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英]弗雷德里克·泰勒 页数:330 译者:刘强
Tag标签:无
前言
2009年11月9日,星期一,是柏林墙倒塌的20周年。20年前那个戏剧性的夜晚,象征着德国分裂及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分界线的柏林墙轰然倒塌,表明冷战完全结束了。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20年的时间也就恍然一瞬。作为个体的人,在我们庆祝20岁生日的时候,我们会有太多的东西可供展望,或许我们会首次觉得自己也有很多东西可以回顾。20年前,冷战结束了,如同我们个体的人一样,现在冷战后的世界也进入了成年期。1989年,以苏联为主导的苏式社会主义制度崩塌,同时,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表面的胜利。我之所以说“表面”的胜利,因为巧合的是,现在这种制度自身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尽管这种巧合让人不快。20年前,这些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并没有露出任何端倪。现在,我们不仅要庆祝柏林墙倒塌20周年,还要继续曾经的梦想。现在的生活依然让人焦虑,而且有时依然让人摸不着头脑。对于那些曾经期望甚高的人来说,现在的生活并没有带给他们好的感觉。或许我们真的会怀念冷战的那些日子。当时,我们的确面对着核毁灭的持续威胁;然而,如果我们能忽略这种威胁(当时大多数人的确能忽略这种威胁),相对来说,当时的生活更安定,变数更少。而且东西方都一样。现在,统一的德国出现了一种所谓的“东德之痛”的现象。东德人还怀念着那种简单而安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活:有保障的工作,国家分配的住房,快乐的青年营,官僚统治的社会,却真的非常稳定。当那些出生于前东德时期的人抱怨他们失去了太多的时候,他们的西德同胞就会称呼他们为“爱抱怨的东德佬”(Jammerossis)。当然,作为回应,东德人会轻蔑地称呼他们为“无所不知的西德佬”(Bessewessis)。尽管东西德已经统一20年了,西德人依然会直白地训斥前东德同胞不愿努力工作,不愿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一味地依赖国家来照顾他们的一切。双方都创造了一些陈词滥调,然而,这些陈词滥调却反映了一些真实的东西,至少反映了双方在世界观方面的真实冲突。这种冲突植根于东西德分裂时期双方不同的经历。东西德人经常会为这样的冲突发生争吵。为了纪念柏林墙倒塌20周年,最近在前东德所辖的地方开了一个文学会议。东德媒体的一位资深人士嘲讽地宣称(当然,他的话并不是事实),他从来就没有见过西德人为前东德的重建出过一分钱。他的话立刻招来了一个西德人的谩骂。这个西德人也是媒体人士,而且更加有名。
内容概要
1961年8月12日深夜,一道带刺铁丝网屏障在柏林悄悄竖起,把整个柏林一分为二。后来,这道屏障不断被加固、扩建,最终成为冷战时期东西阵营全面对垒的最触目惊心的标志——柏林墙。弗雷德里克·泰勒讲述了冷战时期许多鲜为人知的政治冲突,以及让整个世界极度不安的军事危机,甚至使全球处于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边缘。直到1989年11月9日深夜,柏林墙被拆毁。这种危机才得以真正解除。 《柏林墙》一书交织着历史、原始档案和个人的故事,讲述了特定时期东西方主要政治领袖的精彩言行,以及这个分裂的城市和生活于其中的人民的故事。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泰勒,曾在艾尔斯伯里文法学校受教,在牛津大学研读历史和现代语言学。在苏塞克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大众奖学金。做过出版商,创作过四部小说,编辑并翻译了《戈培尔日记1939-1941》;畅销书《德累斯顿:1954年2月13日,星期二》的作者。
书籍目录
致谢译者说明再版序初版序第一章 沼泽之城第二章 赤色分子第三章 必须看起来民主,但我们必须掌控一切第四章 封锁第五章 解散人民第六章 王储第七章 以小制大第八章 “玫瑰”行动第九章 铁丝网出现的第一天第十章 囚犯第十一章 柏林的私生子第十二章 围墙游戏第十三章 弗里德里希大街的正午第十四章 突围第十五章 我是一个柏林人第十六章 超现实的笼子第十七章 最终对决第十八章 柏林墙倒塌后记希望的幻灭插图列表参考书目及其他
章节摘录
插图:带来无法估量的财富。西西里亚省拥有丰富的农业、工业和矿业资源,而这些正是普鲁士迫切需要的。借助于16世纪那份和约中的晦涩条款,弗里德里希把他对西里西亚省的占领合法化了;而这些条款正是弗里德里希的律师们在外交谈判中费尽心思挖掘出来的。得益于其优秀的军队,年轻的普鲁士国王赢得了所谓的“奥地利继承权之战”,夺取了西里西亚省这片富饶的土地。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极其聪明和狡猾的玛丽亚·特里莎虽然被迫签订了和约,但并没有放弃复仇的计划。她开始编织一张新的联盟网,联合奥地利、法国和俄国,共同对抗突然崛起的普鲁士。“奥地利继承权之战”后的10年和平时期,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柏林城外的王家宫邸所在地——波茨坦,用琉璃和石头建造了金碧辉煌的无忧宫(SansSouci),并经常在此举办沙龙聚会,参加聚会的都是一些高层人士。此外,他还进行了很多变革,其中的一些变革确实非常人性化。除了杀人依然会被处死外,他废除了其余的死刑以及市民所遭受的那些折磨。他拓宽了宗教包容政策,容许天主教徒在柏林建造了一座天主教堂。和父亲一样,他也是一个事事都要过问的人。因为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努力,土豆成为普鲁士人的主要食物。1756年,战争再次临近,弗里德里希二世狡猾地采用了先发制人的策略,侵人了富饶但军事力量却非常弱小的萨克森州。在占领萨克森州的那几年内,他疯狂地掠夺那里的财富和人力来为自己的战争增添筹码。“萨克森州”,他嘲讽地说,“就像一袋面粉。每次扑打它,总能弄出一点东西来。”萨克森州共有200万人,其中有10万人(大约为总人口的5%)因为普鲁士的入侵和占领而丧生,而在萨克森州美丽的首府德累斯顿,也有差不多相同比例的人死于非命。
媒体关注与评论
扣人心弦、趣味性强的历史作品。 ——《旗帜晚报》深入的研究,理性的论述。 ——尼吉拉斯·莎士比亚《每日电讯报》严肃的历史研究和动人心魄的故事……泰勒杰出的叙事技巧,将惊悚小说和报告文学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爱尔兰时报》权威地描绘了近代世界史上一个特定的时代。 ——《好书导览》柏林墙本身就很适合立传,而泰勒抓住了时机。为柏林墙立了传。泰勒立足历史,描绘了这一悲剧事件。他刻画的重要主角有政治家、逃亡者。以及激进分子;同时还解释了围绕柏林墙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泰勒还原了很多逃亡者进行的逃亡尝试,为社会奉献了一部好作品。 ——罗杰·穆尔豪斯《BBC历史杂志》这是一本好书。是历史分析和生动趣闻的最佳契合。很有活力。 ——《自由评论》我必须得买的书……在苏联控制的初期,柏林人的精神还在闪耀;然而,柏林墙开始修建后,柏林的氛围开始收紧。1961年,柏林被野蛮地分裂。借用幸存下来的人自己的描述,作者呈现了那个特别的时代。 ——《书商周刊》一流的笔触、紧扣人心的故事、无可挑剔的历史研究,使得本书如同任何一部以柏林墙为背景的间谍惊悚小说一样让人爱不释手。 ——《出版者周刊》
编辑推荐
《柏林墙》:我们曾经真实地受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这种威胁是如何形成的?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时.这种威胁为什么又突然解除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