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7月 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 作者:郝晓辉 页数:222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 出版缘由: 郝晓辉曾经的“八大胡同”被拆了。我专程去看了一下,已经不是一年前的模样。很多记忆中的场景早就不见了,心里略微有些酸楚。因为将近两年的时间,我和同伴为了采访到第一手的资料,游走在这些胡同之间,游走在这些建筑里面,游走在这独特的文化当中。这里的很多人、很多事,此刻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采访这里的理由很简单:其实很早以前就听过关于八大胡同的故事,不说别的,一部《孽海花》就足够让人想去关注“它”了。但是它究竟在哪里,到底是哪几条胡同,我一直都不是很清楚。后来看到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的“胡同游”,竟然涉及了八大胡同,我隐藏多年的好奇心再次被调动起来。究竟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有着怎样传奇的经历,又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为什么北京一家地方媒体看到有人把八大胡同开发成“胡同游”景点,竟然非常激愤地提出“别把糟粕当成文化”? 但笔者觉得该媒体的说法欠妥:八大胡同的地位、功过,当然都由人去评说,但如果一棒子将其打死,也不妥当。另外,如今的八大胡同,只是北京市民的生活区罢了,有什么必要去厌恶它呢? 诚然,八大胡同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风月场所,与秦淮河一样被世人所关注。但论起八大胡同与秦淮河现今的地位,那可真的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今的秦淮河游人如织,人们沉醉于那里的美景,并没有人将秦淮河的文化称为“糟粕”,而八大胡同则完全不一样,破烂不堪、狭窄而不安全。 看过这样一则报道:前门附近的胡同里发生了火灾,但是消防车根本进不去,消防用的水管接出了上千米,仍然不能灭火。一方面是因为胡同狭窄,车辆行进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因为水管接得太长,水车的压力根本达不到要求,所以这一次火灾的损失非常大。从这些来看,关心一下附近居民的生存状态,也不失为一种善举。今天的八大胡同是一个什么样子,与过去的八大胡同相比,人们应该提出哪些警示,对于未来,也许会有某些意想不到的价值。 再说说“糟粕”这个话题。很多人都知道“八大胡同”意味着什么,也知道这是一个解放前藏污纳垢的地方,把它说成“糟粕”也许不为过,但是这种以偏概全的说法,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但还生活在那些胡同里的老人们不会同意这种说法。虽然对于他们来说,过去的那些已经成为回忆,但是这些回忆似乎还在眼前。 为了让人们了解八大胡同的过去,也为了对现在还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生存状态作一记录,我和同伴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走访了前门一带所有的胡同,拍片子,查资料,与老人们聊天,亲手绘制胡同的地图。后来发现,对这些胡同了解得越多,就越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必须倾诉的感觉。那些过去的残片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各种情绪交杂:同情、怜悯、愤怒,有时候也有一些欣喜。 通过走访,我们知道八大胡同是泛指,不仅仅是八条胡同的意思,它的具体位置是北起前门大栅栏以西的观音寺街,南到珠市口西街,东起前门大街,西到琉璃厂东街。大体方位就在如今北京市宣武区的最东边,隔条前门大街,东边就是崇文区的地盘儿。虽然是泛指,但人们还是把其中的八条最著名的胡同罗列了出来,分别是:韩家胡同、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陕西巷、石头胡同、棕树斜街、朱家胡同、朱茅胡同。因为当时的王皮胡同、蔡家胡同和留守卫胡同的娼妓档次稍微差一些,因此并未被列入,但在当年,这几条胡同也是非常兴旺的。 听老人们说,八大胡同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雏形。当时最著名的人物恐怕就是妓女玉堂春了,有人说如今的石头胡同居委会就是当年玉堂春挂牌的地方。但这只是传说,无从考证。 到了清朝,政府禁止官员嫖娼。甚至在康熙年间曾颁布过这样的法令:带头嫖娼的官员,斩立决,即便是被别人拉去嫖娼的官员,也要被发配充军,流放到最远的边疆去。直到光绪时,嫖娼的官员也要被罚以杖责。但这条法令并没有约束住官员,他们开始找“相公”,那时八大胡同最热闹的场所是“相公堂子”,也就是男妓从业的地方。直到后来徽班进京的时候,妓女才开始在八大胡同抬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八大胡同逐渐成了娼妓的代名词。 当年北京的内城住的都是满族贵族,平民是不允许在内城过夜的,所以,很多到京城办事的人只好住在城外,一般就是在距离内城最近的大栅栏一带,这里有很多旅馆和饭店,人渐渐多起来以后,娼妓业也发展了起来,这就是形成八大胡同的主要原因吧。 如今走在狭窄的胡同里,经常听到人们的抱怨,有的人听说我是记者,甚至直接对我说:“能不能通过媒体反映一下我们的生存状态啊?如果这里不拆迁,可能很多房子都快倒塌了。这些危房直接威胁着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这里再发生火灾的话,年轻人也许还好一些,岁数大一点的人想跑都跑不出去。”去过前门一带的人可能比较清楚,这些说法一点也不危言耸听。而如今,这里终于拆迁了,不知道那些渴望搬迁的人们心中是不是也会怀念这里? 再回头谈谈关于“扬弃”的话题。聊天的时候,很多老人说:“年轻的时候经历了很多,也见识了很多。经历过晚清和民国,现在新中国也已经这么多年了,但是许多事情都还是留在脑子里。有时候就把过去和现在作比较,心情很复杂。我们老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去了,没有留下一点东西。因为现在已经没人关心这些了,很多人都对这些胡同不以为然,甚至说这些都是糟粕。但是真正了解这里的人,有谁能否认这里的一切啊?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这些也是文化啊。如果再过几年,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都没了,很多东西也就成了谜了。”也有的老人告诉我:“其实我根本不想离开这个地方,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了,非常有感情。虽然胡同里的房子破旧,但是这里装载着过去啊。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到现在已经祖孙六代在这里住了,忽然离开的话肯定会舍不得,不过如果真的是为了改变北京的面貌,离开这里也值。虽然有人认为这里是糟粕,但从小生活在这里,我并不这么认为。”这些老人的话不禁让我心头一动。 确实,在走访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那里的一切:人们的热情、无奈以及希望。闲下来的时候,与周围的朋友谈起,他们都劝我把这些记录下来。否则,以后的人们就会忘了曾经还有这样的地方,还有这样的事情,毕竟这里承载着一段历史的记忆。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有一个想法,把这里的一切写下来,让老人们诉说他们压抑在心里多年的感情,也让那些对这里持有偏见的人看到这里的情况。一百多年了,这里虽然改变了很多,但是过去也像影子一样“压”在人们的心头。门楼上的匾额、狭窄的房间都似乎在向未来的人们说着什么。 拆迁的消息传来,当我再去时,那些非常熟悉的街道已经失去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也在拆迁的灰尘里“飘摇”。断瓦残垣、狭窄的小巷、机器的轰鸣,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却已经物是人非,忽然间,我心里有一种被抽空了的感觉。 匆忙间走向还未拆迁的街道,找到几个还未搬迁的老人,竟有一种见到亲人的感觉。这也许就是缘分吧。在我走访这些胡同、拜访这些老人的日子里,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建立了某种类似亲情的感情。每次当我向他们说起我想写一本关于八大胡同的书的时候,他们都非常兴奋,说将来有机会一定要送几本给他们,一定要签名,因为他们也出了一份力,这也是他们的见证。从那些老人的家中走出来,忽然间觉得自己好像有了一种责任:把过去的事情呈现出来。只有这样,那段虽然沉痛但仍然鲜活的历史才会保留下来,它们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将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走向未来。
内容概要
八大胡同究竟在哪里,到底是哪几条胡同,在那里曾经发生过什么?赛金花、小凤仙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的“胡同游”也涉及了八大胡同,并由此引发媒体的争论,争论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难以启齿的东西? 八大胡同作为北京历史上最有名的风月场所,与秦淮河一样被世人所关注。但如今的八大胡同已经面目全非,经过数十年的人事变迁、拆迁改建,早就残破不堪,甚至多有安全隐患。为了能够让人们更加了解八大胡同的过去,也为了对现在还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解,作者用了将近2年的时间走访了前门一带所有的胡同,拍片子,查资料,与老人们聊天,亲手绘制前门一带所有胡同的地图,力图将真实的八大胡同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郝晓辉: 河北唐山人,40岁,历史作家,先后出版了《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我所知道的隆裕太后》、《成长课堂》等作品。
书籍目录
前言 出版缘由第一章 湮没在历史硝烟中的传说 1.赛金花拯救了北京城 2.我也怀念一下赛金花 3.给妓女喝“断根汤” 4.同治皇帝与八大胡同 5.这一带住过的名人比较多 6.这里曾经鱼龙混杂 7.小凤仙的确是个奇人 8.这里曾经非常热闹第二章 讲述亲身经历的往事 1.我家隔壁就是妓院 2.我亲眼看到他们横行霸道 3.从妓院里抓走的“有为”青年 4.听到日本人喊“花妞妞” 5.胡同里买卖家比较多 6.解放后到院子里看影壁美人第三章 纠缠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1.当年的胡同埋葬了很多的冤魂 2.这一带就是妓院多啊 3.人们就是想看看过去的“红灯区” 4.我家的院子藏过革命党 第四章 居住在八大胡同 1.当年八大胡同的“黑话” 2.打麻将要到八大胡同去 3.繁荣八大胡同的不仅仅是妓院 4.妓女就是摇钱树,不打不摇不落钱 第五章 毛主席说:要把房子打扫干净 1.这里曾经挨门挨户都是妓院 2.把房子打扫干净 3.给嫖客打上“嫖客查讫”的戳儿 4.这里被拆迁真舍不得 5.需要打扫的不仅仅是房子 第六章 看待过去最重要的是心态 1.这里早已不再是寻欢作乐的地方 2.我对这一带还是有感情的 3.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这里
章节摘录
为什么一直说赛金花呢?因为她对北京有功。当时八国联军在中国烧杀掠夺。有一个德国兵,喝了酒就到处敲门,结果就敲了赛金花的门。赛金花的佣人出来一看,是一个外国人,就赶紧叫主人去了。赛金花觉得事情很严重。因为赛金花曾经是公使夫人,她的孩子就是在德国出生的,所以她并不害怕,非常平静地用德语和这个人说话,问他是哪国人。那士兵回答说是德国人。赛金花问他:“知道瓦德西司令吗?我和他是朋友,我是傅彩云。”那时候赛金花就叫傅彩云。德国兵一听吓了一跳,回去赶紧跟瓦德西汇报。第二天,瓦德西就派车来接赛金花。接去之后,老朋友相见,瓦德西求赛金花给他办粮草的事情。因为当时德国来了那么多人,没什么可吃的,打仗没有粮草可不行。可是赛金花提出两个条件:一,不能伤害无辜,不能随便杀人放火;二,保护北京的名胜古迹。瓦德西一听,不答应不行啊,于是就答应了。就这样,北京城免遭了一场浩劫,不然的话,什么故宫、天安门,早就全部被毁了。人们都知道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很年轻就死了,但是很多人又说不清楚是怎么死的。听我爷爷说,同治皇帝死的时候也就十九岁。那个时候很多大臣,包括一些太监都不是玩意儿,同治还是一个小孩子,他们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金钱啊、权力啊,就用美女去引诱他,经常带他到蔡家胡同的妓院。同治皇帝由于年纪小啊,还不怎么懂事,结果一不小心就染了性病。其实这个病如果及时治疗的话,也不至于威胁到生命。但他是皇帝啊,一个皇帝得了这种病,总是说不过去的,最后也只有死路一条。在那个年代有一个说法叫“捧上车”、“捧下车”。当年几乎所有的妓院里都有唱大鼓的,这些话全部都是从大鼓艺人那里听来的。到了大年二十六七的时候,唱大鼓的就开始回家过年了,这就叫“下车”。唱大鼓的回家了,这里就会安静好多,但人还是非常多。过年的前后,很多人兜里都有点钱了,逛妓院的人也就相对多了。像三等妓院这种地方,安静不了几天,一般正月初二就又开始唱了,这就叫“上车”。当年有钱人捧唱大鼓的,可是非常有讲究的。解放后很多著名演员,以前就是在妓院里面唱大鼓的。我听说唱《杨乃武和小白菜》的一个非常有名的戏班,最早就是在妓院里唱大鼓的。我记得非常清楚,弄一个桌子,弄两盏灯,点上蜡,又打鼓又敲锣的,等到这些功夫做足了,也差不多凌晨了。记得那时候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打茶围。所谓“打茶围”,就是嫖客亲自或派人到妓院去点名叫妓女,或者与妓女一起喝茶聊天,或者是听善唱的妓女弹唱一曲。嫖客进门,照例由老鸨或妓女亲自端茶,由妓女亲自端出干鲜果品来,行话叫做“装干湿”,说俗点也叫“敬瓜子”,临走的时候,就把一块钱茶资放在果盘中,给妓女一块钱,这叫“盘子钱”。当然,愿意多给,更显得嫖客有气派。实际上这是嫖客与妓女“联络感情”的手段,也是嫖客选择妓女的过程。当时的一二等妓院里,很多妓女是非常讲究情调的,聊聊才艺、唱唱小曲、喝喝茶后,才会与嫖客一起到房间里“行事儿”。更讲究一点的,甚至安排的是嫖客与妓女可以讲点情调的地方,让双方增进些感情。当然,并不是让他们恋爱,这样的话,老鸨就亏了,她才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呢。因为到这样档次的妓院来的人,有钱也讲究点情调,只有抓住这些人的心了,才能挣回更多的钱,老鸨们并不傻。如果有嫖客与妓女产生了感情,想让妓女从良的话,那老鸨可就不干了。按照常理来看,嫖客能够下决心为妓女赎身,证明这个妓女本身就有价值,如果给赎走了,那老鸨还得下力气去重新培养一个新的,对她来说,不划算。在这样高等级的妓院里,并不是嫖客一进门就与妓女上床,是必须经过多次打茶围、叫局、吃花酒,所谓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之后,才可以开口提留宿的。然后说说“出局”,所谓出局就是嫖客把妓女叫到家里或饭店去陪酒,价格每次一至三块,不过,也有很多有钱人家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力,会多给妓女点钱。当然,出局不是随便就把人带走的,要有凭据的,否则妓女跑了,老鸨找谁要人去啊?所以还有一种东西叫“局票”,也就是叫妓女的条子,类似现在的收据,或者白条,总之是让嫖客留个证据性的东西给妓院。我见过局票,觉得还挺正规的,都是印刷的条子,不是人自己写上去的。好像一张局票一般只能叫一个妓女,如果是一帮少爷聚会的话,就出的多了,但如果在一家妓院中叫两个妓女,也可以只写一张局票。如果所叫妓女正在别处出局或因病不能出局,妓院老板会叫人去催,要求“转局”,或者另派一名妓女代为出局,称为“代局”。熟客叫局,不必当时付钱,而是由妓院的账房根据局票写在账上,称为“局账”,每年端午、中秋、年关之前结算,叫做“清局账”。如果到了结账的时候,嫖客以出门或者其他借口赖账不给钱的,叫“漂局账”。在嫖客圈子里,如果漂局账,那是很没面子的事情。妓女出局,除了事先约定的之外,一般都是先由嫖客到饭店定好了酒席,然后填写饭店提供的局票,派人送去各家妓院。妓院接到局票,如果所点的妓女在家,就立刻派轿子把人送过去,档次高的妓女还带着伺候她的人,手里拿着琵琶和水烟筒之类的跟着,这也有一个说法,叫做“跟局”。身价越高的妓女跟局的人越多,而且有自己的专用轿子和轿夫,这也是这个圈子里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但如果点的是清倌人,通常就不这么办了。一般清倌人的年纪比较小,没多少分量,就叫一个捞毛的用肩膀“扛”着去出局。我在我们单位的图书馆就见过一张扛妓女出局的照片。我虽然从小就住这里,但这么出局的还是第一次见,很新鲜,所以印象很深。据说这种出局的情况在南方比较多。清倌人最小八九岁就出局。当时忙于应酬的非生意中人,往往喜欢叫清倌人的局,一是资费低,二来表示自己并不贪恋女色,只不过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或者应付场面,三者清倌人刚刚开始学唱,往往唱得认真,不像红倌人那样应付了事。新中国刚成立时,政府对妓院采取的手段较为平和,以限制为主。194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对妓院实行四条管理规定:规定一,各妓院必须备有留宿住客登记簿,详细记录住客的真实姓名、年龄、职业和固定住址,并于当日二十二时前将登记簿送当地派出所备案;规定二,凡有身着便衣而持枪嫖娼者,不得使其逃脱,必须迅速秘密报告;规定三,遇携带火药、军装、通讯器材而留宿者,要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并不准代其存放;规定四,凡有私行召开会议者和遇有身着军装嫖娼者,散兵、流亡政府人员、冒充解放军者,要向派出所报告。同时还明确要求各妓院老板做到“七不得”,即:不得做非法生意,不得打骂虐待妓女,不得诱使良家妇女为娼,不得阻拦妓女从良,不得让有传染病的妓女接客,不得逼幼女为娼妓,不得使嫖客在妓院里饮酒吵闹吵架扰乱社会治安。为了掌握妓院的动态,当地公安派出所还对妓女的增减和来路去向进行登记。当时为了把嫖客轰出八大胡同,以达到治理的目的,前门外第五分局就想出了一招,在嫖客的衣服上盖章,上面写:嫖客查讫。这样,肯定他以后不敢再来了,同时也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没想到,当时正赶上有一个五十多岁的人去逛窑子,当场被抓到了。人们看他一大把年纪,家里又有儿女,还跑来干这样的勾当,就在他的衣服两边领角上,一边盖了一个“嫖客查讫”的章。这人一看这样,也没心情在窑子里待下去了,转身就灰溜溜地跑了。这招的确管用,那些嫖客们只要一见到公安局的人,马上就有人喊:“盖戳儿的人来了,快跑啊!”于是嫖客抱头鼠窜。几天下来,这些人不敢到妓院去了,妓院的生意一下子冷清了。没多长时间,一些老鸨自动关门走人,她们手下的妓女也都自谋生路了。……
编辑推荐
《勾栏胭脂》湮灭在历史中的传说,讲述亲身经历的过往,纠缠在历史与现实之间!1.《勾栏胭脂》讲述八大胡同历史、现状,充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2. 作者曾采访两年,绝大部分内容为第一手资料。图文并茂,方便读者按图索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