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9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特德·索伦森 页数:414 译者:魏宗雷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这本万众瞩目的回忆录里,约翰·肯尼迪总统最亲密的白宫幕僚特德·索伦森,首次向读者完整呈现了他辅佐肯尼迪的亲身经历。 那是美国历史上最具戏剧色彩的激情岁月。 索伦森以细腻的笔触,将他为肯尼迪总统参谋献策的特殊经历娓娓道来,在肯尼迪最关键的政治岁月里:登月计划、猪湾事件、古巴导弹危机、民权法案等……首次核战争一触即发的敏感时刻,年仅34岁的索伦森被肯尼迪委以重任,起草了重要密函给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政海浮沉,尔虞我诈,索伦森始终没有失去对理想的追求,为促进和捍卫社会的自由和平鞠躬尽瘁,这也正是他走向华盛顿走向白宫的初衷。 本书独树一帜,是一部众人翘首以盼的宏篇巨作,它发人深省,昭示历史,使读者为之折服。作者的人生堪称一部传奇,可以说正是他塑造了肯尼迪总统,成就了美国最伟大的一代总统的丰功伟绩。
作者简介
特德·索伦森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毕业于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法学院。在首都华盛顿,他以撰稿人和特别顾问的身份,陪伴肯尼迪走过了八年的参议员生涯和三年的总统任期。
肯尼迪遇刺后,索伦森又为接任的林登·约翰逊总统工作了几个月。期间为约翰逊写作了他在国会的第一篇公开演讲和第一篇国家联盟演讲;随后便离开白宫潜心写作《肯尼迪传》。1968年,他再次回到华盛顿,帮助罗伯特·肯尼迪竞选总统。
2007年3月9日,索伦森与时任参议员的奥巴马在纽约凯悦格兰特大酒店展开对话,并公开表示支持奥巴马参加2008年总统竞选。他在奥巴马的总统竞选中表现活跃,并为奥巴马2009年的就职演讲提供帮助。
书籍目录
特德·索伦森介绍特德·索伦森主要著作中文版序言名人推荐译者序作者声明本书缘起序言第一部分 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1928~1951年 第1章 寻根 第2章 母亲 第3章 父亲 第4章 童年手足情 第5章 教育 第6章 心的召唤第二部分 华盛顿1951~1964年 第7章 前往华盛顿 第8章 初遇肯尼迪 第9章 还原真实的肯尼迪 第10章 肯尼迪的私生活 第11章 为肯尼迪参议员工作 第12章 总统撰稿人 第13章 当仁不让 第14章 信仰天主教的总统候选人 第15章 漫漫竞选路 第16章 1960~1961年的总统过渡期 第17章 总统幕僚 第18章 总统的演讲 第19章 肯尼迪总统的天才内阁 第20章 我与副总统的矛盾 第21章 我与肯尼迪一家 第22章 肯尼迪政府的民权法案 第23章 占巴导弹危机 第24章 肯尼迪总统的外交政策 第25章 肯尼迪总统的新闻发布会 第26章 筹备连任竞选 第27章 肯尼迪之死 第28章 继任总统约翰逊第三部分 纽约,1965~2007年 第29章 生活与写作 第30章 纽约新生活 第31章 律师生涯 第32章 重返政坛 第33章 被提名中情局局长 第34章 家庭与健康后记致谢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1928~1951年 第1章 寻根 1928年5月8日,哈里·杜鲁门44岁生日。清晨,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我,呱呱坠地。作为密苏里州某县的法官,忙碌的哈里自然无暇注意到我的到来。二十几年过去了,我踏上前往华盛顿谋职的道路,联邦政府给了我第一份工作,而这时的他已贵为美国总统。 我的母亲安妮斯·蔡金·索伦森是一名犹太人,她在一家天主教堂生下我。护士班的修女们对我关怀备至,母亲对此尤其感念。我的父亲克里斯蒂安·A.索伦森(简称.A.)是一位叛逆的共和党人,第一步便是在那一年辞去了政府公职。我的出生却令他提笔给美国“胡佛后援团”的负责人写信:“今晨我又喜得一子,组成索伦森家族的共和党俱乐部指日可待。”远在俄亥俄州的一位记者朋友把我的出生与父亲的竞选联系起来,在给他的信件中说道:“这件喜事如经媒体适度包装,定能为你多添千百张选票。” 我的双亲加入的统一教会并没有入教或受洗仪式,于是我一出生就给我取了名字——西奥多·蔡金·索伦森。早在几十年前,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就领导了我父亲所属的共和党进步派。3岁时,我收到总统之子小西奥多·罗斯福的一封来信,这缘于我父亲与他的一次偶遇。在信中,他提到我和他都与同一位伟人同名。父亲在回信中写到:“阁下的来信在索伦森家激起层层波澜,就连小特德也知道此事非比寻常,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我母亲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一直都反对泰迪·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的昵称。老罗斯福把西奥多这个名字变得在美国非常流行。——译者注)为建立帝国主义霸权而诉诸武力。她总是坚持我的名字是取希腊语“上帝的恩赐”之意,与这位圣胡安山英雄(美西战争期间,罗斯福在古巴圣胡安山战斗中表现英勇。——译者注)毫无关联。作为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她还坚持孩子的名字中除了父姓之外还应该有她的娘家姓,自此我们兄妹五人的姓都是蔡金·索伦森。由于有两个姓是相当特别的,我们早已习惯被别人拼错名字。书籍、报纸和杂志屡屡犯错。半个世纪以来,单是《纽约时报》就拼错我的名字达百余次。接替我母亲担任大学学报编辑的人这么描述我母亲的离职,“安妮斯·蔡肯要辞职去当C.A.索伦逊太太了。”——同一句话里我双亲的姓都被拼错了。 我一生都在思考是哪儿来的运气,让我出生那天比往后的任何一天都幸运。那天出生的千千万万婴儿中,只有我拿到同州的朋友沃伦·巴菲特所谓的“基因头彩”。我的另一个朋友霍达达德·法曼法玛尼和我同一天出生,而他却在地球另一端的伊朗。他颠沛流离,背井离乡,被藏在库尔德人的干草货车里。而我出生在法治的美国。 我的父母身体健康,头脑聪明,受过高等教育,对孩子们寄予厚望。我的幸运还在于出生在内布拉斯加这个美丽的地方。在我年少时,林肯市虽然面积不大,却也古朴精致,有随处可见的公园、错落有致的石教堂、点缀着街道的矮楼、小商铺和绿荫,这里是孩子成长的乐园。而今这样的小城镇似乎已经离人们远去了。正如内布拉斯加州的一块路标上写的,这里是“绝对中心”。小时候我和父母驾车出行的经历让我对此深信不疑。当我们穿过内布拉斯加州中部时,看到一块画着两个箭头的路牌,指向东边的箭头写着“距纽约世博园1454英里”,指向西边的写着“距旧金山世博园1454英里”。 即使我后来搬到了华盛顿,在那之后环球旅行:从富查伊拉到布琼布拉,从斯科普里到新加坡,我始终怀念着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安全、祥和、井然有序。那里孕育了我的童年,并为我的生活和事业打下了基础。相比我所生活过的城市——华盛顿、波士顿和纽约,林肯市的水、空气,甚至政治环境,都更为纯净。 我有时会想:“家乡的名字会影响一个人的政治生涯吗?希望?独立?”我始终记得自己成长在以亚伯拉罕·林肯命名的城市里。庄严的林肯雕像矗立在州议会大楼前,墙上镌刻着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讲词,那是我一直以来最常引用的文稿,深深地吸引着我探究他的人生和他的言谈。 我一直将内布拉斯加视为心灵圣地,它对我年轻时的世界观有着极深的影响。在那些安宁的日子里,内布拉斯加人衣着朴素,言行坦荡,绝不与各种中坚分子和狡诈世故的人为伍。他们大多是秉承中庸之道的中产阶级,是逐渐关注内布拉斯加农作物在海外的稳定市场的孤立主义者,是支持政教分离(但提倡学校公祷)的忠诚教徒,是对极右派和极左派都持怀疑态度的实用主义者和商人。他们以社会为本,反对政客们的挥霍无度,对虚伪地在琐碎小事上大做文章,却对真正重大的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的两党政客更是深恶痛绝。 然而,内布拉斯加州孕育了许多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领导人——满怀激情的传统政治反对者、宗教保守主义者威廉·詹宁斯·布赖恩,民权领袖马尔科姆·艾克斯(四世),休伯特·布劳内尔,艾森豪威尔司法部的J.李·兰金,后者曾经协助勇敢的民权法官们进入南部的联邦法院。 最有名的内布拉斯加人不是政界人物,而是已故的约翰尼·卡森。20世纪40年代,我和约翰尼在内布拉斯加大学上学,他以魔术和口技表演闻名全校。我的哥哥汤姆认为约翰尼是他所教的新闻学初级班中最聪明的学生。毕业之际,汤姆推荐他到当地电台工作,当时汤姆是那里的新闻总监。“啊,谢谢你,索伦森先生,”约翰尼说道,“但我想尝试去好莱坞发展。”“好莱坞?”汤姆简直不敢相信,“我提供的这份工作一星期可是55美元啊!” 内布拉斯加总是那么令人神往。内布拉斯加人对那些东部人向来反感,东部佬总是无视其魅力,认为那里无趣得可以“一掠而过”。搬到东部后,我的耳边总是充斥着流言恶语,说什么从东部到西部的边境是多么漫长、乏味、一成不变。这都无所谓,反正东部人以后会了解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特德·索伦森这部口人心弦、真切动人的回忆录,清晰再现了美国历史上那个受人尊崇的时代,冲击着美国人对政治的冷嘲热讽,唤起我们的理想主义,重新点燃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认识到国家的成就,响应时代的召唤。这将是一本世代传诵的经典。 ——巴拉克·奥巴马(美国总统) 回忆录作者给我们带来的往往是孤芳自赏、沉闷无趣的“内幕”,终于,我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例外。特德·索伦森的《总统幕僚》是一份难得的礼物,是对历史的还原。 ——罗伯特·卡罗(著名传记作家、两度普利策奖获得者) 这本书是当代人了解历史的基础,它连接了历史记载的断层,生动描述了肯尼迪的执政时代。它不是为歌功颂德,而是为警示后世。 ——《华盛顿邮报》
编辑推荐
《时代周刊》称肯尼迪是一位“永恒的偶像”,“在近20年来的全国民意调查中,他始终是三位最伟大的美国总统之一……他是一位谨慎机智、捍卫和平的勇士;他仇视战争,寻求一切手段避免核战争;他是一位灵活多变的实用主义者……肯尼迪的模范事迹不仅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他所在的那个世界,也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 本书作者特德·索伦森曾在华盛顿陪伴肯尼迪走过八年的参议员生涯和三年的总统任期。本书即为其辅佐肯尼迪的亲身经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