝国多年培养的老干部,关键时候就掉链子,难道就没想到‘一朝天子一朝臣’,你李斯可能永远做总理吗?明明知道这是不对的,偏偏要走下去,真不知道你这政法专业是怎么读的。”毋须再多引述,我们已经能够理解长风先生的讲论风格。他几乎没有受“智识阶级”或研究专业的污染,而是以当代中国人的眼光、日常趣味为我们讲解了一段历史。他把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平时饭桌上、小圈子聚会里的自由自在的一点精神、个性历史化了,他为我们国民的历史态度做了一次淋漓的背书。用我们这些都受过污染而难清除的知识者话语,他把一种历史正义或表达历史的正义法权化了。宋元白话演义、评书、讲史的传统在此也有了新的进展,那种忠孝节义或莫谈国事一类的苟且说史,一变而为长风笔下的个人自由。他捍卫了现代性极为珍视的历史正义,他展现了这种历史。 五我算是了解长风写作状态的人了。我知道他这几年生活得不易,他有过情绪极度低沉的时期,也一度热切地关心时事,他甚至在自己的艰难生活中还写文章安慰有心无力者、安慰关心社会进步的人们。在这种状态下出手一部《流氓与贵族——秦汉风流八十年》一定有他的寄托在,有他的精神在。我们从这部史论中看到了他的精神气度。既非红黑贵族,又非穷窘草根,他的信念有如汉人生活的踏实。他为那些被史学家、传统论者忽略的人们纪传,为戚夫人、刘盈、朱家、缇萦……浓墨重彩地做了铺陈;他无视封建政治制度、朝代转移、士农工商结构……而直接点明历史的真相,即使那是为我们的圣贤称道的文景之治:“刘启当然不会对每个官员都如此,如果这样的话,谁还给他刘家打工。”这是我们以前读过的历史书中未曾提撕的现代国民的识见,也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或学者们对现代性途中的无数无名的同胞们欠奉的一个责任。长风先生的工作,多少在偿还这种应尽的责任。他虽然也会谈论一以贯之的社会关系,比如,“七国盟军的失败,标志着黄老无为的治国精神已经开始遭到严重挑战,权力完全被中央掌控,关卡被重新设置起来,诸侯间的自由交往也被阻止。地方开始陷入死气沉沉的氛围,失去了以往的自由与独立。”但如他文中所说,他更在意、更着力于以独立不倚的态度讲论历史和现实,这也是现代国民的文明理性。他的结论也许多卑之无甚高论,但他强调了个人之于历史社会的遭遇。用他的话说:我们虽然看到刘启下诏要求司法公正、以宽为主,也曾看到在农业歉收年代,不准以粮食喂马的规定。但从我们接触的个人案例来看,起码在中央内部根本无司法公正可言。对于那些无法被历史记载的千千万万人,他们的真实感受我们无法得知。面对少有个人关怀的中国历史,作者的结论也是平实的:“回顾中国历史,不难发现越是开放的社会,国家越是强盛,文化越是发达,人们的精神状况越是好,国民的幸福指数越高。似乎凡是盛世都是刑罚异常宽松的时候,而开放意味着执政者非常自信,它不把民众当做假想的敌人。”这是一本值得阅读、值得向作者致敬的书。据说读史使人明智,但当代人一再发历史热而戾气四溢,国民表态动辄拍胸脯、口水战,可见我们的历史写作的贫瘠。所谓的通俗说史,所谓的讲坛评书,多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举;那些东西用来消磨时间尚可,但用于当作经验并表达我们的人生社会,就罩上了太多瞒骗的帷幕。长风先生不在百家讲坛上,不在影视里,他是走到我们中间来的;他给我们拉开了历史和现实的帷幕,为我们做古今汇通,捍卫我们的正义。他给予了我们做人的常识、认同感和现代性。是为序。 余世存2010年2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第一本以科学手法解剖秦汉更替历史的通俗说史大书。作者笔下的历史比起小说更精彩!更传神!再现了旧贵族如何被流氓摧毁,流氓又如何向新贵族演化的戏剧性历程。 全景再现大汉崛起的磅礴史诗。始皇分封、沙丘之谋,楚汉相争、霸王别姬、流氓称帝、义士蹈海、兔死狗烹、萧规曹随、刘吕对决、七国风波…… 化木乃伊般的史料为鲜活的情节段落,谁说历史不如相声?将知识、趣味、思想、情怀一锅烹烩,辨飘摇风雨人间百味,立天地正气浩然长风。
作者简介
长风,本名张玉波,新生代实力派人气作家。著有杂文《狂批》《我们都是幸存者》《哀莫大于心死》等,散文《雪月醉歌》《深秋锁话》等,随笔《不知斋随笔》系列。
书籍目录
序 历史写作的收获第一章 祖龙已死 分权与集权哪个好 集权就是好,就是好 “沙丘之谋” 赵高PK李斯 李斯与他的“耗子哲学” 从指鹿为马到帝国崩溃 追访赵高第二章霸王别姬 革命与理想 革命从夺权开始 巨鹿之战 新安坑卒 鸿门宴——战友过招 入关大分封 田荣:大哥请让路 项羽:等我忙完再说 刘邦:赶快去端大哥的老窝 荥阳、成皋拉锯战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第三章流氓称帝 流氓当皇帝,这不是传说 家天下与坐天下 招抚田横,清除潜在危胁 宽赦季布,拉拢贤能之人 残杀丁公,警告为臣不忠者 征讨臧荼,扫除项羽势力 刘氏天下,岂容异姓染指 战友做得,同事做不得 楚王韩信之死•偶遇漂母•胯下之辱 韩王韩信之死•白登之围 梁王彭越之死 淮南王英布之死 赵王张敖侥幸没死•贯高义举 燕王卢绾之死第四章大风起兮 一国两制,帝国特色 定都长安,不学项羽 论功行赏,大家分红 制定朝仪,乐坏老刘 帝国何德,稀里糊涂 治国理念,无为而治 问道老子,玄之又玄 衣锦还乡,风起云扬 祭祀孔子,改弦更张 刘邦之死,死得自然第五章善与恶 嗜权女人很毒很暴力 刘盈同志一路走好 萧何自辱,做丞相也不易 学习曹参,喝酒就是工作 当亲情遇到了权力第六章罪与罚 谁拳头大听谁的 肥水不流外人田 美女大批发 张良,你慢些走 田生说得好,刘章唱得好 陆贾导演“将相和” 吕雉带着忧虑走了 刘襄举兵,要做皇帝 血溅京城第七章幸运与幸福 谨慎登基,理性治国 早立太子,以固国本 确立皇后,以稳政局 重用老臣,坐稳皇位 打压功臣,强化皇权 刑法改革,以求长治第八章良知与正义 苍生与鬼神 君臣闲侃鬼神到半夜 张苍与公孙臣斗法 专家新垣平玩大了 漫谈秦汉鬼神观 刘恒的检讨书 忧患与渐进 谈谈礼和法 与人民为敌会死得很难看 让国民幸福生活•让邓通富贵 中央要集权•从复仇到流放 华族与夷族 来自北方的烦恼•汉奸始祖中行说 来自南方的美好•赵佗开发岭南 人格与尊严 薄昭与朱建的不同死法第九章和解与对抗 从相面到游戏,并非胡扯 强势削藩,这样行吗? 七国大联盟,中央算个鸟 腰斩晁错,伴君如伴狼 刀光剑影,中央地方大比武 联军败北,为啥输得这么惨第十章生命与生活 刘恒的生死观 学习父亲好榜样 皇后宝座争夺战 打黑专家切忌太猖狂 刘启的儿子都挺神 梁园内外风景自不同 地下也能造反 这些个性官员们 刘家天下合法吗? 如何才会幸福 反思风雨六十年后记 心中的历史附录一 人物速描与点评附录二 历史年表附录三 主要参考参阅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祖龙已死分权与集权哪个好公元前221年,这一年,在秦王赵政的领导下,秦国终于完成了几代秦人的目标——统一六国。纷乱的战国时代就此结束,历史开始了新的篇章。赵政自然要为统一的帝国制定一系列的统治政策。御前会议上,除了自封皇帝名号让赵政感到愉悦外,丞相(国务院总理)王绾等人的提议也引起了他的极度重视。他们认为,六国刚刚被灭,燕地、齐地、楚地距离中央过于遥远,如果不置封国恐怕难以固守,建议始皇帝把这些地方分封给子弟功臣。秦始皇把提案下发,征询大家的意见。大家普遍认为提案有的放矢,极为精当,应该获得通过并予实施。那么王绾等人为何提此方案呢?这就涉及到分封制(也称封建制)了。西周初年,为了实现对广袤领土的有效管理,周王“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也就是在广大疆域内围绕首都及其直辖地区以外分土建国,以实现对王室的层层保护。因为受封的绝大多数是姬姓亲戚,便形成了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大家族;周王既是族群之长又是一国之君,如此,家就是国,国就是家。按照与王室关系的亲疏远近,诸侯君主分别被授予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且爵位世袭。诸侯除对王室尽一定义务外,享有高度自治权。一旦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出现危机,诸侯要在第一时间赶到援助。我们比较熟悉的“烽火戏诸侯”就是如此,昏聩的周幽王为了博得美女褒姒一笑,竟然点燃骊山的烽火台。诸侯以为王室遭到武装进犯,马上率领军队前去救援,这是他们的职责与义务。只要秦始皇赵政生育继续进行,那么天下就永远姓姬。即使出现周王无嗣的现象,也能在亲戚中找到合适的继承人。当然如果实行“只生一个好”的政策的话,分封制也就没什么意义了。毕竟它是靠多得不能再多的亲戚来防卫。不管分封制那时如何,但有一点是清晰的——周王朝糊里糊涂统治了七百九十年。既然赵政希望赵氏能够统治帝国千万代,那么王绾的提案无疑触动了他的敏感神经。在王绾看来,有理想是好的,但没有好的制度保障是行不通的。你秦始皇也不能保证死后帝国会怎么样吧?如果有人要争夺皇权怎么办?回顾历史,有制度可循的统一大王朝就是周王朝,无疑分封制是大秦帝国最不坏的选择。然而这份提案遭到廷尉(司法部长)李斯的坚决反对。他认为,周朝文王、武王所分封的子弟及其同姓诸侯是不少,但后来血缘关系疏远,互相进攻如仇敌。诸侯们接连不断地相互诛杀征伐,周天子也不能禁止。如今海内一统,国家赋税养起来的宗室与功臣也易控制,应力行郡县制度,此乃国家安定的根本制度。搞分封不利于治理国家。郡县制始于春秋,流行于战国。它打破了贵族世袭权力的传统,而由中央依据才能委派官吏到地方进行管理,凭其政绩提升或罢免。与分封制相比,中央委派的官吏在郡县只拥有行政管理权,而分封下的诸侯拥有行政、司法、军事、财政权力。郡县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由法家提出并实施的,其实质是集权制;而被儒家推崇的分封制就实质而言是分权制。尽管两种制度建立的初衷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但随着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郡县制越发被人看好。李斯认为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实乃分封制造成的。这些诸侯你吃我、我吃你,也不顾及什么亲戚不亲戚;而周王因为权力衰微,也管不了这些不肖子孙。基于此,李斯认为至上的权力对于君主而言至关重要,只要中央拥有了绝对的权力,天下就不会有异议,那么国家就稳定和谐了。以此推之,秦帝国统治的时间自然会长久,而郡县制完全能满足这一要求。对于双方的激辩,赵政最后作了总结性发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表示:天下战争之所以连续不断就是因为诸侯的存在。感谢祖宗保佑,我们平息了战争,社会得以安宁。倘若再建国封王无疑再造战乱,想要社会稳定岂不难哉!廷尉(司法部长)说得对。赵政的一番陈述其实为分封制定了性。他与李斯都认为分封制造成了战乱,这样能不能造成战乱成了秦帝国最高层对分封制与郡县制评估的标准。既然皇帝已经表了态,作为臣子的也就不敢再提出异议。于是,郡县制推向全国,起初设置三十六个郡,以后增至四十个。有关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也暂时告一断落。集权就是好,就是好公元前213年,也就是秦帝国建立的第八年,始皇帝于咸阳宫宴请帝国的高级官员。官员们沉浸在欢快喜悦中,溜须拍马之士也可大显身手,赞美一下帝国的开创者与总设计师。当时来了七十位博士(皇家顾问官)祝酒。博士仆射(主管博士的首长)周青臣颂扬道:“从前秦国方圆不过千里,仰赖陛下文治武功,平定海内,驱逐蛮夷。凡日月所照,无不顺服。废分封制改行郡县制,人人得以安居乐业,远离战争之祸难,其伟业可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之威德。”周青臣的祝酒辞说到赵政的心坎里,赵政心情相当爽。而博士(皇家顾问官)淳于越的一番反驳顿时把宴会的气氛降至冰点。他说:“我听说商朝、周朝统治天下一千余载,靠的是分封子弟与功臣来辅佐王室。如今陛下拥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却是平民。一旦有像齐国的田常弑君和晋国六卿擅权的乱臣贼子,没有皇室宗族的辅助,拿什么挽救危局?凡事不师古制而能长久的,我还没听说过。如今周青臣又当面奉承而使陛下加重过失。他算不得国家忠臣。”事隔八年,有关两制的辩论再次风起。按照常理,郡县制已在帝国强力推行了八年,而当年关于两制的讨论随着始皇帝的总结性发言,已经成为定论,没有再探讨的必要。但淳于越的旧事重提也不是没有依据,毕竟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郡县制再好,它被实践检验的时间显然不如分封制长久,郡县制是不是秦帝国最好的制度本身值得怀疑。即便当年的御前会议辩论也是说得模棱两可,谁也没有说服谁,只是靠大裁判赵政的一句话定输赢罢了。在过去的八年里,就发生过韩国的贵族张良训练大力士刺杀始皇帝的事件。帝国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安宁。赵政可以到处在石碑刻字,凸显自己的伟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秦制度“就是好,就是好”。相比上次的辩论,淳于越特意提出两点质疑:第一,皇帝之子岂能是平民?淳于越感到不可理解的是,作为拥有绝对权力的皇帝,其子弟怎么能没有任何权力,而是像动物一样地被养起来。难道最亲的人是皇权最大的敌人吗?一旦出现篡权之事,怎么解决危机?第二,经验难道不重要吗?淳于越的看法是经验的,是保守的。他认为对以往的经验要有所尊重与敬畏,毕竟它是经过实践与时间检验的。对法家只看现在、不屑过去的历史观,淳于越持否定态度。
编辑推荐
《流氓与贵族:秦汉风流八十年》由著名历史学者吴思、青年思想家余世存、百家讲坛主讲隋丽娟联袂推荐!《流氓与贵族:秦汉风流八十年》第一次科学解剖秦汉更替历史。流氓怎样灭了旧贵族,变成新贵族。《流氓与贵族:秦汉风流八十年》完全解密汉朝崛起的铁血过程,揭示大汉盛世背后的阴谋与博弈。大风起兮十面埋伏,千秋功过谁予评说?读一本汉初历史的武林外传,听一首亦今亦古的慷慨悲歌。长风,给我们带来了心理沉淀的回音,平等主义的立场,网络话语的快感,历史背后的温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