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王其钧 编著 页数:266
Tag标签:无
前言
从事与美术有关的职业,在当代社会,尤其在中国,是被许多人看不上眼的。当孩子考大学时,数理化或者文科的功课都不行了,有些家长就想到让孩子去学美术。其实,美术水平的高低在人类社会中始终是一个文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而且,美术也是人类文明中较为难以掌握的一种学科。没有一定的美术天赋,再加上后天不具备吃苦好学的精神,是肯定不能成为优秀艺术家的。从我们身边的物质世界来看,哪一样东西离得开美术?我们开的汽车,需要优美的造型;我们住的房子,要有舒适的空间;我们吃的食物,要有好的包装;我们穿的衣服,更是要有好的形式。不仅是衣食住行,就连我们天天用的钞票,也需要有人进行图案设计。总之一句话,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美术。可能也有人会争辨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每一个行业。不过,当你去博物馆的时候,当你去翻阅人类文明史的时候,你就会豁然发现,如果将贸易、金融、语言等人们认为热门、重要的专业和美术相比较,它们在重要性的排列顺序上都大大落到了美术之后。即便是将来,人们从各种更加丰富的媒体资讯中所看到的、印象最为深刻的仍然会是美术。将美术与其他社会专业这样比较,并不是说社会上的其他行业都不重要,我要强调的只是美术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促进作用远远大于平常人的想象!尽管在每天的新闻联播或主流的媒体中并没有对美术予以特殊推崇,但是回头去看历史,即使是看距现在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的视觉资料,对你最为刺激的就是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人只穿灰色的衣服?这就是美术!美术的表现最直接地反映了整个社会。
内容概要
本书从全方位的角度,对近二三十年的西方当代艺术状态作了个较为全面的介绍,试图结合当代艺术的各种现象来分析与之相对应、相互动的建筑设计的表现状态,讨论了当代艺术观念与当代建筑思潮之间的关系、艺术演变与建筑进程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该书脉络清晰,文字流畅,书中大量插图为手绘效果,真实地还原了历史遗迹的本来面貌。是中央美术学院学者写给读者的外国美术史,是一本生动了解外国美术史的入门读物,普及了美术知识,是艺术爱好者的理想读本。
作者简介
主编:谭平
1960年出生,山东烟台人,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
中国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平面设计艺术委会,副主任、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出版《成长的故事》、《艺众--设计:以访谈的名义》、《越位--设计:以传承的名义》等多部专著。
副主编:
诸迪,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主任、城市设计学院院长 。
王其钧: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到清华大学的工学博士,教授。作为建筑指导和主持人,王其钧随同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到全国18个省拍摄了12集电视系列节目《中国民居趣谈》,并于1994年至1995年在中央电视台第一、第二套节目中播放。1995年,其著述《中国古建筑大系----中国民间住宅建筑》一书,获年度国家图书奖特殊奖项。作为一名艺术家,王其钧的艺术领域涉及建筑理论和绘画两个方面。他近年来出版了大量的建筑、艺术、绘画类书籍,介绍国内和国外的优秀建筑及艺术作品。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流行性的延续 第一节 后绘画时代 第二节 身体的示威 第三节 艺术的世俗性第二章 新绘画浪潮 第一节 德国新表现主义 第二节 同源多义的新绘画 第三节 绘画的彷徨第三章 依赖技术的艺术 第一节 白南准的探索 第二节 永恒的瞬间 第三节 “导演”出的艺术 第四节 技术性与艺术性第四章 实体艺术的拓展 第一节 类雕塑 第二节 装置与综合情景艺术 第三节 空间艺术第五章 后起之秀 第一节 苏东艺术 第二节 其他地区艺术的发展后记参考书目选图索引
章节摘录
插图:秉承同一艺术理念和目的的法国女艺术家吉娜•潘和奥兰,在她们的艺术行为表现上显得更加激进,她们通过针对自己身体所进行的行为艺术,无论在表现方式和情感传达方面都更加强烈和极端。吉娜•潘以一系列血腥的自残行为著称,她通过用刀片和其他工具对自己身体的破坏为主要特点。如割伤自己的面颊、肚皮等等。潘的行为艺术过程往往像表演一样,面对着一群观众出其不意地进行身体的自残行为,并以血淋淋的事实向人们传达其艺术理念。在潘的每次表演中,她最享受的时刻也是即将要用工具割破身体之前的时刻,因为此时人们往往会意识到潘接下来的动作意图,因此总是群情激进地阻止她接下来的行为。相比吉娜•潘对身体的自残行为。奥兰的整容行为显得更加激进得多。奥兰提出她对于艺术的兴趣是建立在艺术的冒险特性基础之上的,同时带着一种对社会传统女性审美观的反叛和艺术献身精神,奥兰开始在20世纪最后10年的4次整容。整容是现代科技进步带给人们,并且主要是带给女性的新事物之一。女性为了迎合社会,尤其商业社会对女性的审美意趣,宁愿忍受着心理与生理上的巨大伤痛而选择整容,以便使她们身体的某一部分或整体看上去更美丽。而奥兰所针对的正是这一社会现象。奥兰认为,商业社会通过广告、电影等多种传媒扭曲了社会大众,尤其是女性的审美观,使她们放弃对自然天成的形象和个体差异的优势的认同态度,转而去跟从统一、刻板的社会审美观,而这种社会审美观则明显带来男权主义的性质。为此奥兰所进行的整形手术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容手术。而是一个重新塑造自己形象。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重新夺取女性对自身形象决定权的斗争。
后记
现在,无论是在美国纽约的现代美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简称MoMA),还是英国伦敦的新泰特美术馆(Tate Modern Callery),每天的观众都络绎不绝,因而这两家美术馆都在不断扩大展馆面积。举个例子,2008年的9月1日,恰逢美国和加拿大的劳动节,是长周末。我却忘记了这点,带着全家人去纽约的现代美术博物馆,结果从购票到入馆处处排长队。等到好不容易入馆以后,从自动扶梯上向周围观望,好家伙!就连春运期间的北京站恐怕也难能有这么火暴的场面。有相当多的普通观众,是抱着一种好奇地看“皇帝的新衣”的心态来参观的。我6岁的儿子不断让我来讲解展品,但有一大批作品我都说不出所以然。的确,相当多的当代美术作品确实有让人瞠目结舌、心惊肉跳的强烈刺激感。而大部分观众和我一样,都是抱着不看现代美术博物馆,就会有一种跟不上最新潮流的危机感而来赶时髦的。纽约和伦敦占据着英语为国际语言和国际大都市的有利地位,分居大西洋的东西两岸,其包罗万象的现代美术馆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观众。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北京或上海也可以通过兴建同样的现代美术馆而获得同样的效果,因为即便是与纽约、伦敦同样享有盛名的国际大都市东京,也绝对没有这种文化优势。美国的文化强势是通过半个多世纪以来诸如好莱坞、迪斯尼、麦当劳、可口可乐、凯迪拉克等举不胜举的文化输出而逐渐形成的。“自由国度”和“美国梦”是直至今日在纽约的双层观光巴士上,美国导游自己伴以热泪盈眶的激动表情和颤抖的声音向我们真情讲述的移民追求。如同好莱坞的电影故事不断向我们推出令人钦佩的英雄主人翁一样,美国的现代艺术界也向我们不断推出创新人才。英国作为美国移民的祖宗,当然不肯放弃自己的文化领先地位,但尽管气势夺人,最后还是屈居于美国之后。这个社会毕竟是现实的,年轻人看到的是美国产品,而想学的也是好莱坞的英语发音。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从蒙昧走向文明之后,人类的思维精神总是对已知和未知的世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与求答,执着地探究着生存的本义与灵魂的归附,艺术就是在这个求证过程中,以审美方式留下的文明记忆。这里纪录着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信念与意志,抗争与进取,憧憬与渴求,历经岁月的淘洗,超越时空而播布至今。这部美术史以学者的识见,艺术家的禀赋对其进行了全新的审视与阐发,史论两重,图文并茂,读者自会从中得到切实的警醒、启迪与激励,以及丛书所标举的心灵上的震撼。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著名美术理论与评论家 原《美术研究》主编/杜哲森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艺术是人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史与人类文明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存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艺术作品中,建筑作品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一部建筑史,尤其是以翔实的史料分析和丰富的图片细节来加以呈现的建筑史,是艺术爱好者与文化爱好者不可夺得的收藏。这套《震撼的美术》书籍中有关建筑史的论述部分,结合了历史、文化、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元素,对各个时期及经典类型的建筑案例进行了解析,同时旁征博引,扼要地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建筑师的设计理论与创作观点。窥一斑而知全的摆在各位读者面前的这套书不失为是一套可以涵盖建筑艺术及其理论的优秀读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历史与文物 保护研究所所长 教授/王贵祥震撼的美术诞生于天才之手,而天才是父母生育的,更是社会养成的。他们在挥洒艺术才华的时候也是在诉说着自己时代的故事——这些呈现故事的画面联缀起来,就是历史的画卷。因此,我们通过鉴赏这套书,走进艺术之林,也能够实在地感到走在它们所属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上,在感觉愉悦之外也感受着人类历史的厚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
编辑推荐
《当代潮流:新手法的比拼》:美术史不仅是对历代艺术家及作品的欣赏,而且是对其承载的思想内容的认知与解读。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坚持和执行艺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方针自然对艺术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社会大众看得“懂”美术史。这套世界美术史的普及类图书,以明白晓畅的艺术语言,从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诸多方面进行了阐释,旨在拓展社会大众对美术史的思维与视野,真正做到艺术属于人民。本套丛书学者阵容强大,由中央美术学院多名教授、专家组建编委会,保障了丛书的内容品质。中央美院者带你穿越时空,一起走进辉煌的世界艺术殿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