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重庆 作者:焦兴涛 页数:184
Tag标签:无
前言
写实与再现,是讨论“具象艺术”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命题。对自然的描述是艺术的传统使命,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开始,视觉艺术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艺术家如何真实客观地反映人类及周遭的现实世界,而整个人类的艺术史都与在特定的文化进程中艺术家对“再现”和“写实”的理解有关。“每一个社会都对‘现实’有着独特的理解,根据这种解释,它自然会觉得只有自己对现实的再现才是‘写实’的,其他时代或区域的再现,则是非写实的。换句话说,任何现实主义都是相对的,随着文化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①”。因此,具象艺术之所以被过去或现在的人们看做“反映了客观现实”,并不是它本身必然是写实的,而是因为它和过去或现在用来描述现实的艺术传统相一致。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曾展示了两幅分别来自文艺复兴绘画方式和古埃及绘画方式再现一个池塘的图式(附图)。“很明显,二者所画的都是他们‘眼见的东西’,只是他们各自对‘只画你看到的东西’这一箴言的理解不同罢了。埃及人声称,他们看到的本来就是一个正方形的池塘,按照他们的艺术传统,必须把它画成一个正方形。西方人则声称,纵然他们认识到眼前的池塘是正方形的,但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不规则的梯形,按照他们的传统,就必须把它画成一个梯形②”。所以,艺术传统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同时也证明了,我们今天对“真实”确信无疑的理解其实是对某种视觉和文化习俗的笃信不疑。如果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那么我们同样可以把“具象艺术”理解为这种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下的重要的呈现形式,它不是简单的对现实进行抄录,而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和再现。艺术家的个性、某个时代的文化观、某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所使用的艺术材料都影响着艺术再现的结果和方式。习惯上,我们在提到“具象”这个词汇的时候,往往是对应于“抽象”的概念来使用的。如果从作品形象与自然对象的相似程度上去划分,按照一种约定俗成的理解,我们习惯于把抽象艺术看做艺术形象大幅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而把具象艺术看成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而事实上,关于“具象艺术”一词的产生和使用,一直以来就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和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具象艺术”(Art Concrete)是1930年由凡•杜斯堡提出的。这显然是个误解,因为这个提法的本来用意是为了取代“抽象”一词,特定用于凡•杜斯堡、蒙得里安和风格派的几何抽象,因此在阿纳森的《西方现代艺术史》中,将其译成 “具体艺术”应该更贴切一些。而当今天我们谈到和使用“具象艺术”一词的时候,一方面与其他一些概念如“现实主义”“写实艺术”有着很多的交叉和重叠,另一方面,在艺术的观念表达上则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内容。如果从美术史的角度去考察,“抽象艺术”应该是一个内涵更加明确的词汇和概念,是西方艺术发展到现代主义时期的特定阶段。从它的产生和使用来看,总是和艺术史的某个具体的阶段和特定的理论紧密相关,就像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和现代主义阶段的特定关系,以及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和格林伯格理论的紧密联系。由于没有强调和某种艺术创作理论具体、直接的联系,因此,“具象艺术”作为对作品外在形态的描述,其概念使用呈现出更多的不确定性特征,宽泛和包容甚至随意,倒使它获得了不断进行重新定义的可能,这或许是“具象艺术”以及“具象雕塑”相对于众多类似的提法和概念在今天使用频率更高的原因之一。具象雕塑和具象绘画一样,属于具象艺术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的样式形态。如果把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象识别性作为具象雕塑的面貌规定,那么相对于在20世纪现代艺术运动中诞生的各种雕塑风格流派,整个人类雕塑史上的绝大部分作品都可以归入具象雕塑的范畴和阵营。在经历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洗礼后,以技术和技巧的训练作为基础的具象艺术传统,在今天看起来似乎依然延续着它的魅力。“曾被以往艺术家引为殊荣的再现技术的种种发现和效果今天已经变得微不足道。可是我认为,如果我们认为这些问题从来与艺术无关,那么我们就意味着跟过去伟大的艺术家失去联系的危险……③”具象艺术是人类对于自身形象最直接的解读和认知,是把握现实世界最重要的视觉方式和工具,尽管经历了各种视觉艺术经验的革命,至今我们依然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延续着这样的视觉传统。在中国,传统具象雕塑的风格和传统由于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具有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同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同样难以回避,今天,“……众多年轻艺术家所使用的同前辈们一致的写实主义技法和现实主义情怀。这一切的缺少改变,发生在改革开放30年整个国家的巨大改变之后。艺术上的进步,离前辈们有多近,说明离‘丰富性、多样性、多元性和多变性’有多远④”。当面对这样一个艺术现实的时候,作品的陈词滥调和似曾相识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恰恰是对“具象艺术”概念狭隘的理解才是真正的要穴!既然“写实”只是某种文化和传统的结果,也就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写实模式”,所有的学院雕塑的训练课程和体系,究其实质,都不过是对艺术史身体力行的理解和学习——是对曾经辉煌的具象艺术传统的膜拜和致敬!但新的观看方式不仅必然要出现,而且毫无疑问地属于这样一个传统之中。所以,如果我们自认为并不比古埃及的艺术家和文艺复兴的巨匠更优秀的话,那么,在传统里努力睁大眼睛,重新“观看”,并期待着某种启示和意义的惊鸿一瞥,将是我们积极和现实的选择。
内容概要
具象雕塑的造型特征和语言方式在20世纪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新具象雕塑》从当代雕塑对于“极致真实”的呈现、与现场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平面和图像的巨大影响,以及“材料意识”的重新认识几个方面,探讨了当代雕塑的特征。着重分析了当代具象雕塑在材料观念更新、语言方式突破、自身形态界定等诸多方面的转型,其中不乏生动敏锐的艺术感悟、对中国雕塑的批判和思考。《新具象雕塑》丰富的作品介绍和阐释,有助于读者深入地了解当代具象雕塑的基本面貌。
作者简介
焦兴涛 1970生于四川成都,1984年至1988年四川美院附中毕业,1988年至1993年四川美院雕塑系学习并获学士学位,1993年至1996年四川美院雕塑系学习并获硕士学位,1996年至2002年四川美院雕塑系任教,2002年四川美院创作科研处任副处长。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
书籍目录
导语第一章 具象与新具象 第一节 具象雕塑的发展和嬗变 第二节 新具象雕塑 第二章 真实的背后 第一节 “真实”的秘密 第二节 技巧和材料的价值 第三节 无法逼近的真实 第三章 不可能的现场 第一节 现场与基座 第二节 “情景”中的雕塑 第三节 不可能的现场 第四章 平面和图像的诱惑 第一节 现场与传播 第二节 “三维”的幻象 第三节 卡通化与艳俗 第四节 图像中的雕塑 第五章 重新发现的材料 第一节 材料与禁忌 第二节 材料与直觉 第三节 材料与身体 第四节 做为“材料”的雕塑 第六章 中国当代具象雕塑 第一节 学院与中国写实雕塑 第二节 中国当代具象雕塑 结语 索引 附录(六篇)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具象与新具象 第一节 具象雕塑的发展和嬗变 人类历来就有一种复制自身形象的欲望和冲动,而这种冲动的产生与对死亡这一人类最终宿命的恐惧有关:用相对坚硬、耐久的材料来复制自身的形象,以期通过种方式获得灵魂的不朽和生命的存续,这是除了宗教及图腾崇拜因素之外,雕塑艺术起源的一个重要的动因。考察人类历史上的各种艺术活动,从欧洲原始的岩洞壁画,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壁画;从印度的佛教艺术,到中国的画像砖石,都可以从中感受到这类作品对特定对象及事件强烈的模仿和表现欲望。 从雕塑的起源来看,与绘画一样, “模仿说”似乎是有充分的依据和道理。从世界范围看,尽管时间有差异,但作为滥觞期的原始雕塑在造型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都是以丰乳肥臀似的女性形象来满足对繁衍和丰产的想象,出土于中国红山文化遗址中的两具泥质红陶的小雕像,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两件雕塑均为裸体女性,有很明显的孕妇特征,凸腹丰臀。作者已经较为准确地掌握了人体各部他的比例关系,用稚拙而简练的季法,将人体肌肉的各种起伏和块面处理得准确协调,并且有意识地突出要描述的部位,将肚腹和臀部塑造得分外隆凸丰满,以准确的人间怀孕的母亲的形象来象征丰产的地母神像。
编辑推荐
《新具象雕塑》作品收录丰富,文字阐释精到,对当代具象雕塑的面貌做出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是读者不可多得的一本雕塑领域内的好书。《新具象雕塑》丰富的作品介绍和阐释,有助于读者深入地了解当代具象雕塑的基本面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